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體
通鑑體,東亞史書的體例之一,最早是踵《春秋》之編年體的形式存在,日後衍生出長編體、紀事本末體、綱目體等。 元豐七年(1084年)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刊行以來,各類通鑑體及其衍生體裁著作不斷問世,如李燾作《續資治通鑑長編》即是通鑑體的另一分支“長編體”,甚至有專替《資治通鑑》作音注、《資治通鑑》的讀書札記等書籍刊行,蔚為通鑑學。
發展
[编辑]劉恕在當時即有《通鑑外紀》,專寫三家分晉之前的歷史。劉安世作有《音義》十卷,司馬康作《通鑑釋文》六卷,惜佚。[1]南宋金履祥作《資治通鑑前編》、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秦緗業的《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另外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專記宋高宗一朝史事,此書是為續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而作。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人和戰之事。
寶祐四年(1256年),胡三省登進士,並開始著述《資治通鑑音註》。日後廖瑩中聘胡三省校勘《通鑑》,以教授其弟子,胡三省又撰《雠校通鑑凡例》一文。臨安(今浙江杭州)失陷,胡三省避禍遷居新昌(今浙江新昌),手稿在逃難途中遺失。胡三省並不氣餒,“亂定反室,復購得他本爲之註,始以《考異》及所註者散入《通鑑》各文之下”。[2]
南宋史家袁樞編輯《資治通鑑》成書《通鑑紀事本末》,開創“紀事本末體”之先河;南宋理學家朱熹著《資治通鑑綱目》一書,叙事先立“綱”,再以“節目疏之於下”,開創“綱目體”之先河,用意在標榜“正統”、“名教”之思想,並相繼有《皇朝編年綱目備要》、《中興兩朝編年綱目》、《續編兩朝綱目備要》等作品問世。[3]清人吴乘權作《綱鑑易知錄》,即是綱目體之續作。
明人陳桱撰有《通鑑續編》,內容幾與《宋史》同,大量補充並修正《宋史》的不足與錯誤,《通鑑續編》一書亦仿綱目體。
清初王夫之著《讀通鑑論》這讀《通鑑》的心得筆記,算是史論中的傑作。清代徐乾學與萬斯同、閻若璩、胡渭等同撰《資治通鑑後編》。畢沅在徐乾學的《資治通鑑後編》基礎上又編《續資治通鑑》,當時延請學者邵晉涵、章學誠、王鳴盛、錢大昕等人參與,窮二十餘年之力,四易其稿始成。王應麟在《玉海》書裏面附有《通鑑答問》。乾隆以為李東陽《歷代通鑑纂要》一書,“以編内採錄尚未精審,特敕重加訂正,並增入明代事跡”,有意推《資治通鑑》的删節本《通鑑輯覽》,乾隆二十四年,由楊述曾充《通鑑輯覽》館纂修官,其他參修人員如朱筠、趙翼、陸錫熊、程晉芳,總校官如畢沅、紀昀等人皆一時之選。[4]其臣下傅恆等人又將乾隆批語三百餘處,共一千九百餘則,達十五萬字之多[5],編入《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一百一十六卷,卷首有乾隆御序;[6]後來王文濡又補入清代史事,稱為《增修補正正續歷代通鑑輯覽》。近人戴逸和章開沅都曾主編《清通鑑》。
列表
[编辑]中國
[编辑]書名 | 編著者 | 卷數 | 起迄年代 |
---|---|---|---|
《資治通鑑》 | 司馬光 | 294卷 | 三家分晉~五代末 |
《資治通鑑目錄》 | 司馬光 | 30卷 | 三家分晉至五代末的大事年表 |
《資治通鑑考異》 | 司馬光 | 30卷 | 修《通鑑》時以書證、物證、校勘等方式訂正史料真偽並給出結論 |
《通鑑舉要歷》 | 司馬光 | 80卷 | 《資治通鑑》的簡化版,已佚 |
《通鑑釋例》 | 司馬光 | 1卷 | 修《通鑑》時所定凡例 |
《稽古錄》 | 司馬光 | 20卷 | 記事上始於三皇五帝,下至北宋英宗治平末年 |
《歷年圖》 | 司馬光 | 5卷 | 可視為《通鑑》的初稿作品 |
《少微通鑑節要》 | 江贄 | 50卷 | |
《資治通鑑釋文》 | 史炤 | 12卷 | 《通鑑》注解之作 |
《資治通鑑音注》 | 胡三省 | 294卷 | 《通鑑》注解之作 |
《通鑑釋文辯誤》 | 胡三省 | 12卷 | 糾正史炤《釋文》失誤之作 |
《通鑑地理通釋》 | 王應麟 | 14卷 | 《通鑑》地理注釋之作 |
《通鑑答問》 | 王應麟 | 5卷 | 起周威烈王,終漢元帝,摭引《通鑑》原文,設為答答,闡解己意 |
《通鑑問疑》 | 劉羲仲 | 1卷 | 論三國至南北朝史事 |
《資治通鑑外紀》 | 劉恕 | 10卷 | 記三家分晉以前史事 |
《資治通鑑外紀目錄》 | 劉恕 | 5卷 | 三家分晉以前的大事年表 |
《資治通鑑前編》 | 金履祥 | 21卷 | 改寫《通鑑外紀》 |
《續資治通鑑長編》 | 李燾 | 980卷 | 記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宋欽宗靖康二年共九朝168年史事 |
《續資治通鑑長編舉要歷》 | 李燾 | 68卷 | 《續資治通鑑長編》的簡化版,已佚 |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 李心傳 | 200卷 | 記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共36年的史事 |
《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鑑》 | 劉時举 | 15卷 |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到寧宗嘉定十七年的近百年歷史 |
《三朝北盟會編》 | 徐夢莘 | 250卷 | 記載北宋末至南宋初徽宗、欽宗、高宗三朝歷史 |
《宋元資治通鑑》 | 薛應旂 | 157卷 | 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 |
《宋元資治通鑑》 | 王宗沐 | 64卷 | 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 |
《資治通鑑後編》 | 徐乾學 | 184卷 | 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 |
《通鑑紀事本末》 | 袁樞 | 42卷 | 將《通鑑》從編年為主改寫為記事為主的史書 |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 楊仲良 | 150卷 | 將《續通鑑長編》從編年為主改寫為記事為主的史書 |
《讀通鑑論》 | 王夫之 | 30卷 | 王夫之閱讀《資治通鑑》及歷史的議論 |
《續資治通鑑》 | 畢沅 | 220卷 | 宋太祖建隆元年陳橋兵變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明陷大都為止 |
《明通鑑》 | 夏燮 | 102卷 | 起朱元璋起兵至南明覆亡 |
《資治通鑑補》 | 嚴衍 | 294卷 | 補《資治通鑑》之書 |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 | 秦緗業、黃以周 | 60卷 | 補清輯本《續資治通鑑長編》之佚文 |
《通鑑續編》 | 陳桱 | 24卷 | 內容幾同於《宋史》 |
《通鑑胡注表微》 | 陳垣 | 20篇 | 胡三省《通鑑注》的重要參考論著 |
《白話資治通鑑》 | 黃錦鋐 | 12冊 | 台灣學者黃錦鋐主編翻譯的《資治通鑑》白話文版 |
《柏楊版資治通鑑》 | 柏楊 | 72冊 | 《資治通鑑》白話文版 |
《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 | 沈志華 | 精18冊平20冊 | 中國學者沈志華主編翻譯的《資治通鑑》白話文版 |
《文白對照全譯續資治通鑑》 | 沈志華 | 平12冊 | 中國學者沈志華主編翻譯的《續資治通鑑》白話文版 |
《文白對照全譯明通鑑》 | 沈志華 | 精3冊 | 中國學者沈志華主編翻譯的《明通鑑》白話文版 |
《資治通鑑全譯》 | 張舜徽 | 平70冊 | 中國學者張舜徽主編翻譯的《資治通鑑》白話文版 |
《清通鑑》 | 戴逸 | 300卷 | 首部編年體清史 |
《資治通鑑續紀》 | 吳海京 | 338卷 | 趙匡胤登基~中華民國建國 |
《資治通鑑疑年錄》 | 吳玉貴 | 不分卷 | 《資治通鑑》紀事時間校勘的作品 |
《資治通鑑唐紀勘誤》 | 周紹良 | 不分卷 | 考證《資治通鑑》史實問題的作品 |
《通鑑隋唐紀比事質疑》 | 岑仲勉 | 不分卷 | 考證《資治通鑑》史實問題的作品 |
《續資治通鑑目錄》 | 郭靄春 | 20卷 | 仿司馬光《通鑑目錄》補畢沅《續資治通鑑》大事年表的作品 |
《通鑑陳紀糾謬》 | 林礽乾 | 不分卷 | 考證《資治通鑑》史實問題的作品 |
日本
[编辑]書名 | 編著者 | 卷數 | 起迄年代 |
---|---|---|---|
本朝通鑑 | 林羅山、林鵞峰 | 40 | 神武天皇~宇多天皇 |
續本朝通鑑 | 林羅山、林鵞峰 | 230 | 醍醐天皇~後陽成天皇 |
本朝通鑑前編 | 林羅山、林鵞峰 | 3 | 神代 |
享保通鑑 | 小宮山昌世 | 20 | 享保元年~三十二年 |
日本通鑑 | 坪井正五郎、杉浦重剛、 棚橋一郎、松本愛重、 辰見小二郎 |
7 | 神武天皇~廢藩置縣 |
朝鮮半島
[编辑]書名 | 編著者 | 卷數 | 起迄年代 |
---|---|---|---|
東國通鑑 | 徐居正、鄭孝恆 | 56 | 檀君朝鮮~高麗末 |
全史通鑑 | 李存道 | 60 | 伏羲~元末 |
通鑑口訣 | 不詳 | 6 | 《資治通鑑》朝鮮語口訣版 |
通鑑普疏 | 李逵鎔 | 1 | 三家分晉~五代末 |
越南
[编辑]書名 | 編著者 | 卷數 | 起迄年代 |
---|---|---|---|
大越通鑑 | 武瓊 | 26 | 鴻龐氏~十二使君 |
大越通鑑總論 | 黎嵩 | 1 | 鴻龐氏~後黎朝初年 |
琉球
[编辑]書名 | 編著者 | 卷數 | 起迄年代 |
---|---|---|---|
中山世鑑 | 向象賢 | 6 | 天孫氏~尚清王 |
注釋
[编辑]- ^ 胡三省說:“《釋文》本出於蜀史炤,馮時行爲之序,今海陵板本又有溫公之子康《釋文》,與炤本大同而小異。公休於書局爲檢閱官,是其得溫公辟咡之敎詔,劉、范諸公羣居之講明,不應乖剌乃爾,意海陵《釋文》非公休爲之。”
- ^ 胡三省〈新註資治通鑑序〉:“丙子,浙東始騷,辟地越之新昌;師從之,以孥免,失其書。亂定反室,復購得他本爲之註,始以《考異》及所註者散入《通鑑》各文之下。”
- ^ 真德秀《序》言:“文公所述,前代之史,故其書法或寓褒貶於其間;均今所書,则惟據事實錄而已,不敢盡同文公之法也。”
- ^ 《清史列傳》卷七十一記述曰:“(乾隆)二十四年,充《通鑑輯覽》館纂修官……三十二年,《通鑑輯覽》書成,將脱稿而卒,年七十。始編《輯覽》時,折衷體例、書法、本末條件,總裁一委之。又詳訂輿地謬訛,彙為《笺釋》。與朱筠、蔣和寧、張霽、王昶諸人,同事發凡起例,齗齗不少假。及卒,大學士傅恆以述曾在事八載,實殫心力入告,奉旨賞給四品職銜”。
- ^ 愛新覺羅‧弘曆:《中華經典史評:乾隆御批通鑑》,中華書局,2008年9月1日
-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稱:“《御批通鑑輯覽》一百十六卷……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