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年表
外观
(重定向自中国历史事件列表)
中國歷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传疑时代
[编辑]此條目內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證。 |
夏朝
[编辑]- 約前2070年:大禹建夏。[古 1]
- 約前2031年:太康失国。[古 2]
- 約前1967年:寒浞攝政。[古 3]
- 約前1927年:少康復國。[古 4]
- 約前1889年:杼攻東夷。[古 5]
- 約前1747年:不降西征。[古 6]
- 約前1617年:商湯革命,夏亡。[古 7]
商周
[编辑]商朝
[编辑]- 約前1600年:成湯之治。[古 8]
- 約前1370年:九世之亂。[古 9]
- 約前1286年:盤庚中興。[古 10]
- 約前1192年:武丁中興。[古 11]
- 約前1046年:牧野之戰,商亡。[古 12]
西周
[编辑]- 約前1042年:周成王元年,周公攝政,引發三監之亂。[古 13]
- 約前1039年:周公營建東都洛邑。[古 14]
- 約前899年:周懿王元年,鄭國的天亮了两次(日食)。[古 15]
- 約前842年:都城發生國人暴動,周厲王逃離至彘。[古 16]
- 前841年:召穆公、周定公共同行政(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政[古 17]),號稱共和。[古 18]
- 前771年:申侯聯合西方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周幽王,周平王繼位。[古 19]
- 前770年:周平王向東遷都至洛邑。[古 20]
東周(春秋)
[编辑]- 前722年:鄭莊公平定共叔段之亂。時為魯隱公元年,史書《春秋》編年始於此。[古 21][註 1]
- 前720年:周平王、鄭莊公互派兒子為人質,周天子地位大為降低。[古 22]
- 前707年:周桓王率諸侯軍隊伐鄭,被鄭莊公打敗且肩膀中箭,諸侯爭霸時代開始。[古 23]
- 前704年:楚武王熊通稱王,為諸侯稱王之始。[古 24]
- 前685年:齊桓公立,管仲相齊,實施變法。[古 25]
- 前656年:齊桓公率諸侯聯軍迫楚國簽訂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古 26]
- 前632年: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後會盟於踐土,成為中原霸主。[古 27]
- 前627年:秦、晉會戰於殽,秦全軍覆沒。[古 28]其後秦轉向西發展,稱霸西戎。[古 29]
- 前597年:楚、晉會戰於邲,楚大勝。[古 30]
- 前579年:宋大夫華元調和晉、楚,為第一次弭兵會盟。[古 31]
- 前546年:宋大夫向戌邀晉楚和各諸侯國舉行第二次弭兵會盟,晉楚之間維持數十年和平。[古 32]
- 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古 33]
- 前497年:孔子周遊列國始。[古 34]
- 前496年:吳軍伐越,闔閭戰敗並因傷而亡。[古 35]
- 前494年:吳王夫差興兵敗越,越王勾踐求和。[古 36]
- 前473年:越王勾踐消滅吳國,夫差自殺[古 37]。勾踐與齊晉會盟於徐,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古 38]。
東周(戰國)
[编辑]- 前453年:晉國氏族韓、趙、魏三家盡滅智氏,瓜分其地。[古 39]
- 前434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只留絳與曲沃兩地。[古 40]
- 前409年:魏伐秦,築臨晉、元裏。[古 41]
- 前408年:魏伐中山[古 42]。魏伐秦,至鄭而還,築雒陰、合陽[古 43]。
- 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趙、魏為諸侯。司馬光《資治通鑒》所載始於此年。[古 44][註 2]
- 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取代姜氏齊國。[古 45]
- 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太公香火斷絕,田氏併其食邑。[古 46]
- 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實施變法。[古 47]
- 前354年:魏軍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孫臏引兵圍攻魏都大梁,又在桂陵大敗魏軍。[古 48][註 3]
- 前344年:魏侯召集逢澤之會,率諸侯朝見周天子,為中原諸侯首先稱王者。[古 49][古 50]
- 前343年:魏發兵攻韓,韓求救於齊。[古 51][古 52]
- 前342年:齊在馬陵之戰大敗魏軍,魏將龐涓兵敗自殺。[古 53]
- 前340年:秦拜卫鞅为商君。[古 54]
- 前318年:函谷關之戰,韓、趙、魏、楚、燕五國被秦軍擊退。[古 55]
- 前314年:燕國內亂,齊國佔領燕國,後退兵。[古 56]
- 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古 57]
- 前296年:齊、韓、魏、趙、宋、中山六國聯兵攻秦,秦割地予韓、魏以求和。[古 58]
- 前287年:趙、魏、韓、燕、楚五國聯兵攻秦,秦被迫割地給趙、魏以求和。
- 前286年:齊國攻滅宋國。[古 59]
- 前284年:燕、秦、韓、趙、魏五國聯兵攻齊,燕軍陷齊都臨淄[古 60]。齊失七十餘城,只餘莒和即墨[古 61]。
- 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陷楚國黔中,楚國割讓漢北及上庸予秦。[古 62]
- 前279年:楚國於鄢之戰敗於秦軍。[古 63]
- 前278年:
- 前271年:范雎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之策。[古 67]
- 前262年:秦伐韓,切斷上黨郡與韓都新鄭的聯繫。上黨求救於趙,趙派老將廉頗率軍聲援。[古 68]
- 前260年:秦將白起在長平之戰大敗趙軍,坑殺40萬降卒。[古 69]
- 前258年:魏信陵君[古 70]、趙平原君[古 71]、楚春申君[古 72]於邯鄲城下大破秦軍;後信陵君率五國之兵於函谷關再勝秦軍[古 73]。
- 前256年:周赧王號召天下諸侯攻秦,秦王怒而攻周,西周公投降。同年赧王卒,周民東亡,周朝滅亡。[古 74]
- 前249年:秦相呂不韋帶兵滅位於鞏邑的東周公。[古 75]
- 前241年:韓、魏、趙、衛、楚五國聯兵擊秦,秦國反擊[古 76]。楚再遷都至壽春以避秦軍[古 77]。
- 前230年:秦滅韓。[古 78]
- 前228年:秦滅趙。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古 79]
- 前225年:秦滅魏。[古 80]
- 前223年:秦滅楚。[古 81]
- 前222年:秦滅燕、越、代。[古 82]
- 前221年:秦滅齊,統一中原。[古 83]
秦漢
[编辑]秦朝
[编辑]- 前221年: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同年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古 84]
- 前219年:秦始皇舉行封禪大典。[古 85]
- 前215年: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佔領河套地區。[古 86]
- 前213年:秦始皇焚毀天下詩、書、百家語和非秦國史書。[古 87]
- 前212年:秦始皇在咸陽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古 88]
- 前210年:秦始皇亡於東巡[古 89]。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擁立次子胡亥,假詔賜死長子扶蘇[古 90]。
- 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號為張楚,各地紛紛響應。[古 91]
- 前208年:趙高陷害李斯,腰斬於咸陽,夷三族。趙高為相。[古 92]
- 前207年:項羽率楚軍於鉅鹿大破秦軍[古 93]。同年劉邦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亡[古 94]。
楚汉争霸(西楚)
[编辑]- 前206年:項羽尊楚懷王熊心為楚義帝[古 95]。十二月,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古 96]。劉邦被封為漢王[古 97]。
- 前206年:韓信領軍暗渡陳倉大敗章邯。[古 98]
- 前205年:項羽率西楚軍於彭城擊潰漢軍。[古 99]
- 前203年:漢立韓信為齊王。[古 100]
- 前202年:漢軍包圍楚軍於垓下[古 101],項羽突圍後於烏江自刎而死[古 102]。
西汉
[编辑]- 前202年:漢王劉邦即皇帝位,是爲漢高祖[古 103]。韓信被改封為楚王。[古 104]
- 前200年:漢高祖率漢軍北伐匈奴,被圍困於白登七天,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脫險。[古 105]
- 前196年:陽夏侯陳豨及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被平定[古 106][古 107]。韓信及梁王彭越被殺,激起消滅異姓王風潮[古 108]。
- 前154年:吳王劉濞等七個地方諸侯王聯合起兵叛變,史稱七國之亂,為太尉周亞夫率軍平定。[古 109]
- 前140年:是歲為漢武帝「建元」元年,是中國帝王使用年號之始。[古 110][古 111][註 4]
- 前140年:漢武帝採儒生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古 112][古 113][今 1]
- 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十三年後返國。[古 114][古 115]
- 前127年:衛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古 116]
- 前121年:霍去病擊匈奴,收復河西走廊,設酒泉及武威二郡。後又分割為張掖、敦煌二郡。[古 117]
- 前119年:漢武帝頒布算緡令,後又頒布告緡令,徵收財產稅。[古 118][古 119]
- 前118年:漢武帝改革幣制,廢除半兩錢,改行五銖錢。[古 120]
- 前112年: 漢平南越,西漢正式佔領嶺南。
- 前91年:《史記》成書[古 121]。巫蠱之禍[古 122]。
- 前89年:漢武帝下輪台罪己詔。[古 123]
- 前60年:漢宣帝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古 124]
- 前33年:昭君出塞。[古 125]
- 前8年:王莽繼任大司馬大將軍。[古 126]
- 6年:王莽立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自稱「攝皇帝」或「假皇帝」。[古 127]
- 8年:王莽篡漢,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古 128][古 129]
新朝
[编辑]- 9年:王莽改制。[古 130]
- 17年:綠林軍興起於荊北。[古 131]
- 18年:赤眉軍興起於青徐地區。[古 132]
- 23年:昆陽之戰王莽被殺,新朝滅亡[古 133]。劉玄為更始帝,國號仍為漢,史稱玄漢[古 134]。
- 25年:劉玄投降赤眉軍後被殺[古 135]。劉秀為漢光武帝,國號仍為漢,史稱東漢或後漢[古 136]。
东汉
[编辑]- 35年:馬援擊破先零羌於臨洮(今甘肅岷縣)。[古 137]
- 37年:東漢統一戰爭結束。[古 138]
- 43年:馬援平定交阯反叛(今越南中部)。[古 139]
- 74年:班超出使疏勒[古 140]。耿秉、竇固等出兵西域[古 141]。
- 89年:南匈奴與漢朝聯軍大破北匈奴,迫使其西遷。[古 142]
- 92年:漢和帝與宦官鄭眾密謀鏟除外戚竇憲,宦官干政始。[古 143]
- 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安息西界而還。[古 144]
- 166年:第一次黨錮之禍。[古 145]
- 168年:第二次黨錮之禍。[古 146]
- 184年:張角於鉅鹿、廣宗起兵反漢,黃巾之亂爆發。
- 189年:漢靈帝崩後,何進引董卓入京,董卓廢帝,各地軍閥舉兵反董卓。
- 190年:董卓挾帝遷都長安,群雄割據的局面開始。
- 191年:劉表擊敗孫堅。袁紹擊敗韓馥。
- 192年:呂布殺董卓。董卓餘部李傕、郭汜等佔領長安。
- 196年:曹操挾漢獻帝到許昌。
- 197年:袁術稱帝。張繡詐降擊敗曹操。
- 198年:曹操消滅了呂布的勢力。
- 199年:袁紹消滅了公孫瓚的勢力。
- 200年:曹操於官渡之戰擊敗袁紹軍。
- 207年:曹操統一北方。
-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
- 211年:曹操討伐漢中張魯。韓遂,馬超反曹。
- 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 220年:漢獻帝被迫禪位,曹丕篡漢自立,改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亡。
魏晉南北朝
[编辑]三國
[编辑]- 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仍為「漢」,史稱「蜀漢」。
- 222年:劉備戰敗於夷陵之戰,孫權取得大部分荊州。
- 223年:劉備病歿,諸葛亮輔佐其子劉禪,並與孫權恢復同盟。
- 225年:蜀漢諸葛亮平定南中叛軍,雍闓等被殺,孟獲投降。
- 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 229年:孫權於建業稱帝,國號吳。
- 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同年病死於五丈原。
- 240年:蜀汉大將姜维第一次北伐。
- 249年:曹魏大臣司馬懿發動政變,史稱高平陵之變,誅宗室曹爽。
- 262年:姜维最後一次北伐。
- 263年:曹魏滅蜀漢。
- 264年:滅蜀元勳鍾會及姜維叛變,被司馬昭平定,钟会及姜维被殺。
- 266年:司馬炎篡魏自立,國號晉,曹魏滅亡。
- 280年:晉滅吳,統一中國。三國時期結束。
西晉
[编辑]- 279年,司馬炎下令六路晉軍攻吳。
- 280年,吳主孫皓出降,吳亡。
- 291年,惠帝皇后賈南風唆使楚王司馬瑋殺汝南王司馬亮,開啟八王之乱。
- 296年,氐族人楊茂搜率部落遷至仇池,稱王,史稱「前仇池」。
- 300年,凉州刺史张轨及其子张寔守土保境,中原百姓纷纷前来避乱。张氏虽然接受东晋封号,但与东晋相距万里,实际上也是一个割据政权。
- 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稱漢王。同年氐族李雄在益州稱成都王。
- 306年,李雄稱帝,國號「成」。同年晉東海王司馬越消滅其他對手,控制朝政,毒死惠帝,立懷帝,八王之亂結束
- 307年,慕容廆称前燕单于,开始割据,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国都,招徕中原地区的汉族流民,组织屯田垦荒。
- 308年,劉淵稱帝,建都平陽,國號「漢」。
- 310年,刘渊死,刘聪即位。
- 311年,漢帝劉聰攻陷洛陽,擄晉懷帝司馬熾,放火焚宮,屠殺官民,史稱「永嘉之禍」。
- 313年,祖逖受命為豫州刺史,率部屬北渡長江。
- 316年,晉愍帝投降被殺,西晉滅亡。
東晉/十六國
[编辑]- 317年,琅邪王司馬睿在建康稱晉王。
- 318年,司馬睿即帝位,為晉元帝。
- 319年,漢帝劉曜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同年石勒稱趙王,史稱「後趙」。
- 320年,涼州牧張茂建年號永元,已成為實質獨立政權。
- 321年,晉元帝派戴淵為征西將軍,以監督祖逖。同年祖逖激憤患病而亡。
- 322年,王敦起兵攻陷建康,史稱「王敦之亂」。同年石勒南進,再佔黃河以南之地。
- 329年,後趙滅前趙。
- 337年,慕容皝稱燕王,史稱「前燕」。
- 338年,成帝李壽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同年代王拓跋什翼犍自立,國號「代」。
- 342年,前燕擊敗了後趙的二十萬大軍,建都龍城。
- 345年,涼州張駿稱涼王,都姑臧,國號「涼」,史稱「前涼」。
- 346年,東晉桓溫討伐成漢。
- 347年,東晉桓溫滅成漢。
- 350年,氐族人苻洪佔據關中,稱三秦王,不久為後趙毒殺。同年冉閔奪後趙政權稱帝,國號「魏」,建都鄴,史稱「冉魏」。
- 351年,苻健稱帝,定都長安,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 352年,前燕殺冉閔,攻破鄴都,冉魏亡。
- 354年,東晉桓溫北伐前秦,苻健採用堅壁清野戰術,打敗晉軍,桓溫缺糧撤退。
- 356年,東晉桓溫擊潰河南姚襄,收復洛陽,修謁皇陵。
- 369年,東晉桓溫討伐前燕,初勝,後為燕將慕容垂敗於枋頭。
- 370年,前秦擒慕容暐,滅前燕。
- 371年,前秦滅前仇池。
- 373年,前秦攻取東晉梁、益二州,西南夷邛、筰、夜郎皆歸附於秦。
- 376年,前秦滅前涼;同年,乘鮮卑拓跋氏衰亂之際,進兵滅代,統一北方。
- 383年,前秦將領呂光討平西域。同年前秦出兵伐晉,大敗於淝水,史稱「淝水之戰」。
- 384年,前秦原前燕降將慕容垂自稱「燕王」,廢除前秦年號,建立後燕。北地長史慕容泓自稱濟北王,建立西燕;苻堅派子苻叡及羌人將領姚萇出兵討伐西燕,大敗。姚萇逃到渭北,建立後秦。
- 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重建代國;不久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同年呂光稱大將軍、涼州牧。後燕、後秦、西燕皆先後稱帝。
- 389年,呂光稱三河王,後改稱天王,史稱「後涼」。
- 394年,後燕滅西燕。
- 395年,後燕伐北魏,大敗於參合陂。
- 399年,拓跋珪稱帝,為魏道武帝。同年後秦乘東晉內亂,陷洛陽,淮漢以北諸城多請降。
- 403年,東晉桓玄篡位稱帝,建國桓楚。
- 404年,劉裕舉兵討伐桓玄,桓玄敗走蜀地,途中被殺。
- 405年,劉裕肅清桓氏勢力,迎晉安帝復位,掌控朝廷。
- 407年,漢人馮跋滅後燕,擁立高雲為天王,建都龍城,國號仍用「燕」,史稱「北燕」。同年匈奴人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建立大夏政權。
- 409年,高雲被部下所殺,馮跋平定政變後即天王位於昌黎。
- 417年,東晉破長安,姚泓降,後秦亡。
- 417年,大夏取長安,稱帝。
- 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國號「宋」,史稱「劉宋」或「水宋」。東晉亡,進入「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
[编辑]- 431年,夏主赫連定滅西秦;欲渡黃河擊北涼遭吐谷渾襲擊,兵敗被俘,夏亡。
- 436年,北魏滅北燕。
- 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方。
- 477年,宋將軍蕭道成弒帝劉昱,擁立宋順帝,獨攬朝政。
- 479年,蕭道成篡位,建國號「齊」,史稱齊高帝,劉宋亡。
- 485年,北魏孝文帝依漢人李安世之議,頒布均田令。
- 502年,齊宗室蕭衍篡位,建國號「梁」,史稱梁武帝,南齊亡。
- 510年,梁實施大明曆。
- 512年,原平代县地震,5310人死亡, 2722人受伤。
- 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與權臣高歡關係決裂,逃到關中投奔宇文泰。高歡在鄴城擁元善見為帝,是為東魏。其後宇文泰殺元修,在長安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
- 548年,東魏降將侯景勾結梁京城守將蕭正德,舉兵謀反,史稱「侯景之亂」。
- 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建立北齊,東魏亡。
- 551年,侯景自立為漢帝。
- 552年,陳霸先、王僧辯先後擊敗侯景,侯景為部下所殺。
- 553年,梁湘東王蕭繹繼位於江陵,為梁元帝。
- 554年,蕭詧引西魏軍攻陷江陵,殺害梁元帝。
- 555年,蕭詧稱帝,並對西魏稱臣,史稱「後梁」。
- 557年,梁權臣陳霸先篡位,建國「陳」,史稱•陳武帝,南梁亡。同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建立北周,西魏亡。
- 577年,北周軍攻佔鄴城,高緯逃亡被擒,北齊亡。
- 580年,北周外戚楊堅自稱大丞相。
- 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史稱隋文帝,北周亡。
- 584年,隋文帝命宇文愷興建廣通渠。
- 587年,隋滅後梁。
- 588年,隋起兵伐陳。
- 589年,隋軍攻入建康,陳叔寶被俘,南陳亡。
隋唐五代
[编辑]隋朝
[编辑]- 581年,突厥沙缽略可汗舉兵入侵隋朝。
- 583年,隋軍分八路北伐突厥。
- 598年,高句麗襲擊遼西,隋文帝派漢王楊諒迎戰,敗於高句麗。
- 599年,東突厥突利可汗戰敗降隋。
- 602年,隋征服越南前李朝,北越南地區納入版圖。
- 604年,隋煬帝派楊素、宇文愷於洛陽興建東都。
- 605年,遷都洛陽。同年隋煬帝開鑿通濟渠。同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
- 611年,西突厥處羅可汗降隋。
- 612年,隋煬帝發兵討伐高句麗,大敗。
- 613年,隋煬帝再次發兵征討高句麗,因楊素子楊玄感謀反,退兵回國鎮壓。
- 614年,隋煬帝三度發兵征討高句麗,嬰陽王遣返楊玄感同黨斛斯政,隋因而撤軍。
- 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弒煬帝。同年李淵受隋恭帝楊侑禪讓,建立唐朝。
- 619年,王世充廢他所擁立的另一位隋恭帝楊侗,隋亡。同年王世充自立為帝,建國號「鄭」。
唐朝
[编辑]- 620年,李世民擊敗入侵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同年洛陽鄭帝王世充與河北夏帝竇建德結盟抗唐。
- 622年,李世民擊潰鄭、夏聯軍,俘竇建德,王世充投降。
-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讓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唐太宗。
- 629年,唐將李靖率騎兵攻滅東突厥。
- 630年,北方各族入貢長安,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 635年,唐將李靖攻佔吐谷渾。
- 641年,唐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
- 655年,武昭儀被立為皇后。
- 657年,唐將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國。
- 664年,武后殺宰相上官儀,權力日盛,與高宗並稱“二圣”。
- 666年,唐高宗封禪。
- 668年,唐滅高句麗。
- 670年,唐與新羅之間的戰爭爆發。
- 672年,吐谷渾故地為吐蕃所佔。
- 677年,高句麗舊地為新羅所佔。
- 690年,武則天廢睿宗,即帝位,改國號「周」,定都洛陽,史稱「武周」。同年,武則天創殿試。
- 705年,唐中宗復辟。
- 710年,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同年,韋后與安樂公主謀殺中宗,立李重茂為帝,韋后攝政。同年,李隆基率禁軍殺韋后等,擁其父睿宗為帝。
- 712年,唐睿宗傳位於李隆基,是為唐玄宗。
- 713年,玄宗改元開元。
- 742年,安祿山為平盧節度使。同年,李白入長安。
- 745年,冊封楊貴妃。
- 751年,唐將高仙芝於怛羅斯戰役敗於阿拔斯王朝與石國聯軍。
- 752年,楊國忠為相。
-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 756年,安史叛軍入長安,唐玄宗出奔蜀地。至馬嵬驛,軍士嘩變,楊國忠、楊貴妃被殺。
- 762年,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平定。
- 783年,涇原兵變,唐德宗出奔。
- 787年,貞元劫盟。
- 791年,吐蕃陷安西都護府,西域自此斷絕。
- 806年,唐憲宗即位,是為元和中興。
- 819年,全國節度使服從。藩鎮割據局面暫告結束。
- 821年,牛李黨爭始。
- 841年,唐武宗即位,是為會昌中興。
- 845年,唐武宗大規模取締佛教。
- 846年,唐宣宗即位,是為大中之治。同年李德裕被貶,自此黨爭漸平。
- 851年,張議潮起義反吐蕃,復十一州歸唐。被任命為歸義軍節度使。
- 874年,王仙芝在長垣起兵。
- 875年,黃巢在冤句起兵,響應王仙芝。
- 884年,黃巢連敗於李克用、朱溫,後為部下所殺。
- 893年,錢鏐任鎮海節度使。
- 902年,大迭烈府夷离堇(军事首领)领兵40万伐河东代北,下九郡。
- 904年,朱全忠殺宰相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
- 906年,十二月,遥辇氏部落联盟首领痕德堇可汗去世,遗命推选阿保机为汗。
- 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宗禅让,建國號「梁」,史稱「後梁」。唐亡,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
五代十国/契丹(遼)
[编辑]- 916年,耶律阿保機登基稱「大聖大明天皇帝」,定國號為「契丹」。
- 917年,南海王劉龑在番禺稱帝,國號「大越」。
- 918年,大越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契丹定都臨潢府(巴林左旗)。
- 920年:创契丹大字。
- 923年,李存勗在太原稱帝,建國號「唐」,史稱「後唐」莊宗。同年唐軍攻入汴州,後梁亡。
- 924年,高季興受封為南平王,成立割據政權,以荊州為首府,史稱「南平」或「荊南」。
- 925年,後唐莊宗派郭崇韜、李繼岌率軍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亡。
- 925年,耶律阿保機東征渤海國。
- 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
- 932年,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取得東川,被後唐明宗封為蜀王。
- 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
- 936年,契丹與石敬瑭聯軍攻入洛陽,後唐滅亡。石敬瑭稱帝,國號「晉」,史稱「後晉」,移都開封。
- 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予契丹。
- 946年,契丹派張彥澤率兵入開封,石重貴投降,後晉亡。契丹改國號為「大遼」。
- 947年,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於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後漢」。
- 950年,郭威誅隱帝,建都汴,改國號「周」,史稱「後周」。後漢亡。
- 951年,南唐將領邊鎬率軍攻楚,佔領長沙,楚滅亡。馬殷舊將劉言起兵擊敗南唐軍,繼續據有楚地。
- 952年,王進逵殺劉言,控制楚地。
- 955年,部將潘叔嗣殺王進逵。潭州軍府事周行逢進軍朗州殺潘叔嗣,被後周任命為武平節度使,控制楚地。後周攻佔後蜀之秦、階、成、鳳四州。
- 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謊報兵情,借口領兵到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後周帝位,建國號「宋」。
宋遼金夏
[编辑]北宋/遼/西夏
[编辑]- 962年,周行逢死,子周保權繼位,部將張文表起兵反叛,兵敗被殺。宋發兵攻佔潭州。
- 963年,宋軍攻佔江陵,高繼沖投降,荊南亡。宋軍平定武平。
- 964年,宋太祖發兵攻後蜀。
- 965年,孟昶投降,後蜀亡。
- 970年,宋發兵討伐南漢。
- 971年,劉鋹投降,南漢亡。
- 974年,宋發兵討伐南唐。
- 975年,宋軍攻陷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亡。
- 978年,錢俶降宋,吳越亡。
- 979年,宋滅北漢。宋太宗起兵伐遼,敗於高梁河之战。
- 980年,遼景宗耶律賢發兵伐宋,遼軍攻佔瓦橋關後退去。
- 983年,大遼改國號回「契丹」。
- 986年,宋發兵伐遼,敗於岐溝關。
- 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
- 1038年,李元昊稱帝,即夏景宗,定都興州並改稱為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山西定襄—忻州一帶發生7.25級地震,造成32308人死亡,5600人受傷。
- 1042年,宋夏戰爭開始。
- 1043年,遼興宗以國內西南部的党項叛附西夏為由,於隔年冬率大軍伐夏。西夏求和不成,採取堅壁清野方式擊潰遼軍。
- 1044年,宋夏戰爭平息,雙方簽訂慶曆和議,宋朝承認西夏的割據地位。
- 1059年,夏毅宗參與政事,沒藏訛龐密謀刺殺夏毅宗,後被夏帝誅殺全家。
- 1066年,契丹再改國號回「大遼」。
- 1069年,宋神宗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推動變法。
- 1081年,西夏內亂之際,宋以李憲為總指揮發動五路伐夏,奪下蘭州。
- 1082年,宋軍採取碉堡戰術,派徐禧興建永樂城,梁太后趁永樂城新建之初,率30萬大軍包圍攻陷,宋軍慘敗,史稱永樂城之戰。
- 1099年,夏崇宗親政後採取依附遼朝,與北宋修和的策略,逐年減少戰爭。
- 1114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
- 1115年,完顏阿骨打於會寧府建都立國,國號「大金」。
- 1119年,宋江聚眾在梁山泊起事。前郭卡拉木地震,数千人死亡。
- 1120年,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事。
- 1121年,宋軍生擒方臘,送往汴京誅殺。宋江戰敗被俘。
- 1122年,宋軍平定方臘餘黨。
- 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遼國亡。耶律大石率軍西行,於西域建立西遼。金朝西夏夾攻北宋,西夏佔領天德軍、雲內等地。
- 1126年,宋地被金朝強佔,並且被強索河東八館之地。金朝為了補償西夏,同意佔領陝西後將橫山地區歸還,但又違約。
- 1127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擄走宋帝徽、欽二宗,史稱「靖康之變」。金國立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32天後張邦昌自行退位。宋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登基為帝,史稱「南宋」
南宋/金/西夏
[编辑]- 1129年,完顏宗弼揮軍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完顏宗弼繼續揮軍南下,高宗乘船出海避難。宋將韓世忠率八千精兵,堵塞五萬金軍在黃天盪四十八天。史稱黃天盪之戰。
- 1130年,劉豫在金授意下即帝位,國號「大齊」,定都大名府,統治金所佔黃河以南地區。
- 1137年,金廢劉豫為蜀王,齊亡。
- 1138年,宋金初次協議,南宋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陝西之地。
- 1140年,金朝撕毀協議,金兵分三路南侵,重佔開封與陝西等地,岳飛在郾城與金兵將領完顏宗弼會戰,力挫金兵,進兵朱仙鎮,收復了黃河以南一帶。
- 1141年,宋、金簽訂「紹興和議」,宋朝稱臣,並與金以淮河為界。
- 1161年,金主完顏亮起兵伐宋,被虞允文在采石矶击退,史称釆石磯之役。
- 1206年,鐵木真獲得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國」。
- 1208年,韓侂冑被殺,雙方議和,史稱嘉定和議。
- 1214年,南宋與蒙古協議聯手擊退金軍,南宋可獲河南作回報。
- 1215年,蒙古攻取金朝首都中都。
- 1217年,蒙古將中都改名為燕京。
- 1218年,蒙古灭西辽。
- 1224年,孛魯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攻陷銀州,夏將塔海被俘。
- 1227年,蒙古灭西夏。
- 1234年,蒙古與宋聯軍攻陷蔡州,金哀宗自殺,金末帝死於亂軍中,金亡。
- 1239年,宋軍收復被蒙古軍佔領的襄陽和其他地區。
- 1245年,蒙古軍越過淮河以南入侵宋。
- 1247年,蒙古凉州会盟,吐蕃归附。
- 1253年,蒙古灭大理国。
- 1259年,蒙哥大汗蒙哥親征釣魚城,被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蒙古軍撤退。
-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阿里不哥起兵,和忽必烈争位。蒙古发行纸币中统元宝交钞。
- 1260年,蒙古迁都开平。
- 1263年,蒙古將开平改名為上都 。
- 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蒙古將燕京改名中都。
- 1267年,蒙古迁都中都,修建皇城和宫城。
- 1271年,蒙古改國號為「大元」,蒙古文稱為「大元大蒙古國」,史稱「元朝」。
- 1272年,元中都改名大都。
- 1273年,元颁布官修农书《农桑辑要》。
- 1274年,元第一次征日。
- 1275年,马可波罗到达中国。
- 1276年,元軍入临安,俘5歲宋帝恭宗。
- 1279年,宋軍於厓山海域敗於元軍,丞相陸秀夫負幼主趙昺跳海殉國,宋流亡政府亡。
元明清
[编辑]元朝
[编辑]- 1281年,第二次征日。
- 1287年,发行纸币至元通行宝钞。
- 1290年,直隶地震,约10万人死亡。
- 1291年,颁布法律《至元新格》。
- 1292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
- 1303年,元朝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约和,四大汗国一致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洪洞趙城地震,造成200,000到475,800人死亡。
- 1304年,四大汗国彼此之间约和,蒙古帝国内战彻底结束。
- 1307年,在王忽察都兴建中都。
- 1313年,下诏恢复科举。
- 1322年,《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典章》)修成。
- 1323年,颁布法律《大元通制》,《至元新格》停止使用。
- 1331年,《经世大典》修成。
- 1335年,废止科举。
- 1340年,恢复科举。
- 1344年,《辽史》、《金史》修成。
- 1345年,《宋史》修成。
- 1346年,颁布法律《至正条格》,《大元通制》停止使用。
-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發動紅巾之亂。
- 1359年,红巾军攻陷上都,焚毁宫殿后离去。
- 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明军攻陷大都,元惠宗率宗室、臣僚逃回蒙古草原,國號仍為「大元」,迁都上都,不再統治汉地,史稱「北元」。
明朝
[编辑]- 1369年,北元迁都应昌。
- 1370年,定科举法。北元迁都和林。
- 1373年,颁布大明律。
- 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處死,宰相制度自此廢止。
- 1381年,行里甲制。
- 1382年,明军攻取云南,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自杀。
- 1384年,再定科举取士制。
- 1387年,《鱼鳞图册》问世。明军攻取东北,元军统帅纳哈出降明。
- 1388年,天元帝内乱中被杀,此后北元去国号灭亡(清修《明史》说法为1402年),为鞑靼所取代。
- 1398年,明太祖死,明惠帝即位。
- 1399年,靖難之役始。
- 1402年,燕軍攻克南京,建文帝失蹤,方孝孺被杀;燕王即位,是為明成祖。
- 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 1407年,《永乐大典》问世。
- 1420年,北京设东厂。
- 1421年,迁都北京。
- 1424年,明成祖駕崩,明仁宗、明宣宗父子相繼即位,開啟「仁宣之治」。
-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军也先俘虜。同年,于謙與北京抵禦瓦剌入侵。
- 1490年,庆阳流星雨事件,砸死1万人。
- 1502年,《大明会典》问世。
- 1506年,王阳明被贬贵州。
- 1519年,王阳明平定宁王宸濠之乱。
- 1550年,庚戌之变。
- 1562年,严嵩遭罢免。
- 1556年,嘉靖大地震,死亡83万人。
- 1557年,葡萄牙获澳门居住权。
- 1563年,俞大猷、戚继光于福建破倭寇。
- 1566年,海瑞因非难嘉靖帝入狱。同年嘉靖帝驾崩,隆庆帝奉遗诏命海瑞出狱。
- 1570年,俺答封贡。
- 1572年,高拱遭罢免,张居正为首辅,推行改革。
- 1578年,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
- 1583年,申时行任首辅。
- 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朝鮮向明朝求援,萬曆朝鮮之役始。
- 1596年,日本第二次出兵朝鲜。
- 1601年,意大利耶稣教会传教士利玛窦抵達北京。
- 1615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定八旗制。
- 1616年,努尔哈赤即帝位,国号大金(后金),定都兴京。
- 1620年,魏忠賢升任秉筆太監,官宦之争起。
- 1622年,宁夏固原北部发生7级地震。
- 1623年,魏忠贤为东厂长官。
-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厰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
- 1628年,陕西大饥荒,李自成乱起。
- 1629年,己巳之变。
- 1633年,山西爆发“明末大鼠疫”,后传入北京城,导致20余万人死亡。
- 1636年,大金改国号「大清」,皇太极称帝,清朝建立。
- 1637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 1642年,洪承疇降清。
- 1644年,李自成建國號「大順」,攻陷北京,明亡。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大順軍。清攝政王多爾袞與順治帝入關,遷都北京,入主中原。明鳳陽總督馬士英等擁立福王朱由崧於南京即帝位,為弘光帝。
清朝
[编辑]- 1645年,剃发易服。
- 1645年,隆武绍宗(朱聿鍵)唐王即位福州。
- 1646年,紹武唐王(朱聿𨮁)即位于广州。永历桂王(朱由榔)即位肇庆。
- 1650年,郑成功以金门、厦门为据点抗清。
- 1658年,郑成功封延平郡王。
- 1659年,桂王逃缅甸。朱舜水归化日本,和水户学派往来。
- 1661年,郑成功攻台湾,驱荷兰人。
- 1662年,吴三桂杀永历桂王。
- 1666年,德国耶稣教会传教士汤若望去世。
- 1668年,山东郯城发生规模8.5级大地震,压毙5万余人。
- 1673年,三藩之乱起。
- 1679年,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镇发生8级大地震,是北京附近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死亡总数未知,但据估计约有超过45,500人死亡。
- 1683年,施琅攻台湾,郑克塽投降。
- 1695年,山西临汾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5万2600人。
- 1709年,宁夏中卫发生7级地震,死亡2千多人。
- 1716年,《康熙字典》问世。
- 1718年,甘肃通渭发生7.5级地震,死亡40000余人,伤30000余人。
- 1721年,台湾朱一贵举兵反清失败。
- 1723年,驱逐各地基督教传教士。
- 1725年,《古今图书集成》问世。
- 1735年,《明史》问世。
- 1739年,宁夏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压死5万多人。
- 1740年,《大清一统志》问世。
- 1766年,《大清会典》问世。
- 1780年,《四库全书薈要》问世。
- 1782年,《四库全书》问世。
- 1786年,康定-泸定地震,据当时记载,地震死亡仅430余人,但因地震堰塞湖所淹没及坝倒大水冲刷使沿河两岸村镇因水灾死亡近10万人。
- 1787年,台湾天地会林爽文反清。
- 1796年,白莲教起义起。
- 1811年,禁止基督教传教。
- 1815年,禁鸦片。
- 1816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的爆发造成全球性气温下降,云南全省出现严重饥荒。(无夏之年)
-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 1842年,中英簽署《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
- 1851年,洪秀全成立太平天國。
- 1852年,曾国藩组湘军。
- 1853年,淮北捻军起。
- 1855年,咸丰黄河大改道。
- 1856年,英法联军入侵,第二次鸦片战争始。
- 1858年,清廷簽署中俄、中美、中英、中法的《天津條約》。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 火烧圆明园。清廷簽署中英、中法、中俄的《北京條約》,英法联军之役結束。
- 1861年,洋務運動開始。恭親王奕訢設立首個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理衙門)。慈禧垂廉聽政開始。
- 1862年,甘陕同治回乱起。
- 1863年,石达开被杀。
- 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被湘軍攻破,湘军进行屠城。
- 1865年,李鸿章立江南制造局。
- 1866年,左宗棠设福州船政局。
- 1872年,太平天國最後一支軍隊覆滅。
- 1874年,甲戌风灾横过珠江口,先后吹袭香港及澳门,远至广州亦受灾害,香山县的死亡人数超过20,000人。
- 1875年,丁戊奇荒,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造成900万至1,300万人饿死。
- 1876年,沈葆禎聘法国工程師于台南建成億载金城。左宗棠讨伐阿古柏,李鸿章反对无效。
- 1877年,左宗棠占和阗,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
- 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1880年春左宗棠在新疆部署兵事。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废除其国王,将琉球改为冲绳县。甘肃省武都区发生8级地震,导致大约22000人死亡。
- 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定。
- 1885年,刘铭传任台湾省巡抚。台湾建立行省。
- 1887年,河南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发生黄河决口,致使200多万(一说93万;一说最保守估计150万;一说700万)人罹难。
- 1889年,光绪亲政开始。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推动洋务运动。
-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始。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超过两万人遇害。唐景崧任台湾省巡抚。
- 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洋務運動失敗收場。
- 1898年,谭嗣同、康有为戊戌变法。
- 1899年,道士王圓籙于敦煌石窟第17窟发现大量书画经卷。
- 1900年,義和團事變。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庚子戰爭。庚子俄难,俄军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进行屠杀,超过七千人遇害。
- 1901年,废八股,用策论。清廷簽署《辛丑條約》。
- 1902年,鲁迅留日。
- 1904年,日俄战争始。
- 1906年,废科举。丙午风灾侵袭广东珠江口一带,肇庆高要的新江云松岭文阁上三层完全倒塌,下二层石额破裂,墙壁崩颓。东莞万顷沙围堤崩溃。
- 1907年,徐錫麟、馬宗漢、秋瑾被捕处死。
- 1908年,西江水灾,伤亡千余人。
- 1910年,东北鼠疫,波及69个县,共死亡6万余人。
- 1911年,黃兴广州起义,黄花岗事件。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独立,清朝开始瓦解。
- 1912年,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清帝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當代中國
[编辑]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编辑]- 1911:4月27日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10月10日湖北发生武昌起義,引发辛亥革命。
- 191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成立,孫文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溥仪頒布《宣統帝退位詔書》,清朝亡。袁世凱於北京就任第二屆臨時大總統。
- 1913:候任国务总理宋教仁被殺,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遂被北洋军大败,袁世凱就任第一屆大總統
-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爆发。9月日本军队于山东半岛北岸龙口登陆,11月攻占青岛。
- 1915:袁世凱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云南将领蔡鍔等南部革命家组成护国军發動護國戰爭。5月25日中日民四条约签订。中共创始人之一的陳獨秀創立《青年雜誌》
- 1916:6月6日袁世凱病逝。黎元洪就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10月31日黄兴病逝。
- 1917:府院之爭,張勛拥护溥儀復辟失敗,孫中山廣州建大元帥府发动護法運動。吳稚暉編《國音字典》。毛澤東于長沙設新民學會。8月14日段祺瑞領導的北洋政府和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通過了《對德宣戰案》,中華民國宣布对德意志帝國、奥匈帝國宣战,援助協约國[1]。9月22日廣州國會非常會議承認對德宣戰案。
- 1918:魯迅發表小說《狂人日記》,抨击了中国古代“吃人”的封建思想。詩人蘇曼殊逝。中國科學社遷回國内,設在南京高師。汕头市发生7.2级大地震,1000人死亡。
- 1919:五四運動。蔡元培辭去北京大學校長職。上海發起中國首次大規模罷工。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北洋政府曹汝霖遭彈劾免職
- 1920:爆發京國之爭,教育界做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決議,在學校推廣新國语。甘肃海原县发生8.5级大地震,是中国有地震记载中最高烈度地震之一,造成234,117到273,400人死亡。西北五马(马家军)联合自治。
- 1921:1月,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成立。7月,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10月,學衡社成立。嚴復逝。孫中山到廣州重建軍政府,稱「非常大總統」、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外蒙古建立親苏俄的君主立憲政府,並宣布獨立,而北洋政府未予承认並發布聲明予以谴责。
- 1922:胡適推行白話文運動。汕头市出现强烈台风,造成6万到10万人死亡。伍廷芳逝。劉伯明逝
- 1923:《孙文越飞宣言》发表。二七大罢工。孫中山到廣州三建軍政府,準備聯俄容共。中国青年党于巴黎创立。
- 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國共第一次合作(聯俄容共),黃埔軍校設立,组建北伐军。第二次直奉战争。
- 1925:滇桂战争。孫文在北京病逝,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國立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被免職。大理市发生了7.0级地震,5000人死亡
- 1926:1月4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三一八惨案。中山舰事件。5月1日曹錕宣布下野。7月9日蒋介石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
- 1927: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寧漢分裂、四一二事變、剿共、中共發動南昌起义,展开武装割据。王國維自殺,其生前著有《人間詞話》。籌設中央研究院。甘肃古浪县发生了7.6级大地震,死亡4万余人。粤桂战争。
- 1928:湘南暴动。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平江起义。蒋介石就任国民政府主席。张学良宣布東北易幟。北伐完成,国民政府完成名义上的全國統一。
- 1929:梁啟超逝。蒋桂战争。中东路事件。陕西大旱,80%的县受灾,估计死亡加逃亡人数达300万。12月28日古田会议召开。
- 1930: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市成立。3月24日汪精卫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中原大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
- 1931:九一八事变,江桥抗战,東三省被日本关东军佔領。國民政府開始實行《建國大綱》的訓政時期計劃。中國共產黨在江西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1-1937)。中国的几条主要河流如长江、珠江、黄河、淮河等都发生非常巨大的洪水,死亡人数估计到400万人。新疆富蕴县发生了8.0级地震,造成10,000人死亡
- 1932:一二八事變日本攻占上海。3月1日《建国宣言》宣布滿洲國成立,溥仪成为满洲国皇帝。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
- 1933:长城抗战。巴金在成都著《家》、《春》、《秋》三部曲。中央將北平故宮博物院重要古物南遷。國聯十九國委員會反對承認滿洲國,日本抨擊國聯。福州發生閩變事件,成立「中華共和國」(1933-1934)。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了7.5级大地震,近10,000人死亡。
- 1934:推行新生活運動。中国工农紅軍放弃瑞金及井冈山根据地,長征開始。沈從文著《邊城》。考古學家黃文弼著《高昌陶集》
- 1935:中共举行遵義會議(毛澤東逐渐进入党的核心)。夏鼐等發掘殷墟。《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发表。一二·九运动。
- 1936:两广事变。张学良与楊虎成发动西安事變,兵谏蒋中正以求共同抗日,事变后張學良遭蒋中正軟禁直至晚年。魯迅逝,章炳麟逝,胡漢民逝。
- 1937: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淞滬會戰,8月14日中日首次空戰,獲814空軍大捷。南京保卫战中国大败,随后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殺杀害约30万平民,十年建設(1928-1937)結束
- 1938: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歼灭日军一万余人。日军攻占聊城。3月28日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武漢會戰。國民政府遷都陪都重慶,组重庆国民政府。
- 1939:日軍轰炸重慶、潼關、洛陽、襄陽、西安、宜昌、泉州、成都等地。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9月,為紀念淞滬會戰中日首次空戰814空軍大捷,國民政府正式下令8月14日為空軍節。天津发生大水灾。
- 1940:3月30日汪精衛於南京成立傀儡政权,发表《和平建国十大政纲》。5月1日枣宜会战开始。12月30日延安新華廣播電台開始播音。
- 1941:皖南事变。太平洋戰爭(1941-1945)起。12月9日國民政府对納粹德国、意大利王國及日本帝國宣戰;「滿洲國」對美、英宣戰。陈纳德“飞虎队”入华作战。
- 1942: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起,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5月15日浙赣会战开始,5月28日金华沦陷。
- 1943:1月9日南京汪精卫政府向英国美國宣戰,日、汪聯合發表《日華共同宣言》、締結《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协定书》[2]:7031。中、美、英三盟國在開羅發表對日作戰的開羅宣言。
- 1944:豫湘桂會戰。盟軍轟炸機首次從成都起飛轟炸日本本土及日軍佔領區,共1614架次。11月10日汪精卫去世。
- 1945:中共七大召開,毛澤東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抗日戰爭結束、國共和談後簽訂雙十協定。國軍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代表同盟國在南京市接受日軍投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根据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宣布承認外蒙古獨立,并隨後表示支持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昆明五华山事件。
- 1946:1月5日承认外蒙古独立。國共內戰起。詩人聞一多被殺。《中華民國憲法》通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 1947:北塔山事件。鲁南战役。中华民国国军攻入延安。《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实施。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
- 1948:蔣中正當選行憲後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金圓券風暴。蔣中正亲自下令查封上海《观察》杂志和逮捕《观察》工作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三大战役歼灭国军主力,国共双方军事实力反转。
兩岸分治時期
[编辑]- 1949: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下野」。紫石英号事件。中華民國先遷都廣州,随后解放军攻占南京,再遷都重慶,接著在不足半月內遷都成都。台灣省政府主席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頒布台灣省戒嚴令。美軍放棄青島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金門古寧頭戰役。中華民國政府遷都臺北。發行新台幣,取代舊台幣。西南战役。
- 1950:朝鮮戰爭(1950-1953)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陳儀在台北被處決。
- 1951:日本與美國等48國簽訂《舊金山和約》,聲明放棄對台灣、澎湖的主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地区。
- 1952:刘青山、张子善被执行枪决,引发了三反五反运动的高潮。4月28日《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在臺北簽訂。7月25日澳门关闸冲突。
- 195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7月16日東山島戰役。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54:长江洪水。蔣中正當選第二任中華民國總統。九三炮战。7月23日国泰航空民航客机遭解放军空军击落。
- 1955:一江山岛战役。台山列岛海战。大陳島撤退。4月11日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7月1日全国开展“肃反运动”。
- 1956:2月1日《人民日报》公布第一批230个简化字。5月2日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4月25日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讲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國立清華大學在台復校。
- 1957:整风运动。反右运动。5月7日美国鬥牛士导弹部署台湾。5月24日美國駐台北大使館遭群眾破坏。
- 1958:大跃进(除四害)。黄河洪水。8月23日金門炮戰。9月2日中央电视台开播。10月4日台北中兴桥通车。國立交通大學在台復校。
- 1959:藏区骚乱,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流亡印度。4月27日,刘少奇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7月2日庐山会议召开。台湾中南部八七水災。空喀山口事件。
- 1960: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中华民国台湾。台湾中横公路正式通车。东风一号,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 1961:台湾第一座核子反应堆建成。8月15日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鸡至凤州段通车运营。10月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决議,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中華民國未出席。
- 1962: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作自我批评。中印边境战争。10月12日中朝边界条约签订。台灣電視公司開播。胡適逝世。
- 1963: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四清运动。8月海河特大洪灾。九评苏共。香港中文大学成立。
- 1964:湖口兵变。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麥克阿瑟公路通車。6月14日石門水庫峻工典礼。
- 1965:3月5日陳誠逝。6月30日美援中止。八六海战。9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11月10日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红八月(“破四旧”,八二三事件 老舍自杀身亡)北部橫貫公路通車。白崇禧逝。
- 1967:二月抗争。青海二二三事件。6月17日首枚氢弹爆炸。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10月17日溥仪逝世。
- 1968:七里沁岛事件。10月31日刘少奇被开除党籍。12月22日毛泽东发起上山下乡运动。
- 1969:2月24日远东航空104号班机空难。尼木事件。珍宝岛事件。10月31日中国电视公司开播。11月12日刘少奇去世。
- 1970:泰源事件。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4月25蔣經國在美國遭槍擊。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 1971:3月26日澎湖跨海大桥通车。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代表,取代中華民國行使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九一三事件。
- 1972: 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建立外交关系。
- 1973:2月6日四川炉霍大地震。7月16日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立。8月26日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
- 1974:1月18日江青、王洪文等發起「批林批孔運動」。1月19日西沙之战。2月22日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
- 1975:邓小平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2月4日海城大地震。4月5日蔣中正逝世。沙甸事件。河南“75·8”水库溃坝。广东八四海难。11月29日第一次回收卫星成功。
- 1976:1月8日周恩来逝世。四五运动。7月6日朱德去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月6日怀仁堂政变,文化大革命结束。
- 1977:2月18日伊犁农垦局六十一团场礼堂火灾。7月16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复出。9月19日邓小平提出“拨乱反正”。12月10日恢复高考。
- 1978:1月1日《新闻联播》首次播出。真理标准大讨论。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蔣經國當選第六任中華民國總統。
- 1979: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与中华人民和国建交。对越自卫反击战。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5月16日林毅夫叛逃。12月10日美麗島事件。
- 1980:中正纪念堂完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立。9月10日趙紫陽接替華國鋒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 198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
- 1982: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突破10亿。
- 1983:中国民航296号航班劫机事件。
- 1984:蔣經國當選第七任中華民國總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
- 1985:中国民航5109号班机空难。
- 1986:李遠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八六学潮。
- 1987:中華民國台灣省戒嚴令解除,開放報禁、黨禁、大陸探親。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葡萄牙簽署《中葡联合声明》。
- 1988:蔣經國逝世。赤瓜礁海战。沪杭铁路列车相撞。中国民航301号班机空难。9月29日首枚中子弹实弹爆炸。
- 1989:胡耀邦病逝。八九民運(又稱六四事件)爆发,事後赵紫阳被中共中央免去一切职务。江泽民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中国东方航空5510号班机空难。中国国际航空981号班机劫机事件。
- 1990:李登輝當選第八任中華民國總統。
- 1991: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 1992:邓小平南巡。李洪志创立法轮功。韩国与中华人民和国建交,与中华民国断交。
- 1993:汪辜会谈。新黨成立。
- 1994:3月31日千岛湖事件。6月6日中国西北航空2303号班机空难。11月27日阜新市艺苑歌舞厅火灾
- 1995:5月1日開始實行五天工作制。李登輝訪美。
- 1996:第三次台灣海峽危機。中華民國舉行首次總統直選,李登辉、连战当选首任民选正副总统。
- 1997:2月19日邓小平逝世。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亚洲金融风暴。
- 1998:3月17日朱镕基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長江大水。
- 1999: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中共镇压法轮功。921大地震。澳门政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
- 2000:武汉航空343号班机空难。陈水扁、吕秀莲当选中華民國正、副总统,民主進步黨首次执政。
- 2001:南海撞机事件。天安门自焚事件。张学良逝世。北京举办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002:中華民國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环球航行。爆发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疫情(SARS)。中共十六大召开,胡锦涛接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2003:3月15日胡锦涛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温家宝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 2004:三一九枪击事件。陈水扁连任中华民国总统。11月21日中国东方航空5210号班机空难。
- 2005:1月8日中越北部湾冲突。反日示威活动。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作家巴金逝世。
- 2006:2月27日国家统一纲领终止。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百万人民倒扁运动。
- 2007:台灣高速鐵路1月5日通車。曾荫权当选香港第三届行政长官。
- 2008: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汶川大地震。北京夏季奥运会。9月27日翟志刚步出神舟七号成为首个太空行走的中国宇航员。
- 2009:哈爾濱舉行第二十四屆冬季大學生運動會。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八八水災。
- 201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訂。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臺南縣市、高雄縣市、臺中縣市分別合併升格為直轄市。
- 2011: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投入运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深圳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10月10日,中華民國100年國慶。
- 2012:馬英九當選第13任總統。第8屆立委選舉。薄熙来、周永康等被捕。11月15日,習近平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及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 2013:4月20日芦山地震。洪仲丘事件。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臺星經濟合作協定(ASTEP)簽訂。
- 2014:3月1日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香港雨傘革命。台灣太陽花學運。7月23日复兴航空222号班机空难。九合一選舉。
- 2015:2月4日復興航空235號班機空難。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会面。12月20日深圳滑坡事故。
- 2016:蔡英文當選總統。2月8日旺角骚乱。高雄美濃地震。
- 2017:3月17日高雄三民區下水道火警事故。815全臺大停電。
- 2018:中美贸易战爆发。花莲地震。习近平修改宪法废除领导人连任限制。宜蘭普悠瑪列車出軌。201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
- 2019: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软着陆。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中華民國同性婚姻合法化。武汉新冠疫情爆发。
- 2020:蔡英文连任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南方水灾。李登輝逝世。
- 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6月17日神舟十二号发射,三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11月18日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挂牌成立。
- 2022:北京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东航坠机事件。上海封城。中共二十大举行,习近平连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开始其最高领导人的第三个任期。中华民国举行2022年九合一選舉。中国大陆各地爆发反对动态清零的抗议活动。新冠清零政策终止。中共第三代领导核心、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澤民逝世。
- 2023:习近平再度连任中国国家主席,成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位开展第三个任期的国家元首[3][4][5][6]。河北罕见水灾。李克强逝世。
- 2024:賴清德當選中華民國總統。
参见
[编辑]註釋
[编辑]- ^ 現《春秋》多指春秋魯國史書《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多稱《春秋》或《左傳》,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始載於魯隱公元年。
- ^ 《資治通鑑》是由宋代司馬光著成的編年史,記載自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戰國)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
- ^ 據史家考證,《史記》對魏惠王在位年份的記載有誤,其元年應爲周烈王七年(前369年),而非周烈王六年(前370年)。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鑑·周紀二》,「魏惠王伐趙,圍邯鄲」發生於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魏惠王十六年),「齊威王使田忌救趙」及「與齊戰于桂陵,魏師大敗」則發生於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魏惠王十七年),即《史記》此處所載年份均應向前推早一年,方爲正確。
- ^ 有史家認爲,漢武帝並非甫即位便始用年號。公元前122年,漢武帝狩獵時捕獲白麟,被視爲吉兆,爲了紀念,遂定年號「元狩」,並追認元狩前的年號建元、元光和元朔。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古籍
- ^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第二》:帝舜薦禹於天,爲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
- ^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第二》: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 ^ 左丘明《左傳·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棄武羅、伯困、熊髡、龍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咸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於民。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於過,處豷於戈。
- ^ 左丘明《左傳·襄公四年》: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 ^ 佚名《竹書紀年·卷上》:帝杼,……八年征于東海及三夀,得一狐九尾。
- ^ 佚名《竹書紀年·卷上》:帝不降,元年己亥帝即位,六年伐九苑。
- ^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第二》: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 ^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
- ^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 ^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 ^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筑於傅險。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 ^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大]白旗。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說。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
-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
-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
- ^ 佚名《竹書紀年·周紀》:﹝周懿王元年﹞丙寅春正月,王即位。天再旦於鄭。
-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召公諫曰……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
- ^ 佚名《竹書紀年·卷下》:十二年,玉亡奔彘,國人圍王宫,執召穆公之子殺之。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攝行天子事,號曰「共和」。
-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幽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平王立,東遷于雒邑,辟戎寇。
- ^ 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魯隱公元年﹞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書曰:「鄭伯克段于鄢。」
- ^ 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魯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 ^ 左丘明《左傳·桓公五年》:﹝魯桓公五年﹞鄭子元請為左拒,以當蔡人、衛人;為右拒,以當陳人,曰:「陳亂,民莫有鬬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顧之,必亂。蔡、衛不枝,固將先奔,既而萃於王卒,可以集事。」從之。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戰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動而鼓。」蔡、衛、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祝聃請從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
- ^ 司馬遷《史記·楚世家第十》:﹝楚武王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爲武王,與隨人盟而去。
- ^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齊桓公元年﹞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齋祓而見桓公。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
- ^ 公羊高《春秋公羊傳·僖公》:﹝魯僖公四年﹞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稱使?尊屈完也。曷為尊屈完?以當桓公也。其言盟于師、盟于召陵何?師在召陵也。師在召陵,則曷為再言盟?喜服楚也。何言乎喜服楚?楚有王者則後服,無王者則先叛。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帖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其言來何?與桓為主也。前此者有事矣,後此者有事矣,則曷為獨於此焉?與桓公為主,序績也。
- ^ 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魯僖公二十八年﹞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于城濮,楚師敗績……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
-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穆公三十三年﹞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遂墨衰绖,發兵遮秦兵於殽,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
-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穆公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 ^ 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魯宣公十二年﹞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
- ^ 左丘《左傳·成公十二年》:﹝魯成公十二年春﹞宋華元克合晉楚之成.
- ^ 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襄公二十七年﹞秋.七月.辛巳.豹及諸侯之大夫盟于宋.
- ^ 司馬遷《史記·呉太伯世家第一》:﹝呉王闔廬九年﹞呉王闔廬請伍子胥、孫武曰……二子對曰……闔廬從之,悉興師,與唐、蔡西伐楚,至於漢水。楚亦發兵拒呉,夾水陳。呉王闔廬弟夫槩欲戰,闔廬弗許。夫槩曰……遂以其部五千人襲冒楚,楚兵大敗,走。於是呉王遂縱兵追之。比至郢,五戰,楚五敗。楚昭王亡出郢,奔鄖……而呉兵遂入郢。
- ^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魯定公十四年﹞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
- ^ 司馬遷《史記·呉太伯世家第一》:﹝呉王闔廬十九年﹞夏,呉伐越,越王句踐迎撃之槜李……呉師觀之,越因伐呉,敗之姑蘇,傷呉王闔廬指,軍卻七裏。呉王病傷而死。
- ^ 司馬遷《史記·呉太伯世家第一》:﹝呉王夫差二年﹞呉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報姑蘇也。
- ^ 司馬遷《史記·呉太伯世家第一》:﹝呉王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敗呉。越王句踐欲遷呉王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呉王曰……遂自剄死。
- ^ 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句踐已平呉,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 ^ 司馬遷《史記·趙世家第十三》:﹝趙襄子二十三年﹞三國攻晉陽,歳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乃夜使相張孟同私於韓、魏。韓、魏與合謀,以三月丙戌,三國反滅知氏,共分其地。
- ^ 司馬遷《史記·晉世家第九》:﹝晉哀公十八年﹞哀公卒,子幽公柳立。幽公之時,晉畏,反朝韓、趙、魏之君。獨有絳、曲沃,餘皆入三晉。
-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筑臨晉元裏。
-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撃守之,趙倉唐傅之。
-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鄭而還,筑雒陰、合陽。
- ^ 司馬光《資治通鑑·周紀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 ^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齊康公十九年﹞田常曾孫田和始為諸侯。
- ^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齊康公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田氏卒有齊國,為齊威王,彊於天下。
-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孝公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為左庶長。
-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惠王十七年﹞與秦戰元裏,秦取我少梁。圍趙邯鄲。﹝魏惠王十八年﹞拔邯鄲。趙請救于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
- ^ 司馬遷《史記·趙世家第十三》:﹝趙肅侯四年﹞(應爲六年)朝天子。
-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孝公二十年﹞(應爲十八年)諸侯畢賀。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
-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惠王三十年﹞(應爲二十七年)魏伐趙,趙告急齊。
- ^ 佚名《竹書紀年·魏紀》:﹝周顯王二十六年﹞穰疪帥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
-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惠王三十年﹞(應爲二十八年)齊宣王用孫子計,救趙撃魏。魏遂大興師,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爲上將軍……太子果與齊人戰,敗於馬陵。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軍遂大破。
-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孝公二十二年﹞衛鞅擊魏……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惠文王七年﹞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 ^ 司馬遷《史記·燕召公世家第四》:﹝燕王子之三年﹞國大亂,百姓恫恐……孟軻謂齊王曰……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衆以伐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噲死,齊大勝。
- ^ 司馬光《資治通鑑·周紀三》:﹝周赧王八年﹞趙武靈王……於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昭襄王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 ^ 司馬光《資治通鑑·第四卷》:﹝周赧王二十九年﹞齊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於溫。
- ^ 司馬遷《史記·趙世家第十三》:﹝趙惠文王十四年﹞相國樂毅將趙、秦、韓、魏、燕攻齊,取靈丘……﹝趙惠文王十五年﹞趙與韓、魏、秦共撃齊,齊王敗走,燕獨深入,取臨菑。
- ^ 劉向《戰國策·卷十三齊策六》:燕攻齊,取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不下。
- ^ 司馬光《資治通鑑·第四卷》:﹝周赧王三十五年﹞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獻漢北及上庸地。
-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昭襄王二十八年﹞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
- ^ 司馬遷《史記·楚世家第十》:﹝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保於陳城。
- ^ 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於是懷石,遂自汨羅以死。
- ^ 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 第二十二》: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五千人因銜枚擊之,而城中鼓譟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卒至河上,而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
- ^ 司馬遷《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當是時,昭王已立三十六年……范睢乃上書曰……於是秦昭王大說,乃謝王稽,使以傳車召范睢……因進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 ^ 司馬遷《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秦昭王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因使人報趙……﹝秦昭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使廉頗將。
-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昭王四十七年﹞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圍邯鄲,信陵君無忌矯奪將軍晉鄙兵以救趙,趙得全。
- ^ 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於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爲之卻三十里。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邯鄲復存。
- ^ 司馬遷《史記·春申君列傳第十八》:春申君為楚相四年……五年,圍邯鄲。邯鄲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歸。
- ^ 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第十七》:﹝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周赧王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犇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憚狐。
-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昭襄王元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
- ^ 司馬遷《史記·楚世家第十》:﹝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虜代王嘉。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二十六年﹞秦王初并天下……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其辭曰……
- ^ 司馬光《資治通鑑·秦紀二》:﹝始皇帝三十三年﹞始皇乃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伐匈奴。﹝始皇帝三十四年﹞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為四十四縣。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三十三年﹞丞相李斯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制曰:「可。」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三十五年﹞侯生盧生相與謀曰……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三十七年﹞趙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
- ^ 司馬光《資治通鑑·秦紀二》:﹝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起兵於蘄。是時,發閭左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因天下之愁怨,乃殺將尉,召令徒屬曰……眾皆從之。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壇而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拔之。收而攻蘄,蘄下……陳涉不聽,遂自立為王,號「張楚」。當是時,諸郡縣苦秦法,爭殺長吏以應涉。
- ^ 司馬光《資治通鑑·秦紀三》:﹝秦二世二年﹞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去疾、劫自殺,獨李斯就獄。二世以屬趙高治之,責斯與子由謀反狀,皆收捕宗族、賓客。趙高治斯,榜掠千餘,不勝痛,自誣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負其辯,有功,實無反心,欲上書自陳,幸二世寤而赦之。乃從獄中上書曰……書上,趙高使吏棄去不奏,曰:「囚安得上書!」趙高使其客十餘輩詐為御史、謁者、侍中,更往覆訊斯,斯更以其實對,輒使人復榜之。後二世使人驗斯,斯以為如前,終不更言。辭服,奏當上。二世喜曰:「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及二世所使案三川守由者至,則楚兵已擊殺之。使者來,會職責相下吏,高皆妄為反辭以相傅會,遂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趙高為丞相,事無大小皆決焉。
- ^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上》:﹝漢王元年﹞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係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枳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殺之不祥。」乃以屬吏。遂西入咸陽。
- ^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項王使人致命懷王……乃尊懷王為義帝。
- ^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 ^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故立沛公為漢王。
-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上》:﹝漢王元年﹞夏四月……韓信為治粟都尉,亦亡去,蕭何追還之,因薦於漢王……於是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漢王大說,遂聽信策,部署諸將……﹝漢王元年﹞五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雍王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
- ^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七》:﹝漢王二年﹞四月,漢皆已入彭城……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
-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上》:﹝漢王四年﹞春二月……立韓信為齊王。
-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上》:﹝漢王五年﹞十二月,圍羽垓下。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
- ^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七》:﹝漢王五年﹞於是項王乃上馬騎……直夜潰圍南出,馳走……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乃自刎而死。
- ^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第八》:﹝漢王五年﹞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三讓,不得已……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陽。
- ^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纪第八》:﹝漢王五年﹞正月……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
-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三》:﹝漢高帝七年﹞冬,十月……上復使劉敬往使匈奴,未還;漢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帝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閼氏……帝出圍,欲驅;太僕滕公固徐行。至平城,漢大軍亦到,胡騎遂解去,漢亦罷兵歸。
-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下》:﹝漢王十年﹞九月,代相國陳豨反……﹝漢王十一年﹞豨將侯敞將萬餘人游行……漢將軍郭蒙與齊將擊,大破之。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馬邑,馬邑不下,攻殘之。豨將趙利守東垣,高祖攻之不下。卒罵,上怒。城降,卒罵者斬之。
-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下》:﹝漢王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布反。﹝漢王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軍于會缶,布走,令別將追之……漢別將擊布軍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斬布番陽。
-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下》:﹝漢王十一年﹞春正月,淮陰侯韓信謀反長安,夷三族……三月,梁王彭越謀反,夷三族。
- ^ 班固《漢書·景帝紀第五》:﹝漢景帝三年﹞春正月,吳王濞、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舉兵反……遣太尉亞夫、大將軍竇嬰將兵擊之。
- ^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二:然武帝非初登極即建年號也。據史記封禪書:武帝六年,竇太后崩。其明年徵文學之士。明年,至雍郊,見五畤。以後則但云:其後、其後,而不著某年。下又云:「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見,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是帝至元狩始建年號。從前之建元、元光等號,乃元狩後重制嘉號,追紀其歲年也。不然,則武帝六年,即應云建元六年,其下所云明年又明年,皆可書元光幾年、元朔幾年,豈不簡易明白?而乃云明年後年耶!
- ^ 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漢武帝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作白麟之歌。
-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九》:﹝漢武帝建元元年﹞冬,十月,廣川董仲舒對曰……天子善其對,以仲舒為江都相。
- ^ 班固《漢書·武帝紀贊》: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 ^ 班固《漢書·張騫李廣利傳》: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
- ^ 班固《漢書·張騫李廣利傳》:留騫十餘歲……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
- ^ 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漢武帝元朔二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漁陽,殺略吏民千餘人。遣將軍衛青、李息出雲中,至高闕,遂西至符離,獲首虜數千級。數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 ^ 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漢武帝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秋……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徙民以實之。
- ^ 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漢武帝元狩四年﹞初算緡錢。﹝漢武帝元鼎三年﹞十一月,令民告緡者以其半與之。
- ^ 班固《漢書·張湯傳》:湯承上指,請造白金及五銖錢,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出告緡令,鋤豪強並兼之家,舞文巧詆以輔法。
- ^ 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漢武帝元狩五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
- ^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一:自天漢二年至征和二年,又閲八年。統計遷作史記,前後共十八年。
- ^ 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漢武帝征和元年﹞冬十一月……巫蠱起。﹝漢武帝征和二年﹞春正月,丞相賀下獄死……秋七月,桉道侯韓說、使者江充等掘蠱太子宮。壬午,太子與皇后謀斬充,以節發兵與丞相劉屈氂大戰長安,死者數萬人。庚寅,太子亡,皇后自殺。初置城門屯兵。更節加黃旄。御史大夫暴勝之、司直田仁坐失縱,勝之自殺,仁要斬。八月辛亥,太子自殺于湖。
- ^ 班固《漢書·西域傳第六十六下》:上既悔遠征伐,而搜粟都尉桑弘羊與丞相御史奏言:「故輪台東捷枝、渠犁皆故國……」上乃下詔,深陳既往之悔,曰……由是不復出軍。
-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十八》:﹝漢宣帝神爵二年﹞吉既破車師,降日逐,威震西域,遂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
- ^ 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上》:根因乞骸骨,薦莽自代,上遂擢為大司馬。是歲,綏和元年也,年三十八矣。
-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上》:於是羣臣奏言:「太后聖德昭然,深見天意,詔令安漢公居攝……贊曰『假皇帝』,民臣謂之『攝皇帝』……」太后詔曰:「可。」明年,改元曰居攝。居攝元年……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孫嬰為皇太子,號曰孺子。
-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上》:戊辰,莽至高廟拜受金匱神嬗。御王冠,謁太后,還坐未央宮前殿,下書曰:「……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以十二月朔癸酉為建國元年正月之朔,以雞鳴為時……」
-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中》:始建國元年正月朔,莽帥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璽韍,上太皇太后,順符命,去漢號焉。
-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三十》:﹝王莽下天鳳四年﹞荊州饑饉,民眾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更相侵奪。新市人王匡、王鳳為平理諍訟,遂推為渠帥,眾數百人。於是諸亡命者南陽馬武、穎川王常、成丹等,皆往從之。共攻離鄉聚,臧於綠林山中,數月間至七八千人。又有南郡張霸、江夏羊牧等與王匡俱起,眾皆萬人。
-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下》:﹝王莽下天鳳五年﹞是歲,赤眉力子都、樊崇等以饑饉相聚,起於琅邪,轉鈔掠,眾皆萬數。遣使者發郡國兵擊之,不能克。
-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 ^ 范曄《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王莽地皇四年﹞正月,破王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斬之,號聖公為更始將軍。眾雖多而無所統一,諸將遂共議立更始為天子。二月辛巳……更始即帝位,南面立,朝群臣。素懦弱,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於是大赦天下,建元曰更始元年……八月……更始遣定國上公王匡攻洛陽,西屏大將軍申屠建、丞相司值李松攻武關,三輔震動。是時海內豪桀翕然響應,皆殺其牧守,自稱將軍,用漢年號,以待詔命,旬月之間,遍於天下。
- ^ 范曄《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玄漢更始三年﹞九月……更始遣劉恭請降,赤眉使其將謝祿往受之……三輔苦赤眉暴虐,皆憐更始,而張卬等以為慮……於是祿使從兵與更始共牧馬於郊下,因令縊殺之。劉恭夜往收臧其屍。
-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二》:﹝漢光武帝建武元年﹞會儒生強華自關中奉《赤伏符》來詣王曰:「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鬬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群臣因復奏請。六月,己未,王即皇帝位于鄗南;改元,大赦。
- ^ 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第一下》:﹝漢光武帝建元十一年﹞冬十月壬午……馬成平武都,因隴西太守馬援擊破先零羗,徙致天水、隴西、扶風。
-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五》:﹝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二月……盧芳攻雲中,久不下。其將隨昱留守九原,欲脅芳來降;芳知之,與十餘騎亡入匈奴,其眾盡歸隨昱,昱乃詣闕降。
- ^ 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第一下》:﹝漢光武帝建武十九年﹞春正月……伏波將軍馬援破交阯,斬徵側等。
-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七》:﹝漢明帝永平十七年﹞班超從間道至疏勒。
-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七》:﹝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冬,十一月,遣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出敦煌崑崙塞,擊西域。
- ^ 范曄《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漢和帝永元元年﹞夏六月,車騎將軍竇憲出雞鹿塞,度遼將軍鄧鴻出稒陽塞,南單于出滿夷谷,與北匈奴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追至私渠比鞮海。竇憲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四十》:﹝漢和帝永元四年﹞竇氏父子兄弟並為卿、校,充滿朝廷……是時,憲兄弟專權,帝與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閹宦而已。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憲,獨中常侍鉤盾令鄭眾,謹敏有心幾,不事豪黨,遂與眾定議誅憲,以憲在外,慮其為亂,忍而未發……庚申,帝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閉城門,收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皆下獄死。遣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更封為冠軍侯,與篤、景、瑰皆就國。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誅憲,為選嚴能相督察之。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帝策勳班賞,眾每辭多受少,帝由是賢之,常與之議論政事,宦官用權自此始矣。
-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四十》:﹝漢和帝永元九年﹞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條支,窮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臨大海,欲度,船人謂英曰……英乃止。
- ^ 范曄《後漢書·孝桓帝紀第七》:﹝漢桓帝延熹九年﹞司隸校尉李膺等二百餘人受誣為黨人,並坐下獄,書名王府。
- ^ 范曄《後漢書·孝靈帝紀第八》:﹝漢靈帝建靈元年﹞九月辛亥,中常侍曹節矯詔誅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及尚書令尹勛、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皆夷其族……司徒胡廣為太傅,隸尚書事……﹝漢靈帝建靈二年﹞冬十月丁亥,中常侍侯覽諷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僕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㝢、潁川太守巴肅、沛相荀昱、河內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皆為鉤黨,下獄,死者百餘人,妻子徙邊,諸附從者錮及五屬。制詔州郡大舉鉤黨,於是天下豪桀及儒學行義者,一切結為黨人。
- 引用今籍
- 引用網站
外部連結
[编辑]- ^ 政府公布8月14日第567號 (PDF). 中華民國國務院.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9).
-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 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公报. 新华网. [2022-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3).
- ^ 彭耀祖/整理報導, 韓瑩. 2952全票通過 習近平連做3任中國國家主席 | 公視新聞網 PNN. 公視新聞網 PNN. 2023-03-11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 ^ 人民的重托 庄严的承诺——记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并进行宪法宣誓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 ^ 習近平獲2952票連任國家主席 「2952」被禁、僅准「民心所向」. Yahoo奇摩新聞.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