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行仪
梁行仪(602年—661年5月8日),字后己,天水郡上邽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唐朝官员。
生平
[编辑]梁行仪历任通州录事、荣州司功、沧州司法,被选拔担任监察御史,很快转任殿中侍御史,升任侍御史。不久梁行仪升任太子舍人,转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升任户部郎中,又出任给事中。不久梁行仪出任朝散大夫、中书舍人。显庆五年(660年),梁行仪又出任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的长史,征讨百济。征伐中,梁行仪为主帅苏定方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大军返回唐朝之后,梁行仪加勋上柱国,封上邽县开国子。因军中巨务缠身劳累过度,梁行仪在往返路途中染病。龙朔元年四月五日(661年5月8日),梁行仪在洛阳温柔坊住宅中去世,虚岁六十。唐高宗诏令加以褒赐,以 “朝服葬” 的方式予以厚葬,陪葬班剑剑首、组玉佩等各类高规格器物[1],又赠予中大夫、吏部侍郎。同年十月廿三日(661年11月20日),梁行仪归葬于雍州万年县义善乡家族旧墓[2][1]。
墓地与墓志
[编辑]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包茂高速(G65)西安至柞水高速公路建设区域内勘探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还在西安市长安区境内路段发现汉、唐墓葬20余座,其中唐中书舍人赠吏部侍郎上柱国、上邽县开国子梁行仪与夫人薛氏合葬墓(2004XZGM7)的发掘工作自2004年10月26日开始,至11月21日结束。唐梁行仪夫妇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新寨村西北,唐长安城遗址东南约7千米,隋唐时代称“少陵原”。该墓曾遭多次盗扰,共计出土随葬器物108件(组),种类有陶人俑、陶动物俑、铜器、玉佩、青石墓志等。梁行仪墓志为正方形。志盖盝顶,长50厘米,宽50厘米,厚11厘米。顶面划方界格,阳刻篆书“大唐故中书舍人赠吏部侍郎梁公墓志”,4行,行4字。四刹减地线刻四神,衬以远山和流云,四侧线刻忍冬。志石长50.5厘米,宽50.5厘米,厚9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4行,满行35字,共计1156字。四侧减地线刻壸门十二生肖,动物形态,衬以远山、树木和流云。武周梁行仪妻薛氏墓志,正方形。志盖盝顶,由左上至右下裂为两段,长53厘米,宽52厘米,厚8.5厘米,顶面阴刻篆书“大周故薛夫人墓志铭”,3行,每行3字。“夫人”二字由“府君”二字改刻。四刹减地线刻花卉,四侧线刻水波纹。志石长55.8厘米,宽52厘米,厚8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27行,满行27字,共计702字[2]。
其他
[编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拜根兴指出,历任太宗、高宗二朝的梁行仪不仅为官清廉,且文武兼备,在征伐百济之战中担任神丘道行军大总管长史一职,为实现唐王朝的战略目标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梁行仪病亡之后,唐高宗哀伤不已,“有诏嗟伤,特加褒赐”,命朝廷有关部门予以风光厚葬。然而需要思考的是,为何这样一位备受高宗重视的重要臣僚,却在现存《旧唐书》《新唐书》,乃至《资治通鉴》中没有丝毫记载? 而且,与梁行仪共同出征百济并被镌刻于《大唐平百济国碑铭》之上的其他将领,在现存史书中的记载亦甚少,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拜根兴认为,从龙朔元年至咸亨年间,朝中经历了由许敬宗、李义府一派掌权到刘仁轨一派掌权的转变。在此情况下,当刘仁轨一派粉墨登场之后,便开始对许、李一派的官员,或者和许、李保持一定关系的官员进行清洗报复。相关史籍在大幅度删改与许敬宗、李义府和苏定方等人相关事迹的同时,甚至波及梁行仪及其他随从苏定方出征朝鲜半岛相关人物,从而使这位深受唐高宗器重、文武双全的良臣在国史中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进而为此后修撰《旧唐书》《新唐书》造成困难。《武周梁行仪妻薛氏墓志》,其行文不仅没有记载子女的官职,甚至“连几个儿子的名字都没有罗列”。这一情况虽与唐前期女性墓志书写体例相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刘仁轨掌权后,梁行仪家族遭受打压并逐渐没落的现实情况[1]。
家庭
[编辑]曾祖
[编辑]祖父
[编辑]- 梁子寔,北齐员外散骑侍郎、镇远将军、陈留郡太守、兖州刺史[2]
父亲
[编辑]- 梁德高,隋朝左宗卫率府录事参军事、左监门府长史[2]
夫人
[编辑]- 河东薛氏,北齐太子舍人、光禄丞、冀州长史薛安曾孙女,隋朝司农丞、齐州司马、邢州长史薛毅孙女,唐朝泸州绵水县徐州彭城县二县令薛绣之女,仪凤贰年叁月伍日(677年4月12日)因病在家中去世,虚岁六十七,权葬于城南少陵原,武周神功元年闰拾月拾日(697年11月29日)合葬于梁行仪旧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