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蘇黎世/麥金托什太陽黑子分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如圖,描述了蘇黎世/麥金托什太陽黑子分類中的Z(修訂蘇黎世修訂),p(最大的太陽黑子的半陰影)於c(太陽黑子的分布),並展示了不同分類下太陽盒子的樣貌。

蘇黎世/麥金托什太陽黑子分類(英語:Zürich/McIntosh system)是一種用於描述太陽黑子結構、複雜程度、大小等特性的一種分類方法。這種分類的序號由3個字母組成,第一個參數描述了一個黑子群的形態和演化,第二個參數描述了黑子群中最大黑子的形狀,第三個參數描述了太陽黑子群中黑子的分布[1]

蘇黎世/麥金托什太陽黑子分類由麥金托什(Patrick S. McIntosh)於1990年發明,並被蘇黎世修訂[2]

簡述[編輯]

該分類由3個參數構成,分別是Z(修訂蘇黎世),p(最大的太陽黑子的半陰影)於c(太陽黑子的分布).例如,Fkc就描繪了一個雙極的兩端斑點上有半影區,長度>15°,最大點的半影輪廓不規則,其中的多個本影是分開的,但南北直徑大於2.5 °的緊湊的太陽黑子。

一個複雜的太陽黑子系統(區域12912),分類為Fkc,其擁有巨大的體積與複雜的黑子陰影區與半陰影區,本圖展現了其在太陽動力學天文台的日震與磁成像儀(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 HMI)於2014年10月25日的拍攝的都卜勒影像。
本圖展現了其在太陽動力學天文台的日震與磁成像儀(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 HMI)於2014年10月25日的拍攝的可見光影像。

Z(修訂蘇黎世修訂)[編輯]

修訂蘇黎世分類是根據是否存在半影、半影如何分布以及黑子群的長度來定義的。長度以絕對日光度定義。單極群(A)是一個點,或者說是一個緊湊的黑子群,點之間的距離最大為3°,否則會被分類成2個區域。對於一組半影(類H),最大的分離是測量在附屬本影的中心和最近的邊界半影區周圍的主要黑子。雙極基團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點,形成長度大於3°的細長簇。通常在黑子群中間會有一個空隙,把它分成兩個不同的部分。具有較大主斑點的黑子群長度必須為5°才能被歸類為雙極群。

  • A:沒有半影的單極黑子群,代表太陽黑子群的形成或演化的最後階段。
  • B:雙極黑子群無任何斑點半影。
  • C:雙極黑子群在組的一端有半影,在大多數情況下半影圍繞最大的黑子本影。
  • D:雙極黑子群,兩端斑點都有半影,長度≤10 ° 。
  • E:雙極黑子群,兩端斑點都有半影,長度>10°並≤15 ° 。
  • F:雙極黑子群,兩端斑點都有半影,長度 > 15 ° 。
  • H:具有半影的單極黑子群。主要斑點通常是從已存在的雙極群中剩餘的主要黑子。

p(黑子群中最大黑子的半影)[編輯]

太陽黑子群中最大黑子的類型可以用半影的類型、半影的大小以及半影內部半影和本影的對稱性來描述。

  • x:無半影(群類為A或B)。
  • r:原始半影,部分環繞最大黑子。這種半影不完整,顆粒狀而非絲狀,比成熟半影更亮,從黑子延伸3"。原始半影可能處於形成或溶解階段。
  • s:小型對稱。最大黑子具有圓形或橢圓形的成熟、暗色、絲狀半影,邊界略帶不規則性。半影中只有一個黑子,或者一簇緊密的黑子,模仿半影的對稱性。半影的南北直徑小於2.5°。
  • a:小型非對稱。最大黑子的半影輪廓不規則,半影內部的多個黑子分開,不模仿半影的對稱性。半影的南北直徑小於2.5°。
  • h:大型對稱。結構與's'型相同,但半影的南北直徑大於2.5°。因此,面積必須大於2.5億分之一的太陽半球。
  • k:大型非對稱。結構與'a'型相同,但半影的南北直徑大於2.5°,因此面積大於2.5億分之一的太陽半球。

c(太陽黑子的分布)[編輯]

對太陽黑子群內部的相對黑點分布進行簡單排名,提供額外信息,例如群的面積以及在主黑子和隨從黑子之間的磁極反轉線附近可能存在的強黑點情況。

  • x:對於單極群(A類和H類)無須定義。
  • o:開放。主黑子和隨從黑子之間很少有黑點。群內的黑子非常小。
  • i:中等。許多黑點位於群的領頭和尾部之間,但沒有一個黑子具有成熟的半影。
  • c:緊湊。主黑子和隨從黑子之間的區域充滿許多內部黑子,至少一個內部黑點具有成熟的半影。極端情況下,整個黑子群都被連續的半影區域所包圍。

與耀斑的關聯性[編輯]

大型複雜太陽黑子群(D + E + F)的耀斑產生潛力比小型簡單太陽黑子群(A + B + C + H)的耀斑產生潛力大約高8倍。79%的耀斑是由大型和複雜的太陽黑子群產生的,只有21%的耀斑是由小型太陽黑子群產生的。最大和最複雜的 F 級(非常大和非常複雜)太陽黑子群表現出最高的耀斑產生潛力(平均每個太陽黑子群2.16個X級耀斑) ,而最小和最不複雜的A級太陽黑子群表現出最低的耀斑產生潛力(平均每個太陽黑子群0.05個X級耀斑)[3]

參考資料[編輯]

  1. ^ SWx classifications | STCE. www.stce.be. [2024-06-22] (英語). 
  2. ^ McIntosh, Patrick S.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nspot groups. Solar Physics. 1990, 125 (2): 251–267. doi:10.1007/BF00158405 (英語). 
  3. ^ Eren, S.; Kilcik, A.; Atay, T.; Miteva, R.; Yurchyshyn, V.; Rozelot, J. P.; Ozguc, A. Flare-production potential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unspot group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7-02-11, 465 (1): 68–75. doi:10.1093/mnras/stw2742. 

參見[編輯]

額外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