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埃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埃及

埃及金字塔

埃及阿拉伯共和國(阿拉伯語: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發音,簡稱埃及,來源於古希臘對埃及的稱呼Aigyptos,原型是古城孟菲斯的誤稱Hekaptah,意思為普塔神靈之家。阿拉伯語自稱埃及為:مصر‎,意為「遼闊的國家」,來源於亞述的楔型文字,塞姆語的米斯里。《諸蕃志》譯作蜜徐籬,《瀛涯勝覽》譯作米息),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20,00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8000萬。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國教,信徒主要為遜尼派,另外還有基督教與其他宗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法語

刷新


特色條目

古埃及女神哈索爾

埃及歷史悠遠綿長。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埃及歷史以1798年拿破崙入侵為標誌,大體可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現代兩大階段。

埃及的歷史悠久傳承。古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讚美道:「埃及是尼羅河慷慨的贈禮」。每年季節性泛濫的尼羅河,形成了細長而肥沃的河谷。在尼羅河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下,孕育了璀璨奪目的埃及文明。寸草不生的大沙漠大致是古埃及農業文明的東界和西界。在沙漠中存在很多擁有甘泉的綠洲,埃及人在某些綠洲進行農業生產。埃及文明北至地中海海岸,而南方的邊界隨埃及國力的盛衰而變遷。新王國時代的埃及帝國極盛時,南界曾遠達尼羅河第四瀑布。公元前3000年初,埃及互相征伐的各州最終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上埃及下埃及服從於一個法老的統治。特殊的地形使埃及難於受到侵襲,也造就了她的長期獨立和自足。然而法老時代結束後,埃及臣服於外來的統治者,連續被外族統治竟長達2300年,這些外族包括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帝國阿拉伯人鄂圖曼土耳其人和大英帝國等。現代埃及國家的獨立元勛納賽爾總統並不誇張地指出,繼埃及最後一位法老Nectanebo II於公元前343年被波斯人廢黜以來,他是第一位行使主權的埃及本土人士。

特色建築

亞斯文低壩

亞斯文水壩英文:Aswan Dam),分為亞斯文低壩(又稱亞斯文舊壩、小亞斯文壩)和亞斯文高壩(又稱亞斯文大壩),亞斯文是位於埃及尼羅河第一瀑布下的城市,兩座大壩在此跨過尼羅河,由於舊壩的設計不足以控制洪水,興建新的高壩來保護沿河居住的人口、農田及棉田。

英國人在1898年興建了舊壩,於1902年完工,長1900米,高54米,屬於中型重力壩,由於原設計的不足,舊壩已於1907-1912年和1929-1933年兩次加高,但在1946年時洪水卻幾乎漫壩,使得人們決定在舊壩上游6.4公里處建造新壩,而非再次加高舊壩。

在埃及總統納賽爾革命後,在1952年開始了新壩的設計,起初美國答應就此貸款2.7億美元,但由於埃及在1956年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取消了這項資助,埃及政府因此計劃用蘇伊士運河的收入來繼續這項工程,在1958年時蘇聯加入,提供了大約三分之一工程造價的資助,以及工程師和重型機械。



埃及

刷新

刷新

特色文物

古埃及的紙莎草書

莎草紙古埃及人廣泛採用的書寫介質,它用當時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紙莎草的莖製成。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開始使用莎草紙,並將這種特產出口到古希臘等古代地中海文明地區,甚至遙遠的歐洲內陸和西亞

對古代寫在莎草紙上手稿的研究,或稱為紙莎草學,是古希臘羅馬歷史學家的基本工具。

莎草紙一直使用到8世紀左右,後來由於造紙術的傳播而退出歷史舞台。在埃及,莎草紙一直使用到9世紀才被從阿拉伯傳入的廉價紙張代替。在此之前,羊皮紙和牛皮紙已經在很多領域代替了莎草紙,因為它們在潮濕的環境下更耐用,而且它們在任何地方都能生產。在歐洲,教會直到11世紀左右依然在正式文件中使用莎草紙。現在留存下來最近的具有確切年代的莎草紙實物文件是一份1057年教皇敕令和一卷書寫於1087年的阿拉伯文獻。拜占庭帝國直到12世紀依然在使用莎草紙,但是沒能留下實物。

埃及交通

亞歷山卓電車

亞歷山卓電車,是位於埃及亞歷山卓有軌電車運輸系統。

該系統於1860年開始運營,是非洲以至全球最古老的輕軌運輸系統。當中Ramlh至Victoria的幹線早期使用由牽引的馬車,及後改用蒸汽牽引,至1902年電氣化完成後改用電車。

  • 1號線 - Ramlh - El Nasr (Victoria)
  • 2號線 - Ramlh - El Nasr (Victoria)
  • 25號線 - Ramlh - Sidi Gaber El Sheikh
  • 36號線 - Ramlh - San Estefano

除上述的電車系統外,亞歷山卓另有一電車系統名為Tram El Medina。

刷新

維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