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隆格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隆格恩

隆格恩(德語:Lungern),內地俗稱龍疆[1],是瑞士行政區劃中,上瓦爾登州的一個,人口是2122人(2017年)。隆格恩湖位處其中。隆格恩存在的第一個文件證明在1275年,那是對德國的Konstanz主教教區的稅項證記。

地理

[編輯]

隆格恩位於上瓦爾登州的上部。村中心海拔712米。火車站海拔752米。[2]作為薩爾納拉山谷最高的村莊,它位於一個只向北開放的盆地中,另一邊被陡峭的樹木繁茂的斜坡和岩石包圍。該市占地4,647 公頃,其中草地和牧場1,775 公頃,花園和腐殖土覆蓋地463 公頃,森林2,022公頃,建築區17公頃,交通區80公頃,水體208公頃,未使用土地81公頃[3]

村莊分為三個區。凱撒施圖爾-比爾格倫位於湖的北端,臨近山丘,而實際的村落中心則位於湖的東岸。奧布湖(Obsee)村毗鄰湖的南岸,可以說是老村莊保存最完好的部分。這裡的老房子仍保持著原來的格局。

歷史

[編輯]

隆格恩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 1275年康斯坦茨教區的稅卷。中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羅馬時期的零星發現提供了史前定居和穿越布呂尼格山口路線的證據。1987年,在隆格恩羅馬之路沿線進行鑽探時發現了公元前 1000年的碎片。在進一步挖掘過程中,發現了一把用岩石晶體製成的刀,其年代約為公元前 6000年[4]

  • 1275:隆格恩的第一份文獻證據
  • 1861:修建布呂尼格老路
  • 1886:第一輛驛車經過布呂尼格
  • 1888:最後一班驛車經過布呂尼格
  • 1888:布里恩茨阿爾普納赫施塔德英語Alpnachstad公路通車
  • 1887:埃巴赫洪水泛濫,老教堂被洪水沖走
  • 1893:新哥德式教堂落成典禮
  • 1922:修建發電站
  • 1942:布呂尼格山口上的電氣化鐵路
  • 1960:隆格恩-舍恩比埃爾架空索道

降低隆格恩湖的水位並重新築壩

[編輯]

18世紀末,隆格恩本地人決定降低湖面以開墾新土地。這項工程將村裡的居民分為兩派,即 "diä Nasse(潮濕派)」 和 diä Trochenä(乾燥派)"。對一些人來說是烏托邦式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改善生活條件的必要之舉。

測量結果表明,將湖面降低35米可以獲得約 180公頃的牧場,於是為州政府起草了必要的報告。實際施工始於 1790年。政治動盪、資金短缺和宗教緊張局勢延誤了整個工程。1836年 1月 9日,最後一次爆破在 410米長的運河上進行,運河穿過比爾格倫(Bürglen)附近封閉湖盆北端的岩石。這使得湖面下降了35 米,並獲得了新的牧場。

近一個世紀後,琉森的瑞士中部發電廠(CKW)用土壤、現有房屋和一座小型鋸木廠買下了整個湖泊。當時,湖底大約有十二間房子。在隆格恩鎮,幾座保存完好的房屋被拆除並重建。為了運營隆格恩湖的發電廠,CKW於1922年再次築,並於1926年再次提高水位。自1982年以來,上瓦爾登發電廠(EWO)一直在運營隆格恩湖發電廠。

徽章

[編輯]

最初,隆格恩有一件藍色的徽章,上面有一個銀白色的直臂十字架。19日早些時候。在19世紀,舊的紋章被認為非常簡單,因此決定在米蘭訂購一件新的紋章(Mailänderli)。一位米蘭藝術家設計了一種幻想武器,但沒有提及隆格恩。1952年,在邁恩鎮,隆格恩決定再次使用舊徽章為市政徽章。

人口

[編輯]

18世紀,儘管嬰兒死亡率很高,但人口增長強勁。1743年至1900年間,居民人數增長了約110%。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人口減少。原因是缺乏就業機會,導致移民到瑞士其他地區或海外。1910年至1950年間,第二個增長階段隨之而來(+10.7%)。此後,由於遠離大都市的僻靜位置,直到1990年才出現停滯。自那時起,人口增長了15.01%,即279人。

語言

[編輯]

幾乎所有人口都說上瓦爾登德語,這是瑞士德語中一種高地阿勒曼尼語方言。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德語人口占94.8%,阿爾巴尼亞語占2.2%,法語占0.7%,葡萄牙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占0.5%,義大利語占0.3%。

宗教

[編輯]

該市鎮人口以前是羅馬天主教會的正式成員。2000年代的懺悔關係仍然揭示了這一原始結構:1,634人是天主教徒(83.16%)。新教徒占7.99%,其他基督徒占1.02%(主要是東正教基督徒),穆斯林占2.24%,無宗教占2.19%。63人(3.21%)沒有提供任何關於其信仰的信息。來自其他會眾和國外的再循環和移民導致了隆格恩其他教派團體的增加。

國籍來源

[編輯]
隆格恩居民籍貫比例[5]
籍貫 比例
市鎮本地 54.3%
瑞士(非本地) 35.0%
外國 10.7%

根據BFS[6]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2,082名居民是1,860名瑞士國民(89.33%)。大多數移民來自中歐德國奧地利)、南歐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前南斯拉夫北馬其頓塞爾維亞)和非洲厄利垂亞)。最大的移民群體來自德國(74人)、葡萄牙(27人)、奧地利(18人)和厄利垂亞(16人)。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1,827人(92.98%)是瑞士公民;33人擁有雙重國籍

年齡結構

[編輯]

該市中年居民比例很高。20歲以下人口占當地人口的20.28%,老年人占28.73%(60歲及以上)。最大的年齡組在45-59歲之間。100名工作適齡人員(20-64歲;1223人)中包括35名年輕人(430人)和38名接近退休年齡人員(467人)。

經濟

[編輯]

在經濟方面,農業、林業和木材占主導地位。例如,Holzbau AG Lungern建築公司(成立於1926年,運營至1983年)在上瓦爾登以外交付了許多建築。[7]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該村也有雕塑的傳統,[8]這在隆格恩公墓的眾多墳墓紀念碑中也很明顯。[9]此外,隆格恩還有幾家專業公司,如Gasser-Felstechnik和Westiform Holding。

2008年,隆格恩有146家公司,員工1036人。13.5%的隆格恩員工在農業/林業/漁業(第一產業)工作,46.4%在工商業(第二產業),40.1%在服務企業(第三產業)工作。2011年的失業率為0.68%。

2017年,1161名員工中有776名是男性,385名是女性。這三個產業的數字如下:

聯邦統計局:按市政當局和經濟部門分列的公司結構、工作場所和員工統計數據
產業 控股公司 員工數量 全職工作
第一產業 54 142 88
第二產業 40 677 596
第三產業 83 342 217
總和 177 1161 901

農業

[編輯]

阿爾卑斯山、森林和花園部分的權利、義務和利益一直受到「Einig」(投擲規定)和《森林條例》的規範。夏季阿爾卑斯山的管理一直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山谷和山坡上的財產不足以全年飼養牲畜。當乾草被運到山谷里,穀倉里裝滿了過冬的物資時,農民們帶著他們的奶牛和牛群搬到了阿爾卑斯山。前阿爾卑斯山大約在6月初被砍伐,幾周後,從阿爾卑斯山移動到高阿爾卑斯山,並在8月中旬回到前阿爾卑斯山並返回山谷。

交通

[編輯]

4號主幹道(布呂尼格街道)將隆格恩與鄰近的吉斯維爾市連接起來,並通過布呂尼格山口與伯爾尼高地邁林根連接起來。隆格恩繞行隧道經過六年的建設,於2012年12月投入運營,緩解了村莊的直通交通。[10]

隆格恩可以通過中央鐵路(前身為布呂尼格鐵路)到達。有兩個站點——凱撒施圖爾站和隆格恩站。在村莊上方的前凱佩里站,火車不再停靠。對於通往布呂尼格山口以及從凱撒施圖爾-比爾格倫到吉斯維爾的下降路線,鐵路使用了齒輪支撐。

文化

[編輯]
隆格恩的傳統聚會
  • 隆格恩-舍恩比埃爾全景世界,海拔2205米的山區觀景點
  • 布呂尼格室內地下射擊場。[11]
  • 布呂尼格公園,集會場所[12]

韓劇《愛的迫降》使隆格恩在20世紀20年代初成為亞洲遊客的熱點。

建築

[編輯]
帶著階梯型墓地的耶穌聖心教區教堂

聖凱薩琳舊教區教堂在19世紀80年代遭受了一系列艾巴赫洪水的襲擊。1887年的洪水非常嚴重,除了塔樓外,整個教堂和納骨堂都被沖走了。這座晚期羅馬式塔樓由碎石製成,由樹輪年代學追溯到1389年,自1991年以來一直被列入保護名錄。

新教堂是由阿爾薩斯的建築師約瑟夫·圖金格設計的。它以新哥德式風格建造,就像一座大教堂。建造於1891-93年。這座新教堂於1893年萬聖節由教堂主教約翰·費德里斯·巴塔利亞揭幕,以紀念耶穌聖心、聖凱薩琳和聖貝阿圖斯。

在聖凱薩琳舊教區教堂旁邊的前納骨堂里,有一幅1621年左右的死亡之舞畫,可能有八對舞蹈(教皇、紅衣主教、主教、牧師、皇帝、國王、騎士、農民),一直到1887年。以前關於死亡形象的獨白被保留了下來。[13]

名人

[編輯]
  • 貝阿特·加塞爾(1892–1969),雕塑家木雕
  • 漢斯·加塞爾(1902-1985),國會委員、州議會委員和企業家
  • 漢斯-海尼·加塞爾(1932–2022),州議會委員,土木工程師,跳台滑雪的先驅
  • 阿爾貝特·加塞爾(1938-),神學家和教會歷史學家
  • 卡爾·伊姆菲爾德(1953-),雕塑家
  • 卡爾·福格勒(1969-),國會委員兼律師
  • 盧克·加塞爾(1966-),電影製作人、雕塑家、畫家、音樂家、演員和作家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大洋網-廣州日報. 瑞士龙疆小镇:守着图恩湖那份隐世纯美. 新浪旅遊. 2011-07-13. 龍疆(Lungern)是位於琉森(Luzern)附近的小鎮 
  2. ^ Landeskarte der Schweiz 1:25000. Innertkirchen. : 1210. 
  3. ^ Zahlen, Fakten, Daten. Daten Informationsseite auf dem Webangebot der Gemeinde Lungern. 2012-08-28. 
  4. ^ Hans-Heini Gasser. Die Frühgeschichte von Lungern. Giswil: Küchler Druck. 1994 (德語). 
  5. ^ Zahlen, Fakten, Daten von Lungern. Informationsseite auf dem Webangebot der Gemeinde Lungern. 2020-02-23. 
  6. ^ Ständige und nichtständige Wohnbevölkerung nach institutionellen Gliederungen, Geburtsort und Staatsangehörigkeit. 
  7. ^ Frank Bürgi. Frühmoderne Architektur aus der Fabrik. Die Holzbau AG Lungern 1925-1935. Basel: Schwabe Verlage. 2015 (德語). 
  8. ^ Die Lungerer Schule. Obwaldner Zeitung. 2016-10-19. 
  9. ^ Grabsteine waren eine todsichere Sache. Obwaldner Zeitung. 2016-10-31. 
  10. ^ Lungern wird ab sofort umfahren. Neuen Zürcher Zeitung. 2012-12-10 (德語). 
  11. ^ Brünig Indoor. 
  12. ^ Brünig Park – «Faszination Fels» erleben!. 2017-05-03. 
  13. ^ Hans Georg Wehrens. Der Totentanz im alemannischen Sprachraum. «Muos ich doch dran – und weis nit wan». Regensburg: Schnell & Steiner. 2012: 198. ISBN 978-3-7954-2563-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