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瑩 (三國)
薛瑩 | |||||||||
---|---|---|---|---|---|---|---|---|---|
光祿勛 | |||||||||
國家 | 孫吳、西晉 | ||||||||
時代 | 三國時期至西晉 | ||||||||
主君 | 孫權、孫亮、孫休、孫晧、司馬炎 | ||||||||
姓名 | 薛瑩 | ||||||||
字 | 道言 | ||||||||
籍貫 | 沛郡竹邑(今安徽省宿州市北) | ||||||||
出生 | 不詳 | ||||||||
逝世 | 晉武帝太康三年 282年 | ||||||||
| |||||||||
著作 | |||||||||
《新議》八篇(已佚) 《後漢記》一百卷(今存輯本) 《吳書》五十五卷(與韋昭等合撰,已佚) 《臨海水土異物志》一卷(已佚) 《薛瑩集》三卷(已佚) | |||||||||
薛瑩(3世紀—282年),字道言,沛郡竹邑(今安徽省宿州市北)人,薛綜次子,三國時期孫吳後期重要官員,吳亡後仕晉。薛瑩也是一位詞賦家和史學家,曾與韋昭等人合著《吳書》五十五卷,另著有《東漢記》一百卷,今存輯本。
生平
[編輯]孫亮、孫休時期
[編輯]薛珝為吳國著名學者薛綜之子,被任命為祕府中書郎。[1]孫亮即位後,任韋昭為太史令,負責編撰《吳書》,薛瑩與周昭、梁廣、華覈四人受命輔助。[2]孫休即位後,薛綜與虞汜、賀邵、王蕃被任命為散騎中常侍,加附馬都尉,負責規諫皇帝過失,當時的輿論稱贊他們公正清廉。[3]幾年後,薛綜因病辭去官職。[4]
孫皓時期
[編輯]元興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七月,孫皓即位,任命薛瑩為左執法,後又升為選曹尚書。[5]建衡元年(269年,晉泰始五年),孫皓立孫瑾為太子,又任命中書令賀邵兼任太子太傅,薛瑩兼任太子少傅。[6]建衡三年(271年,晉泰始七年),因何定提議開鑿聖谿來溝通江、淮,孫皓命薛瑩帶領一萬人去完成,但最後因為道路中多盤石難以施功,無功而返。[7]此後,薛瑩被任命為武昌左部督,外出統兵。
鳳凰二年(273年,晉泰始九年)七月,薛瑩與夏口督魯淑率軍攻晉,魯淑圍弋陽(今河南省潢川縣),薛瑩攻新息(今河南省息縣),氣勢浩大,對晉號稱有十萬大軍,結果都被晉將王渾擊敗。[8]後孫皓又追究聖谿開鑿失敗的責任,將薛瑩下獄,當時大司農樓玄也因事下獄,大司馬陸抗聽說後,特意上疏請求寬恕二人,後二人被流放廣州。[9]
同年,《吳書》編輯工作的負責人侍中、左國史韋昭被孫皓處死,東觀令、右國史華覈救韋昭不成,便上疏請求召還薛瑩,已完成,得到孫皓的同意,薛瑩因此又回朝擔任左國史一職,主持《吳書》的編撰工作。[10]不久後,又因維護被誣陷的選曹尚書繆禕被再次流放廣州。[11]但還未到達廣州,便又被召回朝中,再次授予左國史的職務。[12]薛瑩曾多次上疏請求革除嚴苛的刑罰,減輕百姓的徭役,有時建議會被孫皓所採納。後又升為光祿勛。[13]
天紀四年(280年,晉泰始六年),吳國滅亡的態勢已定,薛瑩和中書令胡沖建議孫皓分別遣送使節向王濬、司馬伷、王渾請降,試圖分化晉軍,未能奏效,降書即出自薛瑩之手。[14][15]
晉武帝時期
[編輯]後薛瑩隨孫皓降晉,到達洛陽後受到晉武帝的召見,被任命為散騎常侍。[16]晉武帝曾問他孫皓滅亡的原因,薛瑩將其歸納為「昵近小人,刑罰妄加,大臣大將,無所親信,人人憂恐,各不自保,危亡之釁,實由於此」。[17]太康三年(282年),薛瑩逝世。[18]
家庭
[編輯]薛瑩家系 |
---|
評價
[編輯]- 陸凱:「姚信、樓玄、賀邵、張悌、郭逴、薛瑩、滕修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楨幹,國家之良輔。」(《三國志·吳書·潘濬陸凱傳第十六》)
- 陸抗:及瑩承基,內厲名行。(《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 陸喜:「或問余:『薛瑩最是國士之第一者乎?』答曰:『以理推之,在乎四五之間。 』問者愕然請問。答曰:『……斟酌時宜,在亂猶顯,意不忘忠,時獻微益,此第四人也。溫恭修慎,不為諂首,無所云補,從容保寵,此第五人也。…… 』」。(《晉書·列傳第二十四》)
- 華覈:瑩涉學既博,文章尤妙,同寮之中,瑩為冠首。今者見吏,雖多經學,記述之才,如瑩者少。(《三國志·吳書·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
- 陳壽評曰:及瑩纂蹈,允有先風,然於暴酷之朝,屢登顯列,君子殆諸。(《三國志·吳書·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注釋
[編輯]-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初為祕府中書郎。
-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右國史華覈上疏曰:「……至少帝時,更差韋曜、周昭、薛瑩、梁廣及臣五人,訪求往事,所共撰立,備有本末。……」
- ^ 《三國志·吳書·王蕃傳》:孫休即位,與賀邵、薛瑩、虞汜俱為散騎中常侍,皆加駙馬都尉。時論清之。
-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數年,以病去官。
-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孫皓初,為左執法,遷選曹尚書。
-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及立太子,又領少傅。
-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是歲,何定建議鑿聖谿以通江淮,皓令瑩督萬人往,遂以多盤石難施功,罷還,出為武昌左部督。
- ^ 《晉書·王渾傳》:渾假節、領豫州刺史。吳將薛瑩、魯淑眾號十萬,淑向弋陽,瑩向新息,時州兵並放休息,眾裁一旅。浮淮潛濟,出其不意,擊破之。
-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後定被誅,皓追聖谿事,下瑩獄,徙廣州。
-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右國史華覈上疏曰:「臣聞五帝三王皆立史官,敘錄功美,垂之無窮。漢時司馬遷、班固,咸命世大才,所撰精妙,與六經俱傳。大吳受命,建國南土。大皇帝末年,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項峻始撰吳書。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紀錄。至少帝時,更差韋曜、周昭、薛瑩、梁廣及臣五人,訪求往事,所共撰立,備有本末。昭、廣先亡,曜負恩蹈罪,瑩出為將,復以過徙,其書遂委滯,迄今未撰奏。臣愚淺才劣,適可為瑩等記注而已,若使撰合,必襲孚、峻之跡,懼墜大皇帝之元功,損當世之盛美。瑩涉學既博,文章尤妙,同寮之中,瑩為冠首。今者見吏,雖多經學,記述之才,如瑩者少,是以慺慺為國惜之。實欲使卒垂成之功,編於前史之末。奏上之後,退填溝壑,無所復恨。」皓遂召瑩還,為左國史。
-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頃之,選曹尚書同郡繆禕以執意不移,為群小所疾,左遷衡陽太守。既拜,又追以職事見詰責,拜表陳謝。因過詣瑩,復為人所白,雲禕不懼罪,多將賓客會聚瑩許。乃收禕下獄,徙桂陽,瑩還廣州。
-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未至,召瑩還,復職。
-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是時法政多謬,舉措煩苛,瑩每上便宜,陳緩刑簡役,以濟育百姓,事或施行。遷光祿勳。
- ^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晧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沖等計,分遣使奉書於濬、伷、渾。
-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其文,瑩所造也。
-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瑩既至洛陽,特先見敘,為散騎常侍,答問處當,皆有條理。
- ^ 干寶《晉紀》:武帝從容問瑩曰:「孫晧之所以亡者何也?」瑩對曰:「歸命侯臣晧之君吳也,昵近小人,刑罰妄加,大臣大將,無所親信,人人憂恐,各不自保,危亡之釁,實由於此。」
-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太康三年卒。
參考資料
[編輯]-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 陳壽著、裴松之注
- 《三國志·吳書·薛綜(附子瑩)傳》 陳壽著、裴松之注
- 《三國志·吳書·陸遜(附子抗)傳》 陳壽著、裴松之注
- 《三國志·吳書·王蕃傳》 陳壽著、裴松之注
- 《三國志·吳書·華覈傳》 陳壽著、裴松之注
- 《晉書·王渾傳》 房玄齡等著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