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

座標46°20′36″N 119°16′35″W / 46.343224°N 119.276333°W / 46.343224; -119.27633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正門入口
創建時間1965-01-04
預算6.16 億美元(2016年)[1]
研究領域能源、國家安全與環境
主任Steven Ashby
員工數目4,300
地址902 Battelle Boulevard
位置 美國華盛頓州里奇蘭
主管機構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英語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網頁www.pnnl.gov

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英語: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簡稱:PNNL),創建於1965年,位於美國華盛頓州東部哥倫比亞河亞基馬河英語Yakima River交界的沙漠地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曼哈頓工程」里生產美國原子彈核材料的漢福德基地Hanford Site)的基礎上建成。PNNL最初的任務是接管曼哈頓計劃遺留設施及核廢棄物處理及其相關研究,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從事整個基礎科學研究。PNNL隸屬於美國能源部,現擁有4000多名科學家。其優勢研究領域包括能源環境計算機核能放射化學等,特別是基礎分子科學和計算機科學

歷史

[編輯]

漢福德基地創立於時值二戰期間的1943年,乃世界上第一座生產反應爐,為美國的核發展成績斐然。然而核材料的生產也嚴重污染了環境,美國能源部自1977年開始接該管基地,1987年,最後一個核反應爐停止運行,故漢福德成為美國埋藏核廢料最多的地方。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聯邦政府每年投入20億美元用於漢福德基地的核廢料處理,這也成為世界最大的環境治理項目。PNNL的工作重點也從核材料的研製轉移到環境科學,包括核廢料的遷移與儲藏等。

1986年,PNNL時任主任、非洲裔科學家威廉·威利(William R. Wiley)和他的團隊討論,國家面臨嚴重環境問題,實驗室應如何迎接挑戰?這些思考出現在美國科學院的報告《化學中的機會》中,報告提出了與能源環境相關的幾大科學問題,同時建議調整國家實驗室的使命以迎接新的挑戰。這種轉型的結果是能源部所屬國家科學用戶平台——環境分子科學實驗室(EMSL)在PNNL的創立。威利相信,對現象背後分子過程的認識和控制,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EMSL將擅長計算機模擬分子過程的理論學家與物質科學、生命科學領域的實驗科學家聚集在一起,給他們配備最好的裝置、設備,營造出最好的研究條件。

在創建國家科學平台的同時,威利和他的團隊已經開始為基礎研究的開展做準備。他們邀請了傑出的資深科學家規劃和領導實驗室的研究項目。1989年,他們從耶魯大學請來了史蒂夫·科森(Steve Colson),負責環境分子科學實驗室的實驗化學物理項目,每年給他250萬美元研究經費供他自由支配,讓他發展世界領先的表面化學物理研究項目。[2]

與中國大陸的交流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46°20′36″N 119°16′35″W / 46.343224°N 119.276333°W / 46.343224; -119.27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