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馬哈希 (緬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哈希尊者
The Venerable Mahasi Sayadaw
頭銜上首大班智達英语Agga Maha Pandita
Agga Maha Pandita
个人资料
出生(1904-07-29)1904年7月29日
謝昆村, 雪布,緬甸
逝世1982年8月14日(1982歲—08—14)(78歲)
宗教信仰佛教
國籍緬甸籍
學校上座部
傳承替隆尊者傳承
教育程度阿闍黎
Dhammācariya
职业比丘
高級職位
根據地馬哈希禪修中心, 仰光, 緬甸
繼任班迪達英语U Pandita尊者
网站www.mahasi.org


上座部佛教

國家和地區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馬哈希·西亞多··蘇班納緬甸語မဟာစည်ဆရာတော် ဦးသောဘန发音:[məhàsì sʰəjàdɔ̀ ʔú θɔ́bəna̰],英語:Mahasi Sayadaw U Sobhana,1904年7月29日—1982年8月14日),生於緬甸實皆省雪布(Shwebo),是一名緬甸上座部佛教比丘禪修導師,在推動西方及亞洲毗婆舍那(Vipassana)禪修運動有重大的影響。其教授風格要求禪修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觀察腹部的起、伏狀態,以及留意任何其他感受或想法。


姓名

[编辑]

馬哈希之名源於Mahasi寺,maha是「大」的意思,si是「鼓」的意思,亦即該寺因為有一只大鼓而得名。西亞多為是緬甸佛教頭銜,是對佛教長老比丘的尊稱,是緬甸對於尊長常用的敬語。字面意思可以被直譯為馬哈希僧院長老。

蘇班納(Sobhana,又譯梭巴那、蘇婆那、修芭娜)為其法名,義爲“美飾”、“光明”、“優雅”。

生平

[编辑]

馬哈希尊者於1904年生於上緬甸雪布(Shwebo)的謝昆村(Seikkhun)。他12歲時在住持阿德薩法師的指導下時成為沙彌(sāmaṇera),他的沙彌法名是「索巴那」(Shin Sobhana)。馬哈希尊者在緬曆一二八五(西元 1923)年八月(Tazaungmon)第 四個月虧日、星期一,20歲時受具足戒成為名為鄔索巴那(U Sobhana)的比丘。經過多年的學習,他於1941年通過政府設立的一連串嚴格的上座部佛典考試,獲得法師(Dhammācariya)的頭銜。

1931年,蘇班納離開下緬甸毛淡棉教授佛學的職務,前往附近的直通(Thaton)跟隨明昆祗陀林西亚多吴那罗陀尊者英语U Nārada(Mingun Jetawun Sayādaw)修習毗婆舍那禪法。明昆尊者曾在上緬甸實階山(Sagaing)在阿勒兜亞尊者(Aletawya Sayādaw)的指導下修學禪法,後者是著名的禪修大師替隆尊者(Theelon Sayādaw)的弟子。

蘇班納於1938年在他的家鄉教導毗婆舍那禪法,在名為「大鼓」(Mahāsi,音譯即「馬哈希」)的寺院擔任主持。因此當地的人們都稱他為馬哈希尊者(Mahāsi Sayādaw,Sayādaw是長老或尊者的意思)。1947年,緬甸當時的總理吳努(U Nu)邀請了馬哈希尊者主持一個在仰光新落成的禪修中心,後來成為馬哈希禪修中心(Mahāsi Sāsana Yeiktha)。

西元1954年5月17日緬甸、泰國、斯里蘭卡、柬埔寨、寮國、越南、印度、尼泊爾的上座部佛教僧團舉行第六次結集,馬哈希西亞多負責擔任第六次結集的提問者及總編輯。

之後,馬哈希尊者在全緬甸成立了許多的禪修中心,國外如斯里蘭卡印尼泰國道場也相繼成立。迄至1972年,他指導的禪修中心培訓了超過700,000名禪修者。1979年,他遠赴西方弘法,在美國 麻省巴爾(Barre)新成立的內觀禪修學會英语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等地方主持多次禪修營。此外,全球各地的禪修者也會前往他在仰光的中心學習四念處禪修。

1982年8月14日,馬哈希尊者因為突發性腦中風出血病逝,享年78歲,緬甸有數以萬計的徒眾冒著大雨向他作最後的致敬。

馬哈希對 「極樂世界」的觀點

[编辑]

馬哈希認為「把極樂世界當作涅槃」是常見,在《帝釋所問經講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表示:

著作

[编辑]

馬哈希尊者緬甸語著作70餘篇,大多為講演稿。已翻譯成中文的主要著作有:

來源

[编辑]

馬哈希尊者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戒喜尊者編,鄔明雪英譯,溫宗堃及何孟玲中譯,2012年3月,佛陀原始正法中心出版,ISBN 978-986-86546-2-4[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考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