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相伯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1月24日) |
馬相伯 | |||||||||
---|---|---|---|---|---|---|---|---|---|
教育家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
姓 | 馬 | ||||||||
名 | 良 | ||||||||
字 | 相伯 | ||||||||
其他名號 | 天主教聖名:若瑟 | ||||||||
出生 | 道光二十年 1840年4月17日 清朝江蘇省鎮江府丹陽縣北鄉馬家村 | ||||||||
逝世 | 民國二十八年 1939年11月4日 法屬印度支那諒山 | (99歲)||||||||
墳墓 | 上海宋慶齡陵園 | ||||||||
| |||||||||
馬相伯(1840年4月17日—1939年11月4日)[1],原名建常,後改名良,字相伯,又作湘伯或薌伯,天主教聖名若瑟,晚年號華封老人。他是近代中國教育家、政治活動家,曾是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後來成為震旦學院、復旦公學、輔仁社的創始人。
生平
[編輯]神父
[編輯]1840年4月17日(清道光二十年二月二十四日),馬相伯生於江蘇省鎮江府丹陽縣北鄉的天主教村落馬家村,一個世代信奉天主教的家庭[2](其先祖於明末在江西南昌加入天主教),名建常,洗名若瑟,為家中的第四子。父馬松岩在鎮江府城業醫兼營商,母親沈氏。出生不久,他即隨父母遷居丹徒縣(鎮江府城)。
1851年(清咸豐元年),馬相伯秘密離家,就學於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在上海郊外徐家匯創辦的聖依納爵公學(後徐匯公學),學名斯臧。數年後太平天國戰亂波及鎮江,馬家遂輾轉移居上海。1862年,馬相伯加入耶穌會[3]。同年5月29日(同治元年),耶穌會在徐家匯設立初學院,22歲的馬相伯為首批11名見習修士之一。在見習期間,他被派往蘇州、太倉救護難民,感染嚴重的傷寒。1864年6月3日,馬相伯完成見習,發初願,獻身教會,後升入大修院,研習神學、哲學、數學及天文等。1869年(同治八年),馬相伯獲得神學博士,並晉升神父,隨後被派往安徽寧國府(宣城)及江蘇徐州一帶傳教。
馬相伯任神父期間,與耶穌會發生數次衝突。當時,馬相伯的大哥馬建勛成為李鴻章的淮軍糧台,又是中外交往的紐帶,不久馬家成為上海的名門望族。馬相伯在徐州傳教期間,未經教會同意,用大哥馬建勛的捐款救濟災民,違反耶穌會會規,被要求回到上海反省。馬建勛率兵至耶穌會交涉,要求放人。1872年(同治十一年),馬相伯任徐匯公學校長兼任耶穌會編撰。馬相伯強調國學(經史子集),不少學生參加科舉考試考取秀才,因而與耶穌會的培養目標發生衝突。1875年被調往天文台。
1876年(光緒二年),馬相伯被耶穌會調往南京,任耶穌會編撰,翻譯外國著作,馬相伯因以往翻譯的《數理大全》未能出版,對會長高若天不滿,於8月15日退出耶穌會還俗。
從政
[編輯]36歲的馬相伯退出耶穌會以後,由長兄馬建勛薦於山東藩司余紫垣,擔任幕僚,投身洋務運動,調查礦務,並娶妻王氏。後至天津李鴻章處為幕僚。光緒七年(1881年),馬相伯任駐日使館參贊,次年改派至朝鮮任職。
光緒十一年(1885年),他任台灣巡撫幕僚。光緒十八年(1892年),他再度赴日本先後任長崎、橫濱等地領事及駐日使館參贊。
1893年,馬妻王氏和兒子回山東探親,因輪船失事遇難。1897年,馬相伯通過補贖,獲得耶穌會的赦免。
興學
[編輯]馬相伯在重返教會後,熱心於教育事業。於1900年,將他名下的財產,松江等地3000畝田地,和大量銀兩,捐給耶穌會,要求用作興辦大學的學生助學金。1902年冬,徐家匯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發生學生集體退學事件,蔡元培介紹其中的部分學生向馬相伯學習拉丁文。1903年3月1日(光緒二十九年二月初三),馬相伯於上海徐家匯老天文台(位於今徐匯區第二中心小學)創辦震旦學院(後改名震旦大學)。這是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馬相伯擔任監院(校長),校政實行學生自治。
耶穌會決定將馬相伯創辦的震旦學院變為一座完全的教會學校。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耶穌會派法國籍耶穌會士南從周任震旦學院教務長,廢除學生自治,引發學生集體退學。馬相伯得嚴復等人相助,各省官紳捐資,率學生於9月13日在吳淞提督行轅為臨時校址,另創復旦公學(即復旦大學前身),取意「復我震旦」,馬相伯為首任校長,延請于右任、邵力子等任教。此後耶穌會重新開辦震旦,並於1908年遷入盧家灣呂班路(數年後劃入上海法租界),馬相伯仍然捐資為其建造校舍。
清朝末年,馬相伯曾任江蘇諮議局議員。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馬相伯曾任江蘇都督府內務司長、袁世凱大總統府顧問、北京大學校長、政治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約法會議議員,授上大夫、三等嘉禾章。[4]
此外,他又計劃成立以法蘭西學術院為模式的「函夏考文苑」。後來,由好友蔡元培實現了這一宏偉計劃(中央研究院),馬相伯提議命名為Academia Sinica並沿用至今。
退隱
[編輯]1917年,馬相伯退出公職,離開北京,退隱上海土山灣徐家匯孤兒院的三樓(今蒲匯塘路55號),翻譯聖經(《新史合編直講》,《福音經》),譯著天主教書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年逾九十的馬相伯投身救亡運動,呼籲停止內戰團結抗日,並提倡民治及人民自救,發起組織中國民治促進會和江蘇國難會等。1935年與沈鈞儒、鄒韜奮等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次年與宋慶齡、何香凝等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時年已95歲,仍發表文章與演講,勉勵同胞共赴國難,人稱「愛國老人」。1937年3月列為南京國民政府委員。
1937年淞滬會戰後,上海淪陷,馬相伯應李宗仁之請移居桂林。1938年又應于右任之請移居昆明,道經越南諒山一病不起。1939年11月4日,馬相伯在諒山病逝,虛歲一百歲[5]。
一日,胡愈之來訪,交談中馬相伯沉痛地說:「我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胡愈之聽後,感慨唏噓,無以為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2年,上海市市長陳毅將其靈柩從越南運回上海,安葬於虹橋天主教息焉公墓。1966年文革期間,息焉公墓被紅衛兵砸毀。1984年遷葬於宋慶齡陵園。
著作
[編輯]馬相伯生前譯著甚多,後人編有《馬相伯先生文集》、《馬相伯國難言論集》。
參考文獻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參見
[編輯]前任: 創辦人 |
復旦公學校長 1905年-1906年 |
繼任: 嚴復 |
前任: 高鳳謙 |
復旦公學校長 1910年-1912年 |
繼任: 李登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