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崇禎曆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崇禎曆書》是明思宗曆法改革而下旨編著的一部叢書,因其年號為崇禎而得名[1];又稱《時憲曆》,此曆法及其修訂版本由清朝初年源用至今。該書在崇禎二年(1629年)九月由禮部左侍郎徐光啟成立曆局開始編寫,到崇禎七年(1634年)十一月編完[2]。由於徐光啟在1633年病逝,之後的編纂工作由李天經主持。

書籍歷史

[編輯]

修書緣由

[編輯]

崇禎年間,使用的曆書是元朝郭守敬等人編制的《授時曆》,這部曆書已施行了三百四十八年之久(於1281年實施,明朝立國後更名為《大統曆》沿用[3]),誤差也逐漸增大[4](《大統曆》不計算斗分差,而授時曆因制曆時冬至近日點幾近重合而未考量近日點進動)。同時欽天監對1629年6月21日(崇禎二年五月乙酉朔)的日食預報明顯錯誤,而禮部侍郎徐光啟依據西法的預報卻符合天象,徐光啟等因勢提出改曆[5][6],遂得到批准。同年七月,禮部在宣武門內的首善書院開設曆局,由徐光啟督修曆法。

編纂過程

[編輯]

在編纂過程中,曆局聘請來華耶穌會的龍華民(意大利人,參與短期編制)、羅雅谷(葡萄牙人)、鄧玉函(瑞士人,參與短期編制)、湯若望(日耳曼人)等人參與譯書,編譯或節譯哥白尼伽利略第谷開普勒等著名歐洲天文學家的著作[7]。從崇禎二年到崇禎七年陸續編成書。

頒行應用

[編輯]

《崇禎曆書》在1634年編完之後並沒有立即頒行新曆。新曆的優劣之爭一直持續了10年。在《明史·曆志》中記錄了發生過的8次中西天文學的較量,包括日食、月食、木星、水星、火星的運動[1],最後崇禎帝「已深知西法之密」[3],並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下定頒布新曆的決心,但頒行《崇禎曆書》的命令還沒有實施,明朝就已滅亡。之後由留在北京城中的湯若望刪改《崇禎曆書》至103卷,並由順治帝將其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於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頒行。其中100卷本《西洋新法曆書》被收入《四庫全書》,但因避乾隆(弘曆)諱,易名為《西洋新法算書》。

書籍內容

[編輯]

崇禎曆書共46種,137卷[7],其內容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西方天文學的理論,稱為「基本五目」,分別為法原(天文學基礎理論)、法數(天文用表)、法算(天文計算必備的平面、球面三角學幾何學等數學知識)、法器(天文儀器及使用方法)和會通(中西度量單位換算表)[7]。這部分有40餘卷[4],約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

第二部分是根據這些理論推算得到的天文表,稱為「節次六目」,分別為日躔恆星月離日月交合五緯星五星凌犯[7]

由於當時哥白尼體系在理論上、實測上都還不很成功,所以崇禎曆書採用的是第谷的宇宙體系(這是介於哥白尼的日心體系和托勒密的地心體系之間的一種調和性體系[3]),但書中對哥白尼的學說做了介紹並大量引用其在《天體運行論》中的章節,還認為哥白尼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個天文學家之一[1]

曆法

[編輯]

崇禎曆書時憲曆曆法的排定方法簡述如下:

首先介紹一個概念:歲實,是太陽視運動在天球上連續兩次通過冬至點的時間間隔。

中國傳統曆法編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定歲長,早期採用平氣法(平太陽),將歲實按時間等分來確定二十四節氣。在發現歲差之後,不久曆法就改用定氣法(真太陽),以實測太陽黃道位置來確定二十四節氣。這裡有個矛盾,曆法要準確就必須採用實測,然而未來的太陽黃道位置無法測定,古人採用辦法和現代科學方法原理一致,根據積累的數據,以插值的方法來確定未來年份的太陽黃道位置。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特別重視每年冬至夏至的圭表測影(通過測量太陽高度來確定冬至和夏至的準確時刻)。

依據《清史稿‧時憲四》記載:「求閏月,以前後兩年有冬至之月為準。中積十三月者,以無中氣之月,從前月置閏。一歲中兩無中氣者,置在前無中氣之月為閏。」時憲曆排定次序,首先確定兩個冬至之間歲實長度,然後排定曆月,再看兩個冬至之間除去兩個冬至所在月外有多少個整月(必定是十一個或者十二個。雖然民間以正月初一為歲首,但是排定曆法卻是以兩個連續的冬至為始終。)。 冬至必落在十一月,介於兩冬至間的歲實,扣除兩個冬至所在的月後有十一完整月,就算存在無中氣之月亦不需置閏。如果有十二個整月則需置閏,此時置閏依照無中氣置閏規則,閏前不閏後。由於這十二個整月中,只有除了冬至以外的十一個中氣,所以至少有一個月無中氣。這十二個月中第一個無中氣的月為閏月,它的名字叫「閏x月」,這個x,是它前一個月的名字。月序的確定,是以冬至於農曆的所在月(由冬至前新月出現那日至冬至後新月出現前一日)為十一月,於干支曆的所在月(大雪至小寒前一日)為子月。

書籍影響

[編輯]

大韓帝國光武元年(1897年),朝鮮高宗欽定國內曆書名為《明時曆》,意為「治曆明時」,具體計算方法則是採用中國《時憲曆》的計算方法。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江曉原. 徐光启与《崇祯历书》. 上海交通大學. 2005-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4) (中文). 
  2. ^ 麻曉東. 《崇祯历书》重见天日. 科學網. 科學時報社. 2011-06-02 [2024-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3) –透過科學時報 (中文). 
  3. ^ 3.0 3.1 3.2 劉鴻亮. 徐光启对《崇祯历书》的编译与其实际成效的问题研究 (PDF).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11, 33 (6) [2010-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1). 
  4. ^ 4.0 4.1 徐光启和《崇祯历书》. 上海科技報. 2006-09-04 [2024-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1) (中文). 
  5. ^ 徐光啟對修歷的重要性說「近世言歷諸家,大都宗郭守敬法,至若歲差環繞,歲實參差,天有緯度,地有地度,列宿有本行,月五星有本輪,日月真會,視會皆古所未聞,惟西曆有之,而舍此數法,則交食凌犯,終無密合之理。宜取其法參互考訂,使與「大統」法會同歸一」
  6. ^ 徐在1631年春上呈的《曆書總目表》中說:「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翻譯既有端緒,然後令甄明《大統》、深知法意者,參詳考定,熔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即尊制同文,合之雙美。」
  7. ^ 7.0 7.1 7.2 7.3 金良年. 明版《崇祯历书》原貌再现. 世紀易文. 2010-04-19 [2024-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1) –透過文匯讀書周報 (中文).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