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薌劇
薌劇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福建省漳州市和廈門市 |
分類 | 傳統戲劇 |
序號 | 208 |
編號項目 | Ⅳ—64 |
登錄 | 2006年 |
福建薌劇 | |
漢字 | 薌劇 / 歌仔戲 |
---|---|
白話字 | hiong-kio̍k / koa-á -hì |
福建薌劇(閩南語:Hok-kiàn hiong-kio̍k)是二十世紀初葉發源於宜蘭的臺灣歌仔戲分支,是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閩南語系的傳統地方戲劇之一。臺灣歌仔戲在傳入福建後,在當地稱為薌劇。歌仔戲在台灣正式成型時,傳採用福建漳州一帶的「歌仔」;「歌仔」又稱「雜錦歌」、「什錦歌」、「錦歌」。錦歌是什錦歌之簡稱;1953年,中國福建省文化廳決定將流傳於漳州九龍江,又稱薌江,當地的臺灣歌仔戲正式稱為「薌劇」。編印發行《閩南民間音樂資料彙刊》時,因「什錦」一詞過於粗俗,書中略稱為錦歌。以早在閩南有歌仔,沒有「錦歌」。而九龍江在龍海縣石碼地域一段被稱為錦江。因政治考量,曾刻意稱當地的歌仔為「錦歌」,並視之為歌仔劇的根源)。乃是吸收民間小戲與民謠曲調而來,以七字或五字組成一句,每四句組成一段,由方言俚語演唱來說故事的一種民歌。
歷史沿革
[編輯]1925年廈門梨園戲團雙珠鳳曾聘請臺灣歌仔戲藝員去教戲,自此在閩南地區流行。1926年臺灣玉蘭班前往廈門新世界劇場連演四個月。1928年臺灣人前往福建省漳州龍海白礁慈濟宮謁祖時,聘請臺灣歌仔戲班三樂軒前往演出酬神,曾在廈門演出,引起當地轟動。其後閩南地區便紛紛組成歌仔戲班。當時到中國教戲的臺灣演員有戴水寶、溫紅塗等,以溫紅塗的影響最大。
福建當地藝員邵江海、林文祥都是台灣歌仔戲藝員溫紅塗的學生,他們的同學還有王錦泉、吳泰山、盧培森等人,他們兩人據歌仔戲曲調加以變革,成為「改良調」(以台灣後來稱為「都馬調」的「雜碎仔調」為主的系列曲調,雜碎在這裡是什錦的意思),組演所謂改良戲,日治時期的台灣樂器被查禁,邵江海、林文祥等人用南管(泉州南音)的樂器「三弦」(皮面,共鳴箱蒙蟒皮或蛇皮)和「洞簫」(即「尺八」;比民樂的洞簫要長,有時也用民樂洞簫。註:這裏指的民樂何意?中國洞簫可略分為北簫及南簫。南簫保留舊制,而北簫在規制上,一般都長於南簫。尺八仍是唐制「篴、通洞」,一尺八寸,九竹節的規制。民樂洞簫是指廣東民樂,或另有所指?)代替台灣月琴和台灣品仔(笛),主弦(領奏琴師)的胡琴類樂器殼子弦、大廣弦則用新發明的六角弦代替,躲過國民政府取締。
1949年,台海兩岸分治之前。廈門都馬班前往台灣演出,引入都馬調。大陸政權易手之後,都馬班則留在台灣演出。中共建政後,於1953年將歌仔戲改稱薌劇,而歌仔則統稱錦歌。此後發展與台灣歌仔戲(薌劇)漸異。
薌劇在中國政治運動及文藝政策影響下,進行許多變革,許多題材都曾被禁演,而改演具有濃厚政治意識形態的劇目。文化大革命期間,更難逃樣板戲的襲捲,因而受到京劇極大的影響。而在中國改革開放後,樣板戲的影響雖少了,然而目前的演出形式仍然與民間審美差異極大,受到其他劇種影響,普通話的語言形式和京劇影子仍然隨處可見。在行腔上也採真假嗓互用的方式,與台灣用本嗓的方式不同。
閩南歌仔戲在中國戲曲改革、戲曲現代化的大潮下,創作演出了許多歌仔戲現代戲(現代歌仔戲;時裝歌仔戲):如從話劇改編,刻劃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的《八一風暴》、從1960年謝晉電影與1964年吳祖強作曲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改編的《瓊花》、描繪台灣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變;二二八人民起義)的《台民淚》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碧水贊》這齣歌仔戲現代戲(薌劇現代戲)。
1963年夏,湯印光、陳志亮、吳毅、陳曙、薌人、莊明6人根據當時聞名全國的被譽為《榜山風格》的堵江抗旱事蹟開始編劇,1965年初,《碧水贊》劇本定稿,由龍溪專區薌劇團演出,1965年春,參加華東區戲曲現代戲觀摩會演,1965年4月,劇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並由文化部藝術局印發,向全國推薦。後來改編成話劇《龍江頌》,被列為樣板的現代京劇《龍江頌》就是話劇《龍江頌》改編的。(龍江指閩南的河流「九龍江」)。
目前閩南的廈門市已恢復使用「歌仔戲」名稱多年,而廈門的「廈門市歌仔戲劇團」和漳州的「漳州市薌劇團」是閩南最有代表性的2大歌仔戲劇團(薌劇團),它們都是公營劇團(國家劇團)。目前除了公立劇團外,閩南地區也有數百個民間劇團。
北京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於1998年與廈門戲曲舞蹈學校(廈門藝術學校)合作開辦1屆歌仔戲大專(專科)班,全名「中國戲曲學院歌仔戲大專班」,培養出18個歌仔戲大專(專科)畢業生。
福建漳州市薌劇團以台灣小說家洪醒夫原著小說《散戲》改編的薌劇現代戲(歌仔戲現代戲;時裝戲)《戲魂》得到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2屆文華獎的「文華新劇目獎」。
《戲魂》編劇楊聯源和方朝暉獲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2屆文華獎的單項獎「文華劇作獎」。
鄭秀琴以飾演《戲魂》中章月嬌1角獲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2屆文華獎的單項獎「文華表演獎」。
廈門市歌仔戲劇團在2007年以歌仔戲現代戲《邵江海》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12屆文華獎的「文華大獎」殊榮,是比「文華新劇目獎」更高的獎項,本屆戲曲類中國取6名,《邵江海》列第5。
《邵江海》編劇曾學文得到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12屆文華獎的單項獎「文華劇作獎」。
《邵江海》導演韓劍英、黃天福 (歌仔戲)得到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12屆文華獎的單項獎「文華導演獎」。
《邵江海》音樂設計江松民、朱偉捷得到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12屆文華獎的單項獎「文華音樂創作獎」,朱偉捷是廈門市歌仔戲劇團主持工作的副團長。
《邵江海》舞台美術設計黃永碤得到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12屆文華獎的單項獎「文華舞台美術獎」。
鄭惠兵以飾演《邵江海》中邵江海1角得到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12屆文華獎的單項獎「文華表演獎」。
蘇燕蓉以飾演《邵江海》中春花1角得到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12屆文華獎的單項獎「文華表演獎」。
得到這些榮譽前,歌仔戲現代戲(時裝戲)《邵江海》已得到「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中國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評比展演1等獎」、「中國戲曲學會獎」、「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5個1工程獎」。
2006年5月20日,福建漳州和廈門的歌仔戲被列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第1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序號208,編號 Ⅳ—64。
2008年1月26日,4位歌仔戲表演藝術家列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表的《第2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漳州的鄭秀琴和吳茲明(《戲魂》的導演);廈門的紀招治和陳志明 (歌仔戲)。
海峽兩岸歌仔戲交流
[編輯]目前中國大陸歌仔戲界常透過學術研討會、電視等媒介與台灣歌仔戲交流,台灣歌仔戲研究者王振義、台灣歌仔戲音樂家許再添、台灣歌仔戲演員呂福祿等人曾應邀到閩南參訪,台灣演員廖瓊枝、王蘭花、張秀琴、呂雪鳳、張麗春、莊金梅、杜玉琴、石惠君、許亞芬等曾應邀到閩南表演,台灣歌仔戲劇團明華園曾應邀到北京公演。
而中國的國家一級演員鄭秀琴(她是邵江海和林文祥的學生,做過漳州市薌劇團團長)曾多次到台灣表演,該團主弦(領奏琴師)鄭解放、楊森林也數度到台灣演奏,該團的中國國家一級演員作曲員陳彬 (歌仔戲)曾到台灣編曲作曲,在台灣的作品有《李娃傳》(柯銘峰主弦,鄭松江司鼓,鄭松江原任漳州市薌劇團鼓師,現已退休)、《長生殿》(楊森林主弦,王清松司鼓)等。
廈門市歌仔戲劇團2006年首度到台灣巡迴,獻演歌仔戲現代戲(現代歌仔戲;時裝歌仔戲)《邵江海》(這部戲的台灣首演是2006年9月18日,在台北市,廈門市歌仔戲劇團特別在台灣發行本劇的DVD並舉行簽名會,DVD是2005年12月錄製)、新編古裝歌仔戲《竇娥冤》等多部戲,主弦許永仁,鼓師林德和,《竇娥冤》經台灣公共電視全劇實況錄影,多次轉播。
《邵江海》的音樂由任職該團的中國國家一級作曲員江松民和朱偉捷設計,江松民筆名山風,原任職漳州市薌劇團,曾多次受邀到台灣給歌仔戲團設計音樂,在台灣的作品有《梨園天神》(劉文亮主弦並合作音樂設計,王清松司鼓)、《濟公活佛》江松民音樂設計版(另有許再添擔任主弦的早期版等幾個不同版本)、《燕雲十六州》、《鬼駙馬》(陳孟亮主弦並合作音樂設計,莊步超司鼓)等。
陳彬(編曲)、林德和(鼓師,做過廈門市歌仔戲劇團副團長)、鄭解放(主弦)曾在台灣宜蘭縣的宜蘭市合作1場「歌仔戲主題音樂會」(在台灣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2001年8月31日在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世界首演)的閩南歌仔戲部分;台灣歌仔戲部分由柯銘峰(編曲)、朱作民(鼓師)、劉文亮(主弦)合作,並由台灣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實況錄影光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