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澳大利亞水產養殖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CSIRO鮭魚網箱。澳大利亞的水產養殖業年產值超過6億美元,並以每年20%的速度擴張。

澳大利亞的水產養殖業是目前該國發展最快的第一產業,占整個澳大利亞海產品英語Seafood in Australia生產總值的34%[1]。目前澳大利亞商業養殖的魚類有10種,其中以南方藍鰭金槍魚大西洋鮭魚澳洲肺魚為主[2]。除此以外,泥蟹在澳大利亞也被養殖多年,然而泥蟹養殖有時會導致環境的過度開發[3]。在傳統上,澳大利亞的水產養殖僅限於珍珠,但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該國對其他形式的水產養殖進行了重大研究和商業開發,包括有鰭魚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4]

澳大利亞每年生產24萬噸魚,其中水產養殖的比重占三分之一。在1996年至2007年的十年間,水產養殖產量幾乎翻了一番,從29,300噸增至57,800噸。而在2007年至2008年度,澳大利亞水產養殖生產總值繼續上升6270萬澳元,達8.68億澳元[5]。在2008年,該國的水產養殖業直接僱傭了7,000多人,間接受益約20,000人,是目前澳大利亞增長最快的第一產業[6]

歷史

[編輯]

有證據表明,澳大利亞的一些土著居民在數千年前就開始從事水產養殖,特別是維多利亞州西部Budj Bim遺產地區的Gunditjmara養殖短鰭鰻魚,以及新南威爾斯州Barwon河上的Brewarrina捕魚器,這些捕魚器是由許多當地居民發明和使用的。

國家水產養殖委員會

[編輯]

國家水產養殖委員會(NAC)是代表澳大利亞水產養殖的最高行業機構。NAC在政治層面為該行業提供了可信的聲音,並爭取在具有國家意義的問題上對澳大利亞水產養殖業產生更大的影響。自2001年成立以來,NAC已經在澳大利亞主要的政府部長和對水產養殖感興趣的機構中建立了聲譽,主要是農業、漁業和林業部。 NAC由董事會管理,董事會負責確定NAC工作計劃的戰略方向。除了這些行業成員之外,還有其他NAC成員,包括各種水產養殖組織和團體。

行為守則

[編輯]

國家水產養殖委員會維持著一項自願的《澳大利亞水產養殖業行為準則》,該準則於1998年首次出版。《守則》包括以下五項最佳環保實踐的指導原則:[7]

  1. 遵守法規
  2. 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安全
  3. 保護環境
  4. 人道地對待水生動物
  5. 促進人類消費的海鮮和其他水產品的安全

澳大利亞水產養殖業

[編輯]

海洋魚類

[編輯]

海洋魚類產業是一個近海的網箱養殖部門,主要在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經營,在其他州也有一些養殖場。養殖的主要品種是南方藍鰭金槍魚、大西洋鮭魚、黃尾石首魚、石首魚和澳洲肺魚。作業通常包括黎明前裝載船隻並將飼料運送到海籠。清潔和維護工作由潛水員負責,在大多數農場進行漁網維修和清潔。第二輪在下午或傍晚進行。

南方藍鰭金槍魚

[編輯]

澳大利亞金槍魚部門的水產養殖部分包括在近海浮橋上養殖金槍魚。黎明前,飼料被裝載到經過改裝的漁船上,駛向海上浮橋,浮橋可以在海上長達25公里的地方。進進行飼養、養護和捕撈作業,以及監測魚類,並進行符合許可證條件的環境活動。天氣狀況決定了什麼時候可以餵魚,什麼時候可以維護浮橋系統。一般來說,這項工作每周進行七天,為期六個月。

澳大利亞南部藍鰭金槍魚水產養殖於1990年通過一項合作研究與開發計劃首次在澳大利亞啟動,該計劃涉及澳大利亞南部藍鰭金槍魚產業協會(ASBTIA),其前身是澳大利亞金槍魚船主協會(TBOASA),日本海外漁業合作基金會和南澳大利亞政府[8]。南方藍鰭金槍魚是南澳大利亞水產養殖業中最有價值的部門,由澳大利亞南方藍鰭金槍魚產業協會 (ASBTIA) 代表。

大西洋三文魚

[編輯]

澳大利亞大西洋鮭魚產業以塔斯馬尼亞為基地。水產養殖部門涉及親魚的收集和魚種的生產,以便在位於近海和近海水域的海網箱中生長。專業的船隊在海上進行餵食和收穫作業,最常見的工作時間是早上4點至晚上7點59分至8點。塔斯馬尼亞鮭魚種植者協會有限公司是代表整個塔斯馬尼亞鮭魚種植者的最高機構。[9]

淡水魚

[編輯]

澳大利亞有許多中小型淡水魚養殖場,養殖種類繁多,包括墨累鱈魚銀鱸魚玉鱸魚和鰻魚。系統從集約化水箱飼養系統到自動系統再到池塘和水壩系統不等。

甲殼動物

[編輯]

對蝦

[編輯]

澳大利亞的對蝦養殖業主要以昆士蘭的熱帶地區為基礎。對蝦是在大規模的池塘作業中養殖的,全年24小時、每天都在作業。農場位於澳大利亞的四個州——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北領地和西澳大利亞州。

養殖場一般都有自己的孵化場,整個操作包括孵化、生長、收穫和加工,是一個綜合的連續過程操作。與大多數水產養殖物種不同,對蝦在夜間進食,這意味著必須在晚上或清晨進行餵食。服務時間由上午二時三十分至晚上十一時。

澳大利亞對蝦養殖者協會(APFA)成立於1993年,代表澳大利亞對蝦養殖業的利益並促進其發展。澳大利亞對蝦養殖業現在每年生產4000多噸產品,農場大門價值超過7000萬美元,提供1000多個直接就業機會和1800個間接就業機會。 雖然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產量較小的國家之一,但其產量卻領先世界,平均每公頃產量超過4500公斤(9900磅)。

龍蝦,紅爪魚和馬隆魚

[編輯]

澳大利亞有許多小型陸上甲殼類動物養殖場。 龍蝦最常見,通常是一般陸基農業的附帶水產養殖作業。紅爪魚養殖場也散布在澳大利亞各地,但主要在昆士蘭和新南威爾斯。 馬隆魚養殖場主要在西澳大利亞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經營,往往是規模較大的池塘經營。

貝類

[編輯]

鮑魚(棲息於陸地)

[編輯]

陸地上的鮑魚養殖場主要經營密集型的生長系統,這些系統通常基於水道技術。雖然大多數養殖場都有綜合的孵化和生長業務,但一些養殖場依靠從專門的孵化場購買魚苗。通過潛水作業,定期從野外收集魚苗,構成孵化場作業和遺傳多樣性的基礎。大多數陸地上的鮑魚養殖場是24小時運作的,涉及到對水系統和種群的持續監控。水源和水溫的任何中斷都可能是災難性的,造成大規模損失。

鮑魚(海產)

[編輯]

兩種類型的海洋鮑魚系統包括海籠技術和一種特殊的改裝生長船。母魚來源於野生和幼鮑魚,在孵化場中生長。然後,魚類被轉移到帶有獨特生長板的特殊海籠中,由商業潛水員團體連續管理和捕撈。

經過2012年的試驗[10],在西澳大利亞的弗林德斯灣建立了一個商業「海洋牧場」來飼養鮑魚。這個牧場是基於一個人工礁,由5000個(截至2016年4月)單獨的混凝土單元組成,稱為「abitats」(鮑魚棲息地)。900公斤(2000磅)每個「棲息地」可以容納400隻鮑魚。礁石上播種著來自岸上孵化場的幼鮑魚。

鮑魚以在棲息地自然生長的海藻為食,隨著海灣生態系統的豐富,也導致了 dhufish、粉紅鯛魚、瀨魚和 Samson 魚等物種數量的增加。

該公司的布拉德·亞當斯 (Brad Adams) 強調了鮑魚與野生鮑魚的相似之處以及與岸基水產養殖的不同之處。 「我們不是水產養殖,我們是牧場,因為一旦他們在水中,他們就會照顧自己[11] [12]。」

青口貝

[編輯]

青口貝產業遍布澳大利亞,在塔斯馬尼亞州、南澳大利亞州和維多利亞州都有大規模的經營活動。使用船用繩索系統來養殖貽貝。由於青口貝是濾食性動物,養殖場依賴天然飼料,包括藻類、碎屑和細菌,而不是人工飼料或顆粒。 [13]收穫涉及在專門建造的船隻上操作專門的青口貝剝離機械。雖然養殖場全年運營,但 1 月至 5 月是青口貝生產的「旺季」。

太平洋牡蠣

[編輯]

太平洋牡蠣產業主要在塔斯馬尼亞、南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斯開展。該行業是一個以海洋為基礎的行業(孵化場除外),大多數養殖場都可以通過商業船隻進入,這些船隻用於維護養殖場和收穫牡蠣。

珍珠

[編輯]

澳大利亞的珍珠產業是基於珍珠牡蠣品種。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該行業一直專注於養殖珍珠的生產。養殖珍珠的第一階段需要捕撈野生珍珠牡蠣,然後通過水產養殖過程用於生產養殖珍珠。西澳大利亞州是主要的珍珠生產州,珍珠生產商協會 (PPA) 是該州最大珠母貝養殖業的最高代表機構[14]。北領地是第二大珍珠生產州。

雪梨岩牡蠣

[編輯]

該行業在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維多利亞州和西澳大利亞州開展業務,並在許多河口和海洋環境中養殖一種牡蠣(Saccostrea glomerata)。操作包括小型船隻每天前往牡蠣養殖場檢查、分類、分級和收穫牡蠣。這些農場在白天運作,每天去農場的路程相對較短。上岸後,他們對牡蠣進行分級和清洗,準備運往東海岸的市場。

參考資料

[編輯]
  1. ^ National Aquaculture Sector Overview: Australia.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200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April 2009). 
  2. ^ Bray, Dianne. Aquaculture. Fishes of Australia. [30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3). 
  3. ^ Don Fielder, Geoff Allan (編). Mud crab aquaculture in Australia and Southeast Asia.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pril 2003: 70 [202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6). 
  4. ^ Jay V. Huner. Freshwater crayfish aquaculture in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Australia. Haworth Press. 1994: 218. ISBN 1-56022-039-2. 
  5. ^ Australian Bureau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ABARE) & Fishe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FRDC), "Australian Fisheries Statistics 2008," http://www.abareconomics.com/publications_html/afs/afs_09/09_FishStats.pdf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30 July 2009. July 2009, pg 17, retrieved 25 August 2009.
  6. ^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Forestry, "Aquaculture Industry-Overview," October 2008, retrieved 25 August 2009 存档副本. [202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9. 
  7. ^ Australian Aquaculture Code of Conduct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5-07-18). 
  8. ^ The Australian Southern Bluefin Tuna Industry Association, "Southern Bluefin Tuna Industry- Past and Future," retrieved 25 August 2009 存档副本. [202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1. 
  9. ^ Tasmanian Salmonid Growers Association (TSGA), "Tasmanian Salmonid Growers Association (TSGA)," retrieved 25 August 2009. 存档副本. [202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6. 
  10. ^ Information Memorandum, 2013 Ranching of Greenlip Abalone, Flinders Bay – Western Australia (PDF). Ocean Grown Abalone. Ocean Grown Abalone. [23 April 20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10 October 2016). 
  11. ^ Fitzgerald, Bridget. First wild abalone farm in Australia built on artificial reef.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Rural.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8 August 2014 [23 April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1). It's the same as the wild core product except we've got the aquaculture advantage which is consistency of supply. 
  12. ^ Murphy, Sean. Abalone grown in world-first sea ranch in WA 'as good as wild catch'.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New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3 April 2016 [23 April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7). So to drive future growth I really believe sea ranching is a great opportunity going forward for some of these coastal communities. 
  13. ^ Nobes, K., Lawrence, C., How, S., (2008). Aqua Info: Estimated Western Australian Aquaculture Production for 2006/07. Edition 28. Western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Western Australia
  14. ^ McCallum, B., "Pearl Producers Association,"Archived copy (PDF). [2009-08-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12 October 2009).  March 2007, pg 1, retrieved 25 August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