跳至內容

主題:社會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英語:Social movement)是由個體社會群體鬆散組織為了實現推動、執行、抵制、阻止或撤消社會變革變化,而用體制外的策略,來改變現有體制的一種政治現象行動與集體。社會運動被描述為「組織結構和戰略,這些結構和戰略可能使被壓迫人口能夠提出有效的挑戰,並抵抗更強大和更有優勢的精英」。某些觀點認為,非營利機構非政府組織,有其社會責任存在,單單有著善意,不代表這組織能負起社會責任,而近來對非政府組織的社會責任的關注也在增加。

精選條目

波羅的海之路(英語:Baltic Way愛沙尼亞語Balti kett拉脫維亞語'Baltijas ceļš'立陶宛語Baltijos kelias;俄語:Балтийский путь),又稱自由之鏈波羅的海之鏈,是發生於1989年8月23日的一次大規模和平示威。大約有200萬人加入這場活動,他們手牽手組成一個長度超過675公里的人鏈,穿過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一示威是為了希望世界能夠關心三國共同的歷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蘇聯納粹德國秘密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該三國被蘇聯占領。該活動起源於1980年代在西方城市舉行的「國際黑絲帶日」抗議活動。它標誌著蘇聯與納粹德國之間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成立50週年。

此事件場景震撼、牽動情緒,在國內外均大收宣傳之效。這次活動為波羅的海激進主義者提供了將波羅的海獨立問題定位為不止是政治問題,而且是道德問題的機會。蘇聯當局以激烈的口吻回應,但沒有採取任何建設性的行動修補三國與蘇聯其他地區間日益擴大的鴻溝。示威後7個月,立陶宛成為首個宣告獨立的蘇聯加盟共和國。1991年9月6日,蘇聯政府正式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獨立。東歐劇變之後,8月23日成為波羅的海三國、歐盟和其他國家的紀念日,稱為「黑絲帶日」或「歐洲史達林主義和納粹主義受害人紀念日」。

精選傳記

史明(1918年11月9日—2019年9月20日),本名施朝暉,是臺灣的革命家、政治人物、作家、歷史學者。他是臺灣獨立運動流派中的臺獨左派重要領導人之一,提倡「臺灣民族主義」與「獨立建國路線」,並主張二階段革命理論。著有《臺灣人四百年史》等書。

史明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日語早稲田大学政治経済学部留學時,開始認同馬克思主義。大學畢業不久,在中國抗日戰爭的時局下,他在1943年前往中國大陸並擔任中國共產黨的地下情報員;但在1949年,其因不滿中國共產黨的作為,返回臺灣。後來他開始從事臺灣獨立運動,並組織「台灣獨立革命武裝隊」,準備暗殺當時領導國民黨政府蔣中正;因為行動失敗,遭國民黨政府以叛亂罪名通緝,被迫在1952年流亡日本,自此長期以政治犯身分居於海外。1981年,他開始前往各國宣揚臺灣民族主義,影響許多海外留學生。臺灣戒嚴時期結束後,其著作仍被列為禁書,導致了1991年發生的「獨立台灣會案」。1993年,他從日本潛返回到臺灣,在解除政治犯身分後,繼續在體制外推動臺灣獨立運動。2019年9月,因年事已高而引發器官衰竭,病逝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精選圖片

波羅的海之路,又稱自由之鏈波羅的海之鏈,是發生於1989年8月23日的一次大規模和平示威,圖為立陶宛境內的參與者。

Photo credit: Kusurija

歡迎參與

條目請求:
需要擴充或翻譯的條目:
需要專家關注

相關主題

維基媒體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清除伺服器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