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草稿:維基百科永遠是未完成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標識上面尚未完成的拼圖反映了維基百科尚未完成的事實。這是「永遠是一件未完成品」。

維基百科被大多數文章推崇為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它包含了相當多的信息,同時,也有成千上萬的人在閱覽它。不少使用者認為維基百科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給他們。但現實情況正如很多人指出的那樣令人無奈:「維基百科有太多的內容有待改進了」。一部分人甚至推而遠之,認為沒有維基百科的網際網路會更好。但抱怨的時候,他們往往忽略了一件事——維基百科是完完全全依靠志願者的力量,在短短十數年裡,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的。在抱怨內容質量低時,他們常疏漏了一個關鍵細節:維基百科尚未完成。其實,維基百科遠稱不上「尚未完成」,所有的一切才不過剛剛開始而已。

早年間,維基百科經歷了主軟體的更迭。當時的wiki軟體並非為專為編寫百科全書設計,而開發第一版MediaWiki也需要時間。結果,大部分早期的頁面歷史都丟失了,而某些頁面 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1月,而另一些同樣古老的頁面則丟失了2002年以前的信息。(以上是英文維基百科的歷史,中文維基百科成立於2002年10月24日,沒有上述問題。)在整理得到的只讀版本上,你可以看到維基百科在2001年12月時的全貌。不過,為了讓你理解這篇論述想要表達的內容,我們有必要再回溯得遠一點。

想像一下這樣一個情景:現在是2001年1月30日,一個周二的下午。你是某位Nupedia貢獻者,你在過去一周創建了幾篇條目。你聽說,現在有一個新項目——維基百科,它是建立在你在Nupedia的貢獻上的,這個項目目前似乎進展順利,並且有近600篇條目了,比Nupedia的還多(儘管它們都相當短,而且大部分缺乏關鍵信息。)。你會注意到維基百科缺少關於數學裡「集合」的文章。因此,你創建一篇條目,標題為「SeT」(原始版本的wiki軟體強迫你使用駝峰式命名),並寫以下內容:

A SeT is a collection of objects. For example, one can define the set S = {Sn: Sn is a sibling of the Larry M. Sanger, who is the Editor-in-Chief of Nupedia}.

We require that sets be well-defined. Given an object Sn, we must be able to determine if

Sn belongs to S.----

What, there are no recursively enumerable sets?

(譯文)

集合是對象的收集。例如,我們可以定義集合S = {Sn: Sn是Nupedia的主編Larry M. Sanger的兄弟姐妹}。

我們要求集合是定義良好的。給定一個對象Sn,我們必須能夠確定

Sn是否屬於S。----

什麼,沒有遞歸可數集?

這些內容顯然無法與莎士比亞的著作比肩,甚至即使以當時的標準來看,也稱不上優質。很顯然,任何想要了解集合的人,都不會愚蠢到將上面的內容作為唯一的信息源。但無論如何,這終歸是個開始,總比什麼都沒有要強。你在思考維基百科會有怎樣的未來。現在是有600多篇條目了,但按照目前的速度,這本百科全書還得發展幾十年才能滿足需求。未來它會受人追捧,還是會成為一長串「失敗創意」列表中的一員(不少網際網路初創公司都加入了這一行列)?

二十年過去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顯而易見。維基百科是網際網路上被訪問最多的網站之一 。僅英文就有430多萬篇條目,中文有120多萬條目,還有200多種語言的版本。不過,還有一些事情起了變化。人們開始使用維基百科作為信息來源。這並沒有什麼錯——畢竟,儘管它有很多缺點,但不利用這種資源就很荒謬了。此外,人們已經開始「依賴」它作為信息來源,並通常將其作為關於特定主題的唯一信息來源。這個問題早在維基百科之前就已存在,當然,學術界一直不鼓勵引用百科全書,但維基百科帶來的問題和好處都遠超傳統的百科全書,其中之一便是它永遠都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工作。難以確定這種情況開始出現的時間(估計不太可能),不過應該很早就有了,絕對不晚於2002年。

但是,等等!從來沒人說過維基百科已經準備好了!早年間,維基百科乍一看就不是個權威的作品,相對於一般的百科全書,它不過寥寥數頁,條目都很短,充滿了待完成的空白部分以及大量我們現在所稱的「紅字連結」(當時會以一個小問號的形式展現,而至今,這仍是參數設置里的一個選項)。之後,這個項目認識到自己有了一定的受眾,並開始努力使自己更像樣。這一路令人欽佩。為了防止那些意欲破壞條目的用戶濫用維基系統,它還被迫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無奈,卻無法避免。然而,它現在也開始認為自己是一項即將完成的工作了。什麼?不!從來沒有人標榜過維基百科很好,更不用說已經準備好完成了!許多編輯認為已經寫了1,453,011篇條目,不可能有更多的條目要寫,他們已經把注意力從注重數量轉變為了注重質量(當然還有一些人是出於外部壓力)。這本身是件好事,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這個項目現在已經停止展望未來(哇,我們有一百多萬篇條目!),開始回顧過去了(哦,不!現在大部分條目都是垃圾!)。

似乎我們尚未完成!

不知不覺間,我們把原本早就顯而易見、清晰明了的情況,當成了一個問題——百科全書是不完整的,是難以品質始終如一的。就像wiki系統自身的固有缺陷一樣,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項目的性質,那麼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如果我們過分專注於百科全書現有的成就,而非改進它,項目將陷入停滯,整體的改進速度將逐漸放緩,而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開始發生了。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回到當初如何讓維基百科走到今天的策略上來。簡而言之,不管維基百科多麼糟糕、多麼不可靠、多麼前後矛盾、多麼沒用,我們總能夠把它做得更好。請記住,維基百科永遠在完成的路上。把時間花在不斷進步而非計算這些進步上。

與其花費數周時間和大量精力將一篇不錯的條目改進為典範條目,不如將上百篇質量堪憂的條目改進成質量良好的條目。(這裡的質量良好不是指成為優良條目,大部分質量可被接受的條目都並非優良條目。)與其像現在大部分的維基項目正在做的那樣,去花好幾周開墾那些積壓的低質量條目,不如忘掉條目質量評級和分類,隨時改進你路過看到的文章。清理和維護分類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切實地去寫百科全書。不要被那些瞠目結舌的條目數量蒙蔽了雙眼。大量的條目請求還沒有得到答覆,更多的百科全書類條目被遺忘在角落,沒人提出。更不用說那數不勝數的、只有寥寥數言的小作品。加上一些內容並不會決定性地改變它的條目質量評級,甚至使它成為典範條目,但卻會極大地改善那篇條目。如果項目能夠保留初心,那最終它也必將受益。

近年來,人們開始表示擔憂,因為維基百科的內容質量並沒有他們期望的那麼高。當然,對於那些視維基百科為高質量、可靠信息來源的人而言,這是個問題。但對想寫自由百科全書的人而言,這並不是問題。恰恰相反,這是個機會,也是我們聚在這裡的原因。記住,沒有最後期限

所以,如果太過依賴維基百科當前的內容,是讀者的問題。維基百科目前尚未完成,也從未自稱有多麼好(我們只說過它是自由的,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如果你現在對它不滿意,歡迎你幫助改進它,或者你也可以等上六七年,那時再來看看,我們保證,它會更好。

有朝一日,維基百科會完成麼?

[編輯]
累了嗎?前面還有很長的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不。至少在太陽毀滅之前不會完成。

假設典範條目代表著「已完成」的條目,即它不需要任何進一步的完善(這當然不是真的,但典範條目是維基百科上最接近「已完成」狀態的文章),現在想像這樣一個場景:維基百科所有的編輯,帶上世界上所有的學術資源,封閉在一個聲音甚至任何事物都無法穿透的房間裡,著手將維基百科現有的所有條目完善為典範條目。自從引入典範條目評價系統以來,英文維基百科已經以大概每月37篇的速度產出了大量的典範條目。在撰寫本文時,中文維基百科共有1,170,734篇條目,其中812篇為典範條目。總共有1,169,922篇非典範條目。但即使認為編輯們在專注編輯時效率稍微高一些,假設每個月可以產出50篇典範條目,那麼將當前的1,169,922篇條目完善為典範條目,還需要23,398個月,或大約1,950年。天啊,這也太久了!

彼時與現在相比,事情會天翻地覆:

  • 許多事情會發生,而發生的這些事有很多需要被記錄在維基百科中。看看Category:1990年代吧,裡面目前有40個一級分類和687個二級分類,即使每個子類別中只有一篇文章(這是相當保守的估計啦),那也會有相當多的條目。以每個年代687件新事物的速度計算,在年後,將會有件新事物誕生!別忘了,許多人造的建築將會被新的建築所取代。
  • 漢語自身也會徹底變化,所有的條目都會因不符合新標準而不得不重寫。想想文言文現代漢語的巨大區別,這之間的改變才不過一百年。經歷年後,漢語與現在相比也將是天差地別。

或者,它也可能幾近完成:

世界貿易中心七號大樓有216個版本,姑且假設編輯大致相同。

<- has 2553 revisions, blindly assuming that edits are roughly homogeneous, WP has between 100,000 and 200,000 edits per day, this equates to adding between 40 and 80 featurons (a unit of article quality) per day. Since we are getting better at this, and reducing vandalism / fixing with edit filters etc., let's take the higher number (and we could probably improve massively on that) and 4 million articles, each needing a total of 1 featuron total effort. There have been approximately 350 million edits, assume 250 million are to articles, that corresponds to 10,000 featurons of the required 4 million.->

按照此速度計算,只需要100年即可達成目標。或者假設印第安納大學要求每個學生每年寫出一篇典範條目作為學位課程的一部分,那麼只需要30年就能達到一樣的效果,而這只不過是一所大學參與的情況。所以,是的,那些缺失的部分,需要更多的人來填補,並且總是需要。而且,維基百科當前是未完成品,並將保持這一狀態,直到永遠。

其它主要的工具書也要花費很長時間:

看看當前仍有待完成的內容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鏈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