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家灣城牆

座標39°50′54″N 116°42′09″E / 39.84833°N 116.70250°E / 39.84833; 116.7025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0′54″N 116°42′09″E / 39.84833°N 116.70250°E / 39.84833; 116.70250

大運河
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6-810(7-1973-3-009)
認定時間2006年(2013年合併至大運河

張家灣城牆是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張家灣城的城牆。

該城牆是北京市郊區保留最長的城牆遺蹟。現存約三百米長[1]的南城牆和原址復建的南城門[2]:88。1995年10月,通運橋及張家灣鎮城牆遺蹟列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3]。2006年5月,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子項。2013年3月,合併至大運河[4]

歷史

[編輯]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張家灣城建成。城牆周長九百零五,牆體厚一丈一。城牆有四門,設有門樓。又有一便門,三水關。萬曆崇禎年間,有修繕[5]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在張家灣燒殺搶掠,張家灣城牆、城樓被毀[6]:63

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占據張家灣,為修建碉堡,拆毀部分城牆。1949年後,當地村民將殘存的城牆磚塊用以建房,城牆被進一步損毀[7]。1990年代時,城牆地表遺蹟已所剩無幾[8]

文物保護與考古

[編輯]

1992年,對張家灣城牆進行第一次修復[8],重修南城門東側一段,恢復二十米原貌[1]。1995年10月,城牆與通運橋,以通運橋及張家灣鎮城牆遺蹟之名列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時代為明,分類為古建築[3]

2005年5月至2019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組織考古人員陸續對張家灣城遺址開展考古工作,主要調查城址所在區域的現狀和地形。勘探範圍則包括城址西南部、東南部。考古發掘了南城門基址和東城牆基址南段局部等區域[8]

2006年5月,以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之名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子項。2013年3月,合併至大運河[4]

2007年,對張家灣城牆進行第二次修復。1992年和2007年的兩次修復,復原了南城牆東段城垣和南城門[8]

原址復建的南城門東西兩側地表均有殘存城牆。南城牆西段保有舊貌,少量城磚上仍有戵印文字和款識。殘存牆體長度約260米,殘存高度約1至2.8米。城牆上局部種有樹木,內側為後期回填土。南城牆西段的西端已被破壞,地表無牆體遺存。南城牆東段殘存約為120米,經過後期重修。其餘城牆在地表已無遺存。地下遺蹟被現代回填土、廠房、住宅樓等占壓。無法確定具體範圍、走向、保存狀況[2]:87

2022年,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對張家灣城牆和通運橋進行修繕。再次修復張家灣城牆的重點在南城牆西段。修復工程先清除對城牆造成破壞的樹木、灌木、垃圾、雜土等物體。接着對城牆進行修繕加固,做好排水,恢復城牆遺址原狀。修復過程中,西段247米的牆體使用了近兩萬塊手工磚[9]

注釋

[編輯]
  1. ^ 1.0 1.1 城桥映带. 北京市人民政府網站,來源:通州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2023-04-18 [2024-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9) (簡體中文). 
  2. ^ 2.0 2.1 執筆:孫勐. 通州三座城址的考古、保护与利用. 北京市文物局 (編). 《北京文博》文丛·文物保护与利用专刊 (PDF). 中國·北京市: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0 [2024-08-09]. ISBN 978754025308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8-09) (簡體中文). 
  3. ^ 3.0 3.1 文物志》第三篇 文物保护与利用》第三节 文物保护单位》3-6表 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一览表 续表. 北京市文物局網站. 2023-04-18 [2024-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7) (簡體中文). 202 通運橋及張家灣鎮城牆遺蹟 通縣張家灣鎮 明 古建築 1995年10月20日 通運橋[……]通運橋北為張家灣鎮城牆遺蹟。張家灣鎮自遼金以來因潞河通運和通惠河疏鑿而逐漸成為水陸要津,「萬舟駢集」曾為通州八景之一。通運橋與城牆遺蹟是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以及張家灣古鎮民風民俗的實物。 
  4. ^ 4.0 4.1 大运河. 北京市文物局網站. 2017-10-27 [2024-08-09] (簡體中文). 
  5.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第十五卷》張家灣城池 去州南十里許,南北水陸要會。按《州志》,城建於明嘉靖四十三年。時因邊警,順天府尹劉畿請城以資捍禦。工部尚書雷禮議曰:「城於戍,便於守固。」詔報可。敕府丞郭汝霖、通判歐陽昱等,以是年二月始事,閱三月竣工。周圍九百五丈有奇,厚一丈一尺,高視厚倍之,內外皆甃以磚。出光祿寺膳羞三萬餘,取之贖鍰樂輸,共費五萬六千餘兩。東南濱潞河,西北環以壕池。門四,上各有樓。又為便門一,水關三。中建屋若干楹,遇警則以貯運舟之糧,且以舍避兵者。設禦備一員,督軍五百守之,大學士徐階有記。萬曆三十三年重修,後以霪雨圮壞。四十年,知州楊忠裕再修,崇禎四年,又加補葺。廢漷縣城池[……]
  6. ^ 王永斌. 历史上的京畿码头——张家湾. 《北京規劃建設》 (北京市: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2000, (2000年第3期): 63. ISSN 1003-627X (簡體中文). 
  7. ^ 皇家码头张家湾. 北京市人民政府網站,來源:北京日報. 2018-05-31 [2024-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9) (簡體中文). 
  8. ^ 8.0 8.1 8.2 8.3 倪偉. 宋柏霖 , 編. 大运河北京段考古摸清张家湾古城墙基址结构. 中國網,來源:新京報. 2020-06-15 [2024-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4) (簡體中文). 
  9. ^ 記者:孫雲柯. 董兆瑞、鮑聰穎 , 編. 城墙遗址及通运桥修缮工程主体完工 张家湾留住古镇老味道. 人民網,來源:北京日報. 2022-11-16 [2024-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0)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