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社会运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英语:Social movement)是由个体社会群体松散组织为了实现推动、执行、抵制、阻止或撤消社会变革变化,而用体制外的策略,来改变现有体制的一种政治现象行动与集体。社会运动被描述为“组织结构和战略,这些结构和战略可能使被压迫人口能够提出有效的挑战,并抵抗更强大和更有优势的精英”。某些观点认为,非营利机构非政府组织,有其社会责任存在,单单有着善意,不代表这组织能负起社会责任,而近来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的关注也在增加。

精选条目

波罗的海之路(英语:Baltic Way爱沙尼亚语Balti kett拉脱维亚语'Baltijas ceļš'立陶宛语Baltijos kelias;俄语:Балтийский путь),又称自由之链波罗的海之链,是发生于1989年8月23日的一次大规模和平示威。大约有200万人加入这场活动,他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75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一示威是为了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该三国被苏联占领。该活动起源于1980年代在西方城市举行的“国际黑丝带日”抗议活动。它标志着苏联与纳粹德国之间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成立50周年。

此事件场景震撼、牵动情绪,在国内外均大收宣传之效。这次活动为波罗的海激进主义者提供了将波罗的海独立问题定位为不止是政治问题,而且是道德问题的机会。苏联当局以激烈的口吻回应,但没有采取任何建设性的行动修补三国与苏联其他地区间日益扩大的鸿沟。示威后7个月,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告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9月6日,苏联政府正式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独立。东欧剧变之后,8月23日成为波罗的海三国、欧盟和其他国家的纪念日,称为“黑丝带日”或“欧洲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受害人纪念日”。

精选传记

米歇尔·阿弗拉克(阿拉伯语:ميشيل عفلق‎,1910年1月9日—1989年6月23日)是一位叙利亚哲学家社会学家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他的理论对复兴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政治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被部分复兴社会主义者视为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首要创始人。他生前主要有《为了复兴》、《唯一的归宿之战》和《反对扭曲阿拉伯革命运动的斗争》等。

阿弗拉克关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理论被统称为复兴社会主义,他主张阿拉伯世界各国团结起来,为实现阿拉伯祖国的统一和强盛而奋斗。他对资本主义共产主义都持批判态度,尤其批判卡尔·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真理的观点。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重点是自由与阿拉伯社会主义——一种有阿拉伯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不是西方界定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阿弗拉克信仰政教分离,他是世俗化的坚定信徒,却反对无神论。虽然他是一名基督徒,却相信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天才”的证明。

精选图片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画作《自由引导人民》(法语: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以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为主题。

Photo credit: Eugène Delacroix

欢迎参与

条目请求:
需要扩充或翻译的条目:
需要专家关注

相关主题

维基媒体

进入以下维基媒体计划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刷新服务器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