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政變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4月5日) |
甲申政變 | |||||||
---|---|---|---|---|---|---|---|
| |||||||
參戰方 | |||||||
開化黨 支持: 大日本帝國 |
守舊派 ) 支持:清朝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金玉均 朴泳孝 徐載弼 |
高宗 明成皇后 袁世凱 |
甲申政變 | |
諺文 | 갑신정변 |
---|---|
漢字 | 甲申政變 |
文觀部式 | Gapsin jeongbyeon |
馬-賴式 | Kapsin chŏngbyŏn |
其他名稱 | |
諺文 | 갑신혁명 |
漢字 | 甲申革命 |
文觀部式 | Gapsin hyeongmyong |
馬-賴式 | Kapsin hyŏngmyong |
甲申政變又稱甲申革命、甲申事變、開化黨政變。1884年(甲申年)12月4日(農曆10月17日)在朝鮮王朝發生的一次武力政變,激進派開化黨為了掌權,發兵挾持朝鮮高宗,並殺害穩健派勳貴,但事變第三日,被駐朝清軍將領袁世凱等人平定,故稱甲申事變,三日天下。
背景
[編輯]19世紀中後期,世界資本主義大潮衝擊東亞。中國開始洋務運動,而日本出現明治維新,但朝鮮依然閉關鎖國。朝鮮的一些青年人(金玉均等)受日本明治維新影響,打算藉助日本力量進行政變,推翻朝鮮守舊勢力,進行資本主義改革,使朝鮮獨立,走上資本主義強國之路。
但同一時間,日本打算稱霸東亞,希望有機會控制朝鮮。清朝在和西方交惡後,不希望丟失屬國朝鮮,因此對朝鮮加強控制,中法戰爭中,清朝將駐紮在朝鮮的軍隊撤走一部分與法國作戰,削弱了對朝鮮的控制。
過程
[編輯]1884年11月,金玉均、朴泳孝等和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密議政變,得到竹添進一郎的支持。12月4日,洪英植的京城典洞郵政局舉行開業典禮,晚間開設宴會,朝鮮大臣紛紛出席,金玉均令人在王宮內放火多次後成功,閔妃外戚閔泳翊外出查看火災時遭開化黨人砍傷。閔泳翊逃回宴會現場,引起大亂,出席宴會的守舊派大臣紛紛逃離現場,使開化黨的暗殺計劃未能成功。金玉均、朴泳孝、徐光范等人遂又進入王宮,指使內應在宮內製造爆炸,趁機挾持國王李㷩,將其遷入景佑宮。矯詔稱清軍作亂,要求日軍支援王宮。日軍藉此機會占領朝鮮王宮,開化黨人又矯詔誘騙守舊勢力大臣入宮覲見護駕,伺機暗殺,李祖淵、韓圭稷、趙寧夏、閔泳穆、閔台鎬等被殺害。
開化黨宣布改革,內容有朝鮮獨立,廢除向清朝進貢,改革內政、改革稅制,廢除門閥制度,廢除宦官,庶民平等;以才擇人,以人擇官等。12月6日在守舊勢力要求下,袁世凱、吳兆有、張光前等率領清軍突入朝鮮王宮,擊敗開化黨人和日軍,將李熙解救。竹添進一郎事敗後,自焚使館,率部逃亡仁川的日本領事館,甲申政變結束。洪英植被百姓所誅,其餘開化黨人均流亡日本。
影響
[編輯]事變後,日本派全權大臣井上馨至朝鮮,並帶兵艦六艘,載陸軍登濟物浦(今仁川)。在隨後的交涉中,日方推卸全部責任,並強使朝鮮簽署《漢城條約》,內中日本提出朝鮮做到五條:一,修書謝罪;二,撫恤事件中日本受害人十一萬圓;三,殺磯林大尉之兇手處以極刑;四,建新的日本使館,朝鮮出土地房屋及二萬元工資;五,新館附屬的衛隊宿舍照壬午續約第五款施行。朝鮮全部答應。[1]:139
中日簽定《中日天津會議專條》,日本雖然撤走了駐朝軍隊,但卻獲得了隨時可派兵到朝鮮的特權,清兵撤出朝鮮,兩國的交惡,與日本決心大力擴充海軍,為日後甲午戰爭埋下定時炸彈。朝鮮也就此失去了通過改革走向資本主義的機會。
此外,包括幼兒在內的朝鮮開化黨成員家屬被朝鮮政府殺害,使得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極其失望,提出脫亞論。
觀點
[編輯]這次政變沒有民間和朝鮮政權內部人士支持,再加上清朝干涉而被阻止。同時開化派不顧民間反日思潮(過去日本也曾於明朝攻打朝鮮)而尋求日本支持,可能是其失敗的最大原因。[2]
金日成的父親金亨稷對甲申政變以「三日天下」告終,深表惋惜。他曾說,開化黨提出的革新政綱中,關於人權平等、廢除門閥、錄用人才、暗示廢除對清朝的藩屬關係的獨立思想等,都是進步的。金玉均的政變落得「三日天下」的命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改革派不相信平民的力量,而只依靠了宮廷內部勢力,應該從他們的失敗中吸取教訓。金日成認為金玉均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如果他的改革運動沒有失敗,也許朝鮮的近代史會是另一個樣子。然而金玉均在改革運動中沒有注重與百姓結合的問題,這顯然是錯誤的。但若因為他依靠了日本的力量,就把他批評為親日派,那就會陷於虛無主義。他利用日本力量的目的並不在於進行親日的改革,而是基於對當時力量對比關係的精細考慮,要使之有利於開化黨一邊。這在當時是不可避免的策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