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討論:中立的觀點/布告板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標題

[編輯]

應該是「中立的觀點布告板」?—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6月25日 (四) 12:22 (UTC)[回覆]

您說的有道理,我是根據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FAQ#對付有偏見的貢獻者取名的。--1k1p3 (留言) 2009年6月25日 (四) 12:36 (UTC)[回覆]


建議開設中立觀點的布告板

[編輯]

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FAQ#對付有偏見的貢獻者裡面提到了一個叫做「中立觀點的布告板」的東西,它的作用是當幾個編輯者無法就條目如何編輯才符合NPOV原則達成一致意見時,讓社群來討論達致NPOV的最佳編輯方式。現在的中文維基百科還沒有這個東西,但是英文已經有en:NPOVN。它可以使得一些編輯爭議有專門的地方解決,而不會占用方針頁的大量篇幅。因此,我提議設立中立觀點的布告板,並且希望聽一下大家的意見。--1k1p3 (留言) 2009年6月14日 (日) 14:47 (UTC)[回覆]

不錯,(+)贊成開設。--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6月16日 (二) 14:44 (UTC)[回覆]
(+)支持設立,並且建議設立以後在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Wikipedia:互助客棧/求助的頂端提示用戶可以到「中立觀點的布告板」討論關於涉及NPOV條目的最佳編輯方式。—小周(XiaoZhou)留言2009年6月17日 (三) 12:57 (UTC)[回覆]
已經設立,至於在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Wikipedia:互助客棧/求助的頂端加上提示就有勞小周了。--1k1p3 (留言) 2009年6月25日 (四) 12:21 (UTC)[回覆]

日本官員為何要參拜靖國神社?

[編輯]

一直以來,我在想,日本人對自己在二戰期間的那段歷史是怎樣看的,在周邊國家嚴正聲明和強烈譴責下,日本政治人物仍三番五次、強硬的去參拜靖國神社,難道這真正代表了日本民意嗎?不懂不解。

春冰虎尾 (留言) 2011年8月17日 (三) 07:45 (UTC)春冰虎尾[回覆]

我曾經在一本由一位曾經留日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兆中對日本這個國家民族性等方面進行研究一書中,曾經提及,日本學界對二戰,參拜靖國神社等等問題上,有一種說法叫"一億戰犯".因為,如果當年天皇所下得不是<終戰詔書>而是"一億玉碎"(即在日本本土全民作戰),當年的日本人絕大部分都會參加這個行動.所以可以說,至少當時的幾乎所有日本人都是戰犯.現代日本人至少已經有很多有識之士認識到自身當年的錯誤,尤其是學界和很多年輕人.甚至某些當年參軍的士兵也如此認為,例如遠山英治.至於說政府方面的不停參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如果不參拜靖國神社,那麼靖國神社裡歷代因為軍國主義而死(裡面包括日俄戰爭,中日甲午海戰或者日本人說的日清戰爭中犧牲的將士)的日本人,對於日本人來說等於是被白白犧牲,而且是因為天皇(對於當時日本人來說,是現人神,即使是現在天皇在日本民眾心中也是人望頗高,尤其是老一輩和中年人.當時日本人提倡"尊皇")的命令而白白犧牲的.建議閣下您去看看李兆忠寫的這本書,<曖昧的日本人>.也許是因為作者是東方人,所以更容易理解日本.我認為在很多方面不遜色於<菊花與刀>.以上是個人一點淺見,請各位指點.陳默先生 (留言) 2011年12月9日 (五) 08:08 (UTC)[回覆]

有關中共建國後歷史觀點的中立性問題

[編輯]

我發現在使用維基百科時,時常發現關於中共建國後的歷史事件當中主要使用的是官方資料以及大部分本土學者資料,但大部分史學觀點都屬於典型的馬克思/列寧歷史觀,而缺乏外國對該事件的評論,導致嚴重缺乏中立性.是否能夠在事件條目內開闢以其他歷史觀(例如民主史觀等等)來評論事件條目,使得事件條目更加能夠顯示中立性或者說能夠提供不同角度的觀點?!陳默先生 (留言) 2011年12月9日 (五) 07:41 (UTC)P.S:第一次使用討論,請各位前輩多多指教.[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