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腹鷴
藍腹鷴 | |
---|---|
雄鳥 | |
雌鳥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雞形目 Galliformes |
科: | 雉科 Phasianidae |
屬: | 鷴屬 Lophura |
種: | 藍腹鷴 L. swinhoii
|
二名法 | |
Lophura swinhoii (Gould, 1863)
| |
藍腹鷴的分布圖 | |
異名 | |
|
藍腹鷴(學名:Lophura swinhoii),別名藍鷴,山雞[2],俗稱臺灣山雞[3],為臺灣特有種,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雉科鷴屬,雄鳥軀體幾乎皆為藍色,因而得名。阿里山鄒族稱「toevosʉ」[4]。
分布
[編輯]藍腹鷴為臺灣保育類動物,分布於本島海拔300-2000公尺天然林[5]。
生態習性
[編輯]棲息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的闊葉林或混生林中,行動謹慎,常常悄然無聲地活動,故不易見到。
食物:以植物的果實、種子為食,也吃一些無脊椎動物。
外形特徵
[編輯]藍腹鷴為深藍色的大型雉類。雄性頭頸黑色,羽冠白色有時帶黑斑,後頸及頸側為深藍色,帶悅目的金屬光澤,上背白色,下背及尾上覆羽黑色,並具有寬闊的帶金屬光澤的藍色羽緣,肩羽赤紅色,翼上覆羽及次級飛羽黑色具寬闊的帶金屬光澤的綠色羽緣;初級飛羽棕色;尾羽除一對中央尾羽為鮮亮的白色外,均為黑色並帶有藍色光澤。雌性為雄性的暗色版本,以褐色、土黃和黑色的條紋為主要色調。
叫聲
[編輯]- 藍腹鷴安靜狀態:
- 藍腹鷴在安全狀態下略有些興奮,對周圍很好奇的另一種:
繁殖與保護
[編輯]繁殖期在每年的4月-6月間,在地面上刨淺坑為巢,每次產卵2-12枚,呈乳黃色。孵化期大約25天,雛鳥兩年達到性成熟。
- CITES瀕危等級:附錄I(生效年代:1997年)
- IUCN瀕危等級:易危(生效年代:1996年)
瀕危因素
[編輯]- 棲息地破壞:本物種的棲息地為中低海拔森林,自漢人大量移居臺灣後便持續遭受破壞,以至適於藍腹鷴生存的原始環境銳減,嚴重威脅本物種的生存。
- 過度捕獵: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於山地開發之後移民的捕獵行為,但在50-60年代,尚未實施全面禁獵政策之前,許多日本人和華僑在臺灣觀光購買紀念品時,喜歡帶美麗的動物標本回去,這也刺激了對本物種的捕獵行為。
藍腹鷴的發現和命名
[編輯]藍腹鷴介紹於西方世界於1860年代,是19世紀博物學高速發展下的產物,它的發現者是博物學家、東方鳥類學研究的重量級人物、鳥類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
1862年4月1日,斯文豪得到了一張被有藍色羽毛的大型雉類的皮,因為天氣炎熱,獵人怕屍體腐爛,沒有給他帶回完整的個體。斯文豪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種新發現的大型雉類,當地人稱它為「Wa-koe」(即「華雞」的泉腔臺灣話發音 huâ-kue)。此後他多次讓獵人努力採集這種雉類的標本,他自己也經常蹲守在Wa-koe可能出沒的樹林,可惜最終也沒有看到它。過些時日,斯文豪終於得到一隻完整的雄性標本。同年的12月8日,獵人送來了一隻活體的雄鳥,這隻鳥的羽毛光鮮完整,斯文豪把這隻雄鳥輾轉香港、印度送回了倫敦放養。隨後,斯文豪又陸續捕獲了一些活體送回英國。他在寄給《Ibis》(英國鳥類家學會的會刊)的多封信中記述了藍腹鷴在籠養狀況下的繁殖和換羽等行為,這是藍腹鷴的生物學和飼養研究中最早的資料。
1862年,斯文豪回倫敦養病期間把在臺灣採集到的一批珍貴標本交給英國鳥類畫家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古爾德根據這些標本發表了16個新種,其中就有藍腹鷴[6]。
參考
[編輯]-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Lophura swinhoi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2016-10-01].
- ^ 藍腹鷴. 農業知識入口網. 農業部.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4).
- ^ 廖志晃. 「台灣山雞」現身溪頭林道 斷腳藍腹鷳雌鳥成矚目焦點. 中時新聞網. 2022-02-07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7).
- ^ 浦忠勇. 獵場是男人的身體—鄒族傳統狩獵及漁撈文化研究1 (PDF). 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9-02).
- ^ 方偉宏. 台灣鳥類全圖鑑. 貓頭鷹出版社. 2008. ISBN 978-986-7001-64-1.
- ^ 臺灣光華雜誌. 英國外交官的台灣紀行-斯文豪的福爾摩沙大發現. 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2023-06-12 [202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