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長春地質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長春地質宮
吉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長春市朝陽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38年
編號7-126
認定時間2014年公布
地圖

長春地質宮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西民主大街6號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內,原為長春地質學院(原東北地質學院)的教學樓,現為吉林大學地質宮博物館。

地質宮原址是滿洲國計劃建設的「皇宮政殿」,但滿洲國覆滅時僅建成地基。1953年在原地基的基礎上建設東北地質學院教學樓,該建築由長春市建築設計室(今吉林省建築設計院前身)的王輔臣主持設計[1]

歷史

[編輯]

滿洲國新帝宮(未建成)

[編輯]
原先規劃的滿洲國帝宮御花園2006年6月改造成名為「裕華園」的公園[2]

1932年4月,滿洲國執政溥儀執政府吉長道尹公署遷至只做了簡單修繕的原吉黑榷運局官署。同年,實際控制滿洲國的日本關東軍開始與滿鐵經濟調查會和滿洲國國務院直屬的國都建設局共同擬定《大新京都市計劃》,執政府選址問題成為該計劃的首要問題[3]

執政府選址的方案共有4套,其一為杏花村(即現地質宮一帶),其二為西南郊(現紅旗街東南),其三為杏花村東南部的台地(即今長白山賓館一帶),其四為南嶺(即今空軍航空大學一帶);在這些方案中,滿鐵經濟調查會主張大門朝向東北的南嶺方案,國都建設局則主張正門朝南的杏花村方案,雙方相持數月後,1932年11月由關東軍參謀長小磯國昭和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出面仲裁,杏花村方案被採納。1934年,滿洲國政府在杏花村臨時壘起一座土壇,改元康德的溥儀同年3月1日在這座臨時祭壇舉行了「告天禮」[3],杏花村也從「執政府用地」變成了「皇宮用地」[4]

1938年9月10日,滿洲國政府舉辦了「宮廷造營興工式」,即新帝宮的開工典禮。按照規劃,新帝宮占地51.2公頃,最南面為占地3公頃的矩形廣場「國都廣場」,計劃用作國民遙拜場所,該廣場即今文化廣場的前身,而廣場北面今地質宮的所在地則規劃為溥儀的皇宮,最北側則規劃為御花園及專為溥儀準備的防空洞,另有若干用於宮內府、禁衛軍的附屬建築。新帝宮的內部裝飾設計工作由川島織物株式會社負責,設計工作甚至一直持續到1945年8月且均按照原尺寸繪製了詳細的圖紙[3]

但此後由於太平洋戰爭加劇了日本物資的緊缺(尤其是水泥材和有色金屬材料),溥儀不得不於1943年下令停止只完成了地下部分的新帝宮工程,這項原計劃用8年完成的工程也就此草草結束。從1935年到1945年,新帝宮項目總計撥款1000餘萬滿洲國圓,而這些撥款的成果只有正殿的地基和圍牆[3]日本投降後,滿洲國新帝宮正殿的室內裝飾設計被最高裁判所等日本本土項目實際應用[3]

地質宮

[編輯]
地質宮內的藻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地質院校東北地質專科學校1951年8月30日在長春成立,1952年11月12日改為東北地質學院[5],而當時學院的教學活動分散在鴿子樓、二院、三院等處,留意到這點的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與長春市委第二書記汪小川(原西路軍成員,後任長春地質學院院長)商討地質學院的校址及建設問題,汪小川提議利用未成帝宮地基並將周圍的地皮一併劃歸學院,何長工代表地質部同意該方案[6]

1953年7月1日,地質宮在原滿洲國新帝宮地基上開工,工程投資達到第一套人民幣700億元[6]。工程於1954年6月18日正式建成,並由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字命名「地質宮」。地質宮為框架結構,地下1層,地上4層,總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頂層屋脊為單檐歇山琉璃瓦頂,兩脊終端加飾鳳凰浮雕,翼角上塑有脊獸,獸前古人騎鳳引路。兩側為雙重檐歇山綠琉璃瓦頂。琉璃瓦屋頂下的檐口、斗拱、梁坊均為釉彩。但也因此,地質宮被《人民日報》署名文章《一座浪費的不適用的學校建築》批評為「長春市內最豪華的一座建築物」,此後全國範圍內對「大屋頂」的批判甚至導致地質宮在數十年後被附會為梁思成的作品[1]

地質宮是長春有史以來第一座採用高台基、大屋頂、古典彩飾手法設計的仿古建築,自建成以來即成為長春市的標誌建築之一,並一直作為教學樓使用。[7][8]2000年吉林大學將該長春地質學院(合併時稱長春科技大學)合併後,作為博物館使用。

2014年長春地質宮被公布為吉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影視取景

[編輯]

2022年電視劇《人世間》中,「吉春火車站」的取景地即地質宮[9]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说说地质宫的设计者. 長春晚報. 2018-11-12 [2023-07-13]. 
  2. ^ 裕华园. 長春園林綠化局. 2016-11-04 [2023-07-16]. 
  3. ^ 3.0 3.1 3.2 3.3 3.4 張賢達. 老长春:地质宫的前世今生(上). 政協長春市委員會. 2013-01-18 [2023-07-13]. 
  4. ^ 杏花村:长春市内面积最小的公园. 長春晚報. 2019-07-02 [202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3). 
  5. ^ 青蓝相继 弦歌不辍. 吉林大學報. 2019-09-30 [202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3). 
  6. ^ 6.0 6.1 董漢良; 龍雲飛. 皇宫废墟上建起的科学殿堂——地质宫. 吉林大學報. 2016-05-27 [202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3). 
  7. ^ 久违了,地质宫!属于长春地院的黄金年代. 搜狐. [2020-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2). 
  8. ^ 建国初期长春的“十大建筑”之—— 长春地质宫. 長春市人民政府. [2020-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2). 
  9. ^ 剧中的火车站就是我们熟悉的“地质宫”. 城市晚報. 2022-02-16 [202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