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社會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英語:Social movement)是由個體社會群體鬆散組織為了實現推動、執行、抵制、阻止或撤消社會變革變化,而用體制外的策略,來改變現有體制的一種政治現象行動與集體。社會運動被描述為「組織結構和戰略,這些結構和戰略可能使被壓迫人口能夠提出有效的挑戰,並抵抗更強大和更有優勢的精英」。某些觀點認為,非營利機構非政府組織,有其社會責任存在,單單有着善意,不代表這組織能負起社會責任,而近來對非政府組織的社會責任的關注也在增加。

精選條目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部分,是非裔美國人為爭取與白人同等的地位而發起的群眾性鬥爭運動,乃是經由非暴力的抗議行動,爭取非裔美國人民權的群眾鬥爭。這個全國性政治運動除了黑人外,亦有不少白人支持。該運動起源於19世紀末期的美國重建時期,於1954年-1968年間到達高峰,以期終結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種族歧視以及對黑人的選舉權剝奪

1954年,歷史轉折點到來,第14任美國首席大法官厄爾·沃倫領導下的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發起了一場自由主義「憲政革命(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逐漸摧毀美國的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 沃倫法院作出了一系列裏程碑式的判決,主要包括1954年的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1964年的亞特蘭大之心汽車旅館訴美國案英語Heart of Atlanta Motel, Inc. v. United States以及1967年的洛文訴弗吉尼亞州案英語Loving v. Virginia,這些判決禁止了公立學校和公立場所內的種族隔離、裁定包括弗吉尼亞州在內的17州反異族通婚法違憲。沃倫法院的判決還協助終結了美國南部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吉姆·克勞法。此外,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公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1963年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廣場聚集二十五萬名群眾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為民權運動的高峰。

精選傳記

彼得·耶斯佩爾·達林瑞典語Peter Jesper Dahlin,1980年5月30日),瑞典人權運動者,主要關注中國維權運動,「人權衛士緊急救援協會」創辦人之一。 2016年1月3日,彼得·達林被中國警方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以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罪逮捕。 1月19日,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公佈了他的「認罪」視頻,後彼得·達林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證實,被拘禁的23天中接受日夜審問、不准睡覺、整夜不關燈等根據國際公約所認定的酷刑後被命令寫悔過書,電視認罪是被中國公安強迫的,事先被要求在鏡頭前背誦中方指定的稿子。1月25日,達林在獲釋後被驅逐出境返回瑞典。

彼得·達林的被捕與中國當局公佈其「認罪」視頻的行為受到了中國大陸媒體、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他是第一位因為支持中國人權運動而遭逮捕拘留的外籍人士,也是中國官媒公佈「認罪」言論的第一位外籍人士。評論人士擔憂,這表明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的寒冬將至。 美國國務院表示,對在中國「疑似被迫認罪」的人數增加感到擔憂,這阻礙了中國的法治社會建設。

精選圖片

2000年5月,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學生在美國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的反同性戀示威者面前接吻。

Photo credit: Paul M. Walsh

歡迎參與

條目請求:
需要擴充或翻譯的條目:
需要專家關注

相關主題

維基媒體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清除伺服器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