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高爾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sturianu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Žemaitėška
- Bikol Central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іца)
- Български
- भोजपुरी
- বাংলা
- བོད་ཡིག
- Brezhoneg
- Bosanski
- Català
- 閩東語 / Mìng-dĕ̤ng-ngṳ̄
- کوردی
- Čeština
- Cymraeg
- Dansk
- Deutsch
- ދިވެހިބަސް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Arpetan
- Frysk
- Gaeilge
- Galego
- Gungbe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Interlingua
- Bahasa Indonesia
- Ilokano
- Ido
- Íslenska
- Italiano
- 日本語
- Jawa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Қазақша
- ಕನ್ನಡ
- 한국어
- Kurdî
- Latina
- Lingua Franca Nova
- Lietuvių
- Latviešu
- Malagasy
- Македонски
- മലയാളം
- Монгол
- मराठी
- Bahasa Melayu
- မြန်မာဘာသာ
- Plattdüütsch
- नेपाल भाषा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Occitan
- ਪੰਜਾਬੀ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una Simi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ardu
- Sicilianu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Shqip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தமிழ்
- ไทย
- Tagalog
- Türkçe
- Twi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Vèneto
- Tiếng Việt
- Winaray
- 吴语
- ייִדיש
- Yorùbá
- 閩南語 / Bân-lâm-gú
- 粵語
艾爾·高爾 Al Gore | |
---|---|
第45任美國副總統 | |
任期 1993年1月20日—2001年1月20日 | |
總統 | 比爾·柯林頓 |
前任 | 丹·奎爾 |
繼任 | 迪克·錢尼 |
田納西州聯邦參議員 | |
任期 1985年1月3日—1993年1月2日 | |
前任 | 霍華德·貝克 |
繼任 | 哈蘭·馬修斯(英語:Harlan Mathews) |
美國眾議院議員 來自田納西州第6(英語:Tennessee's 6th congressional district)選區 | |
任期 1983年1月2日—1985年1月2日 | |
前任 | 羅賓·比爾德(英語:Robin Beard) |
繼任 | 巴特·戈登 |
美國眾議院議員 來自田納西州第4(英語:Tennessee's 4th congressional district)選區 | |
任期 1977年1月3日—1983年1月3日 | |
前任 | 喬·L·埃文斯(英語:Joe L. Evins) |
繼任 | 吉姆·庫珀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948-03-31) 1948年3月31日(76歲) 美國華盛頓特區 |
國籍 | 美國 |
政黨 | 民主黨 |
配偶 | 蒂珀·高爾(英語:Tipper Gore)(1970-2010;分居)[1] |
親屬 | 老艾伯特·高爾(父) 玻琳·蘭芳·高爾(英語:Pauline LaFon Gore)(母) |
兒女 | 4(包括卡倫娜·高爾·希夫(英語:Karenna Gore Schiff)和克里斯汀·高爾(英語:Kristin Gore)) |
母校 | 哈佛大學 (文學士) |
專業 | 作家 政治家 環保主義者 |
宗教信仰 | 浸信會 |
獲獎 | 總統自由勳章(2024年) |
簽名 | |
網站 | www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美國 |
服役 | 美國陸軍 |
服役時間 | 1969-1971 |
軍階 | 列兵;專業:記者[2] |
部隊 | 美國第20工兵旅(英語:20th Engineer Brigade (United States)) |
參戰 | 越南戰爭 |
小艾伯特·阿諾德·「艾爾」·高爾(英語:Albert Arnold "Al" Gore, Jr.;1948年3月31日—),美國政治人物,曾於1993年至2001年間在總統比爾·柯林頓執政時期擔任副總統。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成為國際知名的環境活動家,由於在環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上的貢獻受到國際的肯定,並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共同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高爾任副總統前,曾任田納西州的聯邦眾議員(1977年至1985年)及田納西州的聯邦參議員(1985年至1993年)。他的父親亦曾任三屆聯邦參議員。
早年生活
[編輯]高爾於1948年3月31日出生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哥倫比亞婦女醫院(英語:Columbia Hospital for Women)[3],父親老高爾也是美國政治家,曾代表田納西州任聯邦眾議員(1939年至1953年)及聯邦參議員(1953年至1971年)。高爾的家族早於十七世紀已經在美國定居,家族有蘇格蘭和愛爾蘭血統。童年時代高爾除了在華盛頓生活外,也不時回到家鄉田納西州。那裡高爾一家擁有一個農場種植乾草和菸草,並飼養牛隻。
高爾於1969年畢業於哈佛大學,那期間他修讀政治科學,為日後的政治生涯鋪路。時正值越戰,高爾於同年入伍,曾以軍隊記者的身份進入越南戰場。從戰場後回來,高爾就讀於范德堡大學的神學院和法學院,並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學金。
政治生涯
[編輯]國會議員
[編輯]艾爾·高爾28歲就已經加入美國國會,當過眾議員(1977-1985)和參議員(1985-1993)。這段期間他再育有三個孩子:基斯汀(Kristin,1977年6月5日出生)、莎拉(1979年1月7日出生)和艾爾拔(Albert,1982年10月19日出生)。高爾通常每到週末就會返回家鄉度假,並在家鄉繼續工作。
1976年高爾以32%的得票率當選眾議院議員,時比起最接近的對手多出三個百分點。隨後他也連任了三屆(1978、1980、1982)。1984年他出選參議院,成功取得一席。他儘管屬民主黨,立場較偏向中間派,如他支持反墮胎和禁止槍械買賣等。在議會時他還加入了眾議院能源政策委員會和科學科技委員會,一共做了四年。在1991年波斯灣戰爭爆發時,高爾更是十名支持開戰的民主黨成員之一。
1988年美國總統選舉
[編輯]高爾在1988年參加該年總統大選的民主黨內初選。參選時他以最年輕的候選人(40歲)和中間派立場作賣點,在美國南部贏得總統選舉提名。儘管該屆初選落敗,卻獲得13.68%的得票率,在五位候選人中排名第三。
美國副總統
[編輯]1992年高爾因家庭理由未有參選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但其後他答應出任同屬民主黨的阿肯色州州長比爾·柯林頓的副手。最初許多人都批評這組合十分不智,因為高爾就來自於與阿肯色州接壤的田納西州,兩州皆在南方,違反了正副總統候選人來自不同區域的傳統選戰策略。但日後許多人認為高爾在1992年的選舉中也是柯林頓獲勝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兩人的年輕特質給與選民一個清新的印象(當時柯林頓46歲,高爾44歲),代表新民主黨的轉型。兩人在11月3日選舉成功當選正、副總統,柯林頓成為美國第三年輕的總統,也是自1960年約翰·甘迺迪以來最年輕的總統。
高爾於1993年1月20日就任美國副總統。當時美國面臨著巨大的財政赤字,本著中間派的立場,高爾在任內極力主張減少政府的浪費和防止政府權力過大,並鼓吹縮減政府規模和一系列不必要的管制。這不但與民主黨一貫的取態大相逕庭(傳統民主黨人主張「大政府」,增加政府支出),也與雷根當總統時的取向有點相似。
高爾於副總統任內積極網際網路推動發展。1992年,作為參議員提出美國資訊高速公路法案(英語: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ct of 1991)。1993年9月,美國政府宣布實施一項新的高科技計劃――「國家資訊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NII),高爾是該項目政府層面的負責人。當時很多人對網際網路的巨大作用尚不了解,對其蘊含的機遇也持懷疑態度。後來的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美國不但在資訊科技上得以一直占據領先地位,也締造了經濟奇蹟。因著在議會時擔任科技委員會的經驗,高爾又提倡發展高科技成為新經濟的動力。從以後的效果看來,高爾的主張不可謂沒有成果,蓋因在1996年開始,資訊科技產業就成為了美國經濟的新動力,為柯林頓執政時期創造了長時間的經濟繁榮。他在離開白宮後更擔任蘋果公司和Google的董事。
高爾是一位堅定的環保主義者,在白宮任職期間,又積極推動柯林頓簽署《京都議定書》。在這條議定書草擬時,曾在美國國內引起爭論,反對者的理由是履行京都議定書有可能會大幅降低美國GDP增長。其中當時任德克薩斯州州長的小布希就抨擊京都議定書,對美國中西部的影響最為嚴重,蓋因這一帶主要是以製造業來提供就業機會。而在議會內討論這條議定書時,也沒有得到任何一票支持(當時議會是以95票對零票通過了「伯德·哈格爾決議」,要求否決這項議定書),但在高爾推動下,京都議定書最終在1998年上半年由柯林頓簽字,正式得到通過(但到2001年被小布希廢除)。從日後的情形看來,京都議定書原意是促進環保,但反對和批評的聲浪一直存在。除了是影響經濟和就業外,批評者還包括了環保主義者。他們質疑京都議定書的標準定得太低,根本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嚴重危機。而高爾本人的環保立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抨擊。批評者批評高爾一方面警告全球暖化的危機,一方面又常乘坐耗油量甚大的私人飛機,立場完全是自相矛盾。
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
[編輯]早在1998年1月就已有傳言指高爾將會代表民主黨出選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而高爾亦於1999年6月16日於家鄉田納西州宣佈出戰黨內參選。由於作為現任副總統,他受到民主黨內的巨大支持,高爾在黨內初選一面倒支持的情況下,成為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其後他於2000年8月13日宣佈找來了參議員喬·李伯曼當副總統候選人。後者屬黨內保守派,立場比高爾更保守,曾公開批評柯林頓在「拉鏈門」的作為。一般認為是高爾有鑑於柯林頓「拉鏈門」風波觸怒了不少黨內保守派人士,故特意找來一位黨內保守派人物當副總統,來增加勝算本錢。
高爾起先在民意調查中領先共和黨對手、德州州長小布希11個百分點,但在三場電視辯論中被批評太過傲慢,演說也過於生硬,政綱上又處處迴避對手,在選戰後期小布希在民意調查中後來居上,與高爾的差距也縮短至個位數字。而到正式大選的一次爭議,更使高爾陷入政治生涯的低點。
在2000年11月7日大選日,高爾贏得了普選,得票比布希多逾54萬票。但在票源分佈中,高爾的優勢卻並不明顯,尤其是他在家鄉田納西州中敗給小布希,即使是一向屬於民主黨地盤的西維吉尼亞州,高爾也落敗。後來佛羅里達州的點票出現了爭議,更使選情陷入僵局:主要電視媒體最初報導佛羅里達州由高爾勝出,但差距隨著開票進展逐漸的拉近,接著被認為是由小布希勝出,到最後由於結果太為接近,被宣布無法判定。佛羅里達州在最初的計票中顯示小布希獲勝,但隨即被指控在投票過程和選票處理上有所瑕疵。由於佛羅里達州地方法規定,最後全州的選票都由機器進行重新計票。雖然第二波重新計票結果拉近了兩人的差距,但結果小布希依然獲勝,不過該州卻有四個郡出現大量廢票。12月8日,該州最高法院宣布四個郡必須以人工方式重新計票,翌天再以機器計票;當時小布希在該州僅以537票贏得了選舉,並因此取得25張選舉人票。最後聯邦最高法院介入,終止了在法定期限截止之前未及全州性的人工計票。這使得小布希贏得了50個州裡的30個,而在選舉人票裡,高爾也僅以266票對271票、5票之差敗給小布希,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位贏得普選票卻輸掉選舉人票的總統候選人[4]。
這場選戰至今仍然是一個具爭議的議題,反映美國選舉制度中的漏洞,勝出的小布希被不少人批評是缺乏認受性的總統,並為高爾抱不平。也有人認為因為柯林頓執政後期發生的「拉鏈門」風波,民主黨備受牽連,影響了這次選戰,但這並非主因。而高爾的拍檔李伯曼後來則批評高爾在選舉中採取了民粹主義的風格,認為那不是能使民主黨贏得選戰的戰略。但即使高爾勝出,由於共和黨仍控制國會參眾兩院,即使民主黨繼續執政亦會相當困難。無論原因如何,高爾此後淡出政壇,2004年及2008年總統選舉也沒出戰黨內提名。
環保工作
[編輯]不願面對的真相
[編輯]高爾之後成為一名世界著名的環境活動家,他經常以全球暖化問題作為他在公開場合演講的主題。2006年,他推出了自己參與製作和演出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主要講述了工業化對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生存的影響。此片在不少國家引起了廣大的迴響,並獲得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紀錄片與最佳電影歌曲獎。在他的組織下,全球於2007年7月7日舉行了Live Earth全球抗暖化明星接力演唱會,深獲全球好評。
諾貝爾和平獎
[編輯]2007年10月,他和聯合國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理由是他「喚醒了對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險的意識」。高爾在其個人網站表示會將獎金全數捐予由他創辦的環保教育組織-氣候保護聯盟。[5]
近況
[編輯]除了在環球暖化問題付出巨大貢獻之外,高爾現今亦是前美國有線電視台Current TV主席(Current TV已於2013年買盤予半島電視台,半島電視台用此改為其在美國的支部Al Jazeera America)、世代投資管理合夥公司(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P)主席、蘋果公司董事會成員、Google高級管理層非官方顧問及美國氣候保護聯盟(Alliance for Climate Protection)創始人兼主席。此外,他最近也加入了風險投資行列,並負責有關公司的氣候變化解決工作。
2009年,美國政府宣佈政策將管制溫室氣體排放,因應氣候變遷所造成對未來全球環境生態影響,而有必要限制企業造成溫室氣體的排增,該限制引起企業界反彈。高爾對此評論:「這不是政治議題,而是道德議題」,他支持美國政府在對抗氣候影響的政策。
參考文獻
[編輯]- ^ NBC News and news services. Al and Tipper Gore separate after 40 years:Couple calls it 'a mutual and mutually supportive decision'. MSNBC. 2010-06-02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5).
- ^ New York Times staff. Al Gore: Quick Biography. The New York Times. 2007-10-11 [2010-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3).
- ^ 存档副本. [2020-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3).
- ^ http://archiv.salon.com/politics/feature/2000/12/01/retire/index.html[永久失效連結]
- ^ Al's Journal : I am deeply honored. Al Gore. 2007-10-12 [2007-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3).
外部連結
[編輯]官銜 | ||
---|---|---|
前任: 丹·奎爾 |
美國副總統 1993年-2001年 |
繼任: 迪克·錢尼 |
美國參議院議長 1993年-2001年 |
副總統 |
|
---|
| |||||||||||||||||||||||||||||||||||
|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威廉斯、柯瑞根 / 1977年:國際特赦組織 / 1978年:薩達特、貝京 / 1979年:德蕾莎修女 / 1980年:佩雷斯 / 1981年:聯合國難民署 / 1982年:默達爾、加西亞 / 1983年:華勒沙 / 1984年:圖圖 / 1985年: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 / 1986年:維瑟爾 / 1987年:阿里亞斯 / 1988年: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 1989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 1990年:戈巴契夫 / 1991年:翁山蘇姬 / 1992年:門楚 / 1993年:曼德拉、戴克拉克 / 1994年:阿拉法特、佩雷斯、拉賓 / 1995年: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羅特布拉特 / 1996年:西門內斯·貝洛、奧爾塔 / 1997年:國際反地雷組織、威廉斯 / 1998年:休姆、特林布爾 / 1999年:無國界醫生 / 2000年:金大中 |
2001年至今 | 2001年:聯合國、安南 / 2002年:卡特 / 2003年:艾芭迪 / 2004年:馬塔伊 / 2005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巴拉迪 / 2006年:尤努斯、孟加拉鄉村銀行 / 2007年:高爾、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 2008年:阿赫蒂薩里 / 2009年:歐巴馬 / 2010年:劉曉波 / 2011年:詹森-瑟利夫、格鮑伊、卡曼 / 2012年:歐洲聯盟 / 2013年: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 2014年:薩塔亞提、優素福扎伊 / 2015年: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 2016年:桑托斯 / 2017年: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 2018年:穆奎格、穆拉德 / 2019年:阿比 / 2020年:世界糧食計劃署 / 2021年:雷薩、穆拉托夫 / 2022年:比亞利亞茨基、紀念、公民自由中心 / 2023年:穆罕默迪 / 2024年: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 |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2年、1919年、1925年、1929年、1933年、1935年、1944年、1952年、1954年、1960年、1962年、1976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全國黨代會和總統候選名單(英語:List of United States Democratic Party presidential tickets) |
| ||||||
---|---|---|---|---|---|---|---|
總統行政當局(英語:Administration (government)) |
| ||||||
眾議院領袖和核心小組主席(英語:House Democratic Caucus) |
| ||||||
參議院領袖和核心小組主席(英語:Senate Democratic Caucus) |
| ||||||
全國黨代會 主席 |
| ||||||
州及屬地組織(英語:List of state parties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United States)) |
| ||||||
附隨組織(英語:Democratic Party (United States) organizations) |
| ||||||
相關條目 |
| ||||||
註:N代表南方民主黨主辦或提名。 |
產品 |
| ||||||||||||||||||
---|---|---|---|---|---|---|---|---|---|---|---|---|---|---|---|---|---|---|---|
服務 |
| ||||||||||||||||||
人物 |
| ||||||||||||||||||
公司 |
| ||||||||||||||||||
相關 | |||||||||||||||||||
部門 | |||||||||||
---|---|---|---|---|---|---|---|---|---|---|---|
廣告 | |||||||||||
通訊 | |||||||||||
硬體 | |||||||||||
軟體 | |||||||||||
平台 | |||||||||||
開發工具 | |||||||||||
出版 | |||||||||||
搜索 |
| ||||||||||
停止開發 |
| ||||||||||
人物 |
| ||||||||||
其它 |
| ||||||||||
相關 | |||||||||||
先驅 |
| ||||||||
---|---|---|---|---|---|---|---|---|---|
全球性貢獻 |
| ||||||||
創新 |
| ||||||||
2019年以來的入選者 |
|
Template:USCongRep/TN/95Template:USCongRep/TN/96Template:USCongRep/TN/97Template:USCongRep/TN/98
|
- 1948年出生
- 在世人物
- 比爾·柯林頓內閣
-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 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 黃金時段艾美獎獲獎者
- 美國副總統
-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 美國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
- 1988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
- 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
- 美國民主黨聯邦參議員
- 美國民主黨聯邦眾議員
- 田納西州政治人物
- 田納西州民主黨人
- 網際網路先驅
- TED演講人
- Google人物
- 凱鵬華盈人物
- 蘋果公司人物
- 美國慈善家
- 美國金融家
- 美國大眾媒體所有者
- 美國部落客
- 美國環保人士
- 美國社會運動者
- 哥倫比亞大學教師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師
- 美國戰地記者
- 美國陸軍士兵
- 美國越戰軍人
- 越南戰爭戰地記者
- 美國浸禮宗教徒
- 范德堡大學校友
- 哈佛大學校友
- 蘇格蘭裔美國人
- 愛爾蘭裔美國人
- 田納西州人
-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人
- 20世紀美國政治人物
- 美國民主黨副總統
- 蘇格蘭-愛爾蘭裔美國人
- 田納西州聯邦參議員
- 美國民主黨黨員
- 康考迪亞大學榮譽博士
-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獲得者
- 總統自由勳章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