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法海寺 (北京市)

坐标39°56′33″N 116°09′36″E / 39.942554°N 116.159902°E / 39.942554; 116.15990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9°56′33″N 116°09′36″E / 39.942554°N 116.159902°E / 39.942554; 116.159902

法海寺
法海寺大雄宝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 中国北京市石景山区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编号3-119
认定时间1988年

法海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北,东依馒头山,西依蟠龙山,北连福寿岭。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作为博物馆开放。

历史

[编辑]

法海寺由御用监太监李童集资,始建于正统四年(1439年),至正统八年(1443年)竣工,明英宗赐名法海禅寺。寺有“五绝”,即明代壁画、古铜钟白皮松藻井曼荼羅和四柏一孔桥。原寺庙规模宏大,明、时多次重修。如今法海寺中还保留着礼部尚书古滢撰“敕赐法海寺碑记”(1443年),以及吏部尚书王直撰“法海寺记”,这些都见证了法海寺的悠久历史。

法海寺壁画中的水月观音

建筑

[编辑]
四柏一孔桥

法海寺为四进院落,全寺依山势建在逐层抬高的四层高台之上,东西宽约72米,南北长约150米。中轴线建筑由南向北为山门(护法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金刚殿东西分别为钟鼓楼,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有两棵古白皮松,树龄皆逾千年,可谓京城之最。月台两侧为伽兰堂和祖师殿。

大雄宝殿内原有三世佛十八罗汉大黑天及李童供养像,皆于文革期间被毁。大殿天花由231块方格组成,每一方格内均绘毗卢遮那佛曼荼羅。天花中央有三个曼荼羅藻井,中央为毗卢遮那佛,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1] 大殿墙上绘有许多明代壁画,这些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法海寺也因此闻名。

法海寺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法海寺經過大修后,于2008年7月30日重新对外开放。为保护正殿壁画,需要单独购票持手电筒进入封闭的殿内进行参观,且禁止携带手机、照相机、摄像机进入。

法海寺山门前有一座四柏一孔桥,因四角各生长着一棵柏树而得名,2006年3月29日被公布为石景山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

壁画

[编辑]

堪称明代壁画中的最高典范的法海寺壁画完成于正统八年,由宫廷画士宛福清、王恕和民间画士张平、王义、顾行等十五人所绘。位于大雄宝殿东西壁、北壁和佛坛背屏共九铺。

东西壁上绘十方佛赴会图,两壁构图对称,上部均绘有一飞天、四菩萨五方佛、六观音共十六身,中下部则为祥云山泉草木花卉。贴近底部的壁画由于原有十八罗汉遮挡,因此色彩比其他部分要更为鲜艳明亮。

北壁为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因正殿后门分为东西两堵,表现的是帝释二十诸天。东堵有天神和部属共十九身。由西向东分别为梵天与侍从、持国天增长天大自在天天女功德天及侍从、日天摩利支天地天和侍从、韦驮天龙王和龙妖。西堵有天神及部属共十七身。由东至西分别为帝释和天女、多闻天广目天菩提树天及天女、辩才天月天鬼子母及其爱子、散脂大将密迹金刚阎摩天和侍从。

背屏正面满绘祥云,背面绘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图,并分别伴有善财童子、贤人、驯狮、驯象等。[3]

水月观音画高四米有余,运用了叠晕烘染和沥粉堆金等多种技法。观音所披一袭纱罗由诸多菱花组成,每朵菱花均由48根丝线绘成。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李路珂 王南 袁琳 胡介中 编著. 法海寺. 北京古建筑地图(中).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450–455. ISBN 978-7-302-25685-4. 
  2. ^ 石景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石景山区文旅局. 2020-06-08 [2023-12-11]. 
  3. ^ 刘燕 主编. 序. 法海寺壁画. 香港一画出版社. 2008: 1–2. ISBN 962-880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