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話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3年4月23日) |
廬江話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國 |
区域 | 合肥市廬江縣 |
母语使用人数 | 120萬 |
語系 |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zh |
ISO 639-2 | chi (B) zho (T) |
ISO 639-3 | cmn |
廬江話是漢語江淮官話洪巢片中的一種地方方言,主要使用於合肥市廬江縣。
歷史
[编辑]廬江縣地處安徽省中部巢湖南岸,北接合肥市,東與巢湖市、無為縣接壤,南與樅陽縣相鄰,西依舒城縣。廬江縣內西部、南部和中部山丘廣布,東部、北部為平原圩區。今屬合肥市,人口約120萬。
縣境春秋屬舒國,漢代曾為舒縣,三國時期分屬魏吳廬江郡。南朝梁時廬江郡屬湘州,後改屬合州。陳時為廬江郡治。隋開皇三年廢廬江郡,改合州為廬州。大業三年,恢復廬州為廬江郡,郡治移至合肥縣,改舊治廬江縣。唐代屬廬州府,兩宋屬無為軍,元代屬廬州路,明清屬廬州府。[1]
廬江話屬淮語洪巢片,由於地處巢湖南岸,地近皖西南贛語區而較為遠離中原官話影響,相較於原廬州府治合肥的合肥話,保留了更多更為傳統的廬州方言特徵,在洪巢片內部獨具特色(如入聲分陰陽、陰平為高平調55)。
音系
[编辑]廬江話代表點(縣城城關順港鄉)音系如下:[2]
聲母
[编辑]25個,包含零聲母。
p[a] pʰ m f[b] v
t tʰ n l
ts tsʰ s z
tʂ[c] tʂʰ ʂ ʐ
tɕ tɕʰ ɕ
k kʰ ŋ x
Ø[d]
a^ [p]、[pʰ]、[n]、[l]遇舌尖元音[ɿ]時,產生介音[z]。嚴式標音可記作[pzɿ]、[pʰzɿ]、[nzɿ]、[lzɿ];
b^ [f]、[s]發音時,上下唇緊貼,氣流從兩側擠出;
c^ [tʂ]系聲母及[ŋ]發音部位靠前;
d^ [i]或以[i]開頭的零聲母音節,實際帶有輕微摩擦成份的半元音[j],因不構成獨立音位,寬式可不標。
韻母
[编辑]49個,包含自成音節的[m̩]、[ŋ̩]。
ɿ ʅ o[e] ə ɛ ɔ a ei əʏ
i iə[f] iɛ iɔ ia iʏ
u[g] uɛ ua uei[h]
eĩ õ ɛ͂ ã ən[i] əŋ m̩ ŋ̩ ɤʔ øʔ əʔ ɛʔ
ĩ iõ iɛ͂ iã in iəŋ iʔ iəʔ iɛʔ
uɛ͂ uã uən uəʔ uɛʔ
yĩ yin yiʔ yəʔ
e^ [o]的實際發音介於[o]與[ɔ]之間,近於[ɷ];
f^ 處於其他母音之前的[i]、[u]、[y]均為介音而非主母音;
g^ [u]舌位較前,不圓唇。做單韻母時,發音部位較緊,常帶有輕微摩擦,與[v]結合時,整個音節實際音值接近[v̩];
h^ [ei]、[uei]中的韻尾實際音值為[ɪ];
i^ [-n]實際音值稍前稍上、[-ŋ]實際音值較靠前、[-ʔ]代表緊喉動作。
聲調
[编辑]調類 | 調值 | 發聲說明 |
---|---|---|
陰平 | 55 | 高平調 |
陽平 | 31 | 低降調 |
上聲 | 213 | 低升調 |
去聲 | 35 | 中升調 |
陰入 | 5 | 高促調 |
陽入 | 3 | 低促調 |
語音特徵
[编辑]據周元琳“安徽廬江方言音系”一文描述,[2] 廬江話的語音特徵可概括如下:
- 古全濁聲母今讀清音,大體符合官話一般特徵“平送仄不送”,但仍有例外:如“步”、“族”等仄聲字今讀送氣。
- 古次濁聲母明、微二母中,明母今讀[m],微母今讀[v]。
- 泥來母基本不分,但在不同語音環境中具有三種不同音值:止攝開口三等韻前為[nz](如“尼”、“利”,“履”讀[ʐ]聲母除外);遇攝三等魚韻前讀[ʐ](如“女”、“旅”、“廬”);在既有[i]介音又有鼻輔音韻尾或鼻化元音的韻母前讀[n](“臨”、“年”、“娘”)。但“奶”字有三讀:讀[nɛ213]時表“老年婦女”、“妻子”、“婦女”意;讀[nɛ55]時表“祖母”意;讀[lɛ213]時表“乳房”、“乳汁”意。
- 分[ts]組與[tʂ]組兩套聲母,但區分方式同普通話、南京官話均不同。假開三精組影組字、蟹開三四的端精組和見系字、止開三的精組見系字,除“涕”、“倪”、“擬”三字例外,其餘均讀舌尖前音(如“借”、“系”、“奇”、“雞”、“衣”);古三等莊組字除止開三的“篩”和止合三、宕開三等字外,其餘包括遇通二攝合口三等字、深臻二攝開口三等字、止開三脂之韻字、流開三尤韻字、曾開三職韻字,都讀舌尖前音,梗攝開口二等字也讀舌尖前音(“爭”、“初”、“饞”、“愁”、“事”、“生”);知組字中,假開三知母字“爹”和梗開二知組“撐”、“拆”、“㿭”、“澤”、“宅”、“窄”、“䜺”、“摘”等十個字也讀舌尖前音。古知章組字除前面十個知組字之外,今均讀舌尖后音;遇攝合口三等精組字和見系字今均讀舌尖后音(如“徐”、“舉”、“魚”、“虛”、“余”)。
- 假效江三攝部份開口二等見系字今讀[k]系聲母。
- 古合口韻今多變成開口呼韻母。
- 同合肥話類似,舒聲字[ɿ]韻母較多。不僅能拼[ts]組,還能拼[p]、[pʰ]、[m]、[n],其間產生介音[z]。
- 遇攝合口三等的精組見系和部份泥組字讀[u]韻。
- 部份開口一等字讀齊齒呼韻母(如“開”、“艾”、“害”、“鉤”、“厚”、“感”、“坎”等),相反,普通話中有[i]介音的假效江攝開口三等字卻讀開口呼韻母(如“家”、“丫”、“覺睡~”、“敲白讀”、“項白讀”、“巷”。
- 古鼻音韻尾只保留[-n]、[-ŋ],且有合併或變鼻化韻的趨勢。
- 入聲韻正向舒聲韻演變。喉塞音韻尾已不明顯,多數只保留緊喉動作。少數已完全丟失喉塞音尾而併入舒聲韻(如“掠”、“削”、“腳”、“藥”、“學”等,已經併入流攝)。
- 無單韻母[y],[ʨ]、[ʨʰ]、[ɕ]只能拼[y]以外的撮口呼韻母。普通話[y]韻字,廬江話一律讀成[u]拼[tʂ]、[tʂʰ]、[ʂ]、[z]聲母。對比合肥話中[y]變[ʮ]、黃孝片部份變[ʯ]的情況,廬江方言體現出某種過度特徵。
- [t]、[tʰ]、[n]、[l]、[ts]、[tsʰ]、[s]均不能拼[u]或以[u-]起頭的合口呼韻母,一律讀成開口呼。
- 入聲分陰陽。古清聲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今多歸陰入,古全濁聲母入聲字今多歸陽入,部份歸陰入。在江淮官話寧廬方言中,唯有廬江地區的入聲韻較為傳統的保存了中古漢語入聲的二分格局,且符合“陰高陽低”的規則,保留了本地區方言的較早期面貌。[3]
註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 孟庆惠等,《安徽省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7.ISBN:9787801221311
- 孫宜志,《安徽江淮官話語音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6.ISBN:97807074779
- 周元琳,安徽廬江方言音系.載《方言》2001年第3期,第263-2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