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M41自行榴彈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M41「猩猩」 自行榴彈炮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的M41,該火炮在1953年7月夏季反擊戰役中被志願軍繳獲自美軍
類型自走砲
原產地美國
服役記錄
使用方
參與戰爭/衝突韓戰
基本規格
重量19.3 t(43,000磅)
長度5.8米(230英寸)
寬度2.8米(110英寸)
高度2.4米(94英寸)
操作人數5

炮彈分裝式炮彈, 袋裝發射藥
口徑155 mm(6.1英寸)
射擊仰角45 至 -5 度
迴旋角度右 17.5 度,至左 20 度
射速持續發射:4發/分鐘
槍口初速563米/秒
最大射程14,600 m
供彈方式手動

裝甲13 mm
主武器M114榴彈炮
發動機兩台凱迪拉克 4T24 V8
2x 110 hp(82 kW)
懸掛扭杆
作戰範圍160 或 240 公里
速度56千米/小時

M41 155公釐自行榴彈炮155 mm Howitzer Motor Carriage M41,別稱M41「猩猩」)是美軍在二戰末期採用的一種自走砲,武器基於加長版的M24戰車底盤。原計劃產量為250輛,但直到訂單在1945年底取消時,僅生產了85輛。[1]M41隨後在韓戰中得到廣泛使用,該型火炮的成功影響了後來美軍自走砲的設計。M41火炮在韓戰結束後退役,但其短暫地在法國陸軍中繼續服役。

歷史

[編輯]

1942年12月,美軍計劃研發一款155公釐自行榴彈炮,新式榴彈炮基於新型M1式155公釐榴彈炮以及M5「斯圖亞特」輕戰車的底盤。該項目最終產生一輛編號為T64的原型車。但隨著M24「霞飛」輕戰車得到批准,預期M24的底盤會成為其他載具的標準底盤,[1]因此T64改為使用「霞飛」底盤的T64E1。[1]

T64E1裝備一門M1式155公釐榴彈炮,榴彈炮尾部有一個重型後座減消鏟,該火炮計劃用於補充早期的M12自走砲。T64E1安裝有兩部中置110匹馬力的凱迪拉克V8引擎,乘員為5名,車體內一名駕駛員,炮手位於後部的露天隔倉中。榴彈炮的水平射界較為有限,最高仰角為45度,車內最多攜帶22枚炮彈。多餘的炮彈由M39多用途裝甲車英語M39 Armored Utility Vehicle攜帶。車體裝甲厚度僅為13公釐,只能夠抵禦輕武器,火炮隔倉周圍的裝甲厚度僅為6.5公釐。[2]

1944年12月,T64E1在亞伯丁試驗場進行試驗,隨後進行了輕微地改進並於1945年交由梅西·哈里斯農具公司生產,該武器在1945年6月定型為M41。但由於二戰在此時已接近結束,因而M41未參加二戰的任何戰鬥,其產量也由250輛降至85輛。M41隨後在美軍常備軍中服役,並獲得了「猩猩」的名稱,這批火炮在退役前參加了韓戰。其中,一些M41轉至法國陸軍,但不久後便被其他型號取代。[3]

服役歷史及影響

[編輯]

M41的機動性使得其在韓戰初期的運動戰階段得到了有效的運用,當戰事膠著後,其機動性可使其躲避火炮反制(counter-battery fire)。第92野戰炮兵營英語92nd Field Artillery Regiment與第999裝甲野戰炮兵營就是兩支使用M41自行榴彈炮的單位。[3]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韓戰中繳獲兩輛M41,並在馬良山戰役英語First Battle of Maryang-san中用其來轟擊美軍[4]1953年夏季戰役中曾於北韓平康地區繳獲M41一輛,現陳列於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5]:397

相比當時的M40自行加農炮(M1 155公釐「長湯姆」加農炮的自行版本),M41更輕速度更快,但射程較近。與當時其他的美軍自走砲相同,其露天的炮室使得乘員容易受到輕武器及彈片的攻擊,同時M41的引擎被認為動力不足。但由於韓戰中中朝軍隊常使用滲透包抄的戰術,因此M41的自行能力與裝甲使其較牽引式火炮更優。[6]戰爭中M41與M7自行榴彈炮的表現促使美國陸軍在60年代研發新式自走砲,例如幾乎可以完全取代牽引火炮的M109帕拉丁自走砲。[7]

現存

[編輯]
美軍的M41式155公釐自行榴彈炮,中國志願軍在1953年7月夏季反擊戰役中於北韓平康地區繳獲。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1.2 M41 Howitzer Motor Carriage. Military Factory. [2016-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2. ^ 155mm Howitzer Motor Carriage M41. The AFV Database. [2016-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4). 
  3. ^ 3.0 3.1 M41 Howitzer Motor Carriage. Military History Encyclopedia of the Web. [2016-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9). 
  4. ^ Mervino. Four photos from Maryang-san. Mervino's Hole in the Web. [2016-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6). 
  5.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編). 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北京: 兵器工業出版社. 2003. ISBN 7-80172-132-2. 
  6. ^ LaVoie, Leon F. Make Mine SP: The mobility and devastating punch of the Self Propelled 155mm Howitzer, M41, paid off in Korea. United States Army Combat Forces Journal. February 1952 [2016-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6). 
  7. ^ Gourley, Scott R. The Korean War's Land Battle Legacy. Defense Media Network. [2016-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5). 
  8. ^ Surviving US Self-propelled Artillery / Gun Motor Carriage (PDF). shadock.free.fr. [2019-09-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0-26).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