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属于维基百科社会和社会科学主题的基础条目扩展。 条目“南京大学”已被列为文化类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之一。请参见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以了解详情。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存档
[编辑]- Talk:南京大学/2004年12月前
- Talk:南京大学/2005年12月前
- Talk:南京大学/存档3(截至2006年12月)
仔细看了现代西方大学始祖巴黎大学的校史其认定的12世纪还不存在巴黎大学这个称号,巴黎大学是在1793法国大革命时期合并了当时巴黎很多学院后才成立的.如果按照现在某些校史的说法,巴黎大学应该建于1793年,而不是12世纪.所以南京大学既然是在江宁学府基础上建立的,就有自己继承江宁学府的历史.否则谈不上公平.--Ksyrie 21:57 2007年1月27日 (UTC)
- 我就是南大的,我不认为自己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8年。“巴黎大学可以追溯那么久,南京大学也可以追溯”,这样的逻辑是十分可笑的,人与人有异,校与校不同,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风格,为什么别人追溯了,我们就一定要追溯?平心而论,一直关注各位的讨论,很多人举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证据,让本人大开眼界,有些相当有说服力,有些却不怎么有道理。看了这么多的讨论,个人观点还是应该只追溯到1902年。我看各位校友根本没有必要只是抱着纯粹的爱校心理拼了命的掘地三尺找祖宗。爱校根本不是这么一种爱法,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不如把眼光放长远些,把注意力集中在现在和未来。258年怎样,1902年又怎样,当前该解决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制约自己发展的瓶颈还是存在。各位在维基百科上能做的还有很多,“杰出校友”里不是还有很多红字吗?南大各院系条目不是还有很多没建立或者不完善吗?校园风景照片不是还很少吗?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远比争论258还是1902好的多,为什么偏偏要把如此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个不重要的问题上呢?--Tevatron 15:05 2007年1月28日 (UTC)
- 另外,Ksyrie,恕我冒昧回退了你的编辑,原因是我不觉得你写的那句话像是一个百科全书的条目。南京大学就说南京大学,没有必要突然提到巴黎大学,更何况是在本节第一句话里!你见过哪本百科全书在正文条目里用一句冗长的带括号的话来解释一个词的吗?你所写更像是争论,可以拿到辩论会上去说,如果写在条目里就欠妥当。如果硬要写的话,也应该用正文后面小字注释的方式。--Tevatron 15:16 2007年1月28日 (UTC)
对渊源前身的追溯,是一种传承先辈、祖先的精神,只要追溯合理,当然没问题。比如南京的明道书院,宋朝、明朝和清朝的明道书院肯定不是一个延续的学校,中间曾经多次停办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但是明朝的明道书院还是把宋朝的明道书院当作自己的前身,甚至我们现在还有人他们视为一个学校。如果合理的前身不去追溯,南大的历史只能到1915年,1915年南京高师成立,设立国文部、理化部,至今是南京大学的中文、物理、化学系,而那以前的两江师范学堂已经因为辛亥革命战乱在1911年底停办了。不过,尽管清末的两江师范停办了,事实上它是民国时期的南京高师的前身。就像明朝南京国子监停办,1650年改为江宁府学,江宁府学毕业学友还把南京国子监作为自己的前身,所以清代扬州八怪的郑板桥把江宁府学的侯嘉璠称为“国子学正”。就古代而言,中国的教育远远比欧洲发达得多,如果欧洲敢说自己八九百年前就有了大学,那么可以说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了大学。实际上,古代欧洲阿拉伯搞神学的那种学校根本不能和中国的学校相提并论。中国在周代成熟的六艺教育已经有了那个时代的语文、体育、艺术、修养、数学等教育。严格来说,即使是合理的追溯,已经停办的学校是只能是新办的学校的前身。比如一个明道书院停办几十年,又重建明道书院,虽然校名相同,但是前一个明道书院只能是后一个明道书院的前身。人类的文明是逐渐累积发展起来的,所以传统上,“复建”学校的风气,可以很好地把先人留下的精神传承发扬下去。就好比台湾的中央大学东吴大学政治大学交通大学等等复校,大陆时期的相应学校是他们的前身,他们事实上是新建的学校,只是存在创建校友等的渊源,不过,这样他们把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继承了下来。学校学校,精神最重要,同样中国几千年发展下来的文化,也需要后人传承、发扬。南京大学这样有历史渊源的大学就应当肩负起责任。所以民国早年崇洋媚外之风当道的时候,南高和东大时代的南京大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堡垒、儒学复兴的基地,发扬南雍人文精神,担当起来了中流砥柱的重任。这有很大的意义,比如到中央大学时期发生抗日国难的时候,南高史地学派的民族历史文化思想,成为振奋国人的精神财富。比如大陆改革开放以来,马列文化破产,而传统华夏文化经过马列政府文人及文革的歪曲糟蹋,盲目的崇洋之风和民族文化危机再次像民国早年的一样的时候,学衡派的文化思想又成为复兴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所以,这样的追溯传承,是很好很有意义的事情。 --Nuelite 17:34 2007年2月28日 (UTC)
“现状”中列举南大的各种译名有必要吗?
[编辑]我认为这纯属无聊之举,应该删除。lc_crazy2000 2007年8月25日 (六) 17:05 (UTC)
移动自Wikipedia talk:专题/大学 有关部分 Cikee 07:04 2007年3月1日 (UTC)
南大、中大及前东大、南高校友和各分成院校的关系以及历史校友归属问题
[编辑]基本历史:民国四年成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民国十年成立国立东南大学,民国十七改为国立中央大学,民国三十八年改名国立南京大学,三年后大陆南京大学院系调整,民国五十一年国立中央大学在台湾复校。
基于历史,做合理的历史校友归属推论:
- 民国三十八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以前的南大、中大及前东大、南高校友,均为位于台湾的国立中央大学校友和位于大陆的南京大学的共同校友,包括所有院系学科的校友。
- 大陆院系调整以前的南大、中大及前东大、南高校友,皆为位于大陆的南京大学校友,包括所有院系学科的校友。
- 大陆院系调整以前的南大、中大及前东大、南高各院系学科校友,同时为相应分成独立院校的校友。具体而言:
- 由于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分出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后来改名南京师范大学,故故大陆院系调整以前南大、中大及前东大、南高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育科(包含艺术学科)的校友,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共同校友。
- 由于南京大学工学院分出组建了南京工学院,后来改名东南大学,故大陆院系调整以前南大、中大及前东大、南高的工科、工学院的校友,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共同校友。具体而言,包括大陆院系调整以前南京大学和中央大学工学院及其前身的工科、工艺专修科的电机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化学工程、农业机械、食品工程等相关系科。
- 由于南京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分出组建了南京化工学院,后来改为南京工业大学,故南京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校友为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的共同校友;再往前,大陆院系调整以前南京大学及其前身的化学工程相关系科校友,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的共同校友。
- 由于南京工学院农业机械系分出组建了农业机械学院,后来改为江苏大学,故南京工学院农业机械系校友为东南大学、江苏大学的共同校友;再往前,大陆院系调整以前南京大学及其前身的农业机械相关系科校友,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的共同校友。
- 由于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分出组建了无锡轻工业学院,后来改为江南大学,故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校友为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的共同校友;再往前,大陆院系调整以前南京大学及其前身的食品工程系相关系科校友,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的共同校友。
- 由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分出组建了华东水利学院,后来改为河海大学,故大陆院系调整以前南京大学及其前身的水利工程相关系科校友,为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的共同校友。
- 由于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分出组建了华东航空学院,后来组建西北工业大学,故大陆院系调整以前南京大学及其前身的航空工程相关系科校友,为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共同校友。
- 由于南京大学农学院分出组建了南京农学院,后来改为南京农业大学,故大陆院系调整以前南京大学及其前身的农学相关学科的校友,为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共同校友。
- 由于大陆院系调整前南京大学农业机械系属农学院,大陆院系调整后从南京大学分出组建了南京工学院农业机械学科,再后来又从南京工学院分出组建了农机学院,后来改为江苏大学,又由于南京农业大学继承了南京大学农学院,故从学院整体的角度,大陆院系调整前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机械系的校友,可以说同时是南京农业大学的校友,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也是一样。对继承南京大学工学院的东南大学而言,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水利工程系也可以类推。
- 由于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分出组建了南京林学院,后来改为南京林业大学,故大陆院系调整以前南京大学及其前身的林学相关系科的校友,为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的共同校友。
- 由于南京大学医学院分出组建了华东军医学院,后来组建第四军医大学,故大陆院系调整以前南京大学及其前身的医学院校友,为南京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的共同校友。其前身的医学院校友,指民国二十四年以后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校友。根据前述,民国二十四年至民国三十八年的中央大学医学院,也是位于台湾的国立中央大学的当然校友。民国三十八年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如果中华民国并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一改名以及改名后的历史,则民国三十八年至大陆院系调整前的三年期间南京大学的校友,不是台湾的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友。
- 由于中央大学医学院于民国二十一年分出组建了国立上海医学院,后来改为上海医科大学,再后来并入复旦大学,故民国二十一年以前中央大学医学院校友,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的共同校友。
- 其他依此类推。
- 由于中央大学商学院于民国二十一年分出组建了国立上海商学院,后来改为上海财经大学,故民国二十一年以前中央大学及其前身的商学院、商科(包含前上海商科大学)校友,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共同校友。
- 其他依此类推。
上述推论,如有不同意见,请发表。-南中 (留言) 2008年12月12日 (五) 02:59 (UTC)
以上是对应细分层面的学理分析。至于大校友的概念,那是另外一回事情,如根据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重庆校友会举行更名暨换届大会,有这些记录:“新任常务副会长彭黎明代表主城各区工作在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其它单位的南大、东大、南工大和西北工大毕业的新入会校友发言; 新任常务副会长谢世友代表北碚区工作在西南大学的南大、南师大和南农大毕业的新入会校友发言;新任副会长余贤强代表涪陵区的校友发言。他们一致表示将遵循校友会章程的宗旨,尽心尽力搞好校友会工作,把母校的优良传统和老一辈校友的良好风尚传承下来。...”,“彭黎明还就校友会的更名和新会名的选择作了补充说明,强调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重庆校友会名称的广义概念:它不仅指中大和南大本身,还泛指中大时期和当年院系调整时原南大衍生的一脉同源各兄弟院校,以及一起参与衍生新校并融入其中的另一共同前身原金陵大学和中大附中等;谢世友转达了因事未能到会、毕业于原中央大学附中和1952年院系调整前原南京大学、现工作于西南大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校友对大会的祝贺和对大家的问候;柏溪的代表介绍了中大柏溪分校旧址的今日现状,那里已建成为景色优美的现代农林园区,欢迎校友们前去观光游览。...”。这是另外一个概念,中大南大总校分成院校全体校友的概念。-南中 (留言) 2008年12月12日 (五) 03:36 (UTC)
以上从国立南京大学讨论页复制。 -南中 (留言) 2008年12月12日 (五) 03:46 (UTC)
关于南京太学
[编辑]删去历史一段中有关南京大学源于东吴太学的内容。理由如下:
- 南京大学官方校史中没有提到该校直接源于六朝太学。
- 最近学者考证,东吴只有学官而没有太学或者国子学,见《六朝太学与国学考辨》。
--Gilgalad 2009年8月23日 (日) 19:34 (UTC)
现在的南京大学官方校史只追溯近代历史。对古代的渊源也只是一笔带过:作为“人文荟萃、士林渊薮”之地的南京,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也曾留下辉煌的篇章。东晋建武年间,南京就设立了太学,而且极一时之盛,仅学宫即增造房舍155间。南朝刘宋设立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四所学馆,有学者认为“可算我国分科大学之始”。南唐王朝则在御街之东、秦淮河滨首开国子监。而明太祖洪武年间设在鸡笼山下的国子监,弦歌不绝,学子云集,“生员”最多时曾逾万人,其中还有来自日本、琉球、暹罗等国的众多留学生。原来的南京大学官方校史,也就是国立中央大学官方校史,明确提到东吴的国家学府。民国26年出版的《国立中央大学沿革史》:“南京之有国立学校实始于孙吴,然孙权立都建业(即今之南京),锐意图霸,未遑文教;而太子孙休雅称好学,及既嗣位,遂以兴学为要务。永安元年冬(西历二五八年)诏立五经博士,令将吏子弟就业,是为南京有国立学校之初桄。”《三国志》中记载:“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其案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其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置学官,有志好的学生就读学业,这就是孙休就位时建立的吴国的国家学校。柳诒徵所撰《南朝太学考》(《史学杂志》 第五期 民国20年),就把南朝太学的渊源追溯到孙休即位时建立的国立学校。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2:29 (UTC)
- 第一,南京地区从六朝起有国立学校,这和南京大学的建立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如果仅仅是地理上的关系而不是直接联系,这个“渊源”就无从说起,因为现在在南京的国立学校不止南京大学一所。所以,要在条目里下“南京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至源于西元258年的南京太学”这个论断,必须先拿出可靠的文献,现在引用的《世界历史悠久的大学:南雍薪火不息》里,是否有这样的论断?这个论断是否又广为接受?在证明这一点之前,请不要在条目里说“南京大学起源于六朝”。
- 第二,扬州大学张连生在《六朝太学与国学考辨》里指出,当前学界对东吴是否有太学有多种意见:
摘 要:学术界对六朝时期太学与国学的关系有多种不同看法。有六朝国学始于东吴 孙休时说,有东吴无国学说。有人认为南朝的太学与国学是两所并列的学校,有时两者同置,有时一存一废;有南朝只有国学而无太学说等。 |
- 该文进一步考证“事实上东吴并无太学或国学存在”。所以,东吴有太学或国学一说相当有疑问。
- 基于以上理由,我先将这一句话删除。请给出公认可靠的参考文献证明:
- 东吴存在太学。
- 南京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至六朝太学。
- 否则,“南京大学源于东吴太学”这句话不仅不严肃,还会伤害这则条目乃至整个维基百科的可靠性。--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3:11 (UTC)
- 校史追溯到南京太学是中央大学以前就有的事情,而且是学校官方正式的校史沿革出版物。至于你承认与否,并不影响条目对这个校史追溯事实的记录。以前的考证已经非常明确,东吴的国立学校是南朝太学的源头。东吴的学校并没有资料记载正式称为太学,最权威的《三国志》中也没有记载确切的名称,所以国立中央大学校史沿革中称为“国立学校”。所谓南京太学,或者早期的南朝太学,其中“太学”一词是泛指,并非指狭义的正式名称为太学的学校。比如在宋朝时王俭当校长前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不叫太学,同样是《南朝太学考》里的内容,包括独立的文史儒玄四大专门学校以及合并后的总明观,名称都不叫太学,但都属于泛称的南朝太学的内容,而南京国子监(明朝时最初只是国子学,后来增加太学后改名国子监,改为国子监后正式名称就是国子监,而不是南京国子监,后来有了北京国子监后才称南京国子监),有时也和南朝太学一起统称南京太学。事实上,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所学校的正式名称叫南京太学,就正如清朝没有一所学校的正式名称为北京国子监一样。说北京国子监,就包括了明朝迁都北京后北京的国子监和清朝北京的国子监。明朝时虽然设立的是国子监,但是当时人们还习惯称之为太学(当时太学只是国子监的一部分,但通常一般平民只可能上太学,不可能上国子学)。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3:24 (UTC)
- 请给出直接提到南京大学源于东吴的文献。维基不可以根据已有的文献做任何推论,因为这属于“未发表的事实、争论、推论和想法”,即WP:原创研究。请抓住问题的重心。--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4:03 (UTC)
- 维基条目并非官方介绍,就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把秦朝到清朝的历代中国称为封建王朝,但这种称呼并不恰当,秦朝、清朝并非封建王朝,所以维基并不按大陆中国官方的说法。条目记载的内容并非只记载某一个机构某一段时间的说法,而是记载整个历史。比如按照南京大学官方1954年后到现在的说法,南京大学是1902年建校。但是,按照那以前的说法,包括按照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之前中央大学时期的说法,是1915年建校。因此,条目在建校时间的记载中,不能只提学校在1954后的态度,同样会提到之前的情况。至于古代历史,民国时期是直接把古代南京太学(源于东吴的国立学校)追溯为学校的前身,而现在只是在校史(南大百年史。)中的历史渊源中提到古代的南京太学。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4:26 (UTC)
- 您是否在说,并没有可查证文献(包括各种学术刊物或南京大学出版物)直接提到南京大学源于六朝的“国立学校”?--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4:34 (UTC)
- 上面不是提供了可查证文献吗?民国26年出版的《国立中央大学沿革史》难道不是改名南京大学之前学校的出版物吗?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4:36 (UTC)
- 您摘录的《国立中央大学沿革史》中哪里提到中央大学源于六朝了?“南京之有国立学校实始于孙吴,然孙权立都建业(即今之南京),锐意图霸,未遑文教;而太子孙休雅称好学,及既嗣位,遂以兴学为要务。永安元年冬(西历二五八年)诏立五经博士,令将吏子弟就业,是为南京有国立学校之初桄。”--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4:41 (UTC)
- 您给的链接我也看了,谢谢。其中提到太学的一段属于《虎踞龙蟠地》,是介绍南京历史的。前面一段还提到六千年前的遗址和三国的诸葛亮,不过这些和南京大学无关吧?--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4:43 (UTC)
- 上面不是提供了可查证文献吗?民国26年出版的《国立中央大学沿革史》难道不是改名南京大学之前学校的出版物吗?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4:36 (UTC)
- 您是否在说,并没有可查证文献(包括各种学术刊物或南京大学出版物)直接提到南京大学源于六朝的“国立学校”?--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4:34 (UTC)
- 维基条目并非官方介绍,就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把秦朝到清朝的历代中国称为封建王朝,但这种称呼并不恰当,秦朝、清朝并非封建王朝,所以维基并不按大陆中国官方的说法。条目记载的内容并非只记载某一个机构某一段时间的说法,而是记载整个历史。比如按照南京大学官方1954年后到现在的说法,南京大学是1902年建校。但是,按照那以前的说法,包括按照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之前中央大学时期的说法,是1915年建校。因此,条目在建校时间的记载中,不能只提学校在1954后的态度,同样会提到之前的情况。至于古代历史,民国时期是直接把古代南京太学(源于东吴的国立学校)追溯为学校的前身,而现在只是在校史(南大百年史。)中的历史渊源中提到古代的南京太学。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4:26 (UTC)
- 请给出直接提到南京大学源于东吴的文献。维基不可以根据已有的文献做任何推论,因为这属于“未发表的事实、争论、推论和想法”,即WP:原创研究。请抓住问题的重心。--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4:03 (UTC)
改名南京大学之前的校方出版物《国立中央大学沿革史》(民国26年):国立中央大学承前国立东南大学之后,合并前江苏省立专门以上九校而成。成立迄今已届十年,然追源始基,上自孙吴之兴学、以逮明代之南雍、清季之三江两江师范、民初之南高东大,皆与本校有历史之渊源与密切之关系。兹将其沿革分述于后:一、自孙吴迄明之国学时代 (一)孙吴兴学:......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4:47 (UTC)
- 您可以在国立中央大学条目里引用这几句话,但要说明这是一家之言。在这个条目,还是需要文献明确提及南京大学(而不是中央大学)源于六朝。假如没有这样的文献,那么在维基依然不可以写“南京大学源于六朝”。因为,这是通过“国立中央大学与六朝有渊源”以及“南京大学源于中央大学”得出“南京大学源于六朝”的推论,这属于WP:原创研究中提到的“未发表的事实、争论、推论和想法”。--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5:00 (UTC)
- ^ 1937年版的《国立中央大学沿革史》曾将中央大学的历史追溯至东吴。
- --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5:16 (UTC)
- 为什么要把中央大学时期的历史纪录作为注释呢?南大条目的写法并不是要按照你指定的写法。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5:46 (UTC)
- --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5:16 (UTC)
我提供一种建议。因为您提出的“南京大学源于东吴”并非是广为接受的说法,也没有直接文献支持,南京大学本身也从未采用过这一说法。唯一有关的文献中的陈述是关于中央大学而不是南京大学,而且这篇文献没有任何论证的过程。总之,“南京大学源于东吴”的说法并无任何文献直接支持,因此不可以写入条目。而“中央大学源于东吴”的说法仅有一篇没有论证过程的文献含糊地提到,考虑到这篇文献是《中央大学沿革史》以及南京大学与中央大学的关系,可以用“某文献将中央大学历史追溯至东吴”的表达方式,表示有此一说而已。--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13:25 (UTC)
请管理员取消条目保护。条目为什么要保护?什么叫达成共识?难道一个无理取闹的人赞同或不赞同一段内容,这段内容就必须添加或者删除? 我所编辑的版本,已经在古代代校史后面说明“关于古代校史的部分,中央大学时期的官方校史沿革有记载[4],唯改为南京大学之后官方则改为上溯至两江师范学堂时期,至今没有改变。” 这难道不是陈述了事实情况吗?难道维基不能容纳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即使有不同观点,相信维基也是都可以容纳下来,为什么连对事实的陈述都不能容纳?请取消条目保护。 -Znzznz (留言) 2009年9月12日 (六) 01:52 (UTC)
- 您需要提出可查证的文献明确提到南京大学的历史源自258年,否则不可以把这一观点写入正文。虽然维基并不判断引用文献的内容是否正确,但是如果引用的文献仅仅是含糊其辞的孤证,那么这种说法只能备为一说,否则就是在误导读者以为这是公认的观点。您先前的编辑言之凿凿:“南京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至源于西元258年的南京太学”,“古代南京大学,始自吴永安元年(西元258年)孙休诏立五经博士所创国立学校”。而实际上,支撑这一观点的唯一参考文献仅仅语焉不详地提及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与东吴太学有“有历史之渊源与密切之关系”。假如“南京大学历史源自258年”这种说法确实广为接受,那么找到明确提到这一观点的相关文献(并不一定局限于校方出版物)并非难事,根本不需要靠故纸堆里的旧档案做这种勉强的推论,而推论又是属于原创研究,是不能写入维基的。又及,我前面已经给出最近的历史研究文献,证明“(西元258年)孙休诏立五经博士所创国立学校”的说法疑问非常大。也就是说,258年东吴存在太学、南京大学历史追溯至东吴太学,这两点都无法成立,因此“南京大学的历史源自258年”的说法不能写入该条目。--Gilgalad 2009年9月12日 (六) 04:27 (UTC)
- 明确提到的说法是“南京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至...”。这样叙述并没有问题。 根据南大历史上官方校史,曾经这样追溯过,不仅仅是可以。你有权力让别人不可以吗?你能够阻止事实陈述吗?-Znzznz (留言) 2009年9月16日 (三) 10:22 (UTC)
- 请您注意讨论态度,维基条目不是归谁私有。我在注释中保留了“国立中央大学与六朝时期的南京太学有历史之渊源”的说法,其他内容删除,因为并没有文献提到南京大学源于六朝太学,所以从六朝到明代国子监等内容和南京大学没有一点关系。最后,达成共识需要双方讨论。不经过讨论,坐等条目解封后直接动手修改不是好的讨论态度,请展现讨论的诚意。顺便说一下,请多参与其他条目的编辑和讨论,这样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维基百科。--Gilgalad 2009年9月17日 (四) 01:40 (UTC)
- 警告,请勿破坏条目对历史事实进行陈述的内容。 -Znzznz (留言) 2009年9月19日 (六) 01:43 (UTC)
- 这个警告很空洞很可笑。把我的看法再说一遍:真正的事实仅仅是“《国立中央大学沿革史》里曾有这种含糊的说法”而不是“中央大学源于六朝”,更不是“南京大学源于六朝”。因此,在这个条目里可以简略地说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中央大学曾在某出版物里提及六朝太学与中央大学有“历史渊源”,但详述六朝、明朝的事情没有必要。--Gilgalad 2009年9月19日 (六) 03:18 (UTC)
- 支持删除有关太学的部分。--farm (talk) 2009年9月19日 (六) 03:45 (UTC)
- 警告,请勿破坏条目对历史事实进行陈述的内容。 -Znzznz (留言) 2009年9月19日 (六) 01:43 (UTC)
- 请您注意讨论态度,维基条目不是归谁私有。我在注释中保留了“国立中央大学与六朝时期的南京太学有历史之渊源”的说法,其他内容删除,因为并没有文献提到南京大学源于六朝太学,所以从六朝到明代国子监等内容和南京大学没有一点关系。最后,达成共识需要双方讨论。不经过讨论,坐等条目解封后直接动手修改不是好的讨论态度,请展现讨论的诚意。顺便说一下,请多参与其他条目的编辑和讨论,这样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维基百科。--Gilgalad 2009年9月17日 (四) 01:40 (UTC)
- 明确提到的说法是“南京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至...”。这样叙述并没有问题。 根据南大历史上官方校史,曾经这样追溯过,不仅仅是可以。你有权力让别人不可以吗?你能够阻止事实陈述吗?-Znzznz (留言) 2009年9月16日 (三) 10:22 (UTC)
请解除条目保护,阻止破坏内容的行为
[编辑]请问Wcam为什么总是保护条目干什么?条目记录中央大学时期校史追溯到六朝时期的国学,只是陈述事实。“依据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官方的沿革史,学校前身追溯至源于西元258年的南京太学[1]。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后,校史追溯至清末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http://wikicn.playgoteam.workers.dev/w/index.php?title=%E5%8D%97%E4%BA%AC%E5%A4%A7%E5%AD%A6&oldid=11197533 ,这不是陈述事实吗?这样的记录有问题吗?是什么人在争议什么?删除这段陈述难道不是破坏条目内容完整性的行为吗?请管理员解除条目保护,撤销对条目内容构成的破坏,阻止破坏内容的行为。 -Znzznz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01:27 (UTC)
- 我和您的分歧在于,我认为不可以在条目中明示或暗示“南京大学源于东吴”,最多仅可以陈述“国立中央大学曾提出本校历史与六朝太学有一定渊源”,而且以下大段文字没有存在的必要:
“ | 古代南京大学,始自吴永安元年(西元258年)孙休诏立五经博士所创国立学校,历晋代与宋、齐、梁、陈四朝南京太学,至 明朝南京国子监时期为世界最繁盛之最高学府;金陵非京师时代由中央太学改作南京府学,1650年明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前身追溯:南京官办高等学府,始自吴景帝永安元年创立的国学,韦昭为首任祭酒,此后除在战乱及新旧两朝更替时有所中断外,南京官办学堂历代延绵不绝,至清朝取代明朝时,南京国子监改为江宁府学) | ” |
- 理由有二:
- 并没有可靠文献明确提到南京大学源于六朝,因此条目里所谓“古代南京大学”的说法不能成立。
- 退一万步说,东吴是否确实设有太学有很大的疑问。最近的研究已经指出:东吴孙休时仅仅设立了祭酒这个学官官职,实际上并未设立太学或者国子学。
- 以上是我的看法,user:farm也表示“支持删除有关太学的部分”。请多听取其他维基人的意见,如果您愿意,可以在互助客栈发文请其他维基人到此处发表意见。--Gilgalad 2009年9月21日 (一) 03:35 (UTC)
几个南工东南的纯粹是瞎胡闹。条目只是如实记录中央大学时期追溯古代校史的事实,并记录改成南京大学之后不再追溯古代校史的事实,你瞎扯那么多干什么?。-里轨壮健里奎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04:04 (UTC)
南工东南的条目掩盖历史,倒是有必要修改 -里轨壮健里奎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04:06 (UTC)
- 赞成Gilgalad的论述,悠久的历史的确为人所崇尚,但是也要有所根据,事实是很重要的,否则结果就如同说“孔子是韩国人”一样。Huang Sir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14:50 (UTC)
- 你说没有根据就没有根据?你是什么?那只是你的观点而已。和说“孔子是韩国人”一样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人的观点认为说你是人就如同说“孔子是韩国人”一样,难道你做人就没有了依据?你是人就不是事实了? -里轨壮健里奎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16:28 (UTC)
- 请注意文明,避免人身攻击。--KEGNS 2009年9月21日 (一) 18:08 (UTC)
- 他说我是韩国人就是文明、就不是人身攻击,我说他就是不文明、就是人生攻击? -里轨壮健里奎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03:30 (UTC)
- 请注意文明,避免人身攻击。--KEGNS 2009年9月21日 (一) 18:08 (UTC)
- 你说没有根据就没有根据?你是什么?那只是你的观点而已。和说“孔子是韩国人”一样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人的观点认为说你是人就如同说“孔子是韩国人”一样,难道你做人就没有了依据?你是人就不是事实了? -里轨壮健里奎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16:28 (UTC)
- 赞成Gilgalad的论述,悠久的历史的确为人所崇尚,但是也要有所根据,事实是很重要的,否则结果就如同说“孔子是韩国人”一样。Huang Sir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14:50 (UTC)
和解建议
[编辑]Znzznz所坚持的南京大学源于258年这个事实仅在民国26年的材料中提及,而Gilgalad已经用最新可考的文献去证明这一说法存疑,因此个人感觉258年不可用,但是1937年的文献却又可考,所以各位不要在正文争执,建议Znzznz在注释中说明源于太学的文献并列出引文,Gilgalad可在其后列出现在研究对太学质疑的文献。 此外,建议将全文的注释依南京主条目分列:注、参两类,使读者更清楚哪些是进一步解释、哪些是参考文献。Huang Sir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15:37 (UTC)
- Huang Sir的建议和我基本一致。我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国立中央大学与太学有渊源”的说法放在注释里,而Znzznz坚持要保留“古代南京大学始自吴永安元年”云云,这一点我是不能接受的。首先,从来没有“古代南京大学”的说法,而且能够找到的文献只模糊地提到国立中央大学与六朝太学明代国子监等“有历史之渊源与密切之关系”,而关于永安元年的段落也仅仅说这是“南京有国立学校之初桄”,根本没有提及什么“古代南京大学始自吴永安元年”。其次,WP:非原创研究提到:
“ | 编辑者不应犯下这样的错误:因为A发表于可靠来源,B也发表于可靠来源,因此就可以在条目中将A和B综合起来得出结论C。但是,这等同于原创研究,因为这是对已发表材料的总结,会产生新的立场。[7]“因为A和B,所以C”只有在可靠来源也发表了与C相同的主张,且C主张与条目主题相关时才能出现。 | ” |
- 也就是说,要主张“古代南京大学始自吴永安元年”需要直接提到这一论断的可靠文献,而仅仅靠综合两个来源作出的推论属于原创研究。
- 说点题外话。我之前一直在收集六朝建康城的资料,写了台城。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看到《六朝太学与国学考辨》“东吴只有学官没有太学或者国子学”的论断,因此到这个条目修改相关内容。另外根据最新考古成果,我又到东南大学条目修正了“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是六朝皇宫与古台城旧址”的说法。呵呵,没有想到在南京大学条目遇到了这么大阻力。本来我的修改是把太学一说全部删除,后来Znzznz提出《国立中央大学沿革史》,我觉得虽然这资料多少有些自说自话,而且说法也不明确,不过本着协作精神,我觉得在注释里说明一下还是可以的。Znzznz虽然比较固执,但是基本上是就事论事,讨论态度大多数时候还是不错的。不过还是请Znzznz多听取其他用户的意见,这里参加讨论的都是南京本地人,对南大的情况比较了解,而且在维基参与的时间也比较长,还是能按照维基的方针指引办事的。所以,请Znzznz考虑我们的建议是否有合理之处,
--Gilgalad 2009年9月22日 (二) 00:47 (UTC)
- 什么叫讨论共识和编辑战?如果一个人不承认历史以来的中国,坚持认为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叫中国,1949年前没有中国,或者1911年前没有中国,他这样来编辑条目是否是破坏?中国条目不按他的意思写是否也是没有共识,他删除原有内容的编辑是不是破坏?消除破坏是编辑战吗?条目内容我已经作了修改。请问现在的叙述哪里有问题?如果有问题,请提出来。如果没有问题,请不要随便删除内容。 -Znzznz (留言) 2009年10月12日 (一) 04:03 (UTC)
- 对照版本,Wcam的回退实在无理。条目保护期间为何不提出异议能成为理由吗?对什么有异议?Wcam对上一版进行回退,那么应该是对上一版有异议?异议是什么?上一版难道有问题吗?显然没有道理。对照版本,Wcam毫无道理地删除了大量得体的内容和信息。难道对这些内容和信息不符合事实?或者要禁止这些内容和信息传播?谁有封口的权力?历史上封别人口的人都是些什么人,被称为什么,大家应该都知道。 --风中的风 (留言) 2009年10月20日 (二) 01:27 (UTC)
中华民国,从开始的革命党起,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所以中央大学大陆那时代是继承中国历史的。中共传承的是西方马列,所以极端地说,只能否定中国历史,不准宣扬中国历史,只能传承西方历史,不能传承中国历史;而且西方马列主义重视专制和舆论掌控。所以我猜测大陆在中华民国政府撤离后才会有这种风气,认为传承中国历史是腐朽不正当,而传承西方马列之类的历史才是光明正当,以致形成了很多大陆人是非颠倒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大宋正客 (留言) 2009年10月20日 (二) 02:31 (UTC)
- 请几位新注册id注意,维基有自己的规则。无论是主张支持什么还是反对什么,请以维基的方针为根据来证明你们的主张确实合理。比如,我反对把“南京大学起源于六朝太学”写进条目,在前面所说的所有理由就都有维基现行方针作为依据。所以,请几位新注册id熟悉一下维基的方针政策,不要在讨论里说诸如“封口”、“驱逐鞑虏”、“传承中国历史”之类无关的空话,维基百科没有谁谁的“历史观”,有的只有维基百科自身的规矩。
- 另,保护条目并不意味着认可当前被保护的版本,这在保护模板里说得很清楚。如果还是有人认为这个条目被保护是受了“委屈”,不妨提交互助客栈请更多的人参与讨论以达成共识。不过在这里提醒一下:从链入的历史页面和讨论页的archives来看,这个条目有关的争议从中文维基的早期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对这个条目“过于华丽”的风格表示异议的人也一直大有人在。这几乎可以说是中文维基的一大“现象”了。--Gilgalad 2009年10月22日 (四) 16:07 (UTC)
如实记录历史,包括如实记录中央大学时期的校史记载和对古代校史的认同
[编辑]如实记录历史。包括如实记录中央大学时期的校史追溯记载和对古代校史的认同,以及改名南京大学后的追溯改变情况。删除这些记录是破坏条目内容完整性的行为。现在的描述有问题吗?不符合事实吗?某些人为什么要删除对事实的描述? -Znzznz (留言) 2009年11月7日 (六) 09:27 (UTC)
共国一年是个什么东西?
[编辑]学校源流图上的纪年法。 有民国三十九年,有1950年,就是没有什么共国一年。 如果你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就名正言顺地用民国三十九年,标准说法应该是“中共建政后一年”。 如果你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就用它官方的公元纪年法1950年。在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是十月一日,不是在西历元旦,纪年更没道理。图请改一下。 -PhilaSiti (留言) 2011年3月7日 (一) 19:32 (UTC)
- (:)回应,你说的很对,不过目前来看这个页面参与编辑的人不太多了。前些日子我几度要重新设计页面内那两张“流程图”(原图分辨率很低,修改起来也很麻烦),但搜索资料发现目前页面内所介绍的校史有很多古怪、矛盾、简略的地方,连准确的校名演变都没有,不足以支撑设计完整的历史沿革图。原本南京大学校史网站上有比较完整的资料,但从春节至今,该服务器都无法访问,没人维护。所以我也只能等待该网站恢复或者拿到一份比较可靠的南大校史。
- 整理校史,难啊。我花了几个月的功夫,翻阅了好几本大部头的文献,又找遍了近年来期刊上的补充与纠正,才终于把清华大学历史基本成型,清华也就追溯到1909年,而南大的历史已经被往前追溯到三国时期了,难以考证的东西太多了。--∰ 黑目观世界 ⌘ 2011年3月7日 (一) 13:33 (UTC)
共国很显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要么是本来想写成共和国,漏了一个和,写成了共国,要么是特意写成共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中华民国简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或者按图里简称为共国了。简称共国可能更合适,毕竟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和执政的,共是两者共有特有的缩略字,所以共国是最能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在中文中不必要提;人民国、共和国都不够简;而且中华民国也是实行共和国体的,也是共和国。中国历代政权都可用两个简称,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民国,所以两个字的共国简称也比较合适。尽管共国和古代的诸侯国共国重名,就像现在的韩国和古代的诸侯国韩国重名。共国一年,共国的意思不一定是指共和国或者共产国。词典的解释:共国,谓同治国事。 《史记‧燕召公世家》: “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唐 方干 《途中逢孙辂因得李频消息》诗: “正忆同袍者,堪逢共国人。” - Nanceyao(留言) 2012年5月2日 (三) 05:05 (UTC)
按此理解,共国一年,严格来说是指西元1949年10月1日至1950年9月31日,按日历同年整年的说法,民国38年,西元1949年,就是共国的第一年。 - Nanceyao(留言) 2012年5月2日 (三) 05:10 (UTC)
纪年的时候,请尊重多元文化。西元前面最好加上西元。例如“99年全国语文竞赛”,这里的99年显然不是指西元99年,在中华民国,是默认指中华民国99年。目前维基百科的纪年默认西元纪年的方法,需要讨论加以改正。 - Nanceyao(留言) 2012年5月2日 (三) 05:17 (UTC)
引用需要整理
[编辑]很多引用使用了不规范的格式,没有使用引用的专用格式如Template:Cite web、Template:Cite book等,都像脚注一样直接文字叙述。不易查证,也不整洁。Li3939108(留言) 2012年7月27日 (五) 15:13 (UTC)
- 文章应该引用第三方中立来源,南京大学自己和其毕业生发表的内容,让人感觉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且读上去像诗歌散文。螺钉(留言) 2012年11月3日 (六) 09:03 (UTC)
- 我没觉得像诗歌散文,但校史部分确实太繁杂琐碎,含有太多“陈列杂项、琐碎资料“,建议应当概括性地归纳。--Li3939108(留言) 2012年12月21日 (五) 06:59 (UTC)
编辑意见
[编辑]对一个事情可以有不同意见,条目可以进行各种意见描述,但不能因为不同意见就抹灭原有的内容。比如改名南京大学之前的中央大学时期,校史就追溯到古代的南京太学,官方出版的校史沿革以永安元年为学校的起点,这些校史部分不应该删除。至于中共统治后的追认方法,也列出来了。不同意见可以列出来。但不能因为这些新的不同意见就删除以前的内容。 --Seelaaf(留言) 2015年4月25日 (六) 04:39 (UTC)
还有前面是做一个概况的简介,虽然可以写一些值得一提的特色,但还是要以总体概述为宜,所以原来的版本本就不错。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改进、更新,积累充实,但没必要推倒原有的内容完全重新写,尤其是新增的内容偏颇。不管新旧,偏颇都不合适。百科不是机构的什么年度宣传介绍需要不断更换风格,应该是给一般大众看的,给很多不了解的人或者第一次想到百科了解的人看,所以已经形成的好的表述应该保留,只要不断改善、充实、更新就可以了。 --Seelaaf(留言) 2015年4月25日 (六) 05:03 (UTC)
- 有些引述的内容,未必是对的。至于个人自己的摘录或者说法,很多时候可能是偏颇的。比如“说服民国政府把中央气象局交给东大的地质系创系主任竺可桢”,这个内容实际不符合事实,中央气象局网站的介绍,"中央气象局早于民国三十年在重庆成立,直属行政院,民国三十八年随政府迁台",可见,中央气象局成立的时候,南京大学已经不叫东大,而且中央气象局也从未交给任何一所大学,虽然中央气象局的确和南京大学关系密切,最早的几任局长,大陆时期的黄厦千、吕炯,迁到台湾后的朱文荣、郑子政,等等,都是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地学系毕业,或者曾任教(黄厦千、吕炯都曾任教。黄厦千,民国33(1944)年成为中央大学全国第一个气象系的系主任,1950年时(南京大学)气象系毕业生合照他还是系主任)。可见,准确地说,相关的事实是中央气象局主要是由竺可桢在南京大学(南高、东大)的弟子创办发展起来的,此外,竺可桢在东大校内创办了气象测候所,后来又创办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另外,地学系不是地质系,东大地学系包括地理气象地质矿物专业,中央大学时期分为地理系、地质系、气象系。还有像梁实秋,说他是国学名家并不合适,虽然国学功底厚,但实际的专业是英语文学,可以说他是名作家、国文名作家,但国学方面基本没有什么研究、著作,而且把他列为东大时期的代表教授有点偏颇,他是东大晚期才任教的,东大全盛时期他还在念书,曾在东大旁听,东大时期西洋文学的代表教授是梅光迪、吴宓这些人。南高、东大的名教授很多,列几个可能显得偏颇,而且东大时期只是南京大学历史上的一段时间,在简介里对部分着墨过多不太合适、不太平衡,如果要加入可以放在下面相关的部分里。虽然平衡的、中规中矩的条文看起来可能缺少特色,但是作为百科条目应该还是合适的。 --Seelaaf(留言) 2015年4月25日 (六) 08:05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南京大学中的2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skch.nju.edu.cn/institution3.php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28011501/http://skch.nju.edu.cn/institution3.php
- 向 http://skch.nju.edu.cn/institution4.php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28010457/http://skch.nju.edu.cn/institution4.php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