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武卒社
外观
圭武卒社 | |
表記 | |
---|---|
漢字 | 圭武卒社 |
白話字 | Kui-bú-chut siā |
台語羅馬字 | Kui-bú-tsut siā |
閩南拼音 | Guībbǔzūt siâ |
圭武卒社(巴賽語:Ki-motsi、Kanatsui),為20世紀前,台灣平埔巴賽族之一部落,活動範圍約為現今台北市淡水河岸的大稻埕一帶。圭武卒社(Kimotsi)是以台語譯音,另有奇武卒社、圭母子社、圭母卒社或奎府聚社的別稱。
概要
[编辑]該社首度出現於文獻記載,是在荷蘭人1654年所繪的《大台北古地圖》。據荷蘭人數度調查顯示,該社至少有百餘戶,但實際人數應該遠超過此數目。該文獻亦顯示,該社除了以漁獵為主之外,也從事農業,活動範圍則可達社子島。更有跡象顯示,當時包含圭武卒社的巴賽族已有灌溉水源的雛形。
1709年泉州人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戴伯歧等合股立「陳賴章」(取前三人之姓名)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艋舺)(含大台北)地方,加上1853年同安人自艋舺遷徙至該處,圭武卒社才漸漸被漢化。另外,有少部分圭武卒社居民,為了躲避漳泉械鬥,遷徙至今大直一帶。19世紀中期,圭武卒社與大浪泵社合併為圭泵社,並連同巴賽族於20世紀初逐漸漢化滅絕。
台灣日治時期,1920年台北市制施行,1922年實施町名改正,取「奎府聚社」之名,命名上奎府町、下奎府町。
參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岸圖考釋》,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