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节结构
汉语音节结构,指的是从不同角度出发采取不同方法对汉字字音的构成所做的分析[1]。汉语音节在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一个汉字的字音,如“上、中、下、天、地、人”每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特殊的情况,如北京话儿化韵的“门儿”、“声儿”等,是两个汉字构成一个音节,又如后起的单位字“瓩、兛”等,是一个汉字包含两个音节[2][3]。
传统分析法
[编辑]从传统的汉字注音方法反切的角度出发,一个汉语音节可分成声、韵两部分,如“东,‘德红切’”,反切上字“德”表声母“端”,反切下字“红”表韵母[uŋ] [4]和声调之平声——韵母、声调合称为“韵”。
一个字音又可分为“声”、“韵”、“调”三部分,或者叫做“声母”、“韵母”和“声调”[5]。如:“流连”二字声母和声调相同,韵母不同;“抖擞”二字韵母和声调相同,声母不同;“买卖”二字,声母和韵母相同,声调不同[6]。
五音位
[编辑]从音位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汉语诸方言和宋、元以来的近古汉语,可将一个汉字的字音分成五个音位[7]。刘复把一个字音比喻成一种生物,按发音的先后顺序将这五个音位命名为:头、颈、腹、尾、神。将其翻译成现代音韵学习惯的说法就是:声母(头)、介音或韵头(颈)、韵腹(腹)、韵尾(尾)和声调(神)。
汉语音节构成中的五个音位,只有韵腹和声调是必需的,其他音位可有可无。也就是说:
- 有的汉字的字音可以没有声母,如北京话的“弯”字,介音为-u-,韵腹为-a-,韵尾为-n,声调为阴平,没有声母。对没有声母的字音有时候也说成带零声母;
- 有的汉字的字音没有介音,如梅州话的“塔”字,声母为 tʰ-,韵腹为-a-,韵尾为-p,声调为入声,对有四呼的方言来说,无介音的字属于开口呼。
- 有的汉字的字音没有韵尾,如上海话的“回”字,声母为 ɦ-,介音为-u-,韵腹为-e,声调为阳平。
- 有的汉字的字音韵腹和韵尾融为一体,如南京话的阳声字“混”,声母为 x-,介音为-u-,韵腹和古鼻音韵尾合并为鼻化元音-ə̃,声调为去声。
并不是所有汉语方言的字音结构都完整地包含了“声、介、腹、尾、调”五个构成部分[8],比如粤语的音节结构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介音”,其“开”“合”两呼是用不同的声母来区分的,而不是靠介音[9]。又如,朝鲜语的汉字发音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方言音,但现代朝鲜语是没有声调的。另外,有的方言的音节结构要比这个五位的模式复杂,如福州话的“卓”字读如[tauk],韵腹为-a-,韵尾却是由/u/、/k/两个音位构成的。
汉语音节结构示例(IPA注音)
方言 | 例字 | 声母 | 介音 | 韵腹 | 韵尾 | 声调 |
---|---|---|---|---|---|---|
北京话 | 装 | ʈʂ | u | a | ŋ | 阴平 |
梅州话 | 爵 | ts | i | ɔ | k | 入声 |
广府话 | 国 | kw | - | ɔ | k | 阴入 |
上海话 | 脚 | tɕ | i | a | ʔ | 入声 |
南京话 | 混 | x | u | ə̃ | 去声 | |
朝鲜语 | 决 | k | i | ə | l | - |
注释
[编辑]- ^ 周及徐. 语言历史论丛(第六辑). 巴蜀书社;Esphere Media (美国艾思传媒). 1 March 2013: 1968–. ISBN 978-7-5531-0215-3.
- ^ 徐通锵. 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 字本位和语言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 92–93. ISBN 978-7-81067-660-1.
- ^ 王建军. 中西方语言学史之比较. 黄山书社. 2003.
- ^ 王力拟音
- ^ 石定栩 周荐 董琨 等. 基於華語教學的語言文字研究. 商务(香港)印书馆. 9 June 2014: 111–. ISBN 978-962-07-2863-1.
- ^ 刘晓南. 汉语音韵研究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5–8.
- ^ 刘晓南. 汉语音韵研究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29.
- ^ 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50.
- ^ 袁家骅. 汉语方言槪要.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3: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