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色新星
外觀
玻色新星或玻色超新星(Bosenova)是一種極小規模的、類似於超新星的爆炸。這種爆炸可以通過改變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BEC)的外加磁場實現。 由於費什巴赫共振,"自散射"作用從排斥力變為吸引力導致BEC「崩潰並反彈」或「震盪」[1]
儘管爆發的總能量非常小,「崩潰並反彈」的描述在性質上很像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版本的超新星核心坍縮,因此被稱為「玻色新星」。其英文名稱用了巴西音樂流派巴薩諾瓦(Bossa Nova)的梗。
實驗
[編輯]實驗中首次發現玻色新星,是在BEC內爆和收縮到小於光學探測器最小解析度時,其自相互作用(Self-interaction)從斥力變為吸引力,並突然「爆炸」。這一爆炸中,凝聚體表面半數的原子似乎「消失」了,也就是說,它們既不存在於剩下的冷粒子中,也不存在於爆炸產生的氣體雲中。
幾乎可以肯定,這些「消失」的原子就在附近某處,但並不在我們當前實驗可以探測的形式下。可能的兩種解釋分別是,它們要麼變成了兩個銣原子粘合成的分子,[2] 要麼它們已經從某處獲得了足夠的能量,從而以足夠快的速度在我們觀測前飛出我們的視野[3]
在當前的BEC理論中,組成BEC的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被計算得十分粗略。這使得玻色新星尚未得到解釋,因為孤立的原子團那幾乎接近絕對為0的能量並不足以導致這種觀測到的內爆。不過,一些平均場理論已經嘗試將玻色新星解釋為湧現。
BEC的玻色新星現象或許可以為中子星的演化研究提供靈感,也可以引導人們猜測尚處在假設階段的玻色子星的可能性質,並促進將量子理論中的集體湧現推廣。
參考來源
[編輯]- ^ Staff. Implosion and explosion of a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Bosenova". News from NIST. NIST. [201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2).
- ^ van Putten, M.H.P.M. Pair condensates produced in bosenovae. Physics Letters A. 2010, 374 (33): 3346–3347. Bibcode:2010PhLA..374.3346V. doi:10.1016/j.physleta.2010.06.020.
- ^ Space.com article discussing 'Bosenova'.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July 5,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