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 (隋朝)
外觀
儒家 |
---|
儒家文化圈 |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諡號文中子,外號王孔子,絳州龍門縣(今山西河津市)人[1],隋朝大儒。著作等身,三十三歲離世。
生平
[編輯]王通生於隋文帝開皇四年[2],十八歲時秀才及第[3]。仁壽三年(603年)西遊長安,見薛道衡[4],見隋文帝,獻上《太平十二策》,未受重用,遂吟《東征之歌》而歸。後來由於同鄉薛道衡的推薦,授以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郎,不久「棄官歸,以著書講學為業」,於家鄉北山白牛溪授徒自給,有弟子多人,時稱「河汾門下」,「門人常以百數,唯河南董恆、南陽程元、中山賈瓊、河東薛收、太山姚義、太原溫彥博、京兆杜淹等十餘人為俊穎,而以姚義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識,方之莊周。」隋室四度徵召,始終不仕[5]。
大業十三年病逝於龍門縣萬春鄉甘澤里第,弟子取《周易·坤卦·象辭》「黃裳元吉,文在中也」之義,私諡為「文中子」。
著作
[編輯]著有《續六經》(又名《王氏六經》),已佚,《文中子中說》,簡稱《中說》,流傳至今。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時,為了考訂王通的生平,曾撰有長篇之《文中子補傳》。
家庭
[編輯]六世祖
[編輯]五世祖
[編輯]- 王煥,江州刺史
四世祖
[編輯]- 王虬,北魏并州刺史、晉陽穆公
曾祖父
[編輯]- 王彥,同州刺史
祖父
[編輯]- 王某,濟州刺史、安康獻公
父親
[編輯]- 王隆,銅川縣縣令
兄弟
[編輯]- 王績,唐朝太樂丞
子女
[編輯]孫子
[編輯]影響
[編輯]董恆、姚義、杜淹、李靖、程元、竇威、薛收、賈瓊、房玄齡、魏徵、溫大雅、陳叔達等人都是王通的弟子[8]。
王通的學說,也對後來宋代的理學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薛收《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銘》:夫子諱通,字仲淹,姓王氏,太原人。初,高祖晉陽穆公自齊歸魏,始家龍門。若乃門風祖業之舊,鴻儒積德之胄,事賁家牒,名昭國史。
- ^ 《文中子世家》:「開皇四年,文中子始生。」
- ^ 薛收《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銘》:「十八舉本州秀才,射策高第。」
- ^ 《中說·天地篇》載「內史薛公見子於長安」。
- ^ 《文中子世家》:「仁壽三年……文帝聞而傷之,再徵之,不至。……大業元年一徵,又不至。……大業十年,尚書召署蜀郡司戶,不就。十一年,以著作佐郎、國子博士徵,並不至。」
- ^ 《中說·附錄》:文中子,王氏,諱通,字仲淹。其先漢征君霸,潔身不仕。十八代祖殷,雲中太守,家於祁,以《春秋》《周易》訓鄉里,為子孫資。十四代祖述,克播前烈,著《春秋義統》,公府辟不就。九代祖寓,遭愍、懷之難,遂東遷焉。寓生罕,罕生秀,皆以文學顯。秀生二子,長曰玄謨,次曰玄則;玄謨以將略升,玄則以儒術進。玄則字彥法,即文中子六代祖也,仕宋,歷太僕、國子博士,常嘆曰:「先君所貴者禮樂,不學者軍旅,兄何為哉?」遂究道德,考經籍,謂功業不可以小成也,故卒為洪儒;卿相不可以苟處也,故終為博士,曰先師之職也,不可墜,故江左號王先生,受其道曰王先生業。於是大稱儒門,世濟厥美。先生生江州府君煥,煥生虬。虬始北事魏,太和中為并州刺史,家河汾,曰晉陽穆公。穆公生同州刺史彥,曰同州府君。彥生濟州刺史,一曰安康獻公。安康獻公生銅川府君,諱隆,字伯高,文中子之父也,傳先生之業,教授門人千餘。
- ^ 《楊炯集》卷三《王勃集序》:「君諱勃,……祖父通,……父福畤。」
- ^ 《中說·附錄》:門人自遠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淹,趙郡李靖,南陽程元,扶風竇威,河東薛收,中山賈瓊,清河房玄齡,巨鹿魏徵,太原溫大雅,潁川陳叔達等,咸稱師北面,受王佐之道焉。如往來受業者,不可勝數,蓋千餘人。隋季,文中子之教興於河汾,雍雍如也。
來源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 劉璞寧:〈王通的政治道統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王通的價值———為《山西萬榮縣通化村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