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新桥 (惠州)
东新桥 | |
---|---|
坐标 | 23°5′41.0769″N 114°24′12.9749″E / 23.094743583°N 114.403604139°E |
承載 | 公路 |
跨越 | 西枝江 |
地點 | 中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 |
其他名稱 | 解犀桥 |
业主 | 惠州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 |
维护单位 | 惠州市公路事务中心 |
上游桥梁 | 水门大桥 |
设计参数 | |
桥型 | 拱桥 |
建筑材料 | 混凝土 |
全长 | 145米(476英尺) |
高度 | 22米(72英尺) |
最大跨度 | 101米(331英尺) |
车道数 | 4 |
历史 | |
开工日 | 2005年3月21日 |
完工日 | 2006年9月 |
启用日 | 2006年11月28日 |
开通日 | 2006年11月28日 |
地圖 | |
东新桥,曾用名为解犀桥[1],是一座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的大桥[2],连接桥东与桥西两地。该桥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朝时期,而现今的桥梁于2005年3月21日重建[3],并于2006年9月正式合龙[4],2006年11月28日开放车辆通行[5]。
该桥梁是西枝江最下游处的桥梁,亦是惠州历史上第一座连接府城与县城的桥梁[6],在惠州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7]。
構造
[编辑]现今的东新桥为惠城区的一座跨西枝江的大型桥梁,主桥全长145米[8],宽24米[9],设计时速为40千米/小时。桥面设置双向4道行车线,两侧均布置了总宽3米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通道[9]。
东新桥被定义为城市景观桥,同时兼顾老城区内往来桥西与桥东的交通。现今桥梁的护栏材料为浅白色花岗岩,并刻有浮雕作为装饰,显得古朴典雅。[10]
历史
[编辑]浮桥时期
[编辑]东新桥的历史最早应追溯至秦代于该处建立的浮桥,后于北宋时期废止,改用舟渡维持当时的惠州府城与归善县城之间的交通[11]。但以舟渡保障西枝江两岸交通却十分不便,且因翻船导致居民溺亡的事例时有发生;苏轼被贬谪至惠州后,亦深感过江交通不便,遂发动民众筹资建桥;而苏轼本人则捐出珍贵犀带一条,是为其身上惟一值钱物品[10]。其后,冲虚观道士邓守安主持复筑了浮桥,以40艘大木船于东江、西枝江交汇处用铁索相连,其上架有木排版,随水涨落[10][12],桥中部设有活动吊板,留有闸口,每日定时吊起吊板开闸,以让船只通过[13]。浮桥于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竣工,命名为东新桥[10]。但与多数浮桥相似,每逢洪水暴涨,东新桥便极有可能被冲断;外敌兵临城下时,驻守惠州府城的官兵亦会人为断毁该桥。浮桥的中断亦意味着惠州府城与归善县城之间的交通完全中断,造成“一水隔天涯”的尴尬局面[13]。
明朝正德年间、嘉靖初年及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当时的惠州知府均有主持修缮浮桥。[1]
清朝顺治年间,浮桥由惠州府管理。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浮桥毁于兵燹,惠州府推官郑钦陛、协守备顾名泰捐资修桥,并拨公款250两银买下府前直街三间店铺,年租30两5钱,所得租金存于惠州府工房,亦用于修桥。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及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惠州知府吕应奎、通判俞九成均有捐出俸禄修桥。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四月,归善知县孙能宽在浮桥两头立桥灯两座,每月用蜡烛60只,烛费则取于其在董公桥官地所建的两间店的收入。除此之外,桥梁修缮费用亦有取自盐税的盈余部分,直至乾隆年间盐关被裁撤为止。此后,浮桥改由归善县管理。[1]
浮桥转由归善县管理后,如遇涨水,需要增加桥船、桥梯时,会出现随意扣留民船、征用木店木材的情形,桥夫亦会趁机勒索渡江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归善知县章寿彭捐出400两银增设桥船,并更换更为厚实的梯板,另留存100两银供日后修缮。[1]
公元19世纪,桥夫每日需缴1600文钱至县署作修桥费,但胥吏侵吞克扣有关钱款,使得浮桥桥船、梯板朽烂时难获维修,行人溺水的事例时有发生。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惠州知府梅启照令当地富绅捐银千余两以修缮浮桥,同时要求归善县永久交出浮桥之桥权,并选20名绅士及4间铺户轮流值事。此外,桥夫每日需缴一两银至值事处,所缴之银两则用于浮桥的修缮。清朝末期,商人陈芸甫又捐巨资迁建浮桥,使该桥梁北移300米至现时的位置。[1]
清朝末期,浮桥的管理机构称“惠郡东新浮桥管理处”,该机构曾有出版《重修惠郡东新浮桥征信录》,以此向公众公开有关收支款项。民国时期则设置了由地方热心人士组成的“桥务委员会”管理浮桥,负责日常检查维修。彼时,每逢上午十一时,该委员会就撑开一些桥船,以打通西枝江面的交通,供其余船只通行,并收取船只的通行费。逢正午十二时,浮桥则恢复原样,供行人渡江。如有洪水,桥务委员会则会增派桥船,加长桥身;若水势过大,则改由渡船维持两岸交通,当地百姓称之为“横水渡”。[13][1]
钢筋混凝土桥及拱桥时期
[编辑]受制于浮桥的通行能力、安全性及考虑惠州的经济发展,修建混凝土桥梁于20世纪20年代末被逐渐提上日程[10]。1930年,惠樟公路管理处出资2万元,由东路公路处成立东新桥建设委员会(筑桥会)[14],向当地人士、商店、海外侨胞募捐[13]。除此之外,筑桥会主席张友仁亦计划对惠州沿河两旁堤岸码头收租,为期两年(1932年6月1日-1934年5月30日),预计得租金4.8万元。他还请示东路公路处,拆毁惠州府城大东门,以腾出足够空间建桥[13]。
最初,筑桥会邀请一名荷兰工程师设计建筑图纸,但预算建筑费用却达到15万元,遂放弃该设计。1932年,筑桥会筹集到20万元建桥款,并邀请留美建筑工程师林荣森为东新桥重新设计建筑图纸。但因技术复杂,没有建筑商投标,该方案遂被搁置。1933年,筑桥会再委托广州的建筑工程师唐锡畴进行设计,唐锡畴则提出了三跨桥设计方案,其中主跨120英尺(37米),两边跨90英尺(27米)。但筑桥会招标后,发现最低标价为21万元,超出公路处18.5万元的底价。建桥工程随即被搁置,直至1935年11月12日,筑桥会才得以举行东新桥奠基礼。时任筑桥会主席叶秉机则宣布工期被限制为18个月。[13]
但有记者在奠基礼举办后一个月探访东新桥工地时,见到的却是“工作人数则寥寥十余人,其工作进行,极为弛缓。而水中两桥墩绝未动工,一切工作机械及各种材料亦未见运到”的景象,并质疑工程能否按期竣工。数月之后,此种现象仍未有改善,引发民愤;地方当政者则公推当地有实力的军人向广东省建设厅力争,并得到时任厅长林云陔同意,责成东路公路处促成其事。公路处则将工程承包予成安行,按唐锡畴的图纸进行建设。惟筑桥会及唐锡畴在视察工地时,发现该建筑商未按照施工说明书规定用料,遂提出异议,导致公路处处长李化被迫下台。公路处亦不肯再负责监理,致使工程停摆,直至1937年广东省建设厅委任唐锡畴负责监理为止。1938年2月,钢筋混凝土制的东新桥建成。[13]
东新桥其后经历了反复被毁建的过程。1938年10月15日,惠州第一次沦陷。12月7日,侵华日军在撤出惠州的过程中炸毁了仅通车半年有余的东新桥[15]。1939年,惠州工商界捐资对桥梁进行修复,具体为在断桥处用竹木料搭建人行木桥,勉强维持了西枝江两岸的交通[10]。1941年5月12日,惠州第二次沦陷。日军在数日后撤军至博罗时烧毁东新桥[16][10]。同年,惠州市民捐资修桥[10]。1942年2月4日,惠州第三次沦陷。6日,日军撤出,并再次放火烧桥[17][10]。此后,惠州各界人士再次捐资,仍用木料搭建行人桥梁,维持交通[10]。
惠州解放后,惠州镇人民政府仍聘请唐锡畴为工程师,进行东新桥修复工作。1950年春,镇政府发动当地民众捐资10亿元人民币修桥,实际募得14亿元;工商界亦进行筹款,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样下拨了10亿元建桥款。1950年9月,惠州镇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建筑东新桥的议案[13]。1951年3月10日,东新桥修复工程正式开工。9月21日,该桥梁完工通车[10]。但在桥梁通车时,由于筑桥工人参与“三反”运动,故实际上桥栏、路灯仍未完成,直至1953年,桥梁才全面竣工[1]。而桥梁修复期间,西枝江桥自中山南路码头至晒布场的江面上再一次搭起浮桥,直至桥梁竣工,浮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8]。
1963年,由于东侧桥墩下沉,东新桥禁止载重卡车通行。1973年,广东省城建局拨款28万元人民币,对桥梁作化学灌浆处理,同时对人行道进行加宽。工程于1974年完成。[1]
2004年底,惠州市公用事业局指东新桥存在桥墩严重开裂及混凝土脱落的问题,同时认为当时的桥面已无法满足当前运载需求,需拆除重建[9]。2005年3月21日,东新桥拆除重建工程正式开工[3]。2006年11月28日,重建后的东新桥正式开放车辆通行,为拱桥形制[5]。
连接道路
[编辑]桥东端
[编辑]桥西端
[编辑]行经公共交通
[编辑]行经巴士路线一览 | ||||
---|---|---|---|---|
编号 | 路线 | 备注 | ||
1 | 梅湖 | ⇆ | 豪鹏科技 | |
38 | 红花湖南门 | ⇆ | 江湾南岸总站 |
事件
[编辑]沙船撞击
[编辑]2013年4月17日下午2时40分许,一艘沙船在于西枝江航行的过程中因主机失控,船头龙门架撞上东新桥桥身,导致该船只船头龙门架上的钢丝绳被桥体割断。由于船员及时对船身进行固定,沙船未对桥体造成严重伤害。事故中无人伤亡,沙船燃油亦未泄漏。[19]
关联艺术创作
[编辑]东新浮桥与西新桥竣工之日,苏轼曾留《两桥诗·东新桥》记录了雨后江上浮桥奇景,以及浮桥竣工后当地百姓的欢欣雀跃之态。[10][13]
明朝嘉靖及隆庆年间,当地民众亦有流传《浮桥谣》,是为彼时浮桥频繁被冲垮导致溺亡者众多、棺材满亭的真实写照[20]。《归善县志》记载的民谣如下:
“ | 死者有木,生者不得渡。桥不溺人,亭木生尘。 | ” |
惠州籍画家刘仑曾在日军第一次将东新桥炸毁之时,以此为主题创作了速写作品,控诉日军的毁桥行为。[13][21]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惠城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第十章 经济基础设施-桥梁. 邹永祥 (编). 《惠州志》. 中华书局. 2007年6月: 449–450 [2019-04-22]. ISBN 978-7-1010-5685-3.[永久失效連結]
- ^ 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办公室. 交通运输·邮政通信-桥梁. 傅茶生 (编). 《惠城年鉴(2009)》.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0年12月: 179 [2019-04-22]. ISBN 978-7-5034-2499-1.
……大桥有东新桥、水门大桥……9座……
[永久失效連結] - ^ 3.0 3.1 惠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 大事记-3月. 林惠群、张世开 (编). 《惠州年鉴(2006)》.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年10月: 26 [2019-04-22]. ISBN 7-5034-2765-5.
21日……市区东新桥拆桥重建开工。
[永久失效連結] - ^ 温舒; 郑志强. “江畔三宝”引来不少“拍客”. 《惠州日报》. 2009-05-04: A2 [2019-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7).
- ^ 5.0 5.1 惠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 大事记-11月. 林惠群、张世开 (编). 《惠州年鉴(2007)》.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年11月: 46 [2019-04-22]. ISBN 978-7-5034-223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28日……市区重新修建的东新桥建成通车。
- ^ 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办公室. 交通运输-桥梁. 傅茶生 (编). 《惠城年鉴(2008)》.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年12月 [2019-04-22]. ISBN 978-7-5034-2299-7.
【东新桥】位于西枝江汇入东江的出口处……长125米……是接通府县两城最早的桥梁……
[永久失效連結] - ^ 陈伟斌. 一座桥 一座城. 《南方都市报》 (惠州). 2015-08-14: AII04–05 [2019-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2).
- ^ 王剑桥. 东新桥:惠州城市变迁的一面镜子. 《惠州日报》. 2008-03-27: A3 [201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 ^ 9.0 9.1 9.2 惠州“病”桥“体检”待大修. 《广州日报》. 2005-01-18 [201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通过新浪.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朱如丹、方莲花、张若虹. 每天来往东新桥 过去它长啥模样. 《惠州日报》. 2013-04-23: B1 [201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 ^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十一编 城乡建设-第三章 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第二节 桥梁-一、惠州城区桥梁.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二)》.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1105 [2019-04-22]. ISBN 978-7-1010-6006-5.
最早的浮桥建于秦代,宋代废,往来舟渡。
[永久失效連結] - ^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大事记-一、封建社会时期.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21 [2019-04-22]. ISBN 978-7-1010-6006-5.
罗浮道士邓守安主持修成东新桥(用40只船在东、西两江合流处搭成浮桥)和西新桥。
[永久失效連結] -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严艺超. 看东新桥900年变迁 感惠州人恩怨情仇. 《东江时报》. 2017-03-21: A06–A07 [2020-02-04].
- ^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九编 交通运输-第二章 公路交通-第三节 桥梁、渡口-一、桥梁.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880 [2019-04-22]. ISBN 978-7-1010-6006-5.
1930年(民国19年)惠樟公路管理处出资2万元,由东路公路处成立东新桥建设委员会……
[永久失效連結] - ^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大事记-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938年 民国27年.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136、138 [2019-04-22]. ISBN 978-7-1010-6006-5.
10月15日……10时完全侵占惠州城……12月7日 日军炸毁东新桥,撤出惠州城。
[永久失效連結] - ^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大事记-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941年 民国30年.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145 [2019-04-22]. ISBN 978-7-1010-6006-5.
5月12日 日军分路陷横沥、平山、惠州……5月20日 日军全部从惠州撤向博罗。
[永久失效連結] - ^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大事记-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942年 民国31年.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146 [2019-04-22]. ISBN 978-7-1010-6006-5.
2月4日……当夜,日军第三次入侵惠州城,占领3日,屠杀民众约3000人……2月6日 晚日军撤出惠州城。
[永久失效連結] - ^ 黄澄钦. 重修东新桥浮桥再显其功. 《东江时报》. 2015-02-15: A05 [2019-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 ^ 冯丽均. 沙船失控“吻”上东新桥. 《东江时报》. 2013-04-18: A10 [2019-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 ^ 惠城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第五编 民间文学作品选-第七节 民谣. 邹永祥、吴定球 (编). 《惠州志·艺文卷》. 中华书局. 2004年6月: 614 [2019-04-22]. ISBN 7-1010-4321-6.
惠州浮桥谣……录自乾隆《归善县志》卷六,流传于明嘉靖、隆庆年间。浮桥:东新桥。
[永久失效連結] - ^ 刘建威. 追思现场. 《东江时报》. 2013-08-08: A10–A11 [2019-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