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典範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氣旋季總結圖
氣旋季長度
首個系統形成2001年10月3日
末個系統消散2002年6月15日
最強風暴
名稱哈利
 • 最高風速220 km/h(140 mph)
10分鐘平均風速
 • 最低氣壓905 hPambar
氣旋季統計
熱帶擾動數15
熱帶低氣壓數13
風暴數11
熱帶氣旋數9 (創歷史新高)
強烈熱帶氣旋數5
特強熱帶氣旋數1
死亡人數52
財產損失$2.87億(2002年美元
相關條目
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1999–00,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是繼1992年以來西南印度洋最早有風暴獲得命名的氣旋季。西南印度洋盆地東北部形成多場風暴,另外還有多場源於澳大利亞周邊海域。西南印度洋是指赤道以南,東經90°以西的印度洋,這裡平均每個氣旋季會形成9場風暴,這次數量略高,有11場。氣旋季期間共有73天有熱帶天氣系統存在,遠高於58天的平均值。

西南印度洋盆地的熱帶氣旋由位於留尼旺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監測。氣旋季於2001年11月1日開始,2002年4月30日結束,並且在模里西斯塞席爾兩地還要持續到5月15日。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西南印度洋盆地形成的時間段[1],但從實際情況看,本季正式開始前及結束後都有風暴形成。全季首場風暴得名「安德烈」(Andre),於10月下旬在澳大利亞海域形成,在該海域逗留期間獲名熱帶氣旋亞歷克斯。氣旋哈利是本季最強烈的風暴,也是21世紀形成的首場特強熱帶氣旋,哈利襲擊馬達加斯加並造成3人遇難,但總體破壞程度小於預期。2002年1月,氣旋迪娜重創馬斯克林群島留尼旺受災特別嚴重,降雨量高達2102毫米。作為本季最後一場風暴,氣旋可辛尼吹襲了正處政治危機中的馬達加斯加,奪走了33人的生命。

季節總結

[編輯]
氣旋迪娜重創留尼旺

法國氣象局留尼旺氣象辦事處是西南印度洋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負責追蹤赤道以南,東經90°以西直至非洲東海岸之間海域形成的所有熱帶氣旋[2]。此外,由美國海軍空軍聯合組建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會監控該海域的熱帶氣旋並發布警報[3][4]。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結束後,該盆地氣旋季的正式開始日期改為7月1日,這一日期是各熱帶氣旋季之間的分界線[2]

雖然之前的幾個氣旋季都相對平靜,但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卻非常活躍,形成了多個強烈熱帶氣旋。全季共有11個天氣系統獲得命名,略高於平均值9個。有9個天氣系統達到氣旋強度,是30年來第2高的一次。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認為,無論是按天氣系統的數量,還是按有熱帶氣旋存在的日期來計算,本季都可以和1993-1994年氣旋季相提並論。全季有73天存在熱帶氣旋活動,比平均值高19天,比前一個氣旋季高了一倍有餘。本季有35天存在熱帶氣旋強度的天氣系統,這又比平均值要高15天。此外,有5個天氣系統達到「強烈熱帶氣旋」級別,其中氣旋哈利還達到了「特強熱帶報氣旋」標準。氣旋季的天氣活動分布相對均勻,並且有著1992年以來最早的開局。與大部分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類似,本季的熱帶天氣活動也是在1月下旬達到高潮。多個天氣系統是在西南印度洋東半部形成,這點上與1993-1994年氣旋季相同,但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於,2001-2002年的大部分風暴自始至終都在海上徘徊,大幅降低了損失和人員傷亡。[5]

風暴

[編輯]

強烈熱帶氣旋亞歷克斯-安德烈

[編輯]
強烈熱帶風暴(MFR英語Météo-France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10月28日(經過東經90°)-11月8日
強度95 km/h(60 mph(十分鐘) 
985 hPambar

10月26日,澳大利亞氣象局澳大利亞海域的一股熱帶低氣壓歸類為熱帶氣旋並以「亞歷克斯」(Alex)命名。起初系統所在洋面存在強烈風切變,所以無法得到顯著增強。[6]10月27日,風暴上空的對流已有所增長,系統也在幾乎同一時間進入西南印度洋並被重新命名為「安德烈」(Andre),成為1992年以來該海域命名日期最早的風暴[5]。據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記載,安德烈在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00公里的最高強度後開始因風切變增加而緩慢減弱[7]。氣旋逐漸向西南偏西方向移動,後又於10月29日轉向西北,這時對流已經同風暴中心分離。安德烈緩慢行進,並在減弱成熱帶低氣壓後轉向西南。[5]10月31日晚,系統已不屬熱帶天氣系統[7],其殘留繼續向西南偏西前進,最終於11月8日由低壓槽吸收[5]

熱帶氣旋貝西-巴科

[編輯]
熱帶氣旋(MFR英語Météo-France
1級 熱帶氣旋(SSHWS
 
持續日期11月30日(經過東經90°)-12月5日
強度120 km/h(75 mph(十分鐘) 
968 hPambar

11月24日,季風槽在澳大利亞海域催生出一股熱帶低氣壓。系統向西南方向移動,於11月27日增強至熱帶氣旋標準並獲名「貝西」(Bessi)。兩天後,貝西進入西南印度洋,於12月1日更名「巴科」(Bako)。[8]巴科所在位置與之前的熱帶風暴安德烈接近,這裡海水溫暖,風切變較少,有利於氣旋發展,系統於是在12月1日強化成強烈熱帶風暴。氣象部門一度預測巴科會向西北方向移動,但實際情況恰恰,系統於12月2日轉向東南[5][9],並於當晚進一步強化成本季第一個熱帶氣旋[5][9]。12月3日,由於行經洋面水溫大幅降低,並且西北向風切變逐漸增多,巴科的強度回落到強烈熱帶風暴水平[5]。12月5日,氣旋進一步弱化為熱帶低氣壓,並於同日轉變成溫帶氣旋[5][9]。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繼續追蹤巴科的殘留直至12月9日止[5]

強烈熱帶風暴西普里安

[編輯]
強烈熱帶風暴(MFR英語Météo-France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12月30日-1月3日
強度100 km/h(65 mph(十分鐘) 
980 hPambar

12月25日,一股冷鋒莫三比克海峽中部上空蜿蜒經過。海峽內有強度較弱的環流形成,到12月27日時已發展出中等強度對流[5]。12月30日,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將這片低氣壓區歸類為擾動天氣區,再於2002年1月1日將之歸類為熱帶低氣壓[1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在12月31日清晨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並於次日將系統歸類為第08S號熱帶氣旋[11]。系統繼續東進,並很快從熱帶低氣壓強化為強烈熱帶風暴,馬達加斯加氣象局於1月1日將其命名為「西普里安」(Cyprien[5][10],風暴很快對馬達加斯加西部構成嚴重威脅[5]。由於風切變增多,氣旋中的對流開始消散,西普里安的強度很快回落至熱帶低氣壓範圍[5][10]。風暴登陸馬達加斯加西部,給該國帶去暴雨[5]穆龍貝穆龍達瓦共有841套民居被毀,損失總額估計有18萬美元[12],但風暴沒有導致人員喪生[5]

強烈熱帶氣旋迪娜

[編輯]
強烈熱帶氣旋(MFR英語Météo-France
4級 熱帶氣旋(SSHWS
 
持續日期1月16日-1月25日
強度215 km/h(130 mph(十分鐘) 
910 hPambar

1月15日,氣象部門在查戈斯群島附近洋面發現一股熱帶擾動。到了1月17日,系統已在向西南方向移動的過程中發展出足夠對流,成為熱帶低氣壓。此後不久,氣旋進入爆發性增強期,風力時速於1月18日超過120公里。1月20日,迪娜達到風速每小時210公里的最高強度,屬強烈熱帶氣旋標準。幾小時後,風暴從羅德里格斯島以北約150公里海域經過。1月21日,迪娜以強烈熱帶氣旋強度掠過模里西斯和留尼旺後轉向南下,然後開始逐漸減弱,於1月25日轉變成溫帶氣旋。風暴殘留加速向東北方向移動,最終於1月28日由極地低壓槽吸收。[5]

模里西斯和留尼旺狂風肆虐、普降暴雨,遭受到大範圍的「災難性」破壞[5]。模里西斯全島都在風暴期間停電,大量建築物出現結構性損傷[13]。該國農業和財物損失分別達到4700萬美元和5000萬美元[14][15]。迪娜造成模里西斯9人遇難,其中羅德里格斯島近海5人,模里西斯主島4人。留尼旺受到了更大規模的破壞,當地3天內降雨量高達2102毫米[5]。洪水摧毀了許多民房,還衝毀了多條道路,並造成災難性的農業損失[16][17]。時速高達280公里的破壞性狂風也中斷了通訊[5]。留尼旺共有6人死亡,經濟損失估計達1.9億美元[15][18]

熱帶氣旋埃迪

[編輯]
熱帶氣旋(MFR英語Météo-France
1級 熱帶氣旋(SSHWS
 
持續日期1月22日-1月30日
強度130 km/h(80 mph(十分鐘) 
965 hPambar

1月20日,西南印度洋與澳大利亞海域交界之間的熱帶輻合帶海域發展出天氣系統。1月22日,系統環流的組織結構已有改善,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開始發布公告。由於受到南部的高壓脊影響,系統向東南方向移動,逼近東經90°,但尚未經過便逐漸轉向西南。1月23日,系統強化為熱帶低氣壓。低氣壓繼續緩慢增強,於1月24日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埃迪」(Eddy)。[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於同日氣旋轉向南下時開始針對第11S號熱帶氣旋發布公告[15]。經過一片存在中等強度風切變的海域後,埃迪進入更有利其發展的洋面上空,系統對流逐漸組織[5]。1月26日清晨,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將埃迪升級成熱帶氣旋,估計風暴之後達到的最高風速為每小時130公里[19]。此後,由於風切變逐漸增多,系統強度回落到熱帶風暴標準並轉朝西面方向前進。到了1月28日,系統環流已從對流中暴露出來,埃迪再次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低氣壓次日轉向西南,於1月30日完全消散[5]

強烈熱帶氣旋弗朗西斯卡

[編輯]
強烈熱帶氣旋(MFR英語Météo-France
4級 熱帶氣旋(SSHWS
 
持續日期1月30日-2月11日
強度195 km/h(120 mph(十分鐘) 
925 hPambar

1月28日,科科斯群島以東的澳大利亞海域形成一股低氣壓[20]。上文所述的熱帶氣旋埃迪也是一星期前在同一位置形成。由於南面的高壓脊影響,低氣壓向西南偏西方向移動。1月30日,系統進入西南印度洋,由於受到風切變的束約而無法得到顯著發展。1月31日,系統增強成熱帶低氣壓,[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於當日晚上將之歸類為第12S號熱帶氣旋[20]。2月2日,風切變已經減少,低氣壓的對流因此增多,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弗朗西斯卡」(Francesca)。風暴繼續穩步增強,於2月3日達到熱帶氣旋標準[5]。次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判斷,弗朗西斯卡的強度已經達到颶風的最低標準[20]

由於有低壓槽逼近,氣旋轉向東南,並且迅速發展出清晰的風眼。據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記載,弗朗西斯卡快速強化至強烈熱帶氣旋標準,於2月4日達到風力時速185公里的最高強度[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風暴在迪戈加西亞島東南方向約1065公里洋面時達到1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215公里的最高強度[20]。達到最高風速後不久,氣旋開始減弱,風眼逐漸消失,其強度於2月7日降至熱帶氣旋的最低標準。這天風暴強度有過小幅回升並一度發展出風眼,但持續的時間很短。受逐漸增多的風切變影響,弗朗西斯卡繼續減弱,於2月9日降級成熱帶風暴。由於行經海域水溫較低,風暴出現進一步減弱,中心上空的對流基本消失。2月11日,系統轉變成溫帶氣旋,其殘留轉向西南,於2月14日逐漸消散[5]

強烈熱帶氣旋紀堯姆

[編輯]
強烈熱帶氣旋(MFR英語Météo-France
4級 熱帶氣旋(SSHWS
 
持續日期2月14日-2月23日
強度205 km/h(125 mph(十分鐘) 
920 hPambar

2月13日,馬達加斯加中東部上空存在多片低氣壓區,還有一片向西北方向穿越該國朝葛摩延伸的對流區。系統產生暴雨,圖阿馬西納的12小時降雨量達250毫米。馬約特首都馬穆楚的24小時降雨量也有195毫米,島上因此受到部分破壞,一座橋因此倒塌。風暴中心不斷發展,組織結構相應改善。受馬達加斯加上空的高壓脊影響,系統向東北方向海域移動,行進路線很不尋常。[20][5]2月14日,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將系統歸類為擾動天氣區,再於次日升級成熱帶擾動[21]。2月15日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開始針對第15S號熱帶氣旋發布公告[20],次日清晨,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將熱帶擾動升級成第十號熱帶低氣壓。之後不久,馬達加斯加氣象局將低氣壓升級為熱帶風暴,並將之命名為「紀堯姆」(Guillame)。[5]

2月16日晚,紀堯姆開始發展出尺寸很小的風眼[5],並在幾乎同一時間轉向東進[20]。由於外界環境有利,外流格局良好,氣旋迅速增強,並在轉向東南的過程中發展成緊湊的熱帶氣旋。2月17日,氣旋內可能出現眼牆置換,其增強過程短暫中斷,但次日就已恢復。[5]紀堯姆的行進路線呈弧形,先是南下,之後又向西南移動[20]。2月18日晚,風暴達到風力時速195公里的最高強度,屬強烈熱帶氣旋標準[21]。次日,紀堯姆在模里西斯以東約150公里洋面經過,然後因受逐漸逼近的低壓槽影響轉向東南[20]。模里西斯出現每小時78公里的大風,降雨量約71毫米,考慮到氣旋曾到達離島上很近的海域,這樣的影響程度尚屬溫和。由於風切變增加,風暴開始弱化,[5]於2月21日減退至低於熱帶氣旋強度標準。因受逐漸增強的高壓脊影響,紀堯姆轉向西北,最終於2月23日消散。[5]

特強熱帶氣旋哈利

[編輯]
特強熱帶氣旋(MFR英語Météo-France
5級 熱帶氣旋(SSHWS
 
持續日期3月3日-3月13日
強度220 km/h(140 mph(十分鐘) 
905 hPambar

氣旋哈利是本季最強烈的熱帶氣旋,源於3月5日的季風槽。系統起初向西移動並逐漸增強,由於外界環境有利,氣旋於3月7日迅速強化,發展出風眼和層次分明的外流。達到第一波最高強度後,風暴轉朝西南方向的馬達加斯加前進,在此期間因眼牆置換短暫減弱。3月10日,哈利再度強化,在馬達加斯加以東近海達到風速每小時220公里的最高強度,成為2000年後西南印度洋的首場特強熱帶氣旋[5]

達到最高強度後,哈利因與陸地相互影響而減弱,並從安塔拉哈東南方向吹襲馬達加斯加。在陸地上空轉向南下後,氣旋很快重回大海。該國共有3人喪生,[5]其中1人觸電身亡[22]。島上有4座橋梁被毀[22],還有局部地區遭受嚴重的農作物損失[5]。但考慮到風暴的強度,這樣的破壞程度尚屬輕微。短暫襲擊馬達加斯加後,哈利加速向東南前進,其環流的東部邊緣從留尼旺上空經過。島上山區降雨量高達1344毫米,但與海岸沿線地區相比還是少得多。[5]降水引發洪災,奪走了1人的生命,還有2萬人失去供電[23]。3月13日,哈利轉變成溫帶氣旋,但仍然是強烈的中緯度風暴,之後還繼續存在了數天之久[5]

強烈熱帶氣旋伊卡拉

[編輯]
強烈熱帶氣旋(MFR英語Météo-France
3級 熱帶氣旋(SSHWS
 
持續日期3月21日-3月29日
強度165 km/h(105 mph(十分鐘) 
945 hPambar

3月21日,位於迪戈加西亞島以東約1250公里的西南印度洋季風槽內迅速發展出一股熱帶擾動[5]。受南面的高壓脊影響,系統轉向西南偏西[24],但因受中等強度風切變的影響而無法獲得顯著增強。對流緩慢組織,低氣壓於3月25日清晨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伊卡拉」(Ikala)。這個時候風切變已經減少,只是其強度在早些時候還足以令對流無法覆蓋風暴中心。3月25日,風暴因受逐漸逼近的冷鋒影響轉向東南,進入上層環境更有利於增強的海域[5]。風暴中心上空的雷暴增多,到了3月26日,氣旋開始發展出風眼[24]。據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記載,伊卡拉於3月27日達到熱帶氣旋標準,最高風速每小時165公里[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伊卡拉的1分鐘持續風速最高值為每小時205公里[24]。達到最高強度後不久,伊卡拉因前方風切變增多,空氣變得乾燥而迅速減弱,其強度於3月28日降至低於熱帶氣旋水平。同日,風暴中心從對流中暴露出來,3月29日,伊卡拉轉變成溫帶氣旋。系統殘留轉向西南,再於3月31日迴轉東南,於4月3日被一片冷鋒吸收。[5]

熱帶氣旋戴安-傑利

[編輯]
熱帶氣旋(MFR英語Météo-France
3級 熱帶氣旋(SSHWS
 
持續日期4月9日(經過東經90°)-4月11日
強度150 km/h(90 mph(十分鐘) 
955 hPambar

4月7日清晨,位於科科斯群島東北方向澳大利亞海域的季風槽發展出一股熱帶低氣壓。由於受到澳大利亞西海岸沿線上空的高壓脊影響,系統向西南方向移動,並在這一過程中快速強化成熱帶風暴戴安。由於外界環境有利,氣旋繼續強化,於4月7日晚發展出小規模風眼。次日,風暴進入西南印度洋並被重新命名為「傑利」(Jery),於此後不久達到熱帶氣旋強度,只是這時所在洋面的外界環境已經不再有利於爆發性增強。4月9日,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估計傑利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50公里的最高強度[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幾乎同一時間估計系統的1分鐘持續風速最高為每小時195公里[25]

達到最高強度後,傑利已經逐漸逼近一條高壓脊的西部邊緣並因此轉向南下。由於有低壓槽逼近,風暴上空的風切變增多,導致對流消失,中心也暴露出來。4月10日晚,系統強度已低於熱帶氣旋標準,於次日轉變成溫帶氣旋。此後不久,風暴殘留返回澳大利亞海域,於4月13日消散。[5]

熱帶氣旋可辛尼

[編輯]
熱帶氣旋(MFR英語Météo-France
1級 熱帶氣旋(SSHWS
 
持續日期5月2日-5月11日
強度130 km/h(80 mph(十分鐘) 
965 hPambar

氣旋可辛尼是本季最後一場獲得命名的風暴,於5月2日在赤道附近的一條低壓槽內形成,該低壓槽經馬登-朱利安振盪增強,已經催生出另外3場風暴。系統起初向東南移動,之後因受逐漸增強的高壓脊影響轉向西南。5月6日,可辛尼強化成熱帶氣旋,之後又出現減弱,氣象部門預計系統不會再度增強。但到了5月9日,可辛尼發展出風眼並重新強化至熱帶氣旋標準,達到風力時速130公里的最高強度後從安齊拉納納東南方向約60公里吹襲馬達加斯加,成為有紀錄以來西南印度洋第一個在5月登陸的熱帶氣旋。可辛尼在穿越馬達加斯加期間逐漸減弱,之後轉向南下再度襲擊該國,然後在5月11日逐漸消散。[5]

馬達加斯加普降暴雨,第2大城市圖阿馬西納在3天時間內的總計降雨量達891毫米。該國東部因暴雨引發多場泥石流和洪災,水稻玉米作物受到破壞,約5000人無家可歸。[5]至少有33座橋梁被毀,許多道路受損[26]。共有33人遇難,1200人受傷[5][27]。氣旋吹襲之時,馬達加斯加正陷入政治危機,該國2001年總統大選的兩大候選人都宣稱自己獲勝,在選舉中落敗的在任總統宣布遷都圖阿馬西納,動盪的政治環境對救災工作造成不利影響[28][29]

其他風暴

[編輯]
第一號熱帶低氣壓的行進路線

2001年10月上旬,迪戈加西亞島以東發展出對流區。系統向西南方向移動並緩慢組織,對流圍繞微弱的環流組織起來。[30]10月3日晚,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將系統歸類為擾動天氣區。10月5日,該機構將之重劃為熱帶擾動,之後又歸類為第一號熱帶低氣壓[31]。由於風切變的影響,部分環流暴露在外,但總體外流格局依然良好。協調世界時10月6日早上6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開始針對第01S號熱帶氣旋發布公告,估計其風速約為每小時65公里。風切變令對流逐漸消失[30],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於是在10月7日將系統降級為熱帶擾動[31]。次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針對該系統的最後一份公告,稱氣旋正在消散[30]

11月15日,西南印度洋東部有擾動天氣區形成[32]。接下來幾天裡,系統強度基本保持不變,然後出現短暫強化,於11月21日成為熱帶低氣壓[5][32],但僅過了兩天就已消散[3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此系統歸類為第04S號熱帶氣旋[33]

2月5日,莫三比克海峽發展出熱帶低氣壓,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將其歸類為第九號熱帶擾動。系統向東南方向移動,於2月6日逐漸消散。[20]6月13日,迪戈加西亞島東南偏東方向有熱帶擾動形成,這也是本氣旋季形成的最後一個熱帶天氣系統。擾動天氣向南移動,氣象部門在6月15日最後一次追蹤到該系統。[34]

風暴名稱

[編輯]

西南印度洋的熱帶擾動達到中等熱帶風暴強度時就會得以命名。如果熱帶擾動達到中等熱帶風暴強度的位置在東經55°以西,那麼位於馬達加斯加的附屬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會為其命名;如果是在東經55°以東,90°以西,那麼命名的權責就屬於模里西斯的附屬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每年用來命名的名單都不同,所以也就無需將任何名稱退役。以下列表中列出了本季的命名名單,沒有使用的名稱將以灰色顯示。[35]

  • Jery
  • Kesiny
  • Lalita(未用)
  • Mirana(未用)
  • Naly(未用)
  • Orelie(未用)
  • Parina(未用)
  • Quincy(未用)
  • Roger(未用)
  • Solo(未用)
  • Teddy(未用)
  • Usha(未用)
  • Vero(未用)
  • Wendy(未用)
  • Xora(未用)
  • Yolande(未用)
  • Zaza(未用)

季節影響

[編輯]

以下表格中列出了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形成的所有熱帶或亞熱帶氣旋信息,其中包括強度、存在周期、名稱、影響區域、損失數額和死亡人數。大部分數據來自法國氣象局駐留尼旺氣象辦事處,死亡人數和損失數額有些來自媒體報道,有些來自救災部門統計,並折算成2002年美元。

風暴名稱 持續日期 最高強度 持續風速 氣壓 影響地區 損失
(美元)
死亡人數 來源
10月3至7日 熱帶低氣壓 每小時55公里 998毫巴(29.47英寸汞柱 [31]
亞歷克斯-安德烈 10月28日至11月8日 強烈熱帶風暴 每小時95公里 985毫巴(29.09英寸汞柱) [5]
11月15至23日 熱帶低氣壓 每小時55公里 998毫巴(29.47英寸汞柱) [32]
貝西-巴科 11月30日至12月5日 熱帶氣旋 每小時120公里 968毫巴(28.59英寸汞柱) [5]
西普里安 12月30日至1月3日 強烈熱帶風暴 每小時100公里 980毫巴(28.94英寸汞柱) 馬達加斯加 $18萬 [5][12][15]
迪娜 1月16至25日 強烈熱帶氣旋 每小時215公里 910毫巴(26.87英寸汞柱) 模里西斯、留尼旺 $2.87億 15 [5]
埃迪 1月22至30日 熱帶氣旋 每小時130公里 965毫巴(28.5英寸汞柱) [5]
弗朗西斯卡 1月30日至2月11日 強烈熱帶氣旋 每小時195公里 925毫巴(27.32英寸汞柱) [5]
2月5至6日 熱帶擾動 每小時45公里 1005毫巴(29.68英寸汞柱) [20]
紀堯姆 2月14日至23日 強烈熱帶氣旋 每小時205公里 920毫巴(27.17英寸汞柱) 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旺 未知 [5]
哈利 3月3至13日 特強熱帶氣旋 每小時220公里 905毫巴(26.72英寸汞柱) 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留尼旺 未知 4 [5]
伊卡拉 3月21至29日 強烈熱帶氣旋 每小時165公里 945毫巴(27.91英寸汞柱) [5]
戴安-傑利 4月9至11日 熱帶氣旋 每小時150公里 955毫巴(28.2英寸汞柱) [5]
可辛尼 5月2至11日 熱帶氣旋 每小時140公里 965毫巴(28.5英寸汞柱) 馬達加斯加 未知 33 [5]
十五 6月13至15日 熱帶擾動 每小時45公里 1000毫巴(29.53英寸汞柱) [36]
季節總結
15個天氣系統 10月3日至6月15日 每小時220公里 905毫巴(26.72英寸汞柱) $2.87億 52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ropical Cyclone Operational Plan for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 2010 Edition (PDF) (報告).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I-5. 2010 [2015-02-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29). 
  2. ^ 2.0 2.1 Philippe Caroff; et al. Operational procedures of TC satellite analysis at RSMC La Reunion (PDF) (報告).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4–5. 2011-04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29). 
  3.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Mission Statement.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2009-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2). 
  4.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Annua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報告). United States Navy: 19. [2013-10-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2-21).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Cyclone Season 2001–2002. RSMC La Reunion (報告) (Meteo-France).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6. ^ Tropical Cyclone Alex (PDF). Perth 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Center.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2-28). 
  7. ^ 7.0 7.1 Severe Tropical Storm Andre Track Data. RSMC La Reunion. Meteo-France.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8. ^ Tropical Cyclone Bessi (PDF). Perth 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Center.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2-28). 
  9. ^ 9.0 9.1 9.2 Tropical Cyclone Bako track. RSMC La Reunion (報告) (Meteo-France).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10. ^ 10.0 10.1 10.2 Severe Tropical Storm Cyprien track. RSMC La Reunion.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1). 
  11. ^ Tropical Cyclone CYPRIEN : JTWC Advisories.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Australian Severe Weather.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12. ^ 12.0 12.1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Madagascar — Tropical Storm Cyprien OCHA Situation Report No. 2. ReliefWeb. 2002-01-10 [2013-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3). 
  13. ^ Paul Hamilton. Cyclone Dina Batters Islands, Damage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World Markets Analysis. 2002-01-25.  – 透過Lexis Nexis 需付費查閱
  14. ^ Cyclone takes heavy toll in Mauritius. Pan African News Agency. ReliefWeb. 2002-01-25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15. ^ 15.0 15.1 15.2 15.3 Gary Padgett. January, 2002. Monthly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Australian Severe Weather. 2006-12-27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16. ^ Cyclone Dina wreaks havoc on Reunion. Saint-Denis, Réunion: Pan African News Agency. 2002-01-23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17. ^ Philippe Hugodot and Pierre DuBois. Cyclone Dina A La Reunion Les 22 Et 23 Janvier 2002 Caracterisation, Consequences Et Retour D'Experience (PDF) (Report). Ministere De L'Ecologie Et Du Developpement Durable: 4. 2003-01-29 [2015-02-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01). 
  18. ^ Synthèse Des Événements : Dina, cyclone tropical intense (22 et 23 janvier 2002) (PDF). Risques Naturales: 12. 2010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1-01). 
  19. ^ Severe Tropical Storm Cyprien track. RSMC La Reunion. RSMC La Reunion.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1). 
  20.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Gary Padgett. February, 2002. Monthly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Australian Severe Weather. 2006-12-27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3). 
  21. ^ 21.0 21.1 Track for Intense Tropical Cyclone Guillame. RSMC La Reunion (報告) (Météo-France).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3). 
  22. ^ 22.0 22.1 Madagascar – Tropical Cyclone Hary OCHA Situation Report No. 1. UN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ReliefWeb. 2002-03-12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23. ^ Un noyé dans la ravine du Chaudron. ImazPress. 2002-03-12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24. ^ 24.0 24.1 24.2 Gary Padgett. March, 2002. Monthly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Australian Severe Weather. 2006-12-27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1). 
  25. ^ Gary Padgett. April, 2002. Monthly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Australian Severe Weather. 2006-12-27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26. ^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Madagascar – Tropical Cyclone Kesiny OCHA Situation Report No. 2 (報告). ReliefWeb. 2002-05-21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3). 
  27. ^ Mannava V.K. Sivakumar; Raymond P. Motha; Haripada P. Das. Natural Disasters and Extreme Events in Agriculture: Impacts and Mitigation.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2005: 13 [2012-11-20]. ISBN 3-540-224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3). 
  28. ^ Two dead in Madagascar flooding. Agence France-Presse (ReliefWeb). 2002-05-11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3). 
  29. ^ Embassy Rome. Madagascar After The Political Crisis: Averting A Humanitarian Crisis (報告). WikiLeaks. 2002-10-22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5). 
  30. ^ 30.0 30.1 30.2 Gary Padgett. October, 2001. Monthly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Australian Severe Weather. 2006-12-27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5). 
  31. ^ 31.0 31.1 31.2 Track for Tropical Depression 1 (報告). Météo-France.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9). 
  32. ^ 32.0 32.1 32.2 32.3 Tropical Depression 03 Track Data. RSMC La Reunion (報告) (Meteo-France).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9). 
  33. ^ Tropical Cyclone 04S track.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Australian Severe Weather.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3). 
  34. ^ Gary Padgett. June, 2002. Monthly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Australian Severe Weather. 2006-12-27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3). 
  35. ^ Gary Padgett. September, 2001. Monthly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Australian Severe Weather. 2006-12-27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7). 
  36. ^ Track for Tropical Disturbance 15 (報告). Météo-France.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