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曼德人
曼德人 (Manding) | |
---|---|
總人口 | |
約三千萬人 (2013) | |
分佈地區 | |
西非 | |
語言 | |
曼德語 | |
宗教信仰 | |
伊斯蘭教(遜尼派); 傳統信仰 | |
相關族群 | |
Bambara, Bissa, Busa, Dan, Dyula, Kpelle, Ligbi, Landogo, Malinké, Mandinka, Marka, Mende, Soninke, Susu, Vai, Yalunka, many others |
曼德人(Mandé or Manden) 位於西非的民族集團, 使用曼德語(Mande languages)。
曼丁哥人,是曼德人的一個分支, 給據記載,此民族建立了最大的古西非 帝國。 其他的分支包括 Soninke、 Bambara、 Dyula。而較小的團體包括 Ligbi、 Vai和Bissa。
曼德人居住於不同的環境,從沿海 熱帶雨林到薩赫勒 和 撒哈拉沙漠.他們有著廣泛的文化以及信仰,並透過語言來組織團體。
民族分佈、人口與語言
[編輯]民族分佈
[編輯]曼德人分布於西非的 貝南、 布吉納法索、 象牙海岸、 查德、 甘比亞、 迦納、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賴比瑞亞、 馬利、 茅利塔尼亞、 尼日、 奈及利亞、 塞內加爾 和 獅子山共和國等國家。
人口
[編輯]據2013年統計,曼德人的總人口數約3000萬人。
語言
[編輯]曼德語屬於尼日-剛果語系、曼德語族,並分為東曼德語支與西曼德語支。
曼德人分支表
[編輯]Mande |
| ||||||||||||||||||||||||||||||||||||||||||||||||||||||||||||||||||||||||||||||||||||||||||||||||||||||||||||||||||||||||||||||||||||||||||
地理環境
[編輯]分佈國家為:
西非面積638萬平方千公尺,佔非洲五分之一。自北向南有撒哈拉沙漠、蘇丹草原、上幾內亞高原。全境地勢低平,一般海拔200-500米;南部為富塔賈隆和包奇高原,東北為賈多和阿伊爾高原;沿海有平原。
北部熱帶沙漠氣候,中部熱帶草原氣候,南部熱帶雨林氣候。內地與西部乾熱,沿海多雨。
* Benin * Burkina Faso * Cape Verde * Ivory Coast * Gambia | * Ghana * Guinea * Guinea-Bissau * Liberia * Mali | * Niger * Nigeria * Senegal * Sierra Leone * Togo |
歷史沿革
[編輯]史前史
[編輯]曼德人為古代中央沙哈拉人的後裔,是個很早就被確立的語族,並且遍佈了整個西非。早期曼德人以紡織與織品的生產聞名 (by a process known as strip-weaving). 曼德人建立了 Ghana、 Mali王國和Songhai 王國。
考古學家證實曼德人早期是已石屋來定居。西元前2500年到2000年之間,曼德人在 Tichit-Walata的岩石海岬和Mauritania南部的Tagant懸崖, 這些地區被稱為 Soninke. 數以百計的石頭屋與街道遺址在這一地方被發現,一些重要的定居處有著大量的防禦措施。
在乾燥的環境中,農業和畜牧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隨著時間而增長,導致人口的增加,發展出較大的政治規模組織,也造成了社會階級的產生。曼德人的農牧社會是混合小麥種植的農業經濟與畜牧業,他們被視為種植非洲水道的先驅,且他們已學會如何使用銅。 曼德人實行貿易,他們從沙哈拉與薩赫勒等地方交易珠寶和寶石。
考古學家形容曼德人的遺址為:「一個富裕且壯觀的史前遺址」。(Mauny 1971: 70).
Ghâna 王國
[編輯]西元前1500年,在曼德人最古老的分支Soninke人的領導下,,組成了 Dinga Cisse。 全國有三個獨立的自由聯盟(Mali, Mema, and Wagadou) 和12個省組成邦聯。邦聯居於一個很好的位置,位於沙漠的中間地帶,此地帶為鹽的主要來源,和[[Senegal River]南部的]黃金生產地帶。他們常與周邊的城市做貿易, 尤其他們會利用沿海的航線往北邊的摩洛哥 做交易。
Ghanaian的社會包括大型畜牧業和農業聚落, 他們的商業也相當的繁榮.Ghâna的曼德商人壟斷了奢侈品的貿易和 奴隸貿易;他們的貿易範從南部沙哈拉沙漠到非洲北部沿海,貿易的路線皆與王國的重要城市連結,他們奴役鄰國的百姓,並實行奴隸貿易或直接納入其帝國的財產,而皮革製品,象牙,鹽,黃金,銅 也是交易的主要項目。 到了十世紀,Ghâna 已經成為相當繁榮的王國,控制的區域大小約為德州,橫跨塞內加爾,馬里,茅利塔尼亞和拉伸。 西元950年,阿拉伯旅行作家 Ibn Hawqal 參訪了首都 Kumbi Saleh , 並描述了 Ghanaian 的統治者為 :「世界上最有錢的國王(因為其擁有龐大的黃金)」。
到了11世紀,王國開始衰弱,最主要的原因為:王國失去了貿易的壟斷,且當時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乾旱,造成了農業與畜牧業的大量的損失,因此王國開始崩解,其他的諸侯國進行反抗,而這個時候 穆斯林從北方入侵 Ghâna。
在9世紀時,西邊的 Sanhaja 已歷經了 伊斯蘭教的文化洗禮。他們在時10世紀時被統一,隨著信徒的情緒高漲,他們推出一連串的反 "Sudanese"政策,對 漠南非洲的黑人進行偶像崇拜。[1] Sanhaja Lamtuna的國王Tinbarutan ibn Usfayshar, 建立了Awdaghust城堡, 此堡壘位居於 trans-Saharan trade的關鍵位置。 在 Sanhaja解體後, Awdagust被 Ghana empire接管,跨越沙哈拉的貿易路線則被 Sijilmassa的 Zenata Maghrawa 接管.
在Almoravids之前, 伊斯蘭文化對此地的影響是漸進滲透的,並非武力強迫的。 在金礦被開採後, 開啟了南部到東部的貿易路線被。 這時Ghâna王國似乎要重新崛起,但成為了 Susu (另一群曼德人的分支) 和 他們的領導人 Sumanguru的攻擊目標。衝突爆發於1235年, Malinké 人Sundiata Kéita的出現導致情勢的改變, ,到了13世紀中葉,Ghâna 王國徹底瓦解, 取而代之的是 Sundiata的 Mali 王國。
Mali 王國
[編輯]Mali王國最知名的皇帝為Sundiata'的孫子Mansa Musa (1307–1332),其被稱為「Kan Kan Mussa" or "The Lion of Mali"。1324年,他把 麥加 放在 Mali王國的地圖上,並且前往麥加去朝聖, 其當時攜帶60000名搬運工、總共180頓的黃金,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 Volume IV, pp. 197–200)的記載。 他戴這麽多的黃金抵達埃及,埃及的貨幣瞬間失去其價值。 根據開羅的歷史學家 al-Maqurizi所說:「一行人購買 Turkish 和 衣索比亞 的女奴和服裝,使黃金的價格(dinar)下降了六dirhams。」, 因此 Mali 和 Timbuktu 的名字顯示在14世紀的世界地圖上。
Mali王國是西非伊斯蘭法律、科學和學術的中心,被稱為The crown jewel of West Africa。西非最古老的大學 Sankore、Jingaray Ber和Sidi Yahya, 在此成立。 在幾個世代之後, Mali王國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Songhai Empire。
Songhai 王國
[編輯]Askia Muhammad為遜尼派的繼承者,其被歷史學家視為比前任領導人更精明更有遠見,他精心策劃鞏固與擴大帝國,從Taghaza 的北邊到Yatenga 南方的邊界和東南邊Senegambia的 Futa Tooro 。不同於伊斯蘭帝國的官僚體系,他提出效仿於蘇丹西部(bureaucratic government unparalleled)的制度。 此外, Askia 建立貿易的相關措施以及規範,並對貿易路線進行監控, 他重視教育與掃盲,確保Mali大學產生高知識份子,這當中有許多人發表了顯著的書籍,例如傑出的學者 Ahmed Baba,撰寫了今日仍然在使用的伊斯蘭律法。
Mahmoud Kati 發表了 Tarikh al-fattash , Abdul-Rahman as-Sadi 發表了 Tarikh al-Sudan (蘇丹記事),兩部史學作品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現今學者重建中世紀非洲歷史的重要著作, Songhai 王國在文化上有著傑出的表現。
社會、家庭與婚姻
[編輯]主要是穆斯林社會, 曼德人是父系社會 。他們遵守儀式和伊斯蘭教的每日禱告,但很少穿著阿拉伯的服裝,不佩戴女性的面紗。 最有名的曼德 practices are the sanankuya or "joking relationship" 在部落之間。
婚姻
[編輯](以曼丁哥人為例)
婚姻是由家中的長者來做安排,而非由新郎跟新娘,這樣的情況在農村社會中,是普遍的婚姻傳統。傳統中,要求婚家庭的長者用可樂果與bitter nut當作禮物送給被求婚的家庭,如果對方接受禮物,代表,這樁婚事就被接受了。
自從伊斯蘭文化進入曼德人的生活裡,一夫多妻制成為了婚姻的主要型態。一個曼丁哥人的男子最多可以娶四個老婆,但必須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妻子。曼丁哥人認為,女人生育的能力是非常尊榮的事情,尤其是生男孩的能力。第一任妻子有權掌控其他任妻子, 而丈夫有權掌控所有的妻子,並使她們豐衣足食,這也包括在必要時幫助各個妻子的家庭。 通常妻子們都能夠和諧的生活在一起,為家庭共努付出、努力,他們共同分擔工作與則任,例如:煮飯、洗衣以及其他的家事和工作。
秘密社團
[編輯]他們秘密的兄弟會與姊妹會,被稱為Poro 和 Sande 或 Bundu,分別基於古老的傳統而建立,此團體出現的時間點為西元1000年。 這些社團管理其社會內部的秩序, 舉辦成年禮和培養社會性別。
種姓制度
[編輯]傳統上,曼德人的社會有階級制度或者所謂的種姓制度,分為貴族和附庸. 曼德人的社會也像其他大多數的非洲民族有奴隸制度,囚犯與俘虜通常於戰爭中從戰敗方取得。 在社會階級上, 前國王和將領的後代有著比其他同胞崇高的地位。
隨著時間與全球化的影響,這樣的傳統社會制度已經漸漸消失。 現代的曼德人有部分從事貿易或者擔任游擊者,在21世紀,但大部分的人還是從事漁業以及農業。 有些則成為技術熟練的 鐵匠、 從事畜牧業 和 griots 或吟遊詩人。
產業與生活
[編輯](以曼丁哥人為例)
曼丁哥人主要以農業為生,他們在薩赫勒地區種植花生,大米,小米,玉米和小規模養殖。 在雨季時,男性種植花生為主要的經濟活動。男性可以在田裡與婦女一同工作共同種植農作物。曼丁哥人的農業是屬於勞動密集的型態。 大約 50% 稻米需求量是當地生產,其他的百分比則是由亞洲或者美國進口。
男性的長者是一家之主,安排家中的婚姻。有組織的氏族部落,會用小泥屋、圓錐形茅草屋或鐵皮屋來做住宅。 除了農業之外,曼丁哥人的男性從事裁縫師、屠夫、司機、木匠、鐵匠、工人、軍人、護士和一些慈善機構的志工。然而,大部份的女性,趨向成為家庭主婦或者從事農業、養殖業。
信仰與節日
[編輯]早在13世紀時,大部份為於 西非的曼德人都以穆斯林為主, 而 Bambara 直到19世紀才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然而,傳統信仰的團體,例如 Chiwara, Dwo, 和信仰Juju的力量,仍然保持於曼德人的 穆斯林中。 許多較小的曼德人分支族群,像是 Bobo 仍然保持著非洲傳統信仰 。
根據口述歷史,曼德民族,特別是 Soninke,促成了伊斯蘭的貿易集團 Gur 在西非的薩赫勒地區進行貿易。
Fadenya
[編輯]Fadenya or 「father-childness」是曼德人所使用的詞彙, 最初是用來形容同父異母的兄弟之間,所產生的緊張關係。現在,多被用來形容曼德社會給予男性社會性別上的價值觀,也就是獨立,、自主、冒險犯難的精神。[2] fadenya的概念已經被延伸,並被用來形容曼德人的政治以及社會。 Fadenya 往往與badenya 或 mother-childness做比較.[3]
Fadenya最初描述的同父異母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在傳統的一夫多妻曼德世界,同父異母的兄弟經常會爭奪他們父親的繼承權,並聲稱他的財富和土地的主權。為了爭奪繼承位置,這些孩子們不得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創造一番事業或成就。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自主的能力,且夠資格繼承家業,並聲稱榮耀家族的名聲。
Badenya
[編輯]Badenya指的是「母親童心」,原是指同母異父的意思,現在,多用於表示曼德社會對女性社會性別的價值觀,即團結、安全、家庭之意。由於曼德傳統社會是一夫多妻制,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有一個很緊密的關係,因為他們之間並沒有繼承上的競爭,因此badenya的概念是安全與保障的來源。 Badenya往往可以解決fadenya所引起的衝突。 badenya是一個社會上團結的向心力,他代表著團結與安全的親密關係。
藝術與文學
[編輯]文學
[編輯](以曼丁哥人為例)
在Alex Haley的書中以及一些電視劇當中都會提到Kunta Kinte家族. Haley 宣稱Kinte這個家族的繼承人,,但這個家族的存在一直被史學家詬病,即被視為不可能的。 辛妮奧康納,於1988年發表的《Mandinka》靈感就是來自Alex Haley的書。
美國電視名人Mr. T曾說過:他的獨特髮型的靈感是來自於一個曼丁哥的戰士,是他在看國家地理頻道雜誌時所引發的想法。他宣稱:「我的父母來自非洲,是曼丁哥族人,他們的髮型都像當地曼丁哥人一樣。這些金鏈子象徵了我的祖先被帶到這裡的事實,他們在這粒被視為奴隸。
許多早期的作家如馬利的作家Massa Makan Diabaté 重新撰寫了曼丁哥人的歷史,另外另外一位作家Janjon,,贏得1971 prix littéraire d'Afrique noire獎的作家。他的小說《The Lieutenant of Kouta》、《The Barber of Kouta》,《 The Butcher of Kouta》 試圖從中彙整曼丁哥人的諺語以及生活習俗,他也在著作中試圖解釋fadenya和badenya之間的定義以及衝突。
口頭傳統
[編輯]曼德人的文化與口頭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 Epic of Sundiata.在被稱為 kumayoro的教育中心,所教導出來的nyamankala為口述歷史和技術的守護者. 這些nyamankala 在維護口頭傳統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是組成曼德文化很重要的一個部分。[4] Kela 學校, 承襲著口頭的傳統。 口傳的史詩有很多版本,而 Kela的版本被視為是官方的版本。 其中Kela的版本包含了一個名為tariku的書面文件, 這個書面文件以及口述歷史是曼德人獨特的文化。[4]
通常口頭的史詩會用於兩種地方: 一是用於教學或研究,另一種是屬於比較正式的:傳達重要的訊息給觀眾。 教學的部分涉及了禮物的貢獻與氏族文化在史詩中的呈現。 在正式的版本中,可以使用配樂伴奏;但不允許被觀眾打斷。
不同部落的曼德人會有對史詩不同的呈現方式,如The Kandasi 也開始在學校中教學。[4]
藝術
[編輯]許多的曼德人藝術是呈現在珠寶與雕刻上,用於兄弟會和姐妹會的面具Marka是最為人知的。 曼德人也製作精美的編織物,在整個西部非洲很受歡迎,除此之外,金、銀項鍊、手鍊、臂章和耳環同樣廣為人知。
在項鍊上的鈴鐺被視為能夠聽到靈魂聲音的媒介,鈴聲徘徊於兩個世界,即祖靈的世界與人間. 曼德獵人經常攜帶鈴鐺,他們深信對打獵有所幫助。相反的,女人經常串連多個鈴鐺,希望藉此來保持著族群之間的和諧。
音樂
[編輯]最有名的傳統曼德樂器是 kora, 此為擁有21調弦的弦樂器,此樂器是由被稱為 Jeliw或法語所稱的 griots來演奏。 Kora是一個獨特的豎琴 有一個缺口木橋,被視為非洲最複雜的弦樂器。
Griots是位於西北非的專業吟遊詩人,他們保存著偉大的口頭史詩傳統和歷史, 是使曼德人的部落領導者信賴與有權力的顧問.。其中最有名的Griots為 Toumani Diabate、 Mamadou Diabate 和 Kandia Kouyaté.
現況
[編輯]接續曼德人家園偉大的帝國之後, 成千上萬的人民移居到大西洋沿岸, Mane那些在16世紀從西非沿海入侵到東部的Mali王國士兵 , 他們的語言、服裝以及武器在1625年被歐洲人所記載。Mane不斷的從Liberia海岸線擴張, 與接觸到的每個部落戰鬥, 他們持續順利的擴張,一直到抵達了獅子山共和國,才遇到了另一群曼德人的分支,Susu人,與其抗衡。
法國的殖民統治大大的影響了曼德人的文化, 持續的戰爭讓法國花費了龐大的人力與經濟成本,導致他們增加了對 大西洋 奴隸貿易的依賴。 現今,曼德人仍然活躍於西非的政治,許多國家的總統皆是由曼德人來擔任。
曼德人與非洲其他部落的衝突從20世紀以來,不斷的劇增,且 沙漠化 不斷地使曼德人南下去尋找工作和土地資源,在這樣的情況下,壓迫到了其他族群的生存空間,也導致了衝突的加劇。
相關連結
[編輯]- Griot
- Djembe
- Kora (instrument)
- List of Mandé peoples of Africa
- Mande languages
- Mande Studies
- Manding languages
- Mandinka language
- Mandinka people
- Mane, Malian Soldiers
- Songhai
參考資料
[編輯]- References
- ^ Lewicki (1988:p.160-61; 1992: p.308-09)
- ^ Jansen, Jan (1995). "The Representation of Harmony and Change in Mande"。Younger Brother in Mande: Kinship and Politics in West Africa (1-7)
- ^ Bird, Charles S.; Martha B. Kendell. The Mande Hero: Text and Context. Ivan Karp, Charles S. Bird (編). Explorations in African Systems of Thought.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13–26. Reprinted as Ivan Karp, Charles S. Bird (編). Explorations in African Systems of Though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87. ISBN 978-0-87474-591-7.
- ^ 4.0 4.1 4.2 Camara, Seydou. The Epic of Sunjata: Structur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pp. 59-67
- Sources
- Gillow, John. (2003), African Textiles. 29 p.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collection of Arts of Africa, Oceania, and the Americas.
- UNESCO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 Volume IV, pp. 197–200.
- Mauny, R. (1971), 「The Western Sudan」 in Shinnie: 66-87.
- Monteil, Charles (1953), 「La Légende du Ouagadou et l』Origine des Soninke」 in Mélanges Ethnologiques (Dakar: Bulletin del』Institut Francais del』Afrique Noir).
- Fage, John D. (2001), History of Africa. Routledge; 4th edition.
- Boone, Sylvia Ardyn. (1986), Radiance from the Waters.
- Kouyaté, Dani (Director). (1995). Keïta: Heritage of a Griot [Motion picture]. Burkina F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