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清代伊犁錫伯駐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代伊犁錫伯駐防指清代西遷至伊犁地區的錫伯八旗駐防。

背景

[編輯]

康熙38年(1699年),大清政府將錫伯人遷至盛京將軍轄下,編入各地八旗駐防。除了駐防的軍事任務以外,錫伯人也在遼河平原一帶以耕種為主業,手工業為副業。[1]:95

西遷

[編輯]

乾隆27年(1762年),首任伊犁將軍明瑞就任,次年其上書請求拓地屯田、增設卡倫。奏摺中要求調撥錫伯人前往駐防。清廷決定自盛京將軍轄下調撥錫伯人「精壯能牧」者一千名,最終選派士兵1000名,防禦、驍騎校20名,攜同眷屬3275人。離開盛京時在冊人數4295名,到達新疆後確認有額外隨隊的親友405名(男247人、女158人),途中出生嬰兒350人,到達伊犁時總共5050人。[1]:95,96

西遷時,錫伯人分兩隊出發,第一隊在乾隆29年(1764年)四月初十齣發,由盛京城鑲黃旗協領阿穆呼郎帶領,有防禦、驍騎校各5員,兵499名,眷屬1675人;第二隊在四月十九出發,由熊岳城協領噶爾賽帶領,有防禦、驍騎校各5員,兵501名,眷屬1600人。[1]:96

清廷限定西遷期限三年,而兩隊錫伯人途經漠北蒙古,於乾隆30年(1765年)七月二十、二十二日抵達伊犁綏定,經過了1年5個月。乾隆32年(1767年)初、錫伯人受伊犁將軍明瑞之命,跨過冰封的伊犁河,駐紮於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爾[1]:97,98

駐防

[編輯]

抵達伊犁後,錫伯營設立。最初編為6個牛錄,後因人口增長,擴為8個牛錄,並設立8個旗。左翼四旗為第一鑲黃旗、第三正白旗、第五鑲白旗、第七正藍旗;右翼四旗為第二正黃旗、第四正紅旗、第六鑲紅旗、第八鑲藍旗。每旗轄一個牛錄。每牛錄設佐領1員、驍騎校1員、空藍翎2員、領催4名、披甲121名。該八旗設領隊大臣1員,由滿人擔任,駐惠遠城;總管、副總管各1員,駐錫伯營;佐領駐於各牛錄。[1]:98

屯墾

[編輯]

錫伯營在駐紮地修渠引水,開荒耕田。8個牛錄中有3個牛錄在伊犁河支流綽霍爾河兩岸,開墾田地一萬畝。18世紀末、19世紀初,錫伯營在綽霍爾河之南開渠引水灌溉,該渠竣工於1808年,東西長100餘公里,深一丈、寬一丈二尺,現名察布查爾布哈。該渠灌溉新地78,700餘畝。[2]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關偉. 锡伯族的西迁及其贡献. 人文學論集 (大阪府立大學人文學會). 2008, 26: 95–105. doi:10.24729/00004466. 
  2. ^ 锡伯族. 中國政府網. 2006-04-14 [2021-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