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语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11月22日) |
闽语 | |
---|---|
Mìng-ngṳ̄ | |
区域 | 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及南部、浙江南部、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华人社区以及美国等其它海外华人社区 |
语系 | |
早期形式 |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中华民国连江县(马祖话) 中华民国金门县(金门话) |
承认少数语言 | 中华民国连江县法定辖内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之一[2] 中华民国乌坵乡(乌坵话) 中华民国金门县法定辖内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之一[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大汉语方言之一[3] |
管理机构 | 中华民国文化部[4] 连江县教育处 金门县教育处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 |
以闽语为主要母语的地区 |
闽语 | |
---|---|
Mìng-ngṳ̄ | |
谱系学分类 | 汉藏语系
|
原始语言 | 原始闽语 |
分支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分别为:cdo – 闽东片cpx – 莆仙片czo – 闽中片mnp – 闽北片nan – 闽南片 |
ISO 639-6 | mclr |
Glottolog | minn1248[5] |
闽语在中国大陆东南地区和台湾的母语区分布 |
闽语(闽东语:閩語,平话字:Mìng-ngṳ̄;闽南语:Bân-gú/gí;莆仙语:Máng-gṳ̂;闽北语:Mâing-ngṳ̌),俗称福建话(闽东语:福建話,平话字:Hók-gióng-uâ;闽南话:Hok-kiàn-ōe/ōa),[注 1]即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为传统的“汉语七大方言”架构中的汉语变体之一。闽语分为“狭义闽语”和“广义闽语”,狭义闽语指的是以省城府音为代表的“福州话”[6][7][8][9][10][11][12],而广义闽语则指的是通行或源自现代福建省大部分地区不同口音的“福建话”。闽语实质上是一群相互关联的声调语言,主要分布于福建除开闽西客家话地区之外绝大多数地区、海南、广东东南部和南部、浙江南部,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华裔群体。闽语是汉语的一支。若视汉语为“汉语族”,兼之闽语内部分歧难以互通而视闽语为独立一语支的话,则其下再分为沿海闽语与沿山闽语两语组,两语组下则有数支闽语的语言。若视汉语为一种语言,则闽语是它的一级方言,下分数支二级方言片。
关于闽语的起源目前存在“本土起源说”和“齐语分化”说两套理论。
本土起源说认为,闽语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昙石山文化以及后期的闽越文化。闽语在其他国家华人居住地区也有相当钜大的影响力。截止至2002年,以各种闽语为母语的总人口数大约在7500万以上,比粤语使用人口多,但在海外的分布范围不如粤语广。[13] 闽语(包括其下的各支闽语言)也是声调语言,这点跟汉语下的一众语言相同。
闽语的形成是多源流的。其中存在闽越语(闽越人的语言)的底层词汇,上古时期吴语和楚语(湘语)的词汇也有留存。后来在六朝和唐末五代时期,先后由中原移民带来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中原汉语因素,逐渐形成定型的系统。[14]闽语也是汉语族中保留上古汉语特色较多的一个语言。
齐语分化说认为,现代汉语的各主要方言基本是因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分化形成的。由于福建移民的来源主要是中原的河南,而河南历史上受齐国文化影响最深,[原创研究?]语言上出现了独特的演化方向,最有特色的是翘舌音变成了普通舌尖塞音。衣冠南渡的福建人保留了齐语口音,并在此基础上分化为各种闽语。[15]
闽语被看作是汉语族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支;尤其是在福建中部的山区,方言分布极为复杂,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称。1955年,中国大陆学术界将闽语作为一个语支,下分闽南、闽北两语;1963年则合而为一,下分闽东、莆仙、闽南、闽北、闽中、五种语言;2012年则全部降为了片,在闽语内下分闽东、莆仙、闽南、闽北、闽中、邵将、琼文、雷州八片,与粤语和吴语划分一致。
闽语的中心地带是福建,随闽民系的移民而传播。日本、美国、马来西亚(诗巫和实兆远)等地的华人以福州人移民居多,当地所称的福建话指福州话。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以闽南人移民数量最多,当地所称的福建话指泉漳话。
历史
[编辑]福建最早是百越族的七闽地,春秋时期属越国地界。战国后期,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王族退到现今的福建境内建立闽越国,与当地原住民融合为闽越族,形成闽越语。古代闽越语民与现代壮侗语系的民族存在一定血缘关系,闽越语的词汇成分在各闽语中有所保留,这是语言学界的共识。透过语言比较可以发现,闽语底层词汇中含有一些壮侗语系的词汇。例如,在邵将语的白读中,把“人”(男性)称为“倽”(“sa˨˨”[16]或“ʃa˨˨”[17]),就与壮语同义单词“sai”相近;武夷山有地名“拿口”、“拿坑”,“拿”在壮侗语系中是“田”的意思,壮语读“naz”。闽语、客家语和粤语中均存在大量“有音无字”的词汇,这些是从壮侗语系语言中保留下来的词汇底层。[14]
前110年,汉武帝灭闽越,将大量闽越族迁往江淮一带居住。福建之地空虚,只有汉朝的驻军驻守在此。这些驻军多为江东的吴人和江西的楚人,他们将自己的母语——古吴语和古楚语(古湘语)带入福建地区,融入了闽越语元素,最后形成原始闽语。正因为如此,今日的闽语各分支的常用词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有古吴语和古楚语的成分。[14]
西晋末年,发生永嘉之乱,大量中原的汉人迁入福建避祸,晋安郡的人口激增,史称“八姓入闽”。这些移民带来大量中原汉语的音素。唐朝时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切韵的音系被引入福建。后来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又有两批中原人来到福建。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自河南固始迁入福建,平息“蛮獠啸乱”,设立漳州,在闽南发展。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随光寿军攻入福建,后来又建立闽国,割据福建达四十余年。闽国末期,殷帝王延政据闽北的建州(今建瓯市),与福州的闽国朝廷分庭抗礼。闽国灭亡后,闽地三分,分属南唐、吴越和清源军。这些事件都对闽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闽语支主要通行的福建地区多山,交通不便,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称。闽语的祖语是原始闽语,而原始闽语是从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中分化而来的,这与四川境内已经灭亡的巴蜀语的形成非常相似。至于原始闽语何时开始分化为各种互不相通的语言,今日的语言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不过,从对《集韵》中语音的分析可以发现,闽语分化的时间在宋朝初年以前,当时建州(闽北)、福州(闽东)、泉州(闽南)三地的方言已经出现了不少差异。学者李如龙认为各闽语的分化时间是在唐末五代时期。[14]
此后,由于战争导致的人口大规模迁徙,使原闽北语使用地区变化颇大。吴语使用者迁入闽北浦城县,浦城北部被吴语化;赣语、客家话使用者迁入邵武军(今邵武、将乐一带),邵将地区被客、赣化,形成邵将语(其地位仍有争议);闽南人与客家人迁入沙溪一带,其语言与闽北语接触后形成闽中语。兴化府地区(今莆田市)由于与省城福州交往密切,吸收大量闽东语元素,形成莆仙语。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区自此逐渐形成。
明清时期,大量闽南人乘船移民到浙江南部、广东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将闽南语传播到沿海各地,形成了现今的格局。也有不少福建人移民到海外的东南亚等地,因此东南亚国家也有相当数量的说各种闽语的族群。
分支
[编辑]闽语支内部差异巨大,各语言之间基本上无法相互通话。闽语大致可以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大支系,西方学者多将它们视为独立的语言,而中国大陆学者则多将它们视为汉语闽方言的不同“区”。[18]关于语言学家对闽语分区的历史,可参见詹伯慧1995年的《关于闽方言研究的一些思考》。[19]
旧时由侯精一编的《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002年出版)中,将闽语划分为如下八个片区:[20]
- 闽东语(闽东方言):1987年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东区,[21][22]通行于闽东地区,分为南片(侯官片)和北片(福宁片),南片以福州话为代表,北片以福安话为代表。[20]浙南地区通行的蛮讲受到吴语瓯江片很深刻的影响,归属存在争议,《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3]《中国语言地图集》都将其划属闽东语之下。[22]
- 闽南语(闽南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南区,[22]通行于闽南、浙南、粤东及台湾,可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小片,分别以厦门话、龙岩话、漳州话、泉州话为代表。浙江南部通行的闽南语属北片,近于泉州话;台湾通行的台湾话混合有泉州话和漳州话的特色,属东片近于厦门话。潮汕地区的潮汕话属南片,近于漳州话。[20]《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的划分方法与《现代汉语方言概论》差异较大,将闽南三地、浙南和台湾的闽南语统称泉漳片,潮汕地区的闽南语统称潮汕片,又将通行于三明市大田县的大田闽语划归闽南语之下,称为大田片。[22]
- 闽北语(闽北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北区,[22]通行于闽北地区,分为东南片和西北片,东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西北片以建阳话为代表。[20]
- 闽中语(闽中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中区,[22]通行于三明的三元区、沙县区、永安市,以永安话为代表。可分为南片(永安)、北片(沙县)两个方言片。[20]
- 莆仙语/兴化语(莆仙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莆仙区,[22]以莆田话为代表,分布在清末的兴化府一带,即莆田、仙游及其周边地区。可分为北片(莆田)、南片(仙游)两种方言。[20]
- 闽客赣过渡区:也称闽赣过渡区、邵将语、邵将闽语,《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邵将区,[22]分布在邵武、将乐一带,为闽语、客家语、赣语的混合型土语。可分为北片(将乐)、南片(明溪)两个片。[20]昔日有的学者认为它是闽北语的方言,也有学者认为是赣语抚广片的方言。
- 闽粤过渡区:中山闽语各小片受到粤语的影响,或多或少都混入了不少粤语词汇和语音特征,因而与闽南语的泉漳片和潮汕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中国语言地图集》将中山闽语归为闽南语的中山片。
- 闽语过渡区,为大田闽语和尤溪闽语等戴云山一带所有具有特色的土语之统称,分布在三明市大田县、尤溪县一带。可分为东片(尤溪)、西片(大田)两个片。[20]为各种闽语的混合型土语。《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大田话归为闽南语大田片,尤溪话归在闽东语侯官片之下。[22]
- 琼雷话(琼雷方言):分布在海南岛和广东雷州半岛一带。可分为北片(海康)、南片(文昌)两个片。[20]《中国语言地图集》则将海南话和雷州话分别独立设“区”,称为闽语大区的琼文区和雷州区(雷州片)。[22]曾长期被当作闽南语的方言,现被划出闽南语片区之外。[24]
现时按中国社科院编写的最新版《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年出版)中,又将闽语内部的闽语方言重新划分为如下八个片,然后片的下级为小片的新划分:[25]
- 闽东片:通行于闽都,分为南小片(侯官小片)[26]和北片(福宁小片),以及浙东南小片。[27]
- 闽南片:通行于闽南、浙南、粤东及台湾,分为泉漳小片、大田小片、潮汕小片、浙东南小片、赣东北小片。
- 闽北片:通行于闽北,分为东南小片(建阳小片)和西北片(建瓯小片)。
- 闽中片:通行于三明的三元区、沙县区、永安市。
- 邵将片:分布在邵武、将乐一带,为闽语、客家语、赣语的混合型土语。分为南小片(邵武小片)和北小片(将乐小片)两个小片。
- 莆仙片:分布在明清时期的兴化府一带的范围,即莆田、仙游的及其周边地区。
- 琼文片:分布在海南岛。分为府城小片、文昌小片、万宁小片、崖县小片、昌感小片。
- 雷州片:分布在雷州半岛的湛江市、茂名市的电白区。
其他分类法
[编辑]早年提出的闽南、闽北分区法
[编辑]1937年,语言学家李方桂在研究闽语时,首次将闽语分为“闽北方言”和“闽南方言”两支。1955年,中国大陆语言学界延续了这种两区的分区方法。袁家骅在1960年所著的《汉语方言概要》中,也是采用这种分区方法。
闽语的两区分区法是按照“有无鼻化元音”、“次浊声母m、n、ng在口元音前念b、l、g”的规则,把闽语简单的分为“闽北方言”、“闽南方言”两种方言:
其中,“闽南方言”中又有几种情况:
- 鼻化元音消失,念口元音的:莆田话、雷州话、海南话(注意同(a)类无鼻化元音类型不同,(a)类从来就没有过鼻化元音,只念鼻音韵尾,而这类是某些韵摄的阳声韵变为鼻化元音后,鼻化元音再演变为口元音);
- 次浊声母在同辅音韵尾(不包括喉塞)-m、-n、-ng、-p、-t、-k相拼也念塞音b、l、g的(按闽南话的l其实是以塞音d成阻,边近音l除阻的):闽南话泉漳片、闽中语;
- 次浊声母在同辅音韵尾(不包括喉塞)-m、-n、-ng、-p、-t、-k相拼大部分念鼻音m、n、ng,少部分也念塞音b、l、g的:闽南话潮汕片、雷州话、海南话;
- 次浊声母在同辅音韵尾相拼部分念鼻音m、n、ng,少部分也念塞音p、t、k的:莆仙话;
- 只有一个鼻音韵尾的:莆仙语、闽中语、大田话。
“闽南、闽北分区法”是基于福州话和厦门话的异同而立论的。然而,根据这种划分方式,这两种“方言”内部仍然无法互通。而根据1957年中国大陆进行的汉语方言普查发现,闽语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在东西(沿海与沿山)之别,而并非南北之别。[28]1963年,学者潘茂鼎、李如龙、梁玉璋、张盛裕、陈章太在论文《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中,提出将闽语更细地拆分为五个区。“闽北方言”被拆分为闽东区(闽东语)和闽北区(闽北语);“闽南方言”被拆分为莆仙区(莆仙语)、闽中区(闽中语)和闽南区(闽南语)。[29]这种分区法不久后被中国大陆学术界采纳。后来,又将邵武、将乐一带的方言从闽北语中拆分出来设置邵将区(邵将语)。这种分区法今日已被国际学界大部分学者接受。
在台湾,曾长期沿用闽语的“闽南、闽北分区法”,将福州话称作“闽北语”。不过近年来已经渐渐被淘汰,改用国际学界通用的分区方法。
新近提出的沿海、沿山分区法
[编辑]今日有部分语言学者将闽语的各支语言归为“沿海闽语”和“沿山闽语”两类。闽东片、闽南片、莆仙片、琼雷语等沿海地区的闽语支统称为沿海闽语,闽北片、闽中片、邵将片统称沿山闽语。其中,沿海闽语是较典型的闽语,保留的文白异读也较多;沿海闽语在多音连读的时候,广泛存在着连读变调、连读变声的现象,闽东语中还存在连读变韵的现象。相对地,沿山闽语的文白异读比较少,而多音连读现象在沿山闽语中基本不存在。[30]
在常用词汇方面,沿山闽语或保留古代的特殊说法(如呼“猪”为“豨”,来自古代南楚方言,沿海闽语无此词汇),或因客赣方言的影响而放弃旧有的闽语说法(如“人”不说“侬”,与沿海闽语不同)。[30]
由于历史缘故,在沿山闽语中,既有闽语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客赣语支音素影响而产生的特征。[30][31]
发音
[编辑]音素 | 闽语 | 赣语 昌都片 (南昌话) |
客家语 粤台片 梅惠小片 (梅州话) |
粤语 广府片 (广州话) |
官话 (北京话) | |||||||||
---|---|---|---|---|---|---|---|---|---|---|---|---|---|---|
闽东片 | 莆仙片 (莆田话) |
闽南片 | 琼文片[注 2] (海口话) |
闽北片 (建瓯话) |
闽中片 (永安话) |
邵将片 (邵武话) | ||||||||
侯官小片 (福州话) |
福宁小片 (福安话) |
泉漳小片 (厦门话) |
大田小片 (大田话) |
潮汕小片 (汕头话) | ||||||||||
声母数 | 15 | 17 | 15 | 14 | 15 | 18 | 16 | 17 | 15 | 20 | 19 | 18 | 18 | 22 |
韵母数 | 46 | 56 | 40 | 76 | 36 | 85 | 46 | 41 | 34 | 46 | 65 | 76 | 68 | 40 |
声调数 | 7 | 7 | 8 | 7 | 7 | 8 | 8 | 6 | 6 | 6 | 7 | 6 | 9 | 4 |
注:该表列出的仅为代表方言(括弧后附注)的音素。闽语中的许多语言,在其各方言中声母、韵母乃至声调数上都存在差异。
语音特色
[编辑]闽语虽然内部差异性颇大,主要表现在音韵方面,却仍有不少彼此相通之处。
- 在声母方面:
- 在韵母方面:
而在声调方面,各闽语多为7个声调,少数语言有8个声调或者6个声调的。闽北语和闽中语多为6个声调,而海南语、雷州语多为8个声调。大部分闽语入声调共有两个。
词汇
[编辑]语音差异以外,如下表所示,各地词汇有一定差异,影响彼此交流。
类型 | 闽语 | 客家语 粤台片 梅惠小片 梅州话 |
粤语 广府片 广州话 |
赣语 昌都片 南昌话 |
北京官话 北京话 | ||||||
---|---|---|---|---|---|---|---|---|---|---|---|
闽东片 福州话 平话字 |
莆仙片 莆田话 兴化平话字 |
闽南片 | 琼文片[注 2] 海口话 海南话白话字 |
闽北片 建瓯话 建宁罗马字 |
闽中片 永安话[33] 国际音标 发圈法 | ||||||
泉漳小片 厦门话 白话字 |
潮汕小片 汕头话 潮州白话字 | ||||||||||
全语共通 | 马 mā |
马 mâ |
马 má; bé |
马 mé; bá |
马 má; bé |
马 mǎ |
马 ꜂bɔ |
马 | 马 | 马 | 马 |
汉字 Háng-cê |
汉字 Ha̍ng-cī |
汉字 Hàn-jī |
汉字 Hàng-zī |
汉字 Hàng-cu |
汉字 Hūing-cī |
? | 汉字 | 汉字 | 汉字 | 汉字 | |
闽语共通 | 箸 dè̤ |
箸 dṳ̄ |
箸 tī |
箸 tṳ̄ |
箸 dū |
箸 dṳ̄ |
箸 ty꜄ |
筷只、 箸只 |
筷子 | 筷子 | 筷子 |
鼎 dīng; diāng |
鼎 dêng; diâ |
鼎 tiánn |
鼎 tiánn |
鼎 díng; tiá |
鼎 diǎng |
鼎 ꜂tio |
镬头 | 镬 | 镬、 鼎罐 |
锅 | |
鸡卵 giĕ-lông |
鸡卵 ge-lê̤ |
鸡卵 koe-nn̄g |
鸡卵 ke-láng |
鸡卵 loi-nuí |
鸡卵 gái-suíng |
鸡卵 ꜀ke ꜃sum |
鸡卵 | 鸡蛋、鸡春 | 鸡蛋 | 鸡蛋、鸡子儿 | |
沿山闽语及 客家语共通 |
犬姆 kēng-muō |
狗母 gâu-bó |
狗母 káu-bú |
狗母 káu-bó |
狗母 gáu-mú |
狗嫲 gĕ-mâ |
狗嫲 ꜂ø ꜁bɔ |
狗嫲 | 狗乸 | 狗婆 | 母狗 |
粙 diêu |
稻 dō |
粙仔 tiū-á[34] |
粙 tiú |
粙 tiú |
早子 cǎu-cǔ |
禾 ꜁ue |
禾 | 禾 | 禾 | 稻子 | |
各语特有 | 汝各侬 nṳ̄-gáuk-nè̤ng |
汝辈 lṳ́-buè |
恁、您 lín |
恁、您 lín |
汝侬 lú-lâng |
你伙人 nì-hǒ-ne̿ng |
你侪 ꜀ɡi ꜁tse |
你等人 | 你哋、你哋 | 你俚 | 你们 |
琵琶兜壁、仙鼠 |
鸟翕 | 飞鼠 pe-chhú |
蜜婆 | 飞鼠、佛鼠 |
比婆 | 卑婆燕 ꜀pi ꜁paɯ ieiŋ꜄ 、 老鼠燕 ꜂laɯ ꜂tʃʰy ieiŋ꜄ |
帛婆仔 | 飞鼠、蝠鼠 |
檐老鼠 | 蝙蝠 | |
明旦 màng-dáng |
逢早 háng-cô̤ |
明仔载 bîn-á-chài |
明起、明日 mêng-khí, mêng- |
旦白 dàng-be |
明朝 mĕng-diáu |
明朝 ꜁bɑ̃ ꜀tiɯ |
天光日、 晨朝日 |
听日、 听朝 |
明日 | 明天、明儿 |
通行地域
[编辑]闽语使用者主要通行于福建、海南、广东、浙江南部及江西、江苏、安徽、广西的个别地区,也分布在台湾、东南亚及欧美各地。根据厦门大学学者李如龙的统计,闽语的使用者人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管辖范围约为4200万(福建1800万、粤东1500万、浙南100万、海南500万、各方言岛200万);在台湾,约有1800万;在东南亚、西方国家和日本,使用者人数为1500万以上。[13]
福建
[编辑]福建使用闽语的区域约占其面积的3/4: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蕉城、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城厢、涵江、荔城、秀屿、仙游、思明、海沧、湖里、集美、同安、翔安、鲤城、丰泽、洛江、泉港、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芗城、龙文、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新罗、永定、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元、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而金门县使用闽南语泉漳片,乌坵乡使用莆仙语,连江县(马祖)使用闽东语侯官片。
广东
[编辑]广东东部地区使用闽语的区域约占其面积的1/4: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汕尾、海丰、陆丰,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的一部分,雷州半岛有6个县市使用闽语: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 遂溪、雷州、徐闻。 此外,主要通行粤语的中山市沙溪、大涌、火炬区张家边、南蓢和三乡镇等及珠海市拱北、淇澳岛等通行中山闽语;广州市白云区的竹料镇;惠东县的吉隆、稔山等镇;丰顺县的汤坑、留隍乡镇等;大埔县光德镇九社、高陂镇古埜蒲田等村,大约1600万人。
海南
[编辑]海南有13个县市使用闽语: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大约500万人。
香港
[编辑]香港有200万以上人口属闽海民系,祖籍福建闽南泉漳者约80万,祖籍闽东福州者约30万[35],祖籍福建其他地方的约10万,祖籍福建的总共大约120万。而祖籍广东潮州以及海陆丰总共约80万至100万,在历代以至现今的人口普查中以福建话(闽南话与福州话)[35]为母语的约潮州话的1.7倍(参香港粤语)。香港的闽民系以闽台片闽南语、潮州话、闽东语为母语。
早期香港语言情况较为复杂,但随逃港潮,大量广东人口(包括粤、客、闽三大民系)进入香港,而广州人认为广州话是广东最有代表性的方言,力劝香港政府以粤语广州话作为香港通用语,而且冠以广东话之名。香港在教育、广播、政府部门只使用粤语广州话,不少闽语人口及其后代在广州话成为香港官方的通用语后放弃闽语,令50岁以下的闽语人口绝大多数都变成粤语广州话人口,虽然不少仍懂得听闽语,但很多都不懂得说闽语,很多连一句简单的闽语句子亦说不出来,大多像各省籍的香港人一样以中英夹杂的港式粤语与父母或祖父母的闽语沟通,很多在中学中文堂(香港的中文科即广州话为本的中文)时亦学会粤语正音以应付考试(特别是中文会话科),只有较少比例对语文有兴趣的年轻人口的懂流利闽语,很多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仕亦改以广州话和子女沟通,但50岁以上的闽籍港人很多都懂得闽语,不过部分因长年没说闽语而有些生疏,对闽文化较重视的人口以及年纪较大的人仕仍以闽语作为母语,他们保持闽南习俗如信奉天后等,在说起广州话的时候或有闽语口音。
部分中老年原籍福建或潮州的闽语人口,与较不相熟的同乡说话时以大多广州话沟通,但与非常相熟的同乡以及近亲沟通时不少50岁以上人士仍以闽语沟通。五十年代,香港市区有来自中国南方北方各民系各语系的语言,但都以粤语和闽语为主,六十年代末期,香港化运动后,各民系(包括闽民系)都迅速转以粤语广州话作为交流语以至日常生活的第一以至第二语言。而以闽南人为大多数的地区(如新加坡以及台湾等地)亦推广标准汉语,现代标准汉语亦是多数华人的通用语,很多闽民系的后代的标准汉语比闽语更好,而香港的广州话以外各方言已经变得很式微,但在历届的人口普查中,福建话的人口在华语中只比广州话低,因为祖籍福建人口基数是在广府人以外中最大群体,在六十年代以前,在香港市区亦经常会听到闽南话。香港的福建籍人口在民国以及二战后曾接近总人口的40%,但逃港潮人口中绝大部分来自广东各地区,广东省以外的人口比例一直下降,但各省籍的人士亦有把家属申请到港,因为福建籍人口在民国合法移民大约占总香港人口的40%,所以申请来港者亦大约有40%为福建籍(但在60年代香港人口即以广东籍为大多数,因为逃港人口已达总人口的30%,但逃港者居港权未定,在1980年以前极少有逃港者成功把亲属申请到港,家属移民以民国时来港的广东福建籍人口为主),加上福建籍人口亦有从东南亚新加坡等地迁居,人口下降得没其他省籍人口快,现今社会各界上流、富豪以及非常重要的人物才可参加的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籍的亦占1/4以上[36],香港的福建籍人口由民国时代的接近40%一直下降至现今的25%。由香港移居外国(如欧美)的福建籍人口,特别是五十岁以下的人士,他们大多数以广州话在外国沟通。其他省籍的总人口比例亦一直下降。香港人口普查语言分类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比例大可代表了各族群在港的人数,在广东籍以外的主要为福建籍,其次则为浙江籍、江苏籍以及山东籍。
台湾群岛及澎湖群岛
[编辑]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新竹市、苗栗县海线地区、基隆市、嘉义市、嘉义县、新北市、桃园市、彰化县、云林县、屏东县、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南投县、澎湖县(台湾原住民地区除外),大约1500万人。台湾群岛及澎湖群岛的闽南语方言族群主要使用闽南语泉漳片,迄今仍为台湾第二大母语、及使用量第二的语言。根据2009年中华民国年鉴,台湾大概有73%的人会使用闽南语[37] 。 由于地域与中国大陆区隔且曾为日本殖民地,因此部分语言已融入日语与现代标准汉语用法(如:台湾称煤气为瓦斯(Gas)从日文发音“ガス,Gasu”而来、摩托车(Autobike)称为“欧都拜”(日语:オートバイ,罗马字:Ōtobai)等,而闽南语也音近日语),甚至彼此影响而形成台湾国语。为了区隔此不同也有称为台湾闽南语或台湾话。
福建邻近的其他地区
[编辑]明末清初有部分泉州人流入浙江温州府南部的泰顺、苍南、洞头、玉环、平阳西部等地。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浙南闽语人口又流入浙东舟山群岛普陀、嵊泗部分地区,以及浙西湖州西北部山区。
江苏、安徽、江西、广西也有闽语使用者。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浙南闽语人口除流向本省其他地区之外,一部分也播迁至苏南宜兴、溧阳山区以及皖南宣州、徽州山区。但这些人对外都使用当地方言,只有内部才使用闽语。此外,江西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地,广西的桂平、北流等地亦有闽语人口分布。
其他海外华人社群
[编辑]-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接近700万人,闽南系族群有200万人,闽南(泉漳)人在各方言群中排列第1位,潮州与海南人之人口,排列第4及5位。北马如吉打、槟城盛行漳州话及潮州话,中、南马如柔佛通行泉州话。福州话主要分布于诗巫、实兆远、砂𦛨越和沙巴的城市。
- 文莱:华人人口4万5800人,大部分为闽南(泉漳)系族群。首都斯里巴加湾通行泉州音闽南语。
- 新加坡:华人人口300万人,闽南(泉漳)系族群约200万,潮州人有47万,海南人有15万,操闽南语系者,占了华人总人口的78%。盛行泉州音及潮州音闽南语。
- 缅甸:华人大约90万人,闽南(泉漳)系移民占约30%,通行泉州音闽南语。
- 老挝:华人大约5000余人,接近多数(90%)为潮州人,通行潮州音闽南语。
- 越南:华人人口近100万人,潮州人占34%,闽南(泉漳)系6%,海南人2%,共计42%。通行潮州音闽南语。
差异
[编辑]福州话在福州(福州十邑)地区与海外的(日本、北美、澳大利亚等)福州人社区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与邻近的福安话也有一定的相近程度,但与闽南语、莆仙语等其他闽语方言则无法互相沟通。因福州民系的人口基数于在欧美和日本且分布广泛。在欧美地区和日本,福建话即指福州话。
闽中、北地区,向来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有的甚至仅相隔一山便无法对谈。通常越往沿海地区移动,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受官话影响,口语的互通程度就越高。
闽南地区的泉州、厦门、漳州、台湾所使用的泉漳话,和东南亚的闽台片闽南语可以彼此沟通,与潮汕地区的潮州话(为闽南语分支)也能有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性。因闽南民系的人口基数于福建各民系中最为庞大,且分布广泛,使之成为具影响力的一支闽语分支。在东南亚地区,福建话即指闽南语。
研究史
[编辑]福建地区在唐宋时期曾是汉语音韵学兴盛的地区之一。唐宋年间的两部早期韵图《韵镜》和《七音略》都跟福建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韵镜》的刊印者三山张麟之可能是福州人(福州别称三山,不过也有其他地方别称三山的),《七音略》的刊印者郑樵是莆田人。但唐宋时期人们关心的只是如何解释《切韵》,而对方言口语并不关心。
已知最早福州话韵书是明嘉靖年间的《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清朝康熙年间,又出现了福州话韵书《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闽南语韵书《渡江书十五音》和《拍掌知音》。其中《渡江书十五音》是参照两部福州话韵书编成的。乾隆年间,《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与《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这两部福州话韵书合订为《戚林八音》并出版刊行,该书系统地记载了18世纪福州话的音系,对其他闽语的韵书影响甚大。后来的《安腔八音》、《建州八音》等闽北、闽东地区韵书便是受到《戚林八音》很大的影响。民国初年,广东饶邑隆都人(今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人)张世珍参照《渡江书十五音》,编写了潮州话韵书《潮声十五音》。
福州、厦门、汕头、海南、台湾等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为了便于传教,他们创造了福州土腔罗马字(福州话平话字)、兴化平话字、闽南语白话字、建宁府土腔罗马字等文字,以便记载闽语。他们也开始首次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描写和解释闽语。日本学者小川尚义在20世纪初调查了台湾闽南语(台湾话),并为台湾话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0年代,中国学者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描写、解释闽语的著作日益增多。陶燠民的福州话著作《闽音研究》(1930年)、罗常培的厦门话著作《厦门音系》、周辨民的厦门话著作《厦门话的语音结构及声调特征》(1931年),都是早期的现代语言学著作。这些著作多注重语音研究方面,且并未涉及各闽语之间的相互比较。之后的《四个闽南方言》等著作,也多着重研究单点方言语音分析。
1950年代以后,台湾学者首先开始词汇语法调查研究,出版《福佬话词汇》(李献璋,1956年)、《福建语法序说》(李献璋,1950年)、《台湾语常用词汇》(王育德,1958年)、《台湾语典》(连横,1957年)、《台湾闽南语辞典》(许成章,1970年)等书籍。不久中国大陆学者也展开类似研究,发表《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福建汉语》等著作。这一时期是两岸方言调查的一个高峰期,闽语的比较语言学有了很大发展。
1970年代以后,语言学界对闽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大进展,蛮话、海南话所通行的较为边远的地域,乃至海外各国华人所操的闽语方言,原先都处于研究空白状态,此时也逐渐开始有了基础调查材料。随着方言调查点的密布,语言学家们得以对其展开更深入地研究。此后,学者们对闽语产生了比较准确的认识,达成了不少共识。目前,闽语的研究规模和研究水平在汉语族各语言中居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注释
[编辑]- ^ 《大辞海·语言学卷(修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1月,“闽方言”条:“闽方言,现代汉语方言之一,亦称闽语,俗称福建话”。“福建话”条:“福建话,见闽方言。”
- ^ 2.0 2.1 海南话与闽南片的泉漳小片差异较大,昔日被划为闽南语的琼文片,今日直接隶属于闽语支。
- ^ 例:闽南语中“定”读作tīng,“群”读作kûn。
- ^ 例:“澄”在官话中读作chéng,声母要送气;在闽南语中读作tîng,声母不送气。
- ^ 例:闽南语中“飞”读作pe(厦)/per(泉)/pue(漳),“微”读作bî。
- ^ 例:闽南语中“知”读作ti,“娘”读作niâ。
- ^ 例:闽南语中“咸”读作kiâm,“红”读作âng。
- ^ 例:闽南语中“熊”读作hîm。
- ^ 例:闽南语中“歌”读作kua,“拖”读作thua。
参考文献
[编辑]-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人文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2.0 2.1 《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平等保障法》,民国89年(2000年)3月31日立法
- ^ 语言文字. 中国政府网.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 ^ 國家語言發展法 第二條. [2019-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閩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陈茂壬,北原癸己男,松田福信. 日華對譯福州語 (jp).
福州语ハ闽语トモ称スル。
- ^ 台湾总督府,文教局学务课. 日閩會話 (jp).
闽语(福州语)ハ支那方言中ノ难ナルモノニテ。
- ^ 陶燠民. 閩音研究 (cn).
- ^ 陈立鴎, 罗杰瑞. 閩語入門 1965. 舊金山: 舊金山州立大學. (英语).
Chen, L., & Norman, J. 1965.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ochow dialect.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State College.
- ^ 陈立鴎, 罗杰瑞. 閩語入門中文本 1965. 舊金山: 舊金山州立大學. (中文).
Chen, L., & Norman, J. 1965.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ochow dialect.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State College.
- ^ 陈立鴎, 罗杰瑞. 閩英詞彙 1965. 舊金山: 舊金山州立大學. (英语).
- ^ 陈泽民. 閩語新探索 (cn).
- ^ 13.0 13.1 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07~208页
- ^ 14.0 14.1 14.2 14.3 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08~209页
- ^ 李辉. 人类起源与迁徙之谜.
- ^ 《邵武市志·第三十八篇 方 言》第三章 常用语 十、人品职业[永久失效链接]
- ^ 《将乐县志 卷三十五 方 言》 第二章 词 汇 第二节 分类词表 八、人品职业.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福建概览 方言[永久失效链接]
- ^ 詹伯慧. 關於閩方言研究的一些思考 (PDF). 《中国语文研究》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1995, (11) [2020-09-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7).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41页
- ^ 《中国语言地图集》,B8 东南地区的汉语方言
-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中国语言地图集》,B12 闽语福建 台湾 粤东 海南
- ^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68页
- ^ 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38页
- ^ 《中国语言地图集》,B1-15、B1-16
- ^ 侯官小片包含尤溪县。
- ^ 但浙南地区通行的蛮讲同时受到吴语瓯江片深刻影响,归属仍存在争议。
- ^ 《中国语言地图集》,B8 东南地区的汉语方言 叁 闽语的性质。香港朗文(远东)出版公司出版,1987年。
- ^ 潘茂鼎、李如龙、梁玉璋、张盛裕、陈章太〈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刊载于《中国语文》1963年第6期
- ^ 30.0 30.1 30.2 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16~217页
- ^ 广信移民史. [2015-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侯精一 (编).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09-212页.
- ^ 周长楫、林宝卿. 《永安方言》.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2年.
- ^ 中华民国教育部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作“稻”
- ^ 35.0 35.1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 福建話.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 ^ 存档副本. [201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08-03.,《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8》,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