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湾区捷运
旧金山湾区捷运 | |
---|---|
概要 | |
交通类型 | 捷运/通勤铁路,轻轨 |
线路 | 7条
|
车站 | 50个使用中 7个已计划/已提议 |
日客流量 | 411,000 工作日 161,000 周六 116,000 周日 (2019年平均)[1] |
年客流量 | 1亿1800万(2019年) |
总部 | 奥克兰凯撒大厦 |
网站 | http://www.bart.gov/ |
运营 | |
开始运营 | 1972年9月11日 |
运营单位 | 旧金山湾区捷运局 |
技术 | |
系统长度 | 131哩(211千米) |
轨距 | 5呎6吋(1,676毫米)宽轨 |
动力方式 | 第三轨供电,1000 V DC |
系统地图 |
本条目是 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的一部分 |
旧金山湾区捷运(英语:Bay Area Rapid Transit,缩写为BART)是旧金山湾区的捷运系统,截至目前共有131哩(211千米)的线路,串起湾区内各个城市间,包括旧金山、戴利城、奥克兰、伯克利、康特拉科斯塔县、圣马特奥县等。此外,尚有旧金山国际机场的旧金山国际机场-密尔布瑞线、奥克兰国际机场的奥克兰机场线,以及长达10哩(16千米)、连接康特拉科斯塔县中心与安条克的、柴油驱动的东康县延长线。1957年,捷运的承运单位旧金山湾区捷运局成立,随后车站与线路在1972年至1974年间陆续投入运营。在2019年,湾区捷运的周客流量达到41.1万人次,年客流量达到1亿1800万人次。目前,捷运局正考虑延长地铁线路至圣荷西的矽谷,且于2020年6月13日开放位于圣克拉拉县的米尔皮塔斯和贝里埃萨/北圣荷西两站投入运营并与圣克拉拉谷交通局合作。
今日的湾区捷运
[编辑]2005年统计资料 | |
---|---|
车辆数目 | 680 |
系统造价(建造时) | $16亿美金 |
系统价值(2004年) | $150亿美金 |
每小时载客量 | 15,000 |
单日最大载客量 | 360,000 |
上班日平均载客量 | 310,717 |
全年车资收入 | $2亿3365万美金 |
全年支出 | $5亿8181万美金 |
全年营收(亏损) | ($3亿美金) |
每单位乘客每哩造价 Rail cost/passenger mile |
美金32.3分 |
设施细节
[编辑]湾区捷运线路总长为131哩(211千米),其中地下段有28哩(45千米),高架段有32哩(51千米),设有50座车站。地铁主线使用宽为5.5呎(1.676米)的无砟“印度”宽轨。采用宽轨是为了提供更高的稳定性(部分因为计划中的金门大桥线路),使得由铝与玻璃钢制成的轻质列车能更平稳地行驶,另外也包括了政治层面与经济层面的考量。然而这个特殊的轨距和特制的轨道也加重了维护的成本,因为列车需要特别定制车轮、动力和制动系统。[2] 全线最大爬坡是4%,最小转弯半径是394呎(120米)。[3]
主线由直流电1000伏特的第三轨提供动力。[4]在岛式月台的车站,带电轨是位于路轨的右方,而侧式月台的车站则在左方。同时,月台上亦贴有大量告示,以警报乘客远离第三轨。另外,竞技场-奥克兰国际机场线则使用自动导轨系统和DCC公司的高架缆车,而匹兹堡/湾角站以东的延长线则采用标准轨距和柴联车。
列车车厢宽10.5呎(3.2米),编组最短4个车厢,而最长可达10车,长达710呎(220米)。这个长度使其成为全美国最长的地铁,甚至还略微超出了月台的长度。[5]
列车最高运营速度为70哩每小时(110千米每小时),海湾隧道内还允许80哩每小时(130千米每小时)的高速,[6][7][8] 而全线之平均车速为33哩每小时(53千米每小时)(含每站20秒停车时间)。
线路与服务
[编辑]旧金山湾区捷运目前有6条已命名且相互连接的重型铁路线路和一条单独的自动导轨线路提供运营服务。除贝里埃萨/北圣荷西-里士满线和两条机场接驳线外,其他线路均行经跨湾隧道,并在旧金山市中心的市场街地铁隧道内与旧金山轻轨共线(上层:旧金山轻轨;下层:BART)。所有线路在工作日都运营直到下午高峰时间结束;但傍晚(晚上7点以后),晚上(晚上9点以后)和星期天只有三条线路加上两条机场接驳线提供运营服务。其中三条线路会在特定时间调整终点站,以便在所有运营时间内为所有捷运车站提供服务。
BART的各条线路以位于两端的终点站命名,例如:“里士满-密尔布瑞线”("Richmond - Millbrae Line")。因此,每次线路延伸后,其名称都要作出相应更改。虽然过往十多年来,每条线路于线路图上的代表颜色一直保持不变,但运营当局仍无意以颜色来命名线路,在文件上仅以括号标记[9]。
而于日常生活中,列车通常以行驶方向的终点站作识别,如“(往)里士满列车”。西行列车在横过旧金山湾前,或者东行列车驶进旧金山前,车上的电子告示牌都会在目的地一栏中加上“旧金山”的字样;前往旧金山国际机场的列车则会加上“SFO Airport”(或“SFO”)的字样。原先BART亦经营由竞技场站至奥克兰国际机场的接驳巴士;2014年11月22日起,由新建的橡色线竞技场-奥克兰国际机场线取代。
目前线路
[编辑]时至2020年6月13日湾区捷运向南延伸至位于圣荷西北部的贝里埃萨/北圣荷西站,BART的行驶线路如下:
线路名 | 首次开通运营 | 运营区间 | 运营时间备注 |
---|---|---|---|
橙线 | 1972年9月11日 | R区间,K区间,A区间,S区间 | |
黄线 | 1973年5月21日 | C区间,K区间,M区间,W区间,Y区间,eBART | 匹兹堡/湾角站到安条克站区间运用DMU技术。 |
绿线 | 1974年11月16日 | S区间,A区间,M区间 | 夜间及周日停止运营。 |
红线 | 1976年4月19日 | R区间,K区间,M区间,W区间 | 夜间及周日停止运营。工作日终点站设在密尔布瑞站,周六终点站设在戴利城站。 |
蓝线 | 1997年5月10日 | L区间,A区间,M区间 | 周日一些班次终点站设在蒙格马利街站。 |
米色线 | 2014年11月22日 | 与其他捷运铁路分开的高架自动化导轨交通线(H区间)。 |
区间 | 起点 | 开始运营 | 路权 |
---|---|---|---|
A区间 | 奥克兰三角线至费利蒙站 | 1972年9月11日 | Former Western Pacific Railroad right-of-way (UP Oakland Subdivision), tunnel near the Oakland Wye |
C区间 | 洛克里奇站至匹兹堡/湾角站 | 1973年5月21日(至康科德站) 1995年12月16日延长至北康科德/马蒂内兹站 1996年12月7日延长至匹兹堡/湾角站 |
SR 24 median, Berkeley Hills Tunnel, former Sacramento Northern Railroad right-of-way, SR 4 median |
K区间 | 奥克兰三角线至洛克里奇站 | 1972年9月11日(至麦克阿瑟站) 1973年5月21日延长至洛克里奇站 |
Tunnel under Broadway, SR 24 median |
L区间 | 湾区市场站至都柏林/普雷森顿站 | 1997年5月10日 | Median of I-238, median of I-580 |
M区间 | 奥克兰三角线至戴利城停车场(科马站以北) | 1972年9月11日 | Elevated above 5th Street and 7th Street, Transbay Tube, tunnel under Market Street and Mission Street, former Southern Pacific Railroad right-of-way (SF&SJ) |
R区间 | 麦克阿瑟站至里士满站 | 1973年1月29日 | Elevated above Martin Luther King Jr. Way, tunnel under Adeline Street and Shattuck Avenue, former Atchison, Topeka and Santa Fe Railway right-of-way |
S区间 | 费利蒙站至贝里埃萨/北圣荷西站 | 2017年5月25日至温泉/费利蒙南站 2020年6月13日至贝里埃萨/北圣荷西站 |
Tunnel under Fremont Central Park, former Union Pacific right-of-way |
W区间 | 戴利城至密尔布瑞站 | 1996年2月24日(至科马站) 2003年6月22日延长至密尔布瑞 |
Former Southern Pacific Railroad right-of-way (SF&SJ), shared Caltrain right-of-way |
Y区间 | W区间至旧金山国际机场 | 2003年6月22日 | Elevated wye into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irport |
已取消线路
[编辑]1996年时,在核桃溪的680号州际公路和24号加州州道会让的交流道进行大幅整修,BART加开由康科德站至南中国海沃德站的区间车。整修完毕之后即停驶。
2009年9月14日起线路再次变更,减少戴利城以南离峰时间(周间夜间7时之后及周末)的班次,由原本的15分钟一班拉长至20分钟,以节省开支[9]。都柏林/普莱森顿-密尔布瑞线改行驶至戴利城止;达利市至密尔布瑞的夜间班次则由匹兹堡/湾点-旧金山国际机场线向南延伸至密尔布瑞取代,如此夜间和周末时在戴利城以南仅有一个线路运营。此安排的优点是夜间及周末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的旅客可直达密尔布瑞衔接加州通勤火车往南湾,但周间日间仍需转车。
管理
[编辑]湾区捷运局是一个特殊政府机构,为加利福尼亚州的阿拉梅达县、康特拉科斯塔县与旧金山县共同创立,由一个委员会负责管理,委员会由九位分别代表旧金山湾区各地区的代表所组成。此外,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拥有自己的警察系统。
虽然委员会的成员来自管辖范围内所有城市及地区,但湾区捷运在部分城市并没有设置车站。这使得部分需付出捷运税但没有设置车站的城市不满,例如利佛摩。此外,费利蒙的多数居民都需要通勤到圣荷西,但湾区捷运目前并没有运营到圣荷西 ,因此当地多数通勤者并无法使用其服务;这也使得湾区捷运局提出了延伸到圣荷西的计划。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与湾区捷运车站的里程颇为接近,可以经由巴士或开车抵达最近的车站;例如爱莫利维尔虽然没有捷运车站,但是有免费的Emery-Go-Round接驳系统,可以将居民送往邻近的麦克阿瑟站,在都柏林/普莱森顿站则有接驳巴士通往圣拉蒙、莫德斯托和阿尔塔蒙特走廊特快普莱森顿站。对于想要开车的乘客,许多车站也设有各种停车的选择[11]。
造价及预算
[编辑]连同首期系统及跨湾隧道,湾区捷运的首期建造费用为16亿美金,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后,相当于2004年的150亿美金。
在2005年,湾区捷运在车资营收以外,还需要将近3亿美金的补助。所有支出的其中37%用于维持,29%用于运输运营,24%用于管理,8%用于安全系统,4%用于建筑工程。[12]
2005年的预算来源中,53%的预算来自车资营收,32%来自税收,15%来自其他收入,包括广告、出租车站空间及停车场收入。[12] 湾区捷运的车资营收比为53%,在包含长里程及高使用率的全美公共运输系统中属于非常高的比例,因此常被拿来与邻近的加州通勤火车比较,并讨论是否将湾区捷运延伸到整个旧金山湾区。
收费
[编辑]湾区捷运的收费与其他通勤铁路系统相若;与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相比则较高(尤其是长途车程)。收费多少视乎车程长短和车速。乘客若前往旧金山国际机场,途经海湾隧道或圣马特奥县则会被征收附加费(圣马特奥县并非湾区捷运成员之一)。
储值车票多年来一直是纸制,储值额则储存在票上一条磁带。乘客每次出闸时,闸口会在卡上印出剩余储值额。旅客亦可使用EZRider进出车站与缴交各车站所附停车场的停车费[13]。湾区捷运并不提供一日券或一周券,除了老残学生优待票之外,唯一的折扣票是购买45美元或60美元的高额储值票,这二种储值票享有6.25%的折扣,意即票中储有48美元或64美元[14]。EZRider亦提供相同优惠,但EZRider必须与信用卡联结,当EZRider卡中余额不足十美元时,BART会自动向信用卡收取45美元并储值48美元至EZRider卡[13]。2010年12月22日起,EZRider停止使用,被整合湾区各交通系统的路路通取代。
历史
[编辑]起源与计划
[编辑]早在1900年左右,过海铁路隧道的构想就已经被法兰西·波拉克斯·史密斯先生提出了——他在旧金山时报的头版专门写了一篇社论,提议建设电气化铁路。[15]到了20世纪10年代,另有计划提出,在市场街地下,建立一条由第三轨驱动的地铁。.[16]现在湾区捷运涵盖的区域,曾经都由市内有轨电车和城际列车构成的、名为关键系统的铁路网络运营着,这个20世纪早期的系统还使用过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的下层提供定期的过海服务。然而这个系统不敌汽车和公共汽车的竞争,还有高速公路的急速发展,于是在1958年4月20日它停止了服务,不久后又被拆除。
湾区的商业领袖们意识到战后的移民潮带来的人口增长和地区日益恶化的拥堵情况,在1946年提出了现今地铁系统的方案。同时,一个陆军与海军的联合部队认为,需要尽快加建一条过海通道,最好是隧道,来缓解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的通行压力。然而真正关于今天地铁系统的规划一直到50年代才提出。1951年,加州议会建立了旧金山湾区地铁系统委员会(San Francisco Bay Area Rapid Transit Commission),来研究湾区长期的交通需求。委员会于1957年发表了最终报告,指出缓解湾区交通压力最划算的方案是建立一个相关部门,负责连接市区和市郊的高速地铁系统的建造和运营。[17],其中共有九个县被列入此计划中。[18]
根据此报告,旧金山湾区捷运管理局于1957年由加利福尼亚州州议会批准成立,成立时的成员包括了阿拉梅达县、康特拉科斯塔县、马林县、旧金山县及圣马特奥县。圣克拉拉县当时正致力于建立本县自己的高速公路系统,被排除在最初兴建范围之外,但已计划提供服务至帕罗奥多及费利蒙。1959年,州议会通过了新的法案,用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的路桥费盈余来支付成本中占比较大的建造海湾隧道的成本。[19]
1961年,新系统规划的终稿被交到了由五个县组成的理事会的手里。这个规划中有三条线下穿旧金山湾,并连接东部的康科德、东北部的里士满、和东南部的费利蒙;此外,还有位于金门的、连接西北部 诺瓦托和旧金山的跨海隧道,以及起始于 帕罗奥图、在旧金山半岛上的支线。但是,圣马刁县却于1962年4月时,退出了地铁计划,因为他们担心高昂的建造成本,和圣马特奥线将来自圣克拉拉县的消费者带去旧金山市区消费,而减少县内商店的收入,加上已经有南太平洋运输公司线路(加州通勤火车前身)。于是,线路的最南端就止步于戴利城了。马林县也在之后的5月,因为金门大桥董事会的反对,和担心县内的债券无法顺利发行(需要6成以上选选举人同意),退出了管理局。[20]两县的退出导致了吉里区间被撤销,最后规划终于在1962年9月由剩下三县的选举人投票通过。
最初的系统(1964–76)
[编辑]初期建设
[编辑]湾区捷运于1964年6月19日动工,由当时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在康特拉科斯塔县的康科德及核桃溪之间的调试轨4.4哩(7.1千米)处进行动工仪式。
整体工程包括了建造3个在奥克兰繁华的市中心、3个(后增加至4个)在旧金山车水马龙的市场街、4个旧金山郊区地下、以及3个在伯克利的半地下的地铁站,还有于奥克兰及旧金山之间、旧金山湾海底、长达3.6哩(5.8千米)的海湾隧道和穿越伯克利丘的3.5哩(5.6千米)隧道,以及整个系统的保养设施。这庞大的工作量一度令人望而却步。
捷运建造时,为了保证独立路权,使用了高速路之间的隔离带,也建造了多条平行轨道。
开始运营
[编辑]地铁于1972年9月11日开始提供正式载客运营[21],最初的线路只有麦克阿瑟站到费力蒙站的区间,开通的头五天内客流量就超过了10万人次,美国总统理查·尼克森亦于1972年9月27日搭乘此捷运。随后市场街地铁系统于1973年9月3日开通,[22]跨湾隧道也于1974年9月16日开始使用。最初系统共有四条线路,分别延伸至达利市、康科德、里士满及费利蒙,而达利市至里士满和费利蒙的直达服务却迟迟没有开通。
在刚开通的1976年时,客流量是4.4万人次,远低于预计的15.7万。[23]当时的服务依然是每日14小时。在最初的5年内地铁只在工作日提供服务,周六的服务于1977年9月开始,而周日的则于1978年7月开始。1972-1974年间的票价是:从西岸到康科德1.20美元,到费利蒙1.25美元,而从里士满到费利蒙则是1.10美元。
新开通的湾区地铁被视为地铁科技的巨大进步,然而对于地铁安全性和高昂成本的质疑也慢慢出现了。1976年时地铁的成本,包括最初线路、列车、和跨湾隧道,达到了15.86亿美元(相当于2023年的116亿美元)。[24]当时有批评指出地铁系统在建造的40年间花销太高。[25]
增加车站
[编辑]内河码头站于1976年5月27日投入使用,比旧金山的其他站晚了三年,[26]因为此站并不在最初的计划内。由于市场街的不断发展,工程师在建造地铁时预留了此站的基本结构。 [27]
自动化
[编辑]湾区地铁是美国最早使用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的铁路系统。列车的线路规划、发车、以及时刻表的调整都是由一系列计算机完成,辅以控制中心(OCC)内调度员的监控。正常情况下,列车的车距和速度都由计算机控制,工作人员只需发表通告、停运后清理月台、监控轨道状况,如果有突发情况,列车才会被手动控制,以低速行驶。作为第一代,这个自动系统在运营初期的几年里饱受故障的困扰。[28][29] 最早的信号系统和后来的维护是由西屋公司开发的。运营初期,由于轨道上过低的电压(0.6伏,低于行业标准的15伏)和轨道上的露水,经常出现“幽灵列车”(系统认为有列车在区间内,实际却没有),而实际的列车有时又消失在屏幕上的情况。[29]因此,当时列车只能手动以25哩每小时(4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行驶。虽然问题很快被解决,然而人工闭塞——由调度员在前方月台上,通过电话和信号灯,在前方列车离站后才下达放行命令的制度——依然持续了很多年。这引起了媒体极大的不满,以及西屋公司和湾区地铁多年的诉讼拉锯战,还有管理局、州政府、美国政府之间的争执,好在问题很快解决,地铁的稳定性也提高了。[29] “幽灵列车”的情况一直到2007年都还有出现,虽然能很快被排除,但还是会导致列车降级为手动模式,并造成阻塞。[30]另外,车票系统也存在安全性问题,区区大学内的设备就能入侵,不过后来漏洞都被修复了[31]。 列车调度曾经在中央控制室内完成,后来这个控制室升级为运营控制中心(OCC),坐落于奥克兰的Kaiser Center。
故障与困境
[编辑]在地铁开始运营前,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就被发现有致命的设计缺陷和操作漏洞。有三位工程师在1969-1971年间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提交给了管理局,然而管理局对此不屑一顾,于是他们将情况反馈给了董事会,却只得到了两位成员的支持。[32]随后管理层在1972年3月报复性地解雇了这三位工程师。[33]IEEE在得知此事后,发表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一份法律文书,以支持三人的主张。[33]美国国家专业工程师协会加州分会在1972年6月也向加州参议会提交了报告,指出了控制系统里有多个严重的漏洞。[33]立法分析师A. Alan Post立刻展开调查[33][34],并邀请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比尔·瓦腾伯格教授担任顾问。[35]
这些漏洞在随后的一场事故中得到了体现。
- 1972年10月2日,地铁刚开通了不到1个月,控制系统的失灵导致了一辆列车在抵达当时的终点站费利蒙站后,不仅没能安全停下,甚至还冲下高架桥,砸在了地面上,造成4名乘客受伤。[36][37][38][39][40]
这场“费利蒙惊魂”引起了全国的关注。[38]加州参议会、加州公共设施委员会、和NTSB都分别展开了多次调查[42][43]。之后,PUC开始严格监督地铁的运营,并派出州政府的工作组入驻运营中心。[34]Post先生立法分析师在1972年11月发表了第一份报告,对湾区捷运“措辞犀利”地指出,[38]当前的控制系统并不可靠、项目也存在管理问题,而且也“缺乏改进措施”。[39][44]斯托克先生对报告中的指控表示“不仅很失望,而且完全无法接受”[38],但同时,管理层也认为自动控制系统“不能可靠地侦测行进列车前方静止的列车”,于是自动控制被搁置,改用电话闭塞。[39]立法分析师在1974年3月认为湾区地铁“管理层和董事会都缺乏目标和管理”。[45]州议会在同年也就湾区地铁的财务管理问题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听证会。[46]听证会上,Post先生建议解除总经理的职务[46],议员们也以冻结对管理局的拨款来施压。[47]最终总经理于5月被迫辞职[47],几位经理也被撤换。[48][49]州议员接着撤换了之前指派的所有董事会成员,[50]并改以投票选出新的董事会。[51]调度问题和管理层变动使旧金山的区间延迟到了1974年才开通。[39][51]1978年,被解雇的三位工程师得到了IEEE道德上的嘉奖。[52]这场事件后来成为了工程师职业道德课程的案例之一。[52]
- 1979年1月,一辆正在通过过海湾隧道的电车发生电气火灾,造成一名消防队员死亡,捷运系统因此暂停服务两月。比起现在,当时的电车更容易燃烧;从此事件起,湾区捷运定期举行消防演习,电车内座椅并改用耐燃烧的材质。
1989年地震
[编辑]1989年10月17日,旧金山南部、圣克鲁斯附近的洛马普里塔峰地下发生地震,造成旧金山的多数高速公路严重受损,而湾区捷运系统具有防震的设计;地震后六个小时,湾区捷运的列车开始恢复运营,次日凌晨5点便恢复了正常时刻表[53],成为旧金山湾区内唯一可以跨越多数地区的运输系统。虽然在后续的余震中,运营仍然需要暂停数小时,直到以人力确认所有轨道及各隧道的状况后,才能恢复运营,但地铁依然保持着24小时的服务到同年12月3日。[54][55]
早在1984年,向旧金山南部延长的计划就已经在研究中了,第一步就是戴利城的袋状轨工程,基于这个结构,线路在后来延申至旧金山机场站。[56] 在一度退出湾区捷运系统的圣马特奥县愿意以“购入”的方式(而不是正式加入)提供2亿美金(考虑通胀后的4亿美元)后,系统延伸到旧金山湾区的东边的构想出现契机。
北康科德延伸线共分两阶段开通,先于1995年12月16日通至北康科德/马丁内斯站,一年后的1996年12月7日,全线通至匹兹堡/湾角站。戴利市站至科尔马站路段于1996年2月24日通车。1997年3月10日,从卡斯特罗谷站至都柏林/普莱森顿站的延伸线通车[57]。
湾区捷运系统的公会曾于1997年罢工六天,造成严重的不便;2001年的劳资谈判中,工会赢得了分为四年增加24%薪资以及津贴的协议。另一次的罢工威胁发生于2005年7月6日,劳资双方直到最后几分钟才获得协议。2009年,由于系统即将面临约三亿一千万美元的亏损,管理当局提出减薪计划以达成四年内精简一亿美元人事成本的目标,BART第二大工会ATU(Amalgamated Transit Union)为表达不满(主要是工作时数规定而非薪资),宣布自同年8月17日零时起发动罢工,双方在开始前六小时达成初步协议,罢工因而取消,湾区民众也避免了又一次的交通噩梦[58]。
未来计划
[编辑]湾区捷运局目前有数个延伸提议:
- 费利蒙南延线:由费利蒙站向南经圣荷西国际机场至圣克拉拉的加州通勤火车。费利蒙站至温泉/南费利蒙站(Warm Springs/South Fremont)已于2017年完工并通车,后续可能在其中增加尔文顿站(Irvington)[59]。温泉/南费利蒙站往南延伸至米尔皮塔斯和圣荷西贝里埃萨地区已于2020年6月13日通车。
- 都柏林/普莱森顿东延线:由都柏林/普莱森顿站向东延伸至利佛摩[60]。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Total Annual Exits FY1973 – FY2019 (xls). BART.gov. San Francisco 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 2019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通过http://www.bart.gov/about/reports/ridership.
- ^ Gafni, Matthias. Has BART's cutting-edge 1972 technology design come back to haunt it?. San Jose Mercury News. 2016-03-25 [2016-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 ^ Paul Garbutt. Facts and Figures. World Metro Systems. Capital Transport. 1997: 130–131. ISBN 1-85414-191-0.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BART cars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BART Train length. Google Groups: ba.transportation. 2000-07-03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9).
- ^ 6.0 6.1 BART System Facts. San Francisco 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 [2016-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3).
- ^ BART reduces trains speeds, station lighting, to help PG&E and state power grid. 2006-07-24 [2015-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30).
BART doesn't typically run trains at their maximum speed of 80 mph except to help a train make up time.
- ^ BART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Operations Analysis (PDF). San Francisco 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 June 2013 [2014-0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25).
Certain sections of the BART system are designed for 80 mph operations, however the maximum operating speed BART currently uses today is 70 mph. It is unlikely that 80 mph operating speeds will be used again due to the increase in motor wear and propulsion failures at the higher rate. There are also higher impacts on track maintenance. In addition, the 80 mph segments tend to be short, and the higher speed benefits are limited as train speeds become inconsistent.
- ^ 9.0 9.1 Off-peak service reductions begin Monday, September 14th. BART. 2009-09-01 [2009-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4) (英语).
- ^ Rail Capacity Improvement Study for Heavy Rail Transit Operations (PDF). Federal Transit Administration: 52. October 2012 [2018-06-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5-02).
- ^ 舊金山灣區捷運系統停車綜述. [2008年12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9月22日).
- ^ 12.0 12.1 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2005年报 (tex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09-23. 及 (PDF)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09-23.
- ^ 13.0 13.1 BART EZ Rider Card. [2008年12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30日).
- ^ BART Tickets / Smart Cards. [2008年12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25日).
- ^ Hartlaub, Peter. For ‘luxury’ BART in 1965, the future looked shiny and bright.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6-08-10 [2017-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 ^ McGraw Publishing: REPORT ON MARKET STREET RAPID TRANSIT TUNNEL. In: Electric Railway Journal, Vol. XL, No. 15, October 19, 1912, p. 883.
- ^ History of BART (1946–1972). BART.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2).
- ^ 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官方网站之年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DF)
- ^ See BART Composite Report, prepared by Parsons Brinkerhof Tutor Bechtel, 1962
- ^ History of BART to the South Bay. the San Jose Mercury News. 2005-01-08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8).
- ^ 存档副本. [2018-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 ^ A Full BART Chronology (269k .pdf)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0-13.
- ^ Webber, Melvin. The BART experience: what have we learned? (PDF): p95. 1976 [2016-05-31].[永久失效链接]
- ^ Webber, Melvin. The BART experience: what have we learned? (PDF): 93. 1976 [2016-05-31].[永久失效链接]
- ^ Hall, Peter Geoffrey. Great Planning Disasters. California Series in Urban Development. 1982: 109–130. ISBN 978-0-520-04607-8.
- ^ Celebrating 40 Years of Service 1972 • 2012 Forty BART Achievements Over the Years (PDF). Bay Area Rapid Transit (BART). 2012 [2013-11-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2-03).
- ^ A History of BART: The Project is Rescued. Bay Area Rapid Transit (BART). [2013-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 Pirmann, David. BART Bay Area Rapid Transit. world.nycsubway.org. 1995-2012 [2018-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英语).
- ^ 29.0 29.1 29.2 Bill Wattenburg. BART—Bay Area Rapid Transit System (1972–74). PushBack.com. 2004-10-11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 ^ 'Ghost Train,' Malfunctions Causing BART Delays. Bay City News (FoxReno.com). 2005-02-16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8).
- ^ 。 Peter Sheerin. Magnetic Credit Cards. PushBack.com. 2004-10-11 [2007-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 ^ Anubhav Jain. Ethics in technical presentations: BART case study (PDF). 2004-05-01 [2017-03-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3-02).
- ^ 33.0 33.1 33.2 33.3 Stephen Unger. The BART Case. The Online Ethics Center fo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10-04-29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 ^ 34.0 34.1 Peter Sheerin. Bill Wattenburg’s Background: BART—Bay Area Rapid Transit System. 1990-10-01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 ^ Dr. W.H. Wattenburg. The BART Train Control Game (PDF). 1972-12-01 [2017-03-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23).
- ^ Troubles Beset Transit System in San Francisco Bay Area. 1972-12-09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 ^ Troubles Beset Transit System in San Francisco Bay Area. 1972-12-09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 ^ 38.0 38.1 38.2 38.3 Bill Northwood. What is BART, and why are we saying such terrible things about it?. KPFA Pacifica Radio: 2 min : 00 sec. 1972-11-29 [2017-03-15].
- ^ 39.0 39.1 39.2 39.3 Troubles Beset Transit System in San Francisco Bay Area. 1972-12-09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 ^ Bill Northwood. What is BART, and why are we saying such terrible things about it?. KPFA Pacifica Radio: 2 min : 00 sec. 1972-11-29 [2017-03-15].
- ^ B.R. Stokes, ex-BART general manager, die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3-05-25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 ^ Automatic Train Control in Rail Rapid Transit (PDF). United States 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45–49. 1976-05-01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09).
Investigations of BART were undertaken by the California Senate, the California Legislative Analyst, the 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 and the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was traced to a faulty crystal oscillator…
- ^ Automatic Train Control in Rail Rapid Transit (PDF). United States 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45–49. 1976-05-01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09).
Investigations of BART were undertaken by the California Senate, the California Legislative Analyst, the 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 and the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was traced to a faulty crystal oscillator…
- ^ Bigger bugs in BART? (PDF). IEEE Spectrum Magazine: 34. 1973-03-01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6).
- ^ J. Allen Whitt. Urban Elites and Mass Transportation: The Dialectics of Pow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07-14: 77– [2018-06-12]. ISBN 978-1-4008-574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30).
- ^ 46.0 46.1 Legislative Analyst’s Office 75th anniversary. Legislative Analyst's Office (LAO) of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2013-05-25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1).
After the state legislature held a month-long series of hearings on the financial mismanagement at Bay Area Rapid Transit (BART), Alan Post recommended the firing of BART’s general manager.
- ^ 47.0 47.1 B.R. Stokes, ex-BART general manager, die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3-05-25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BART officials had to ask the Legislature for more money... but the price was high. Nearly all of the Bay Area's legislators said they would oppose giving BART money unless Mr. Stokes resigned. He quit May 24, 1974...
- ^ Peter Sheerin. Bill Wattenburg’s Background: BART—Bay Area Rapid Transit System. 1990-10-01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Wattenburg challenged the credentials of three successive chief engineers at BART. All of them left or were fired.
- ^ Bigger bugs in BART? (PDF). IEEE Spectrum Magazine: 36. 1973-03-01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6).
David Hammond, BARTD’s assistant general manager submitted his resignation…
- ^ Bill Wattenburg. BART: Countdown to San Francisco. Commonwealth Club of California: 28 min : 30 sec. 1974-02-15 [2017-03-15].
- ^ 51.0 51.1 BART historical timeline (PDF). BART.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November 5, 1974, Nine-member Board of Directors elected to replace 12-member appointed board.
- ^ 52.0 52.1 Unger, Stephen. September 1973 Newsletter. IEEE Committee on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CSIT). IEEE. [2014-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 ^ Healy, Michael. BART : the dramatic history of the Bay Area Rapid Transit system. Berkeley, California: Heyday. 2016. ISBN 9781597143707.
- ^ 25 years after Loma Prieta quake: BART, then a lifeline, now stronger than ever.. BART. [201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History 1915–1989. The Museum of the City of San Francisco. [201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C. M. Hogan, Kay Wilson, M. Papineau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for the BART Daly City Tailtrack Project, Earth Metrics, published by the U.S Urban Mass Transit Administration and the 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 1984
- ^ 1980年后通车的美国城市轨道运输系统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5-11-11. (PDF)
- ^ BART and ATU reach tentative agreement on four year contract. BART. 2009-08-16 [200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英语).
- ^ Warm Springs Extension Project Overview. BART. 2014-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8) (英语).
- ^ BART seeks public comment on extension to Livermore. BART. 2009-11-03 [2009-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 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 繁体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文)
- QuickPlanner for Palm and Pocket PC,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官方网站提供 (map and schedules)
- QuickPlanner for iPod,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官方网站提供(map and schedules)
- iSubwayMaps.com iPod,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官方网站提供之 alternative predating (map only)
- Widget
- BART widg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助行程计划小工具(for Mac OS X Dashboard)
- BARTsmart Another BART Widg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可提供即时班次时间表及讯息
- 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车站位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oogle Earth
- 更多关于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的信息(SF City Sca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