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竹刻
寶慶竹刻是今天湖南省邵陽市的中國竹刻藝術的一種,是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明朝中期,寶慶竹刻、嘉定竹刻、金陵竹刻形成了當時鼎盛的三大竹刻派系。[1][2][3]
沿革
[編輯]邵陽市,舊時候被稱為寶慶府,這裏自古以來就盛產南竹,是中國竹文化的發祥地之一。[1]
明朝
[編輯]寶慶竹刻起源於明朝,它既可以觀賞,又很實用,是一種民間工藝。[1]
明朝崇禎年間《寶慶府志》寫道:「寶慶府竹類南竹即大竹,工匠積器為用……問萬曆間雲山中有好事者,就竹勢之態,飾人物、山水、花鳥於上,或琢飾玲瓏小器,供於茶肆或文房。」[1]
現存最早的寶慶竹刻作品是明清之際潘一龍的竹雕筆筒。與潘一龍同時期的藝人王嗣乾則沒有作品流傳下來。[1]
明朝中晚期和清朝早期,寶慶竹刻主要是「圓雕」和「透雕」的雕刻方法。[1]
清朝
[編輯]清朝康熙年間,寶慶府藝人們發明了「翻簧」和「竹簧」方法,帶給了中國竹刻藝術的變革和創新。[1] 竹簧發明者王尚智。
1751年,乾隆帝南巡時期,看到竹刻器物,愛不釋手。[1] 當時藝人李昌元以製作「食篋」和「書篋」而名重一時,最終成了宮廷竹刻師。[1]
中華民國
[編輯]1915年9月7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三藩市「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翻簧竹刻得到了「金質獎」。[1]
192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三藩市「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寶慶竹刻得到了「銀質獎」。[1]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1950年,蘇聯領導人斯大林70壽誕,毛澤東帶了8件翻簧竹刻品到蘇聯給他慶壽,其中,「雄觀滄海」現存於莫斯科藝術博物館。[1]
1959年7月,人民大會堂湖南廳展覽了「瀟湘八景」翻簧竹刻品。[1]
1963年,人民大會堂貴賓廳製作了巨幅竹簧雕刻畫「洞庭岳陽樓」和「南嶽衡山」。[1]
類別
[編輯]寶慶竹刻分為「竹根雕刻」、「竹青雕刻」、「竹簧雕刻」。[1]
竹根雕刻
[編輯]竹根雕刻是以竹子的根部進行雕刻,作品主要特點是粗獷、大氣、古樸、民間色彩濃厚,主要技法是鑿、削、雕、刻。[1]
竹青雕刻
[編輯]竹青雕刻是以竹子筒莖進行雕刻。主要作品是筆筒、筆海、牌匾。[1]
竹簧雕刻
[編輯]竹簧雕刻主要是把竹簧壓成平面與木板膠合,再進行雕刻,這是寶慶竹刻的特色。[1] 清朝文人紀曉嵐曾賦詩一首:「瘦骨碧檀奕,頗識此君面。誰信空洞中,自藏心一片。憑君熨帖平,展出分明看。」[1]
文化
[編輯]吸收和融合
[編輯]嘉定竹刻主要以「朱氏」(朱鶴、朱纓、朱稚征)為代表,特點是「高、深、透」;金陵竹刻以「淺浮雕」(水磨器)技法表現。[1] 寶慶竹刻融合了嘉定竹刻、金陵竹刻的優點,而且吸收了木雕、石雕、國畫、版畫、書法、金石等藝術的精華,有刀法、有技法、有畫質、有形象、有造型、有意境、有情趣。[1]
保護
[編輯]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把寶慶竹刻列入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