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鄭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鄭經
延平王
前任:鄭成功
繼任:鄭克𡒉監國
鄭經
國家明朝(1642年—1644年)
南明(1644年—1662年)
明鄭(1662年—1681年)
時代明末清初
主君永曆帝(1649年—1662年)
鄭成功(1662年)
賢之、元之
式天
齋名潛苑主人
封爵平國公 延平王
封號延平王世子
尊號錦舍、世藩
族裔閩南民系
氏族鄭成功家族
籍貫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石井(今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
別名鄭錦、朱經
出生大明崇禎十五年十月初二
1642年10月25日
大明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平鎮(今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
逝世明鄭永曆三十五年三月十七
1681年3月17日(1681歲—03—17)(38歲)
明鄭承天府安平鎮(今台灣臺南市中西區
在位年代1662年6月29日-1681年3月17日(18年261天)
諡號潮文王[1][2]
墓葬鄭成功墓
祠廟二王廟
親屬
父親潮武王鄭成功
母親潮武王妃董友
正室文妃唐氏
側室黃和娘陳昭娘、賴氏、李氏、許氏、柯氏、馮氏、趙氏、張氏、劉氏
兄弟鄭聰鄭明鄭睿鄭智鄭寬鄭裕鄭溫鄭柔鄭發
姊妹柯良妻、甘孟煜妻、洪允中妻、朱弘桓
庶子監國世子鄭克𡒉延平王鄭克塽、恭謹侯鄭克壆鄭克均鄭克拔鄭克商鄭克圻鄭克塙
庶女黃肇隆妻、黃肇燦妻、陳逢泰妻、甘純仁妻、趙繼麟妻、鄭氏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又名朱經鄭成功嫡長子[3],祖籍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一名,字賢之元之,號式天,尊稱「」、「世藩」。其作為延平王期間一直尊奉南明正朔並沿用永曆年號,自稱「嗣封世子」、「招討大將軍世子」或「本藩」,未曾使用「本王」等稱呼,並對明朝宗室禮遇有加。其子鄭克塽繼位後,追諡其為「潮文王[1][2]。同時代英國對鄭經的稱呼有「King of Amoy, Tywan and many other territories」(廈門、台灣等地之王)等。[4][5]

鄭經既擅長文學詩賦,著有《東壁樓集》(1664年-1674年間所著的古典詩集),又擅長騎射。前期積極從事「反清復明」活動,但西進失敗後,就耽溺酒色怠於政事[6]

鄭經在位期間,在政治上重用輔弼大臣陳永華,賜其官諮議參軍東寧總制以行宰相之職統領六官,將漢官制導入台灣;在教育方面,鄭經除了建文廟祭祀孔子外,更設立太學、將漢人之四書五經以及科舉制度導入台灣,使台灣正式步入了漢文化漢字文化圈的範圍內。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鄭經出生於崇禎十五年十月初二日(1642年10月25日)[7],父親是鄭成功,母親是董友

叔姪爭位

[編輯]

鄭經自年少時即已頗為好色,並特別喜愛中年婦女,幾乎與胞弟的每一名乳母均有私通;鄭成功征臺前,留守思明州廈門)的鄭經納其中一人陳昭娘為妾並倍加寵愛[8]。鄭成功得知後本令陳氏自行跳海了斷,但鄭經卻以其駐地權勢包庇陳氏並隱瞞父親長達三年之久,駐廈軍懾於世子權勢無人敢通知人在臺灣的鄭成功。陳氏更恃寵生驕霸凌本已長期不受寵的鄭經原配唐妃,滿腹冤屈的唐妃唯有向於明鄭朝廷位居要職的祖父唐顯悅求助。[9]

永曆十六年(1662年)三月,陳氏生下鄭克𡒉,鄭經於是向父報稱為側室所出但隱瞞陳氏身份,一時鄭成功大喜過望,滿朝文武皆賀。不甘孫女受辱的唐顯悅此時即發難上奏向鄭成功舉報揭破鄭經謊言,事件於臺灣醞釀成嚴重政治醜聞。[10]

鄭成功得知被世子欺騙後勃然大怒,下令主管廈門的堂兄鄭泰全數處死董妃、鄭經、陳昭娘與鄭克𡒉等人[11]。鄭泰固不認同堂侄不倫之舉,但也無法接受堂弟殘殺血脈族親、以及大規模肅清宗族必然引致軍心動搖的後果,起初與奉命渡海來廈的都司黃毓談判,打算僅將陳昭娘鄭克𡒉母子首級送回臺灣交差了事,再動員大量宗親為董妃鄭經母子求情。鄭成功得知鄭泰意見後更為憤怒,立即解下佩劍令黃毓回廈斬殺四人,鄭泰無法下手唯有叫黃毓親自找鄭經行刑,但暗中提前通報鄭經,黃毓剛見到鄭經就被其隨從包圍拘捕。[12]

此時在臺灣犯罪的參軍蔡鳴雷投奔廈門,並警告說鄭成功已令周全斌率軍至廈門執行命令,打死不願殺害宗親的鄭泰唯有按洪旭建議毅然以堂兄身份抗命,並令水師於大膽島海域嚴陣以待。周全斌剛接近廈門即被鄭經按黃廷建議圍困繳械並拘捕,並令黃昌收編其部隊。鄭成功聽聞廈門抗命之事大為光火,再令洪有鼎渡海執行命令,唯洪航至東山島時眼見水師守備森嚴,再聽聞周全斌被捕的消息,即嚇得不敢再前打道回臺。[13]被捕的駐臺將領其後更幾乎遭鄭泰以謀害宗室罪名處斬,僅得董妃為顧全大局不計前嫌力保方得保命。此舉被駐臺鄭軍視為公然抗命,令其與駐廈軍之間開始出現嫌隙,成為日後兩岸爭位的導火線。駐廈諸將擁立鄭經為「平國公[14]

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鄭成功病逝[15]。十四日(6月29日),廈門諸將推舉鄭經繼承延平王之位[16],稱「世藩」。二十一日(7月6日),台灣諸將推舉鄭成功之弟鄭襲為「護理」,以定軍心。鄭襲部下蔡雲李應清曹從龍張驥等四人拉攏黃昭蕭拱宸等駐台將領,立鄭襲為「東都主」。

同年十一月初一(11月11日),鄭經率部從廈門出發。初七(11月17日)中午,至澎湖。與黃昭蕭拱宸等人協商不成後,率軍東征「東都」(後鄭經改之為「東寧」)。十七日(11月27日)早晨,大霧蔽天,周全斌力勸鄭經趁此機會率軍登陸,鄭經同意,於是在鹿耳門登陸,而駐軍東都右虎衛黃安亦率軍前來世子鄭經會師。鄭經派人至東都承天府譴責黃昭、蕭拱宸二人,以自己為延平王正統自居,要求臺灣軍助戰。[17]黃昭聽聞消息後,率軍至潦港與世子軍對戰,起先雖佔優勢,但黃昭本人中流箭身亡,全軍敗退。黃昭死後,諸將皆降。

鄭經嗣位之爭得勝後,鄭經入主東都明京安平王城」,鄭襲為保全性命,將責任全推給幾位心腹身上。[18]隨後蔡雲自縊,蕭拱宸、張驥、李應清以及曹從龍等人於承天府斬首示眾,族人流放。鄭襲遭禁錮於廈門

永曆十七年(1663年),鄭襲畏懼被殺,半夜率領官吏二百二十四人,士卒一百二十人及銀錢船隻槍械等物,投奔清軍[19]

退守台灣

[編輯]

永曆十七年(1663年)正月,鄭經發現鄭泰和清暗中聯絡,和清朝談判又是由鄭泰負責,鄭經開始懷疑他的忠誠,遂監禁鄭泰,鄭泰的弟弟和兒子遂投靠清朝。不久康熙帝拒絕了鄭經條件,便拉攏荷蘭人組成聯軍對抗鄭經。十月十九(11月18日),「清荷聯軍」進攻金門廈門,鄭軍不敵而棄守,退往銅山。戰後人心開始不穩,連大將周全斌也降,鄭經遂退往台灣[20]

永曆十八年(1664年、清康熙三年),鄭經改東都為東寧,升天興、萬年二縣置天興、萬年二州。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並在南北兩路及澎湖設安撫司。繼承父志,大力鼓勵開荒墾植,號召人民種蔗製糖,煮海水曬鹽,積極倡辦學校。

在後來鄭經對納蘭明珠勸降信的答復中,出現了「建國東寧」一語,台北教育大學李筱峰等認為這印證了一個獨立王國的成立(即東寧王國),而廈門大學陳孔立、集美大學林東傑等則認為該語指的是賡續明祚,與清廷對抗,從未有所謂的東寧王國。[21][22]

茲列示答復全文如下:

復明珠書
蓋聞兵刃乃不祥之器,其事好還。是以禍福無常倚,強弱無常勢;恃德者興,恃力者亡。曩歲思明之役,不佞深憫民生疾苦,暴露兵革,連年不休,故遂全師而退;遠絕大海,建國東寧,於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自以為休兵息民,可相安於無事矣。不謂閣下猶有意過督之,驅我叛將,再起兵端!豈未聞陳軫「蛇足」之喻與養由基「善息」之說乎?夫苻堅寇晉,力非不強也;隋煬征遼,志非不勇也。此二事,閣下之所明知也。況我之叛將逃卒,為先王撫養者二十餘年。今其歸貴朝者,非必盡忘舊恩而慕新榮也。不過憚波濤、戀鄉土,為偷安計耳。閣下所以驅之東侵而不顧者,亦非必以才能為足恃、心跡為可信也;不過以若輩叵測,姑使前死,勝負無深論耳。今閣下待之之意,若輩亦習知之矣。而況大洋之中,晝夜無期,風雷變態,波濤不側!閣下兩載以來,三舉征帆,其勞費得失,既已自知。豈非天意之昭昭者哉?所引田橫等事:夷、齊千古高義,未易冷齒;即如田橫,不過三齊一匹夫耳,猶知守義不屈!而況不佞世受國恩,恭承先王之訓乎?倘以東寧不受羈縻,則海外列國,如日本、琉球、呂宋、廣南,近接浙、粵,豈盡服屬?若虞敝哨出沒,實緣貴旅臨江,不得不遣舟偵邏。至於休兵息民,以免生靈塗炭;此仁人之言,敢不佩服?然衣冠吾所自有,爵祿亦吾所自有;而「重爵厚祿,永世襲封」之語,其可以動海外孤臣之心哉?敬披腹而言,仰祈垂鑑!

鄭成功在與荷蘭及其他國家的往來交涉中,一貫自稱為「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而荷方則稱鄭成功為「國姓爺閣下」,表明他們也認定鄭成功是隸屬於明朝的官員。鄭成功去世後,鄭經繼承了其官職頭銜,稱招討大將軍世子,繼續奉永曆為正朔,「永曆訃至,世子猶奉其正朔,稱永曆十七年。」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保存有《嗣封世子劄致荷蘭出海王》的信,信中鄭經自稱「嗣封世子」,稱鄭成功為「先王」,表示願意與荷方和好通商,「合力禦虜」。[22]陝西博物館保存著一尊永曆三十三年(1679年)明鄭鑄造的火炮,炮身後部鑄有3行隸書與篆書銘文:「欽命招討大將軍總統使世子、大明永曆己未仲秋吉旦造、藩前督造守備曾懋德」,其中「招討大將軍總統使世子」即鄭經。[23]鄭經死後,鄭克塽嗣延平王位,仍稱招討大將軍世子。[22]

發展貿易

[編輯]

永曆十九年(1665年)四月,清荷聯軍進攻澎湖,卻遇到颱風無功而返。清朝因此放棄進攻臺灣,恢復和鄭氏王朝談判。

自清軍威脅解除後,鄭經致力於平臺,於1666年進攻基隆。雖然鄭軍並未攻陷,荷軍終究認為基隆難以防守,於1668年棄守,荷蘭從此放棄搶奪臺灣。

兩次談判中,鄭經都以不接受薙髮為由拒絕。鄭經曾寫信給其舅董班,稱台灣「幅員數千里,糧食數十年,四夷效順,百貨流通,生聚教訓,足以自強。又何慕於藩封?何羨於中土哉?」[24]。在1667年7月和談中,鄭經聲稱台灣「非屬版圖之中」、台灣「東連日本,南蹴呂宋,人民輻輳,商賈流通。王侯之貴,固吾所自有,萬世之基已立於不拔」[25]。1669年和談中,鄭經又強調鄭氏佔據台灣,是「於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又說台灣「遠在海外,與版圖渺不相涉」[26]

因為清朝實施「遷界令」,他採納陳永華的提議,賄賂清朝將領進行走私[27]。由沿海流民負責轉運貨物[27],當時臺灣漢人男多女少,甚至進行婦女的人口販賣[27]流民也負責替明鄭軍隊據守島嶼[27]

德川幕府是明鄭重要的貿易夥伴,台灣大量輸入日本盔甲,以支援戰爭的需要,雙方的貿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達到高峰[28],而為了加強鄭、日的貿易關係,鄭經允許日本商人住在基隆[28]

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因鄭經的邀請前來台灣,雙方於1672年簽訂通商條約[29]。鄭經因此透過英國獲得火藥兵器,英國人也幫助鄭軍訓練炮兵,鄭經還借用英軍炮兵作戰[29][5]

此時期明鄭為擴充軍糧存量而於臺灣大幅拓殖屯墾,明鄭屯墾軍亦因開墾耕地與大肚王國的原住民爆發衝突,將領劉國軒率部夷平了大肚社沙轆社,鄭經也親征斗尾龍岸社,史稱「沙轆社之役」。

鄭經在永曆二十四與二十五年(1670年與1671年)兩次准備艦隊以征討馬尼拉,但隨即接到大陸爆發三藩之亂的消息,改為準備西征而放棄計劃。

西征

[編輯]

永曆二十八年(1674年),三藩之亂爆發,鄭經提前數月率艦隊西渡澎湖,以支援福建耿精忠,馬尼拉遠征計畫也隨之擱置。

永曆二十八年三月十六(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響應吳三桂發起的三藩事變,提供戰船給鄭經,換取出兵,鄭經答應。五月,鄭經從臺灣出發,抵達廈門,要求耿精忠將漳州泉州交給自己[30]。耿精忠這時已經擁有整個福建,認為鄭經兵力太少,早已取消和他共同作戰[31],拒絕鄭經的要求。鄭經於是佔領海澄同安,耿精忠則以斷絕和鄭經貿易作為報復[32],雙方開始交惡。

但是泉州漳州潮州陸續投靠鄭經,耿精忠見鄭經聲勢逐漸高漲,向他交涉,希望將泉州交還,鄭經不允許。耿精忠決定用武力奪回泉州,鄭經派劉國軒於塗嶺(今泉港區塗嶺鎮)擊退耿軍,接著又為了爭奪漳浦而發生戰鬥。直到永曆廿九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履行之前的約定,提供5艘戰船給鄭經,並以楓亭(今仙遊縣楓亭鎮)為界線,北方屬耿精忠、南方屬鄭經,雙方才停止鬥爭。

鄭經雖於之前兩次擊退廣東的清軍,仍然有潮州府的轄縣不肯服從。與耿精忠和解之後,鄭經打算南征潮州,他先派劉國軒擊敗尚之信,自己率軍抵達海澄。這時漳州守將黃芳度私底下和清朝聯繫,鄭經懷疑他的忠誠,要他出城和自己見面、或者是派兵一同進攻,這兩項命令黃芳度都不服從,並於六月舉兵反抗。鄭經親自包圍漳州,於十月初六(11月22日)將漳州攻陷,迫使黃芳度投井自殺。為了報復黃梧破壞鄭家,鄭經車裂黃梧、黃芳度的屍體[33],黃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處死。

永曆三十年(1676年)尚之信再次遭鄭軍擊敗,只得加入三藩陣營,並將惠州割讓給鄭經。這時鄭經已經擁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但附近都是盟友,沒有清朝的領土讓他奪取,因此容易因領土爭奪和盟友起衝突。五月,耿精忠打算會合吳三桂進攻江南,徵召汀州總兵劉應麟出師,劉應麟不願派兵[34],暗中聯絡鄭經[34],攻下汀州。

這件事造成鄭、耿同盟再次破裂,耿精忠面臨鄭、清包圍,只好向清朝投降。少了耿精忠,鄭經必須直接對抗清軍主力,他先派3萬人進攻福州,卻於十月十五(11月20日)[35]烏龍江被清軍擊敗,其他領地也相繼失守,鄭經只得退回廈門

鄭經戰敗後,試圖堅守廈門。他派出將領防守福建東、南沿海的島嶼[36],穩定軍心,等到劉國軒返回廈門,鄭經任命他統帥大軍,準備反攻閩南。1677年和談中,清朝康親王傑書向鄭經許諾,如果鄭軍撤離大陸沿海島嶼,退守台灣,就答應台灣變為藩屬,與台灣「通商貿易,永無嫌猜」[37]

永曆三十二年二月十八日(1678年3月10日)鄭經派遣劉國軒先攻下虎渡橋,切斷漳州泉州的聯繫,經過約3個月的包圍,於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但接下來在漳州泉州一帶的戰鬥,都沒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戰況出現僵局。是年的和談中,清朝將領賴塔給鄭經信稱,如果鄭軍肯退守台灣,則「本朝何惜海外一彈丸之地」,鄭氏可永據台灣,「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髮,不必易衣冠。稱臣納貢可也,不稱臣,不納貢亦可也。以台灣為箕子朝鮮,為徐福之日本」。[38]

十二月[39](1679年),清廷再度恢復遷界令,北從福州、南到詔安的沿海都設立要塞[40],並且蓋圍牆當作界線[40],使得明鄭的商業活動大受打擊,無法再透過賄賂清將進行交易[40]。經過多年的征戰,明鄭的財務已經嚴重透支[40],軍隊又缺乏補給[41],鄭經只得放棄中國本部東南沿海的所有據點,於永曆三十四年三月十二日(1680年4月10日)退回臺灣,並將國事都交給兒子鄭克𡒉處理。

去世

[編輯]

永曆三十四年(1680年),鄭經於台南建造園亭「北園別館」,為其在台灣的行館,以及安養母親董王太妃之所,1960年改建為「海會寺」,亦名台南開元寺,至今已有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歷經幾次修建,在建築風格上保有「伽藍格局」,為典型佛寺的形制,為中華民國國家二級古蹟

永曆三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1681年3月17日),鄭經去世,享年40虛歲。鄭經之死於夏琳《海紀輯要》記為「明朔永歷三十五年春、正月壬午,明延平王招討大將軍世子薨」[42],在阮錫閔《海上見聞錄》則記為「正月二十八日,世藩殂於承天府行臺」[43]。死因的記載江日昇台灣外記》云:「經因縱慾過度,痔瘡暴脹,大腸緊閉,醫治無效……徐而脹痛難堪,叫喊遂卒……」[44]姚啟聖奏書中則稱:「又本年四月二十四日,據漳州府龍溪縣送到偽官廖康方稟稱……偽藩於正月二十五日夜中風不語,至二十八夜丑時身故……」等不同說法[45]

詩作

[編輯]
  • 《滿酋使來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說憤而賦之》
王氣中原盡,衣冠海外留。
雄圖終未已,日夕整戈矛。
  • 《題東壁樓景自敘》
西郭樓臺近水濱,青山白雲相與鄰。
試問閣中誰隱者,昔日先朝一漢臣。
  • 《悲中原未復》
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愁。
既無博浪子房擊,須效中流祖逖舟。
故國山河盡變色,舊京宮闕化成丘。
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
  • 《聞西方反正喜詠得誠字》
群胡亂宇宙,百折守丹誠。
海島無鸞信,鄉關斷雞聲。
義師興棘岫,壯氣撼長鯨。
旗旆荊襄出,刀兵日月明。
一聞因色動,滿喜又心驚。
原掃腥羶幕,悉恢燕鎬京。
更開朝貢路,再築受降城。
  • 《駐師澎島除夜作》
舳艫連遠漢,旗旆蔽長江。
帆影掛山路,波聲度石矼。
人家點遠浦,葓草隱孤艭。
旗動亂雲色,鼓鳴雜水淙。
淒淒寒夜火,寂寂客船窗。
漏盡更新令,春暉照萬邦。

評價

[編輯]
  • 黃宗羲〈賜姓始末〉:「鄭氏以一旅存故國衣冠於海島,稱其正朔。」
  • 劉獻廷《廣陽雜記》:「賜姓提一旅之師,伸大義於天下,取台灣,有明正朔於海外者將四十年。」
  • 廈門大學學者陳孔立:鄭經作為鄭成功之子,同樣繼承了其父的志向。鄭經以台灣為基地,繼續堅持抗清長達20年之久,其間還一度出兵大陸,為南明收復大片地區。鄭成功及其子孫始終以明朝的臣子自居,始終效忠於明朝(南明)皇帝,其政權是屬於中國的,不是「獨立政權」[22]
  • 美國學者丹尼·羅伊(Denny Roy):鄭經在台灣雖然僅稱延平王、奉明為正統,但當時明朝實際上早已經滅亡,而清朝又尚未統治台灣,因此實際上台灣是獨立政權[46]

家庭及關聯

[編輯]

父母

[編輯]

[編輯]
藩府二鄭公子墓。為少數未被清朝遷回中國大陸的明鄭古墓。
  • 鄭聰,字哲順,號怡堂。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職。
  • 鄭明,字哲熙,號熙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睿,字哲聖,號聖之。早卒。與鄭發合葬於今位於臺南市南區的藩府二鄭公子墓
  • 鄭智,字哲錫,號錫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寬,字哲碩,號碩之。不知所終。
  • 鄭裕,字哲益,號益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溫,字哲念,號念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柔,字哲能,號能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發,字哲奮,號奮之。早卒。與鄭睿合葬於今位於臺南市南區的藩府二鄭公子墓

妻妾

[編輯]
  • 文妃唐氏:正室
  • 陳昭娘:鄭經幼弟之乳母,與鄭經私通生子,後納為妾。
  • 林氏
  • 李氏
  • 賴氏
  • 黃和娘:鄭經側室

子女

[編輯]

王子

[編輯]
排行 封號 生年 卒年 生母 配偶 備註
1 世子監國 鄭克𡒉 1664年 1681年 陳昭娘 世子妃陳氏 死於東寧之變
2 延平王 鄭克塽 1670年 1707年 黃和娘 王妃馮氏 東寧之變後登基。
3 恭謹侯 鄭克壆 未知 夫人許氏 有一子鄭安畿。
4 鄭克均 未知 柯氏 有一子鄭安甸。
5 鄭克坺 未知 馮氏 以姪兒、克塽之子鄭安祿為嗣。
6 鄭克𡍬 未知 趙氏 以姪兒、克塽之子鄭安康為嗣。
7 鄭克圻 未知 張氏 以姪孫、克塙之孫鄭咸陞為嗣。
8 鄭克塙 未知 劉氏 有一子鄭安德。

王女

[編輯]
排行 封號 生年 卒年 生母 配偶 備註
1 鄭氏 黃肇隆
2 鄭氏 黃肇燦
3 鄭氏 陳逢泰
4 鄭氏 甘純仁
5 鄭氏 趙繼麟
6 鄭氏

後裔

[編輯]

明鄭滅亡之後的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皇帝將鄭克塽與其兄弟子姪、大部分族人等,從福建遷往北京並編入正黃旗,又封鄭經三子鄭克壆等為佐領給予俸祿;雍正年間鄭氏一族改隸正紅旗[47]有清一代,鄭經的前七子的直系後代先後斷絕,只有第八子鄭克塙留下後裔;在清朝中後期,在北京的鄭氏族人多有跟隨滿族姓氏習俗,稱名不稱姓。而鄭氏佐領歷經十三任,傳承直到清朝滅亡。[48][49]

過繼
鄭士表
鄭芝龍鄭芝虎鄭鴻逵鄭芝豹
延平王
鄭成功田川七左衛門鄭渡鄭恩鄭蔭鄭襲鄭默鄭寧鄭師尚鄭師旦鄭師奭鄭師儀鄭師恭鄭師靖鄭師彬鄭師度鄭師達
鄭經鄭聰鄭明鄭睿鄭智鄭寬鄭裕鄭溫鄭柔鄭發鄭綱鄭綬鄭緯鄭紱鄭綖鄭纘武鄭纘維鄭纘綸鄭纘續鄭扈英
佐領
鄭克𡒉鄭克塽鄭克壆鄭克均鄭克坺鄭克𡍬鄭克圻鄭克塙鄭克坦鄭克墇鄭克培鄭克崇鄭克庄鄭秉謨鄭克圭鄭秉誠鄭秉訓鄭克璽鄭文鄭寶鄭與鄭昆鄭季鄭仲
鄭安福鄭安祿鄭安康鄭安畿鄭安甸鄭安德鄭衍鄭懿鄭琦鄭安禧鄭安慶鄭安祥鄭安國鄭安榮鄭安華遐齡百齡舜齡永齡長齡慶齡
鄭世俊鄭咸吉鄭咸陞鄭馥鄭䭰鄭馤鄭馦鄭馪鄭𩡓鄭明鄭瑞鄭星鄭晟鄭嘉鄭官鄭品鄭器鄭圖鄭典鄭臨鄭啟
鄭斌鄭敏鄭敞鄭敬鄭桂鄭松鄭柏鄭楫鄭邦勛鄭邦瑞鄭邦寧鄭文魁鄭文必鄭文英鄭文芳鄭文光鄭文忠鄭文泉鄭文武鄭文聯鄭文敏鄭文翰
鄭繼宗鄭承宗鄭承恩鄭承耀鄭承堈鄭承續六布慶祿慶福慶裕慶祥雙定慶溥慶茂英溥善溥慶喜
瑞山圖山德山榮山德印德玉松海德壽長恩世恩富恩嵩泰
玉房玉海玉琛恩榮恩福恩祿恩厚恩保恩聯興盛玉麟玉成玉山玉福玉海玉陞玉良潤泉
鄭沂鄭澤崇續爾康
鄭繼昌舒譄舒說舒䛃


廟宇

[編輯]

今臺灣臺南市永康區有二王廟,主神鄭府二王爺據說即是鄭經。

影視形象

[編輯]

電視劇

[編輯]
年份 地區 作品 演員
2001年 中國 康熙王朝 劉大印
2009年 中國 民族英雄鄭成功 李俊嵩

電影

[編輯]
年份 地區 作品 演員
2001年 中國日本 英雄鄭成功 李修蒙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夏琳閩海紀要》卷下:「(辛酉康熙二十年、明永曆三十五年四月)鄭克塽上招討大將軍延平王潮王國姓成功,曰武;嗣位世子經諡,曰文。初,永曆封成功為延平王,尋晉潮王;成功讓不敢當,終身祗稱大將軍。至是,克塽拜表,請諡為武王,並世子諡為文王。」
  2. ^ 2.0 2.1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九 人物誌》,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第80-81頁:「是月(永曆三十五年四月),上王成功諡曰潮武王;祀位世子經為文王。」
  3. ^ 《清史紀事本末/卷九》:「十三年,春三月,明嗣延平郡王朱經出師,取泉、漳、潮三郡之地。先是嗣靖南王耿精忠據福建反正,乞援於臺灣,許以漳、泉二府酬之,經乃親率師渡海而西,與精忠合兵攻廣東。繼而精忠背約,經怒,遂自取泉、取漳、取潮。」
  4. ^ Robert K. Batchelor. London: The Selden Map and the Making of a Global City, 1549-1689.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January 2014. Josiah Child to the King of Amoy and Taiwan [Zheng Jing], August 12, 1681 
  5. ^ 5.0 5.1 賴永祥. 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 (PDF). 《臺灣文獻》. 1965年.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4-02). 
  6. ^ 《海紀輯要卷三》:「世子諱經,字賢之;工詩賦、善弓馬,推誠待人,禮敬明室遺宗。嗣王位十九年,雖得七府、雄據一方,而終身稱世子,奉明正朔不少變;輿論稱之。惜性柔懦,怠於政事;自廈門敗歸,溺於酒色,無複西意,而東寧之業遂衰。至是,殂於承天府行台。時年四十,為正月二十八日。侍衛將軍馮錫範與豬公子共廢監國克𡒉,縊殺之。」
  7. ^ 先王父墓志. [2023-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0). 
  8. ^ 裨海紀遊·偽鄭逸事·陳烈婦傳》:「鄭經幼好漁色,多近中年婦人;民婦為經諸弟乳母者,經皆通焉。有昭娘者,遂納為妾,有寵。」
  9. ^ 裨海紀遊·偽鄭逸事》:長子錦舍與弟裕舍乳母某氏通,成功知之,命以某氏沈海,錦舍又私匿之,已逾三載,無敢為成功言者。某氏怙寵,頗凌錦舍婦,婦不能堪,以告其祖父唐某號枚臣者,為致書成功。
  10. ^ 臺灣鄭氏始末》卷五:「初,世子經取尚書唐顯悅女孫為婦,不相得,私於其弟之乳媼陳氏,生男,詭謂侍妾出者告成功。諸王及邑之大夫皆賀,而顯悅責成功書謂:『禮有八母,乳母居一,世子與狎,當何罪』?
  11. ^ 臺灣鄭氏始末》卷五:「成功暴怒,即令都司黃毓與少傅泰斬經及陳媼及所生男,並斬夫人董氏,以理內不職也。」
  12. ^ 臺灣鄭氏始末》卷五:「諸將大駭莫敢諫,少傅與毓議殺陳媼及所生男,而諸王以下合表為夫人、世子請,遂以兩級付毓報成功。成功愈怒,解所佩劍促毓詣少傅。少傅令遂見經,經拘毓與眾議未決。」
  13. ^ 臺灣鄭氏始末》卷五:「參軍蔡鳴雷在台行多不法,恐見誅,奔訴經所,已密諭全斌等將至矣,令必盡誅乃已。洪旭曰:『世子不可以拒父、諸將不可以拒君,唯少傅兄可以拒弟』。遂告少傅趨林順統舟師守大擔。會全斌征陳霸還,黃廷勸世子出不意執之,使黃昌攝其軍。成功聞諸將拒命,憤甚,遣洪有鼎馳諭全斌。有鼎至銅山,聞全斌被執,不敢前。」
  14. ^ 【有春讀史】「明朝二鄭」與台灣島
  15. ^ 《臺灣外紀》卷12:「成功偶感風寒……嘆曰:『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也!』以兩手抓其面而逝。」
  16. ^ 黃鴻壽. 清史纪事本末/卷九. 1915年 [2024-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6). 十三年,春三月,明嗣延平郡王朱經出師,取泉、漳、潮三郡之地。 
  17. ^ 《臺灣外紀》卷12:「叔姪至親,並無間言。因黃、蕭二賊陰謀不軌,乘先王賓天,遂從中構釁,假造遺言,離間骨肉,煽惑軍心。爾諸將士悉受先王數十年拳養,豈有相從作此背逆?明係脅逼之故,余自當相諒。亟宜悔過倒戈,生擒二賊!共扶王室,名垂竹帛。」
  18. ^ 《臺灣外紀》卷12:「幾為奸人離間。」
  19. ^ 《鄭氏關係文書》,頁1-8。以及《製作福爾摩沙》,頁202
  20. ^ 《海紀緝要》,頁35
  21. ^ 岳懷讓. 郑成功是“东宁王朝”的开国君王?学者:警惕“去中国化”倾向. 澎湃新聞. 2022年1月13日 [2023年12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2月2日). 
  22. ^ 22.0 22.1 22.2 22.3 陳孔立. 剖析台灣「獨」派曲解鄭成功歷史的學理謬誤. 中時新聞網. 2022年12月4日 [2023年12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2月2日). 
  23. ^ 廈門市博物館. “钦命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款识铜炮. 廈門市博物館. [2023-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4). 
  24. ^ 《康熙統一台灣檔案史料選輯》頁69
  25. ^ 同上,頁70
  26. ^ 台灣外誌》卷十五
  27. ^ 27.0 27.1 27.2 27.3 《臺灣史》,頁182-183
  28. ^ 28.0 28.1 《臺灣政治史》,頁62-63
  29. ^ 29.0 29.1 《臺灣史》,頁204-205
  30. ^ 《鄭成功傳》,頁36
  31. ^ 《海紀緝要》,頁40
  32. ^ 《靖海志》,頁75
  33. ^ 《臺灣外記》,頁298。以及《清聖祖實錄選輯》,頁55
  34. ^ 34.0 34.1 《海紀緝要》,頁50
  35. ^ 戰鬥日期及鄭軍人數,參見:《清聖祖實錄選輯》,頁63
  36. ^ 《靖海志》,頁82
  37. ^ 《台灣外誌》卷二十
  38. ^ 魏源聖武記》巻八
  39. ^ 換算成陽曆,已經是1679年1月到2月
  40. ^ 40.0 40.1 40.2 40.3 《臺灣史》,頁184
  41. ^ 《靖海志》,頁91
  42. ^ 海紀輯要. 夏琳. : 卷二,頁63. 
  43. ^ 阮錫閔. 海上見聞錄. : 卷二,頁59. 
  44. ^ 江日昇. 台灣外記. 
  45. ^ 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 臺灣史料集成「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八冊. : 365. 
  46. ^ Denny Roy《臺灣政治史》,頁65-66
  47. ^ 存档副本. [2020-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48. ^ 鄭喜夫維基數據所列Q117185000. 鄭延平之世系與井江鄭氏人物雜述. 臺灣文獻季刊. 1990, 43 (3): 243–245. 
  49. ^ 盧正恆. 旗與民:清代鄭氏家族與泉州鄭氏宗族初探. 季風亞洲研究. 2016, 2 (1): 115–151. 

書籍

[編輯]

(以上皆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漢籍電子文獻)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史》,台北:眾文圖書,1990年
  • 戴寶村,《臺灣政治史》,台北:五南圖書,2006年
  • 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台北:如果出版社、大雁文化發行,2006年

文章

[編輯]
鄭經
前任:
鄭成功
南明延平王
1662年6月29日-1681年3月17日
繼任:
鄭克塽
前任:
鄭襲
台灣統治者
1662年11月27日-1681年3月17日
繼任:
鄭克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