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向四果
外观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四向四果,佛教术语,为声闻修行的次第及证得的果位,出于《杂阿含经》。其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此四者称四沙门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等四种果向,合称四向四果。因为每一个果位都分成两阶段,所以又称四双八辈、四双八士。
定义
[编辑]在《杂阿含经》中,最早出现的是四果说,代表修行的四个成果[1],随后被称为四沙门果[2]。四果分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四者,阿罗汉为最高的果位。前三果属于有学(三无漏学尚未圆满),阿罗汉属于无学位。
四向四果是四果说的进一步细化,为四果之前再加上向四果的阶段,共分八阶。这四双八辈的弟子,是僧团中的模范,为三宝中的僧宝[3]。
“ | “四双”:依双数来说,指证得初道者(须陀洹)及证得(须陀洹)初果者为一双,如是共有四双。“八辈”:是依人而言,即证得初道者(须陀洹)为一,初果者为一,如是共有八人。此句中的人(purisa)与补特伽罗(puggala;梵文是pudgala)同义;此处的人指被教化者。“世尊的声闻众”:指依此双数的四双,或依单独的八辈补特伽罗(人)为世尊的声闻众。 | ” |
分类
[编辑]四沙门果
[编辑]四沙门果为三无漏学的圆满,其中须陀洹与斯陀含为戒的圆满,阿那含为定的圆满,阿罗汉为慧的圆满[4]。
四向四果
[编辑]四向指的是,当修行达到加行位时,称为初果向,或须陀洹向[5]。至断三结时,则得初果,须陀洹果。接下来,进一步修行,称为二果向。达致于得二果,斯陀含果。再重行前行,称为三果向。断欲界烦恼,不再还至欲界,则为得三果,阿那含果。往前,四果向。断尽烦恼,先证两果在圆证四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阿伽陀果。
八贤圣
[编辑]四向四果中,初果向为贤人,得初果以上为七圣,合称八贤圣。八贤圣合称为僧宝[6][3]。
相关条目
[编辑]注释
[编辑]- ^ 《杂阿含经》卷29:“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恒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 ^ 《法蕴足论》卷2:“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有四沙门果。何等为四?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3.0 3.1 《杂阿含经》卷33〈931经〉:“复次,圣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事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僧所熏,昇进涅槃。”
- ^ 《清净道论》序论:“戒是阐明为须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罗汉果的原因。因为证得须陀洹的人称为戒圆满者,斯陀含果亦然。证阿那含果的称为定圆满者。证阿罗汉果的称为慧圆满者。 ”
- ^ 《杂阿含经》892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于此六法观察忍,名为信行,超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
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超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 - ^ 《中观论颂》〈观四谛品〉:“若无有四果,则无得向者。以无八圣故,则无有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