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
朝鮮王朝 조선국/朝鮮國 대조선국/大朝鮮國 조선왕조/朝鮮王朝 | |||||||||
---|---|---|---|---|---|---|---|---|---|
1392年—1897年 | |||||||||
國璽 | |||||||||
地位 | 朝代 | ||||||||
首都 | 漢城府 | ||||||||
常用語言 | 朝鮮語(文字:漢文 (文言文)、諺文) | ||||||||
宗教 | 儒教、漢傳佛教 | ||||||||
政府 | 君主專制 | ||||||||
• 朝鮮國王 | 朝鮮太祖(首) 朝鮮高宗(末) | ||||||||
歷史 | |||||||||
1392年8月16日 | |||||||||
• 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 1897年10月12日 | ||||||||
人口 | |||||||||
• 1500 [2] | 約6,510,000 | ||||||||
• 1753 [2] | 約18,660,000 | ||||||||
貨幣 | 文、兩 | ||||||||
| |||||||||
今屬於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 |
朝鮮半島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 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櫛文土器) | ||||||||||||
青銅器時代(無文土器) | ||||||||||||
傳說 時代 |
桓國·倍達國·檀君朝鮮 | |||||||||||
古朝鮮 | 辰國 | 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 ||||||||||
前 三國 時代 |
三韓 | 漢四郡 樂浪 帶方 |
東 濊 |
沃 沮 |
扶 餘 |
耽 羅 | ||||||
三國 時代 |
伽倻 | 高 句 麗 | ||||||||||
新 羅 |
百 濟 | |||||||||||
唐 熊津·安東 | ||||||||||||
統一新羅 | 渤海 屬地 | |||||||||||
後三國 時代 |
新羅 | 後百濟 | 後高 句麗 | |||||||||
高麗王朝 | 遼金 屬地 | |||||||||||
元征東行省 | 元遼陽行省 雙城·東寧·耽羅 | |||||||||||
朝鮮王朝 | ||||||||||||
大韓帝國 | ||||||||||||
朝鮮日治時期 | ||||||||||||
盟軍託管時期 | ||||||||||||
駐朝美軍政廳 | 蘇聯政廳·北朝鮮委會 | |||||||||||
大韓民國 (南韓) |
朝鮮民主主義 人民共和國 (北韓) | |||||||||||
朝鮮王朝(韓語:조선왕조/朝鮮王朝 Joseon Wangjo ?,1392年-1897年),又稱朝鮮國(조선국/朝鮮國 Joseon Guk)[3]、大朝鮮國[4],日本及中華圈史學界也有稱李氏朝鮮、李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註 1]。王室本貫為全州李氏,歷經26代君主[註 1]共505年。國土大致上涵蓋整個朝鮮半島。
1388年,受高麗禑王之命進攻遼東的右軍都統使李成桂發動政變威化島回軍,並廢黜禑王而立其子昌王為王,控制高麗王朝軍政大權。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在松京(後改名開京,今開城市)壽昌宮自立為王,改國號「朝鮮」。1395年遷都於漢陽(今首爾),將國都更名為漢城府。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城。
朝鮮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國家統治理念。世宗時期,朝鮮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諺文的發明也為朝鮮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條件。朝鮮為明朝的不征之國[3]。16世紀末17世紀初,朝鮮由於遭到後金和日本豐臣秀吉的攻擊而採取鎖國閉關政策。19世紀起,朝鮮內部紛爭日起,國家日益衰落。甲午戰爭後,高宗於1897年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結束了與清朝的宗藩關係。
國號
[編輯]「朝鮮」原本是朝鮮半島歷史最初的國家古朝鮮的國號[註 2][5]:25。該詞最早見於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尚書大傳》對其含義的解釋為「朝日鮮明」。高麗時期,「朝鮮」一詞被沿用為其國號別稱[註 3]。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後,在與重臣們共同商討國號變更事宜後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朝鮮國名)和「和寧」(朝鮮太祖李成桂之父李子春就仕之地)奏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認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而選定了「朝鮮」為其國號[8]。在有些場合下,朝鮮也會在國號前冠以上國名號,最常見的是「有明朝鮮國」,此外還有「皇明朝鮮國」、「大明朝鮮國」等稱謂(但未見冠以大清國號的例子)[9]。
近代開港以後,開始對歐美日本使用「大朝鮮國」的國號,此稱呼最早出現於1876年的《日朝修好條規》,1882年通過鑄造「大朝鮮國大君主寶」而固定化。[10]1897年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在西方學術界,皆以「Joseon」來稱呼這個朝代,並無爭議。然而,在今日東亞的學術界,由於政治因素,對該朝代存在著多種稱謂。在朝鮮日治時期,朝鮮總督府將該朝代稱為「李氏朝鮮」,簡稱李朝;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鮮為國號的國家則被稱為「古朝鮮」,以示區別。歷代大王實錄則被定名為《李朝實錄》。
大韓民國成立後,韓國人認為日占時期使用的「李氏朝鮮」有殖民色彩,所以將這一歷史時期改名為「朝鮮王朝」(韓語:조선왕조/朝鮮王朝),簡稱「朝鮮」(韓語:조선/朝鮮);並把《李朝實錄》更名為《朝鮮王朝實錄》。[11]。但中國、日本學術界仍然長期沿用「李氏朝鮮」這一稱呼。近年來,日本和中國逐漸開始有學者使用「朝鮮王朝」這個稱呼。日本的文部科學省在2002年的教科書檢定時表示關於「李氏朝鮮」的稱呼為「不恰當的表記」。發表該意見的理由為,反映日本的學術研究的成果說明,需要與朝鮮史學界保持稱呼上的一致。[12][13]
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官方使用「李王朝」(리왕조)[14]、「李氏王朝」或「朝鮮封建王朝」[15](조선봉건왕조[16])的稱謂,在主體史學被認為是第五個國家主體和第二個統一的國家。[17]由於政治上的忌諱,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和「王朝」中間必須加「封建」二字,例如稱呼歷代大王實錄為《朝鮮封建王朝實錄》。[18]在歷史教育的場合,對封建統治者進行批判時使用「李朝封建國家」等稱呼。
歷史
[編輯]前期歷史
[編輯]建國
[編輯]14世紀末,由於長年戰亂和蒙古帝國的入侵,高麗王朝已經岌岌可危。1388年,明朝派特使要求高麗歸還開元路;高麗重臣、門下侍中崔瑩藉此準備與明開戰,並派李成桂出兵攻打遼東半島。李成桂的軍隊在威化島遭遇大水,士兵不願遠征,多有逃亡者。李成桂多次請求撤軍回國,但都遭到崔瑩拒絕,最終導致李成桂發動兵變推翻國王王禑的統治,並立王禑之子——年僅八歲的王昌為王。李成桂發現王禑復辟的企圖後,將王禑和王昌都處死,並立王瑤為王[19]。
李成桂即位之後為了免除後患對高麗的王族宗親採取了大肆屠殺的政策,遣鄭南晉、咸傅霖絞死了恭讓王和其二子。將尹邦慶、大將軍吳蒙乙趕去江華島,孫興宗、沈孝生趕到巨濟島,並將囚禁在這兩座島上的高麗王族血親全部誅殺。
1392年,李成桂清除高麗宮廷反對派的首領、守門下侍中鄭夢周,並在流放王瑤到原州之後,自立為王,結束高麗王朝近500年的歷史。十一月,李成桂頒詔定都漢陽,建宗廟社稷、宮室城池,同時由鄭道傳等人制訂《朝鮮經國典》。李成桂推行崇尚儒教,貶抑佛法的國策,寺院土地多被沒收,貴族莊園裡的奴婢都被釋放,並且實行開墾農地與改良農具谷種等勸農政策。李成桂還通過招撫、武力征服朝鮮半島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進一步加強對該地區的管轄,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20]。
王子之亂與太宗掌權
[編輯]隨著朝鮮新王位的產生和鞏固,王位繼承人開始成為朝鮮的一個問題。李成桂的五子李芳遠曾幫助李成桂剷除鄭夢周,在各王子中功勞是最大的。但重臣奉化伯鄭道傳希望在朝鮮建立以宰相為中心的統治制度,並成功遊說李成桂將其最喜愛的繼妃神德王后所生的幼子李芳碩封為世子。鄭道傳後成為世子輔佐人。鄭道傳勢力下令廢除李成桂元妃神懿王后所生王子的侍衛軍,並策劃剷除元妃所生的所有王子。但李芳遠卻以破壞長幼之序為名率領宗親及其勢力搶先一步發動政變,闖入宮中將李芳碩殺死,並剷除了鄭道傳一派,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亂」(戊寅靖社)。李成桂次子李芳果在李芳遠扶植下成為世子,並繼承王位,是為定宗。而李芳遠則成為朝鮮實際掌權人。[21]:92-95
定宗即位後,李芳遠的權力與勢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擴大。定宗元年9月,李芳遠提出廢除私兵的建議,引發其四兄李芳干一派勢力的不滿。1400年正月,李芳干及朴苞一派與李芳遠在開京街頭展開激烈的巷戰,但戰敗,史稱「第二次王子之亂」(庚辰靖社)。第二次王子之亂後,定宗讓位給李芳遠,是為太宗。李芳干被流放,朴苞流放後被處死。[21]:95-96
太宗即位後,廢除王子和貴族的私兵制度。私兵制度的廢除有效預防可能的反叛,並增加國家軍隊中的士兵人數。太宗第二條措施是修改土地稅法,普查人口。隨著新發現土地的增加,國家收入增加一倍,使王權得到鞏固,為其王位繼承者世宗的統治打下良好基礎。
世宗時期
[編輯]1418年8月,世宗在其父太宗退位後登基。1419年5月世宗在太上王太宗的建議和指導下己亥東征清除對馬島的倭寇。1419年9月,對馬島大名被活捉帶回朝鮮宮中。1443年癸亥條約簽訂。對馬島大名被授權每年與朝鮮進行50船的貿易,向朝鮮朝廷進貢並負責防止倭寇對朝鮮海港的侵擾。[22][23]
在北部邊疆,世宗下令修建四郡六鎮以加強邊防。世宗還制定諸多鞏固國防的法規並倡導新武器的發明和發展。在世宗的帶領下,朝鮮研製出許多火箭及火炮,如對神機箭的改造。1433年,世宗派金宗瑞擊敗女真兀狄哈部落,鞏固對朝鮮半島東北部咸鏡道等地方的統治。目前朝鮮半島的領土基本上與世宗時期相符[21]:167-171。
在世宗統治期間,朝鮮的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發展。世宗大力倡導朝鮮臣民學習文學。世宗在景福宮建立集賢殿,親自選拔人才進行各種的學術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訓民正音》的編輯和朝鮮諺文書寫系統的發明。朝鮮諺文的發明大大提高朝鮮平民的文化普及,並為朝鮮民族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書寫文字。由於世宗的功績,被韓國人尊稱為「世宗大王」。[24]
世祖、成宗時期
[編輯]1450年世宗去世,其長子文宗即位。文宗基本上繼續世宗的政策,不過即位僅兩年就因病去世。文宗年僅12歲的兒子端宗即位。端宗的叔父首陽大君李瑈用韓明澮、鄭麟趾等人之計,在1453年發動政變,史稱癸酉靖難,李瑈以死士將2位輔助端宗的重臣領議政皇甫仁和左議政金宗瑞殺死而掌握實權,拜領議政府事。1455年端宗被迫內禪予李瑈,就是朝鮮世祖。後來成三問、朴彭年等六位大臣密謀使端宗復辟,事敗,被世祖殺害,史稱「死六臣事件」。世祖為了避免此類事件再度發生,也賜死端宗。
雖然世祖王位來自於篡位,世祖卻像太宗一樣治國有方。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世祖加強王權,使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得到近一步的加強。朝鮮王朝的基本法典《經國大典》亦在世祖時期開始編纂,被譽為「國家的立國磐石」。
世祖之後,其子睿宗成為朝鮮第八任君主。但體弱多病的睿宗即位不到兩年就因病去世。1469年,睿宗的侄子成宗即位。成宗統治期間,國家經濟文化繁榮發展。成宗邀請士林派來到宮中參與政治,在宮中建立弘文館,並成立由儒學家組成的智囊團為治理國家獻言獻策,完善包括司憲府、司諫院和弘文館的朝鮮三司制度。成宗時期是續世宗後,朝鮮又一個文化發展黃金時期,大量書籍在這一時期發表問世。
四大士禍
[編輯]成宗的兒子燕山君被認為是朝鮮的昏君和暴君。在他統治期間,朝鮮發生戊午士禍和甲子士禍,大批知識分子被屠殺。燕山君在得知生母不是貞顯王后而是廢妃尹氏後,行為開始變得異常。尹氏因被指控出於妒嫉毒害成宗妃子而被成宗賜毒酒而死。在得知此事後,燕山君殺死指控尹氏的嚴、鄭兩貴人和支持賜死尹氏的官員及其家眷。對世祖篡位有偏詞的士林派學者也遭到燕山君殺害。燕山君還搜掠千名美女為其作樂,把成均館當成花天酒地的地方。由於有民眾使用諺文書寫傳單痛斥燕山君,燕山君還下令禁止諺文的使用。燕山君統治僅維持12年。1506年中宗反正後,燕山君遭成希顏、朴元宗等朝臣廢黜,被流放至江華島,兩個月後病死[25],得年30歲。因以暴君身分被廢,因而無廟號、尊號、諡號、陵名等。
中宗是個平庸之人,只是因所處的歷史時期而被推上王位。不過在中宗時期,中宗的大臣士林派首領趙光祖開展許多大規模的改革。趙光祖建立鄉約以加強地方的管理,並通過土地改革降低貧富差距。趙光祖還通過發行簡易本的儒學在大眾中傳播儒家思想,並致力於精簡國家機構。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由於趙光祖的嚴厲監督,在這一時期朝鮮的官員無人敢收受賄賂或濫用職權。趙光祖的激進改革得到廣大民眾的擁護,但遭到幫助中宗登上王位的勛舊派的強烈反對,並密謀陷害趙光祖。中宗後宮熙嬪洪氏(勛舊派洪景舟之女)在王宮後山通過塗蜂蜜和蟲子咬製造上有「走肖為王」字樣的樹葉。使中宗相信老天在告訴他趙光祖要謀反。1519年,趙光祖被賜死,史稱「己卯士禍」。在隨後的50年中,朝鮮朝廷黨派紛爭,腐敗盛行。
中期歷史
[編輯]朝鮮王朝中期黨派紛爭奪越演越烈,國力削弱,倭寇與後金入侵使國家幾盡毀滅。
黨派紛爭
[編輯]士林派在燕山君、中宗和明宗統治期間勢力一直被削弱。宣祖統治時期,士林派重新掌權但很快分裂成為東人黨和西人黨兩派。東人黨又分裂為南人黨與北人黨。西人黨又分為老論派和少論派。隨著權力在這些黨派間的更迭,隨之而來的是血腥的清剿和相互不斷的報復。
1589年的己丑獄事就是其中一例。東人黨的鄭汝立有個抗擊倭寇的組織,成員們進行軍事訓練。這個組織宣揚沒有階級的社會,因此其性質和目的受到人們的質疑。西人黨的首領鄭澈負責調查此事。鄭澈指控鄭汝立密謀造反,並藉此事清剿與鄭汝立團體有任何牽連的東人黨。最終有千名東人黨人被處死或流放。
壬辰倭亂
[編輯]16世紀末,太政大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蓄謀以朝鮮為踏板攻打明朝,於1592年4月率15萬陸軍和數萬水軍入侵朝鮮。倭寇攻占釜山和東萊城後,兵分東、中、西三路北上,20天後攻下漢城,後又占領平壤。朝鮮宣祖逃往鴨綠江邊的義州。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率領朝鮮水軍抵抗外敵,並研製出了極具戰鬥力的龜船,在玉浦、赤珍浦、泗川、唐浦,特別是閒山島等海戰中擊敗敵軍,有效遏制住倭寇「水陸並進」的計劃,使其難以向平壤以北地區進犯[5]:263-266[26]:144。在陸上,雖然朝鮮官兵節節敗退,但朝鮮各地民眾卻自發組織義兵,抵抗倭寇入侵,出現了郭再祐、高敬命等義兵部隊,取得了延安大捷、晉州大捷等勝利[5]:266-269[27]:230。
1592年7月,明朝應朝鮮宣祖求助請求,從遼東派遣了一支數千人的隊伍援助。遼東副總兵祖承訓輕敵率兵攻打平壤,結果戰敗。游擊將軍史儒等陣亡。同年8月,明神宗任命宋應昌為兵部右侍郎經略主持援朝事務,10月任命李如松為援朝提督。同年12月,李如松率4萬餘名明軍進入朝鮮。1593年1月,明朝兩國聯軍收復平壤,後乘勝追擊拿下開城,收復黃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但在碧蹄館之戰中受挫。2月,朝鮮將領權栗在幸州山城之戰以少勝多,大敗倭寇。4月,占據漢城的倭寇最終棄城脫逃,後與明朝兩國議和。朝鮮隨後陸續收復漢江以南地區。李如松主力部隊撤出朝鮮。[28]:281-284[5]:269-270[27]:230-231
1597年1月,豐臣秀吉派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等率14萬大軍捲土重來,再次入侵朝鮮。事先已有準備的明朝很快派出以邢玠為總督,楊鎬為經略,麻貴為大將軍的14萬援朝軍隊。全州失守後,明軍在稷山之戰中挫敗倭寇,使其難以北上[28]:284-285[27]:232-233。此後,明軍攻打蔚山。小西行長派水軍增援。楊鎬棄兵先逃,導致明軍慘敗。明神宗後將楊鎬免職,任命萬世德代理經略,並派陳璘和鄧子龍率明水軍參戰[27]:233。朝鮮方面重新任用被陷害的李舜臣。1597年9月,李舜臣的水軍在鳴梁海戰中取得巨大勝利。1598年11月,李舜臣與明將鄧子龍在露梁海戰中大敗倭寇,兩人也在此次戰役中陣亡。此後,隨著豐臣秀吉之死,倭寇從朝鮮全部撤退,其通過占領朝鮮並以之為跳板進攻明朝的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5]:270-271[27]:233-234。
後金入侵
[編輯]1618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後開始攻打明朝。後金和明都想聯合朝鮮。由於明曾幫朝鮮擊退倭寇,對明朝頗為不滿的光海君還是在薩爾滸之戰中派兵支援明朝。1623年,仁祖反正即位後,開始執行更公開的助明打後金的策略[28]:290-292[27]:259-260。但由於李适造反,仁祖需在漢陽部署重兵以維護首都穩定,導致防衛北部邊疆軍力不足[29]。1627年,皇太極鑑於向西進攻受挫,決定派阿敏帶領3萬部隊攻打朝鮮,並清剿敗退到朝鮮的明將毛文龍,史稱「丁卯胡亂」。雖然雙方最後議和訂立「兄弟國的盟約」,但朝鮮親明的立場並沒有改變[28]:293-294[27]:260-261。
1636年,皇太極在征服東北和內蒙大片地區後稱帝,改國號清,讓朝鮮稱臣遭到拒絕。在盛京參加皇太極登基儀式的朝鮮使節也拒絕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同年12月,皇太極親自率領十萬軍隊入侵朝鮮,俘虜躲在江華島的仁祖后妃、王子和宗室76人,迫使被圍困在南漢山城的仁祖投降,臣服,史稱「丙子胡亂」。皇太極藉此向朝鮮索要大量財物,掠奪朝鮮人口,並讓朝鮮在三田渡建立頌揚清太宗的大清皇帝功德碑。仁祖兩位王子李𣳫和李淏入清作人質。朝鮮從此斷絕與明的藩屬關係成為清的藩屬。[28]:294-296[27]:261-263
仁祖之後的孝宗曾試圖聯合南明、三藩割據勢力、台灣鄭氏政權等反清勢力北伐滅清,但最終因財政困難而計劃擱淺。清控制中原後開始逐漸與朝鮮交好,送還被扣作人質的朝鮮王子,消減貢物要求,還兩次邀請朝鮮與八旗軍隊結聯軍北上討伐侵擾中國東北邊境的沙俄軍隊,史稱「羅禪征伐」。隨著清朝進入「康乾盛世」,朝鮮文人對清朝的態度也發生變化,出現了倡導向清人學習的北學派。[28]:312-320[27]:263-271
後期歷史
[編輯]短暫復興
[編輯]在日本和後金入侵朝鮮之後的200年裡,朝鮮半島一直沒有戰爭發生。實學在朝鮮開始興起。早期的朝鮮實學者主張一系列包括科舉、稅收、科技和農業技術的改革,旨在復興被倭與女真損毀的國家。在顯宗統治時期,實學者金堉的改革不僅使朝鮮稅收增加,也使農民受益。
肅宗死後,世子李昀繼位,即景宗。景宗二年因為立儲問題發生辛壬士禍。由於景宗成婚多年始終無子,於是在景宗元年冊立李昑為王世弟。然而當時朝廷的黨爭激烈,因此李昑的儲位並不穩固,不過景宗友愛弟弟,再加上嫡母仁元王后的庇護,終究安然無恙。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景宗病逝,王世弟即位。由於景宗壯年早逝,因此坊間也有新王弒兄的傳言出現。英祖四年(1728年),少論派人李麟佐、鄭希亮等起兵,以宗室密豐君(昭顯世子曾孫)李坦為君,但以失敗告終,史稱李麟佐之亂。
英祖十五年(1739年)為中宗元配廢妃慎氏復位,追尊為端敬王后。二十二年(1746年)復金宗瑞、皇甫仁(端宗朝大臣)等人官職,二十三年(1747年)又恢復安平大君李瑢(世宗嫡三子)的官職。英祖三十三年王妃徐氏病逝,英祖在兩年後冊立大臣金漢耇之女為新任王妃,他和兩任妻子之間都沒有任何子嗣,雖然他有兩子十二女,不過都是由後宮所出。其中長子李緈早夭,次子李愃雖然順利長大成人,然而因為某些因素,導致英祖被迫將李愃關進米櫃餓死。王位後來則由世孫李祘(李愃之次子)繼承。英祖五十二年三月五日,英祖升遐於慶熙宮集慶堂。朝鮮肅宗和英祖統治時期,為了防止黨派的爭奪,朝鮮君主採取對黨派一視同仁的政策。朝鮮官員的任命與其所處的黨派分離。
正祖被後世認為是極為仁孝的君王,因為朝鮮的禮法制度,他沒有辦法尊母親惠慶宮洪氏為王大妃,但對其相當的孝順,為其屢上尊號,最終在高宗時追尊為獻敬王后。正祖在十一歲那年目睹父親莊獻世子的慘死,即位後除了追尊宗法父親孝章世子為真宗外,對親生父親的追慕活動也無休無止,先是將垂恩墓升格為永祐園,祠堂垂恩廟升格為景慕宮,並為其屢次加上尊號。正祖十三年,決定將永祐園遷至風水吉地京畿道水原郡華山腳下,仿照世祖的光陵加以擴建,並更名為顯隆園。正祖十八年在水原八達山麓開工建設水原華城和水原行宮。正祖計劃將華城修建為農、工、商兼備的城市,從南方拱衛漢城。1800年庚申(嘉慶五年)六月二十八日,正祖去世於昌慶宮迎春軒。在位二十四年,終年四十九歲。葬於楊州健陵。
朝鮮英祖和正祖統治時期,朝鮮開始出現復興。正祖統治時期開展更為開放的社會改革政策,得到實學者的廣泛支持。朝鮮的社會文化在這一時期得到長足發展。
衰退
[編輯]1800年,英正時代結束後,繼位者多半年幼加上無嗣,而安東金氏、豐壤趙氏等外戚勢力逐漸崛起,權傾朝野,家族內曾有三位女性成為王妃,並有多人曾出任領議政,稱為「勢道政治」,王權旁落,另外內部還存在三政紊亂的問題。直到1863年,高宗即位,其父興宣大院君攝政時逐漸削弱外戚勢力,王權在朝政上的影響力才又有效鞏固。
1860年代中期,興宣大院君統治閉關鎖國,迫害國內外的基督徒。最終導致1866年8月法國派艦隊攻打江華島,法國戰敗,史稱「丙寅洋擾」。興宣大院君攝政初期的大部分精力主要是修復景福宮。1868年,美國商船「舍門將軍號」在平壤靠岸,試圖與朝鮮開展商貿外交,但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部份船員被殺害。1871年,美國派兵到江華島,要求朝鮮就「舍門將軍號事件」道歉,但遭到朝鮮拒絕。外交斡旋發展成為武裝衝突。美國的進攻導致朝鮮的傷亡,但外交上仍是無果,最後撤兵,史稱「辛未洋擾」。
1873年,興宣大院君引退,高宗名義上正式掌權,但實權被高宗王妃閔妃掌握。朝鮮宮中的高官都是閔妃的親屬。明治維新後的日本,1876年依靠西方先進武器迫使朝鮮簽訂《江華島條約》。日本取得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
外強的入侵和朝鮮腐敗統治使民眾不滿。1894年1月10日,東學南接派代表人物全琫准在全羅道發起東學農民革命,提出「輔國安民,斥倭斥洋,盡滅權貴」。高宗恐慌,向清朝政府告急。清朝派出3,000軍隊與起義軍達成停火。1894年6月8日日本得知清朝派兵到朝鮮後,派出8,000軍隊占領景福宮,並成立親日政府。此次事件最終升級成為甲午戰爭 (1894年–1895年)。1895年4月17日,日本與清簽訂《馬關條約》後,朝鮮不再是清的藩屬國。高宗和閔妃欲聯合俄羅斯帝國牽制日本,推翻朴泳孝親日內閣,組建親俄內閣,遭日本右翼殺害,史稱「乙未事變」。此後的金弘集親日內閣頒布「斷髮令」等改革法令,遭到朝鮮民眾反對。以乙未事變和斷髮令為導火線,朝鮮爆發全國性大規模反日義兵運動,金弘集內閣垮台[30]:441-445[31]。
大韓帝國與日韓合併
[編輯]俄館播遷後,俄羅斯帝國在朝鮮半島的勢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而日本則在失去遼東之後,再次遭到重挫。俄日兩國的對峙為朝鮮的獨立提供了良好時機。1896年,朝鮮開始使用「建陽」年號紀年[26]:178-179。為進一步實現獨立,朝鮮群臣紛紛上奏高宗建立與中國和日本一樣的帝制。在群臣多次建議下,高宗最終接受了文武眾臣的建議,並於1897年10月12日在圜丘壇祭天並登基稱帝,宣布大韓帝國正式成立,改年號為「光武」,追諡閔妃為明成皇后,並開始對朝鮮軍事、經濟、私有制、教育等進行適應工業化的光武改革。[26]:180
1905年,日本在旅順會戰戰勝俄羅斯帝國,雙方簽署《朴次茅斯和約》,日俄戰爭結束。1905年11月17日,日本與朝鮮簽訂《乙巳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伊藤博文成為日本在朝鮮的第一任統監。1909年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民族主義者安重根刺殺身亡。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簽訂。
政治
[編輯]朝鮮王朝的政治結構採用中央集權制。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後雖然官職的名稱存廢有一定的變動,但是整個朝鮮王朝時期的官職制度總體上都遵循《經國大典》的規定。文、武兩班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九品十八級。按朝議時是否坐在堂上,分為堂上、堂下官。按是否參與定期朝會分為參上、參下官。四品以上文官為大夫,武官為將軍。正五品以下的文官為郎,武官為校尉和副尉。[26]:117-118
王室
[編輯]朝鮮國王受中原王朝的冊封,自稱「寡人」,被尊稱「主上」、「殿下」。國王的正室稱王妃,被尊稱「中殿」,王妃死後會被追諡「王后」。儲君稱王世子,被尊稱「邸下」。前任國王的王妃稱「王大妃」,前前任國王的王妃稱「大王大妃」。
中央政府
[編輯]議政府是朝鮮國王之下的最高中央行政機構(相當於元朝和明初的中書省),其首領為領議政(相當於元朝和明初的中書丞相)。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正四品舍人、正五品檢詳、正八品司錄。[26]:118
議政府之下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曹(相當於同時期明朝的六部)。吏曹負責執行官吏的任免;戶曹掌管戶口和租稅;禮曹負責禮儀、教育、科舉、外交;兵曹掌管軍隊和武官的任免;刑曹掌法律事務;工曹掌管手工業、山林湖泊,以及土木工程。六曹長官稱判書(正二品),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尚書;副職稱為參判(從二品),相當於中國的侍郎,往下有六曹參議(正三品堂上)、六曹參知(正三品堂上)、六曹正郎(正五品)等官職。[26]:118朝鮮王朝早期效仿明太祖直接管理六部的方法,實行六曹直啟制,六曹直接對國王負責,世宗後改行議政府署事制,六曹歸議政府管轄。
此外還有三司(司諫院、司憲府和弘文館),以及承政院、義禁府等。司諫院是負責規諫君主不當行為的諫諍機構。司憲府是負責監察官吏的監察機構。弘文館相當於世宗時期的集賢殿,是朝鮮君主的智囊團。三司是牽制朝鮮君主,以及議政院、六曹等行政機構的機關。其長官為大司諫(從二品)、大司憲(從二品)和大提學(正二品)。承政院是負責擬定和傳達朝鮮君主詔令文書的秘書機構。義禁府按照君主指令審理官僚貴族違法行為。[26]:118
備邊司是中宗時期設立統領軍務的中樞機構,權力日益擴張乃至中後期成為事實上的最高決策機構,至高宗時期由興宣大院君下令廢除。
1894年1月甲午更張期間,議政府被責任內閣取代,高宗在1896年9月俄館播遷期間又廢除內閣,恢復議政府制度。
地方政府
[編輯]地方行政分為京畿、江原、慶尚、忠清、全羅、平安、咸鏡和黃海八道。各道設有觀察使為長官。在道之下設有牧 (行政單位)、都護府、府、郡、縣等行政區劃。牧和都護府置「使」,府置「尹」,郡置「守」,縣置「令」或「監」。地方官員統稱為「守令」,直接管理地方行政、司法,為中央政府徵收稅役,並受觀察使統轄監察。守令和觀察使都由中央政府外派,任期分別為5年和1年。為防止謀私利,守令不能在其長期居住地任職。[26]:118
各級地方行政設有與中央政府六曹相似的「六房」(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由當地世襲「鄉吏」行使職權。鄉吏不授官品,也無俸祿。各郡縣設有民選的「鄉廳」,負責輔佐守令,監察鄉吏,反映民情。為方便地方與中央的聯繫,各郡縣在漢城還設立「京在所」,並有留住漢城的鄉吏「京邸吏」。[26]:118-119
軍隊
[編輯]朝鮮王朝實行文人治軍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西班外官職包括兵馬節度使、兵馬防禦使、水軍統禦使、水軍防禦使、水軍中軍、(下三道:全羅道、慶尚道、忠清道)三道水軍統禦使、三道水軍統制使(均為從二品);兵馬節制使、水軍節度使、巡營中軍、鎮營將(均為正三品堂上);兵馬僉節制使、水軍僉節制使、兵馬虞侯(均為從三品);水軍虞侯(正四品);兵馬同僉節制使、兵馬萬戶、水軍同僉節制使、水軍萬戶(均為從四品)、兵馬評事(正六品)、兵馬節制都尉、監牧官(均為從六品)、別將、權管別將(從九品)。
由於重文輕武,武官地位低,也有文官任武將的情形。
行政區劃
[編輯]朝鮮王朝歷代都把全國分為漢城府、四都(廣州府、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和八道,八道俗稱朝鮮八道。朝鮮時代的八道[32]行政區域如下:
八道之下設五府、五大都護府、二十牧、六十五都護府、七十七郡、二十六縣(令)、一百三十二縣(監)。1896年的乙未改革將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分左右兩道;永安道(咸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
除了行政劃分以外,古代朝鮮還按傳統習慣將全國劃為六個大區:關北(咸鏡道、平安道);關西(黃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關東(江原道太白山以東的部分,又稱嶺東);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羅道);嶺南(慶尚道)。
高宗時期,曾實行過兩次行政改革,一道把朝鮮八道分為23府,但後來又再改成13道,即把平安、慶尚、咸鏡、全羅、忠清五道劃分為南北兩道,成為十三道。
經濟
[編輯]財稅
[編輯]朝鮮的土地制度最初依據高麗時期田柴科制的科田法,太祖為削落擁有大量田柴科的親元勢力,強制重新分配土地,使土地轉移至新進士大夫手中。世祖年間為解決科田逐漸私有化現象,實施職田法,規定官吏退休須歸還職田,卻導致黨爭與剝削農民情況加劇。
朝鮮農民負擔主要是田租和貢物,田租繳納米、大豆,貢物則以各項農、漁、畜牧、礦產、手工產品繳納,鑒於貢物收取弊端叢生,因而自1608年開始於全國推行大同法,將貢物一律改以米穀繳納,減輕農民負擔,同時使經營貢物交易之商業興起。1750年實施均役法免除平民服役義務,同樣改為米穀繳納。
農業
[編輯]朝鮮建國初期進行了土地改革,並採取各種措施促進農業發展,使農業得到很大的提升。據《世宗實錄地理志》記載,15世紀20年代朝鮮全國耕地面積達1,686,107結,其中水田面積占28.1%。朝鮮朝廷大力推動各道的水利灌溉建設,15世紀中葉,朝鮮全國建有大小水庫300處。由於農業耕作方法的改善,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輪種法取代了以往的易田法。一年兩熟、兩年三熟,以及先進的施肥方法等農業技術得到推廣。農作物種子特別是稻種也得到改良[5]:220-223。1720年,水田在耕地面積的比例已經提高到37.6%,南方各道水田面積占到50%以上。17世紀後半葉,水稻插秧技術得到普及,並開始使用新的農具[5]:288-289。
朝鮮王朝前期經濟作物與畜牧業有很大的發展。棉花、大麻、苧麻、桑樹、楮、莞草、竹等經濟作物的發展對手工業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朝鮮的牧場由國家直接管理,主要飼養馬匹和牛羊等。《世宗實錄地理志》記載了58處國家牧場[5]:224。17世紀,黃煙、辣椒、角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幅增加。人參也開始人工種植,種植面積逐漸擴大[5]:290。
手工業
[編輯]朝鮮的手工業主要有紡織、造紙、印刷、礦業、冶煉、火藥火炮製造、陶瓷、編席等。紡織手工業是朝鮮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棉織、絲織、夏布和麻布紡織手工業等。以三南地區(慶尚道、忠清道、全羅道)為中心的棉織手工業在紡織手工業中占主導地位。黃海道和平安道是絲織手工業的中心。夏布紡織手工業主要集中在忠清道。麻布紡織則遍及全國,以北部地區更為普遍。[5]:226
朝鮮造紙業非常發達。紙張產量和質量都很高,種類也很多。1415年,朝鮮設立了造紙署大規模生產優質紙張。朝鮮的活字印刷業也很發達。1403年,朝鮮設立了鑄字所,出版印刷了許多書籍。[5]:226
鐵、銅、金、銀等礦業和冶煉業也是朝鮮重要的工業,為朝鮮社會製造農具、武器、器皿等金屬製品。鐵礦業是朝鮮礦業的主導。據《世宗實錄》記載,當時朝鮮有60多所鐵礦場,主要分布在慶尚道和咸鏡道。銅的產地主要是黃海道的長淵和慶尚道的靈山、昌原等地。[5]:226-227
商業
[編輯]商業隨著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特別是大同法實施後,貢物相關商業興起。朝鮮朝廷在漢城、開城、平壤、全州等大城市設有官府指定的商業場所「市廛」。市廛商人須從官府獲得經營商品的特權,同時還要承擔向朝廷提供各種必要物資的義務。除市廛外,大城市裡還有個人經營的小店鋪「坐商」,以及流動小商販「褓負商」。部分商人通過經商,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成為富商大賈,按不同地區被稱為京商(漢城)、松商(開城)、柳商(平壤)、灣商(義州)。隨著商品流通的發展,被稱為「場門」的集市最早在全羅道開始出現,16世紀末擴展到京畿道、忠清道、慶尚道等整個中南部地區[5]:228-229[26]:123。據《磻溪隨錄》記載,17世紀朝鮮各地郡、鎮的村莊都有5日集市[5]:293。商業興起也使朝鮮對貨幣需求增加,1633年開始鑄造常平通寶,並自1678年開始定期發行。
對外貿易
[編輯]十七世紀後半葉,朝鮮的對外貿易得到很大的發展,私營貿易超過了官營貿易。朝鮮與中國的貿易最為活躍。鴨綠江沿岸的貿易稱為中江開市(1593年),圖們江沿岸的貿易稱為北關開市(有會寧開市(1638年)和慶源開市(1646年))。中江開市後被鴨綠江對岸鳳凰城的柵門後市所取代[5]:294-295。
1609年,朝鮮與日本締結《己酉條約》後,兩國貿易開始正常化。雙方貿易以主要通過釜山的倭館進行的私營貿易為主。1673年,朝鮮倭館的日本人多達一千餘名。1691年,朝鮮還指定了30名專門從事倭館貿易的商賈。為迴避朝鮮政府的監視,日本商人還在加德島進行黑市貿易[5]:296-297。
由於朝鮮地處中國和日本之前,朝鮮商人一方面從清朝買入棉絲賣日本,一方面從日本輸入金、銀然後轉賣給清商。這種轉口貿易在朝鮮對外貿易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5]:297
外交
[編輯]與明朝
[編輯]李成桂建國後對明朝採取「事大以精誠,交鄰以信義」的「事大」外交原則,以確保其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地位[26]:139。明太祖朱元璋鑑於元朝東征日本的失敗,認為「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註 4],將朝鮮列為不征之國[27]:226。對於高麗末年的變故,朱元璋採取的是不干涉的政策,並應朝鮮新政權之邀為其選取了國號「朝鮮」,承認其合法地位[28]:264-265[27]:226-227[21]:57。不過明朝起初對朝鮮仍然存有顧慮,直到太宗李芳遠即位後才對朝鮮冊封。雙方友好關係從此開始穩步發展[26]:139-140。
16世紀末,太政大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列島後發動了侵略朝鮮乃至明朝的戰爭,通告朝鮮宣祖「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朝鮮向明朝求援後,明派重兵相救。明、朝兩國聯軍最終將倭寇驅逐出朝鮮半島,取得最後勝利[27]:229-234。1619年,努爾哈赤率兵攻打明朝。朝鮮亦應邀派姜弘立率領1.3萬軍隊在薩爾滸之戰中援助明朝[27]:235。
與清朝
[編輯]女真在後金成立前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朝鮮羈縻[26]:143-144。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後金後開始攻打明朝,並想聯合朝鮮。由於明曾在萬曆朝鮮戰爭幫助朝鮮,朝鮮並沒有與後金聯合而是幫助明朝攻打後金。1627年2月,後金為先除後患並清剿敗退到朝鮮的明將毛文龍部隊,征討朝鮮,史稱「丁卯胡亂」。因寡不敵眾,仁祖被迫與後金求和,雙方結成「兄弟之邦」。1636年8月,後金征服東北和內蒙大片地區後改國號為清,讓朝鮮稱臣,遭到仁祖拒絕。同年12月,後金再次大規模入侵朝鮮,俘虜躲在江華島的仁祖后妃和王子,迫使仁祖投降,向清稱臣,史稱「丙子胡亂」。直至1644年皇太極去世,朝鮮一直處在清朝的威壓之下[27]:259-263。
1645年開始,隨著清軍入關進占北京,以及南明政權徹底滅亡,朝鮮與清的關係也開始出現緩和。清統治者入駐北京後也日益漢化,摒棄了燒殺掠奪的游牧民族習性,多次消減對朝貢物的要求。此外,清也意識到與朝鮮交好對鞏固邊防,抵禦俄羅斯入侵的重要性。康熙皇帝在位時期,朝鮮應清之邀兩次派兵與八旗軍聯合北上討伐沙皇俄國入侵,史稱「羅禪征伐」。1735年,乾隆皇帝繼位後,清對朝鮮甚為友好,很少干涉朝鮮內政。朝鮮與清朝的這種和平友好關係一直持續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27]:264-266
1840年,清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外國列強開始滲透中國和朝鮮。為保全宗主國地位,清開始干涉介入朝鮮內政、外交。1882年和1884年,清兩次派兵鎮壓了朝鮮壬午兵變和甲申政變,加強了對朝鮮的控制。但隨著日本勢力在朝鮮的日益加強,清最終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逐出了朝鮮半島。1898年,清派徐壽明為駐朝公使,兩國開始了平等的外交關係。[27]:296-309
與日本
[編輯]朝鮮王朝初期延續了高麗王朝與室町幕府將軍的文書與使節往來。太宗時期,對馬島一帶倭寇變得猖獗。世宗元年(1419年),世宗派兵平定了對馬島倭寇,史稱「己亥東征」。之後,朝鮮應宗貞盛的請求,重新開通了三浦(乃而浦、富山浦、鹽浦),允許倭人通過在三浦設立的倭館與朝鮮貿易。15世紀末,隨著倭館倭人的增加,黑市貿易也急劇增加,倭人與朝鮮人時常發生衝突。朝鮮於是下令禁止倭人的黑市貿易,引發倭人不滿。中宗五年(1510)發生「三浦倭亂」後,朝鮮關閉了倭館。1512年,朝鮮雖在對馬島島主的請求下,重開乃而浦,但倭寇依然猖獗,先後發生「蛇梁倭變」(1544年)、「乙卯倭變」(1555年),雙方交往日衰[26]:141-142。1592年太政大臣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朝派兵援助。事後與日本斷交,至1609年才與江戶幕府恢復外交關係。
近代以來,1876年迫使朝鮮簽訂《江華島條約》。日本取得一系列經濟權益。1894年為了與中國爭奪朝鮮的宗主權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4月17日,清軍戰敗,《馬關條約》簽署,朝鮮停止和清朝的藩屬關係。為遏制日本,閔妃試圖拉攏俄國成為日本的絆腳石。1895年,閔妃在景福宮玉壺樓被日本右翼暗殺並焚屍,史稱「乙未事變」。日本駐朝鮮全權公使三浦梧樓被認為是乙未事變的主導者。1897年,高宗稱帝成立大韓帝國。1905年,日本在旅順口海戰戰勝俄羅斯,雙方簽署《朴次茅斯和約》,日俄戰爭結束。1905年11月17日,日本與朝鮮簽訂《乙巳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簽訂,大韓帝國滅亡。
與美國
[編輯]美國人於1845年最早關注朝鮮半島。當時美國紐約州議員、眾議院海軍委員會主席普拉特(Z. Pratt)就向眾議院提交過《開放朝鮮的議案》,認為應該抓住歐洲列強盯住中國和日本的時機,積極發展與朝鮮的通商機會,應該建立外交關係,但該議案沒有通過。1853年1月,一艘美國船隻駛入朝鮮東萊府的龍堂浦。8月22日到達平壤府,平安道中軍李玄益不准其貿易和傳教命立即退去。但舍門將軍號繼續溯江而上,崔蘭軒等人上岸偵察,準備盜掘當地王陵。李玄益駕船追擊,遭船員囚禁。雙方正式發生衝突,因江水過淺海船不能發揮威力,被朝鮮數百艘裝滿茅草、澆足了油的火船撞擊焚毀,美國船員全部死亡。美國報復攻擊導致辛未洋擾發生,派艦隻「亞細亞號」攻打江華島但又被當地軍民擊退,兩次小衝突勝利讓李氏自得意滿,鎖國政策更甚。1866年8月,美國商人普雷斯頓乘坐武裝商船「舍門將軍號」,發生了舍門將軍號事件,美國希望加大對東方的貿易,而朝鮮王朝則採取閉關鎖國政策,使得美國第一次用武力打開朝鮮半島國門的嘗試失敗。而美國先後於1867年、1868年、1870年和1871年多次企圖以炮艦政策強迫朝鮮通商,但最終都遭到了失敗[33][34]。
1878年10月29日,美國海軍部向週遊非洲的海軍提督薛斐爾(Robert Wilson Shufeldt)下了訓令,要求用和平的方法,為與朝鮮交涉而盡力。當時的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得知此事後,便邀請薛斐爾至天津會談。1881年11月,朝鮮高宗派使節與清朝協議對美修交的問題,並邀請了李鴻章代為主持締約談判。1882年初,李鴻章及其麾下便與美國全權大使薛斐爾就朝美通商一事,在天津進行了談判。5月22日,《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在漢城(今首爾)正式簽訂。此時朝鮮王朝正式與美國建交,美國在漢城設置了外交機構並派駐公使[34]。
在朝美修約(建交)後至朝鮮被日本吞併前的20多年裡,美國曾三次派兵至朝鮮。1888年,朝鮮出現叛亂,為保護僑民,美方向朝鮮半島沿岸派遣美國海軍;1894年至1896年,為保護中日甲午戰爭後漢城的美國公使館和美國僑民,當時美方派遣了美國海軍陸戰隊進駐漢城;1904年至1905年,為保護日俄戰爭期間的美國駐韓公使館,美方再次派遣陸戰隊入城[34]。
1905年,日本與大韓帝國簽訂《乙巳條約》後,美國中斷了與朝鮮半島的外交關係[34]。
與其他國家
[編輯]1897年改國號之前,共有8個國家與朝鮮王朝建交,除美國和日本外,還有英國(1882年)、德意志帝國(1883年)、義大利王國(1884年)、俄羅斯帝國(1884年)、法國(1886年)和奧匈帝國(1892年),改國號之後又與比利時(1901年)和丹麥(1902年)建交。不過與這些國家的外交關係都在1905年與日本簽訂《乙巳條約》後中斷。
科技
[編輯]天文學和地理學
[編輯]朝鮮王宮內的科研機構發明正方案、圭表等天文儀器,以及仰釜日晷、懸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擊漏、玉漏等精密儀器。宮廷曆法機構編寫《七政算內篇》、《七政算外篇》、《諸家曆象集》等書籍。18世紀初,實學派還將西方的地轉說引入朝鮮。
世宗時代,編纂八卷本《地理冊》,按照一定的體系詳細敘述朝鮮各州郡的歷史變遷、名稱由來、山川、部曲、城池、官坊、烽燧、橋梁、津渡、驛站、按姓氏分類的居民構成、牧場、土產、手工業種類、土地的肥瘠、田結數、租稅、供納、運輸、四季氣候、風俗和路程,相當於一部地理方面的百科全書。與此同時編纂各地的地方志,此後又編寫《東國輿地勝覽》、《東國輿地備考》等地理書籍。地圖方面,先後編纂《八道州郡圖》、《八道山川圖》、《八道圖》、以及按照比例尺繪製的《大東輿地圖》。
實用科學
[編輯]朝鮮王朝時期實用的發明創造活動同樣非常活躍。農業書籍包括《農家集成》、《農事直說》、《農桑輯要》、《四時纂要》、《課農小抄》等重要書籍。製造並改進雨量計、水文計等科學儀器。高麗時期發明的銅活字印刷技術和排版術得到廣泛應用,1403年在漢城設置鑄字所。17世紀的實學家還深入研究西洋算學,洪大容編寫《籌解應用》,把古代算術發展到包括代數學和幾何學在內的現代數學。
醫學
[編輯]朝鮮王朝時期是朝鮮傳統醫學的成熟期。由於中國藥材路遠而昂貴,朝鮮越發意識到使用本土鄉藥的必要性[35]:13-15。1431-1443年間,盧重禮、俞孝通、朴允德等奉世宗之命以《鄉藥濟生集成方》為藍本,借鑑中國和朝鮮本國醫學書籍編撰了朝鮮醫學史上的首部集大成的著作《鄉藥集成方》[35]:15[36]:208。世宗時期,朝鮮還對實用性較強的中醫方劑學進行了整理,為吸收和同化中國醫學提供了有效的方法。1445年,世宗又命金禮蒙等編纂了另一部大型醫學著作《醫方類聚》。該書共365卷(現存僅262卷)歷經朝鮮世宗、世祖、成宗三朝,耗時十餘年於1465年最終刊印,引用中國醫書153部,其中包括40多部中國已佚的古醫書[35]:13-14[36]:208。
燕山君之後,鄉藥醫學開始逐漸衰落[35]:14。壬辰倭亂期間,眾多無辜百姓死於疾病。當時朝鮮傳統醫學,中國宋、金、元時期醫學,以及剛剛傳入的明朝醫學等種醫學混合在一起,十分混亂。宣祖於是命許浚編撰新的綜合醫書,糾正錯誤理論和處方,並選取正確的處方。1610年,許浚花了14年的時間最終完成《東醫寶鑑》[35]:55-56。《東醫寶鑑》是部以《黃帝內經》為理論基礎,加之金元四大家的實際醫學理論,倡導朝鮮鄉藥運用的綜合性醫學理論和臨床典籍[35]:54。它的問世確立了韓醫學的獨立地位[35]:24,並最早創用「東醫」作為朝鮮傳統醫學的專用名[35]:20。鄉藥也重新得到復興[35]:178。
文化
[編輯]教育
[編輯]朝鮮王朝時期的教育制度由官學、私學和特殊教育機構組成。官學分為國立高等教育機構成均館和地方教育機構鄉校[37]:147[38]:291。在成均館之下,設有京城東、西、南、中四學,即由高麗五部學堂發展而來的四部學堂[26]:121[39]:15。私學有私立中等教育機構書院和初等教育機構書堂。書堂主要招收8-16歲平民子弟,入退學自由,無身份差別,實行單獨學習、按能力學習、專人教育,主要學習《千字文》、《小學》、《詩經》、《易經》、《史記》等。書堂既是私學也是官學的初等教育機構[38]:291[37]:147[39]:16。書院始於1543年豐基郡守周世鵬建立的白雲洞書院。之後,在李滉的努力下,白雲書院得到國家的認可與支持,在朝鮮各地迅速發展起來。書院以程朱理學和其它儒家經典為教學內容,「尊從名儒功臣,明倫揚道,講學專研」。書院培養不少朝鮮名儒,不過在朝鮮王朝後期,一度成為黨爭寄居地[26]:121-122[39]:15-16。特殊教育有宗學和經筵。宗學是世宗時期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傳授經典、巫術、道德等貴族應該遵守的法道。經筵是大臣給君主授課的制度,主要由弘文館員負責[38]:291。
1443年朝鮮王朝朝鮮世宗組織一批學者創造適合標記韓語語音的文字體系--韓字。這些文字當時被稱作「訓民正音」,意為「教老百姓以正確的字音」。雖然韓文在發明後的初期,受到兩班貴族這一特權階層的抵制,但隨著民族文字的推廣,教育在庶民和婦女中得以展開。[40]:19[26]:129-130。
文學
[編輯]朝鮮王朝是文學創作的繁榮時期。訓民正音的發明為國語文學開啟新的起點。高麗王朝末期出現的時調從最初的士大夫階層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並發展出「平時調」、「辭說時調」、「於時調」多種形式。與此同時,歌辭作為「長歌」形式也成為與時調並行發展的國語詩歌體裁,朝鮮王朝後期還出現形式更為靈活的「雜歌」。與此同時,漢文詩歌的創作也蓬勃發展[41]:974-1021。1918年文士張志淵編纂的朝鮮歷代文人的漢詩集《大東詩選》中,朝鮮王朝時期的作品就占到全書12卷中的11卷[42]:203[41]:1065。此外,樂府詩的創作也得到空前的發展,並形成自成一派的「海東樂府」體,使朝鮮詩歌創作出現多元化的發展局面[41]:1080-1095。
散文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高麗後期出現的稗說體散文在朝鮮王朝前半期得到很大的發展,為後世小說的產生起到積極的意義[41]:759-760[42]:221-225。紀行散文主要有金淨的《濟州風土錄》,丁時翰的《山中日記》[41]:772-775,申叔舟的《海東諸國紀》[41]:775-776,洪大容的《湛軒燕記》、朴趾源的《熱河日記》[41]:1356-1369,以及崔溥的《漂海錄》等[41]:777。16世紀末至17世紀中期,由於壬辰倭亂和女真的兩次入侵,一批反省歷史,反映時代問題的紀實散文應運而生[41]:778,主要有柳成龍的《懲毖錄》,李舜臣的《亂中日記》,石之珩的《南漢解圍錄》,金尚憲的《南漢紀略》等[41]:782-783。訓民正音的發明為女性創作文學作品提供便捷的工具。朝鮮王朝時期出現一些宮廷女性創作的國語散文[41]:1333-1334。其中《癸丑日記》、《仁顯王后傳》和《閒中錄》被稱為朝鮮宮廷文學三大散文代表作[41]:1333-1334。
小說作為新的文學樣式開始興起。金時習的《金鰲新話》上承《新羅殊異傳》中《崔致遠傳》的傳奇文學傳統,下啟金萬重《九雲夢》的浪漫主義小說的先河,在朝鮮小說史上有著特殊地位與價值[41]:794-804。許筠的《洪吉童傳》是出現較早的文人國語小說,也是朝鮮文學史上首部反映農民起義以及反映社會改革理想的小說[41]:832-841[42]:278-282。中世紀,朝鮮長篇小說在國語小說家金萬重的帶動下發展到成熟階段,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謝氏南征記》和《九雲夢》。受《九雲夢》影響,朝鮮文壇之後出現許多以「夢字類」的小說,比如李廷桌的《玉麟夢》,南永魯的《玉樓夢》等[41]:859-872[42]:291-299。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時期,朝鮮出現了以《壬辰錄》、《朴氏夫人傳》和《林慶業傳》等抵抗外族侵略的愛國主義小說[41]:873-893[42]:269-277。18世紀中期以後,講唱腳本小說開始在興起,出現了被譽為「朝鮮三大古典小說」的《春香傳》、《沈清傳》和《興夫傳》[41]:1194-1200[42]:325-339。
哲學
[編輯]高麗末年傳入的儒學在朝鮮王朝得到推崇,成為治國理政的思想。16世紀後半期,朝鮮性理學發展到巔峰,出現了以退溪李滉為代表的主理派和以栗谷李珥為代表的主氣派[26]:132-133。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後,朝鮮文人對程朱理學的清談空論進行了反省,開始研究強國濟民的「有用之學」。「學以致用、經世致用、利用厚生、實事求是」的實學思想,發展成為朝鮮儒學的頂峰[41]:1238-1239[43]:27-29。朝鮮實學理論成型於柳馨遠。在其《磻溪隨錄》中,柳馨遠提出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和實施方案。他將田制看做萬事之本,提出「均人以田,計田出兵,有田者必有役,有役者必有田」的均田制。他還對科舉制度的弊端提出批評,提出任官授職應該依據能力,不分貴賤,並主張廢除奴婢制度[43]:36-37[41]:1240-1241。
18世紀前半期,以李瀷為代表的「經世學派」繼承了許多磻溪社會改革觀點,並把實學研究廣泛地擴大到天文、地理、農學、歷史、軍事、哲學、文學等領域。經世學派受西學影響的成分很多,崇尚西方科技,但對天主教的宗教信仰持懷疑態度[43]:37-38[41]:1241-1242。18世紀後半期,以洪大容、朴趾源、朴齊家為代表的「北學派」對朝鮮崇明排清的小中華思想進行了批評,提出「華夷一也」的新思想,主張學習清朝和西方先進文化技術[43]:38-39[44]。北學派的利用厚生實學繼承了許多經世學派的改革觀點,但與以土地制度改革為中心的經世學派不同,北學派的改革思想是以貨幣流通、商品貿易、技術改革、對外開放為核心,具有一定程度的近代文明性質[43]:261。18世紀末到19世紀的朝鮮實學代表人物有丁若鏞、金正喜、崔漢綺等[43]:39。丁若鏞是朝鮮實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茶山實學縱向繼承了經世學派的實學傳統,橫向吸收了明清實學和朝鮮北學派,以及西學[45]:23。朴齊家的弟子金正喜在繼承利用厚生的北學派思想的基礎上,吸收借鑑了中國清朝的考據學,確立了朝鮮考據派的實事求是實學[43]:40。
藝術
[編輯]朝鮮的繪畫、詩歌、音樂、舞蹈也非常興盛。朝鮮王朝宮廷音樂機構創作朝會雅樂、會禮雅樂、祭禮雅樂,以及《定大業》、《保太平》、《發祥》、《鳳來儀》等朝樂大曲,以及《鳳凰吟》、《滿殿春》、《與民樂》等曲目。此外,在著名的高麗青瓷的基礎上,朝鮮王朝時期還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朝鮮白瓷。朝鮮在螺鈿、漆器、金屬、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繡、砂器等工藝方面也留下很多具有獨特色彩的寶貴遺產。
盤索里
[編輯]盤索里是朝鮮王朝時期發源於全羅道的一種朝鮮傳統曲藝形式。盤索里表演時一人坐以擊鼓,一人立以說唱。盤索里以唱為主,說為輔,說唱結合。歌者演唱時一人多角,甚至要模仿天地間的各種聲音[46]:269[47][48][49]。盤索里有東便制、西便制和中高制三個流派[46]:298[48]。
18世紀中葉,盤索里在朝鮮半島南部已經廣為流傳[49],並在朝鮮宮廷演出[46]:290。18世紀末期,盤索里已經發展成為整個朝鮮半島富有獨特民族風味的說唱藝術[49]。19世紀上半葉,盤索里開始進入了名唱時代,出現了權三得、宋興祿、廉季達、牟興甲、申萬葉等「前期八名唱」,19世紀上半葉又出現了朴裕全、金世宗、李捺致等「後期八名唱」。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盤索里進入以宋晚載、李東伯、劉性俊等人為代表的「五名唱時代」[50]:5。20世紀初,盤索里與西洋舞台劇相結合的唱劇在朝鮮半島出現[50]:130。
繪畫
[編輯]朝鮮王朝設有專門掌管繪畫的機構「圖畫署」,通過考試在全國選拔畫家[26]:135[51]:243。朝鮮王朝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堅,主要代表作是《夢遊桃源圖》[52]:195-196[51]:243-244[26][36]。16世紀,朝鮮出現了李岩、申師任堂、金禔等一批擅長畫花、鳥等動植物的畫家[51]:250[36]:198-199。
進入17世紀後,隨著實學的興起,出現了真景山水畫、風俗畫等現實主義的畫風。鄭敾是真景山水畫的代表性畫家。他的代表作《金剛全圖》通過垂直線皴法描繪出其遊覽的金剛山,顯示出與中國畫截然不同的朝鮮風格[51]:252-258[36]:198。以現實生活為主題的風俗畫在18世紀達到頂峰,出現了金弘道、金得臣、申潤福三大風俗畫家[53]。大多數風俗畫以奴婢、農夫、手工業工匠、妓生等社會底層人物為主角。與此同時,朝鮮畫壇還出現了另一種崇尚文人書卷氣的復古極端,代表性人物有姜世晃、申緯、朝鮮正祖、金正喜、張承業等[51]:258-265[36]:200-201。
陶瓷
[編輯]高麗王朝末期,由於戰亂高麗官窯遭到很大的破壞。流散到全國各地的瓷匠,開始按各自的偏好在各地小規模建窯製瓷。傳統鑲嵌青瓷工藝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更趨實用化的粉青沙器[54][55][56]。粉青沙器是在與高麗青瓷相同或更灰黑色的胎面上浸漬或塗刷一層化妝土,然後進行各種風格的裝飾,主要有鑲嵌、印花、剔花、刻花、鐵鏽花、刷制等技法。世宗時期,粉青沙器發展達到高潮。16世紀40年代,朝鮮白瓷開始取代粉青沙器成為朝鮮陶瓷的主流[54][57]。
世宗時期,朝鮮已經能夠燒制出品質上乘的宮廷御用白瓷[58]:189。15世紀後半葉朝鮮在京畿道廣州設置官窯後,白瓷開始批量生產[58]:162。世祖十三年左右,廣州官窯成功燒制出青花瓷。由於青花料價格昂貴,青花瓷被列為禁售、禁用的奢侈品[58]:191-196[55][57]。17世紀由於後金的入侵,青花料無論是從中國進口還是本土開採都變得非常艱難[58]:196-197。用氧化鐵代替青花料為顏料的鐵畫白瓷,在崇尚節儉的風氣之下,逐漸替代了青花瓷[58]:178-181。17世紀末至18世紀上半葉的朝鮮白瓷潔白度達到最高,被稱為「雪白瓷」[58]:197[57]。18世紀中葉的正祖時期,朝鮮本土的青花料被大量發現,青花白的產量開始增加[58]:182[55]。不過,青花白瓷在青花料的使用上非常淡雅、節約,紋飾方面也更具朝鮮風格[58]:197-198[57]。英祖二十八年(1752),朝鮮將官窯固定在廣州分院裡。原本貴族化的白瓷開始被大眾化地批量生產。青花白瓷也隨著青花料供應的增加而產量提高。朝鮮白瓷在這一時期瓷土純白,胎質縝密,釉色變青,被稱為「分院器」。這一時期,朝鮮還成功燒出頗具特色的青花、釉里褐和釉里紅並用的釉里三色[58]:199-201[55][57]。
宗教
[編輯]朝鮮王朝立國後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幾位國王在位時外,歷代國王通常採取「崇儒廢佛」的政策,有時在國內拆毀佛教寺院。即使是崇佛的燕山君,他在朝時亦受到大臣的廢佛壓力。在廢佛時,寺院的土地予以沒收,並對僧侶徵收重稅。與此同時,高麗時期僧院的飲茶傳統也被禁止,茶道從此在朝鮮失傳,民間則以麥茶作為替代飲料。
在正祖時期,天主教開始傳入朝鮮王朝。正祖八年(1784年),朝鮮使臣李承薰在中國燕京天主教南堂領洗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祿。他回國之後開始秘密傳教活動。1791年12月23日,周文謨教士歷盡艱辛,潛入朝鮮傳教。朝鮮政府將天主教視為邪教,在得知有中國傳教士潛入之後,加緊不斷逮捕處決教徒。為了保護廣大朝鮮教徒的安全,周文謨向朝鮮政府自首,於1801年4月19日在漢城被處決,史稱「辛酉邪獄」。眾多教徒和進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鏞等人被處刑和流放。朴趾源、朴齊家等與天主教無直接關聯的北學論者也被降職、革職。直到19世紀末開國時為止,朝鮮的統治者一直對天主教採取打擊和壓迫的政策。
隨著西學東進,與其相對的朝鮮本土宗教東學興起。東學由慶州人崔濟愚於1860年創建。東學雖然有反洋教、反侵略的性質,但倡導與西學相似的反封建,人人平等的思想。東學批判儒家正統 「天命」的形上學,提出「人乃天」,主張「後天開闢,地上天國」。因此東學在創建之初即遭到受儒學思想影響的朝鮮封建統治者的鎮壓,被視為與天主教一樣的異端邪教。東學第一、二任教主都被封建統治者極刑處死殉教。1892年,朝鮮政府解禁天主教後,對東學的封禁卻有增無減。「萬民平等,後天開闢」的東學思想在1894年引發了東學農民革命。1905年東學第三任教主孫秉熙將東學教改組為近代宗教天道教。[59][60][61]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卷221九月庚寅條:「……今年七月十七日,以恭湣王妃安氏之命,退瑤於私第。擇於宗親,無可以當輿望者。惟門下侍中李成桂,中外人心夙皆歸附,於是臣等與國人耆老,共推成桂主國事,伏望聖裁……」
- ^ 2.0 2.1 아틀라스 한국사 편찬위원회. 아틀라스한국사. 사계절. 2004: 108. ISBN 8958280328.
- ^ 3.0 3.1 明太祖《皇明祖訓·首章》:「今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東北:朝鮮國(即高麗。)」
- ^ Lee, Jun-gyu (이준규). (세상사는 이야기) 왜색에 물든 우리 말-(10). Newstown. 2009-07-22 (韓語).
朝鮮在1392至1910年間通常稱為「朝鮮王朝」,而「大朝鮮國」則用於印璽、國書及其他場合。
[失效連結]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朴真奭; 姜孟山 朴文一 金光洙 高敬洙. 《朝鲜简史》. 延吉: 延邊大學出版社. 1997年. ISBN 7-5634-0990-4.
- ^ 李承休:《帝王韻紀》下卷。
- ^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3,洪武二年八月十四日條。
- ^ 《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卷3,二年二月十五日條。
- ^ 通過對韓國金石文的檢索,使用「有明朝鮮」為487例,使用「皇明朝鮮」為3例,使用「大明朝鮮」為1例,參見韓國金石文綜合影像情報系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高宗實錄》卷19,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條:命交隣時國書所安之大君主寶與大朝鮮國大君主寶,令本營戶曹造成。
- ^ 《NAENARA》新闻 - 历史 - 朝鲜王朝. [2012-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9).
- ^ 《日本經濟新聞》2002年4月10日朝刊。
- ^ 韓国に“配慮”にじむ教科書検定、李氏朝鮮→朝鮮/任那に拠点→勢力のばす、文科省、事実上要求受け入れ. [201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1) (日語).
- ^ 《동방의 성인》으로 불리운 세종대왕. 我們民族之間. [201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韓語).
- ^ 朝鲜历史时代划分表. 我的國家. [201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 ^ 조선력사 시대구분표. 我的國家. [201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韓語).
- ^ 朝鮮封建王朝[失效連結]
- ^ 력사에 류례없는 구출작전. 我們民族之間. [201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韓語).
- ^ 《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卷221九月庚寅條:「高麗知密直司事趙胖等,持其國都評議司奏言:『本國,自恭湣王薨逝無嗣。權臣李仁人,以辛肫子禑主國事。昏暴自恣,多殺無辜,至欲興師,侵犯遼東。其時大將李成桂以爲不可而回軍。禑,自知負罪,惶懼遜位於其子昌。國人弗順,啓請恭湣王妃安氏,擇立宗親,定昌國院君,王瑤權國事。及今四年,亦複昏迷不法,聽信讒說離間勛舊。其子爽複痴騃無知,縱於酒色。與禑黨玄禹寶等,潛謀複禑位守。門下侍中鄭夢周,嘗以前者欲攻遼東爲李成桂所阻。致令朝廷索取馬匹。以此譛於王瑤、謀害成桂及趙俊鄭道傅南誾等。國中臣民多被殺戮,群臣國人以社稷生靈爲慮,謂瑤不足以治民……』」
- ^ 《朝鮮王朝太祖實錄》:「上即位,量受萬戶、千戶之職,使李豆蘭招安女真…被發之俗,盡襲冠帶…服役服役納賦,無異於編戶,且恥役於酋長,皆願為國民。自孔州迤北至干甲山,設邑置鎮,以治民事…延袤千里,皆入版籍,以豆滿江為界。
- ^ 21.0 21.1 21.2 21.3 鄭紅英. 《朝鲜初期与明朝政治关系演变研究》.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年6月第1版. ISBN 978-7-5097-7182-2.
- ^ Richard Rutt.; et al. Korea. Routledge/Curzon. September 1999. ISBN 0-7007-0464-7.
- ^ John W. Hall.; et al.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Japan [Medieval Japan] 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04-27. ISBN 0-521-22354-7.
- ^ King Sejong the Great And The Golden Age Of Korea. asiasociety.org. 2008-08-19 [2009-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4).
- ^ 《中宗實錄》1卷,中宗元年(1506年)11月8日紀錄二. [2012-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26.06 26.07 26.08 26.09 26.10 26.11 26.12 26.13 26.14 26.15 26.16 26.17 26.18 26.19 楊雨蕾等編著. 《韩国的历史与文化》.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1年6月. ISBN 978-7-306-03899-9.
-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27.11 27.12 27.13 27.14 27.15 楊昭全; 韓俊光 . 《中朝关系简史》. 瀋陽: 遼寧民族出版社 . 1992年11月第1版. ISBN 7-80527-265-4.
-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王小甫. 《中韩关系史*古代卷》.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 ISBN 978-7-5097-5142-8.
- ^ Ebrey, Walthall & Palais 2006,第349頁 .
- ^ 朱庭光主編. 《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 第四分册》. 重慶: 重慶出版社. 1986年.
- ^ 金光洙. 一八九五年——一八九六年朝鲜人民的义兵斗争. 《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9年3期.
- ^ 朝鮮王朝 外官職 簡槪[永久失效連結]
- ^ 《朝鮮通史》(下卷),19—21頁,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 ^ 34.0 34.1 34.2 34.3 高鵬. 1845~1945,朝鲜半岛与美国关系百年回顾. 世界知識. 2010, (13): 50–51. ISSN 0583-0176. CNKI SJZS201013021. CQVIP 34315508.
- ^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車武. 许浚与《东医宝鉴》.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2年1月. ISBN 978-7-5660-0134-4.
- ^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楊昭全. 韩国文化史.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9年6月. ISBN 978-7-5607-3874-1.
- ^ 37.0 37.1 田景 等. 韩国文化论.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0年5月. ISBN 9787306036575.
- ^ 38.0 38.1 38.2 (韓)林敬淳. 韩国文化的理解. 由尹敬愛、王妍翻譯. 大連: 大連出版社. 2012年1月. ISBN 978-7-5505-0190-4.
- ^ 39.0 39.1 39.2 袁本濤 編著. 韩国教育发展研究.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 ISBN 7-5440-2974-3.
- ^ 董向榮. 韩国.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年5月. ISBN 9787509707326.
- ^ 41.00 41.01 41.02 41.03 41.04 41.05 41.06 41.07 41.08 41.09 41.10 41.11 41.12 41.13 41.14 41.15 41.16 41.17 41.18 41.19 李岩、徐建順、池水涌、俞成雲. 朝鲜文学通史.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9月. ISBN 978-7-5097-1511-6.
- ^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韋旭昇. 韩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7月. ISBN 978-7-301-14042-0.
- ^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李英順. 《朝鲜北学派实学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年12月. ISBN 978-7-5161-0362-3.
- ^ 鄭成宏. 朝鲜北学派的新华夷观解析. 《東北亞論壇》. 2008年第17卷第6期.
- ^ 孫玉霞. 《朝鲜诗人丁茶山的诗歌创作研究:兼论与杜诗之比较》. 北京: 旅遊教育出版社. 2010年10月. ISBN 978-7-5637-2048-4.
- ^ 46.0 46.1 46.2 [韓] 田耕旭; [韓] 文盛哉 譯. 《韩国的传统戏剧》.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4年11月. ISBN 978-7-309-10893-4.
- ^ 李黃勛. 朝鲜族的说唱艺术——盘索里. 《中國音樂》. 1989年04期.
- ^ 48.0 48.1 李紅梅. 历史与当代文明中韩国“盘索里”艺术的生成、变异及走向. 《音樂研究》. 2008年04期.
- ^ 49.0 49.1 49.2 金昌浩. “盘索里”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的流传. 《戲曲藝術》. 1987年03期.
- ^ 50.0 50.1 [韓] 金大幸; [韓] 閔子、郭雪妮 譯. 《韩国的盘所哩文化》.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4年11月. ISBN 978-7-5087-4884-9.
- ^ 51.0 51.1 51.2 51.3 51.4 吳焯. 《朝鲜半岛美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年. ISBN 978-7-3001-1930-4.
- ^ 《韩国手册》. 韓國首爾: 三和印刷有限公司. 1992年. ISBN 8973750011.
- ^ 申英淑. 申润福与朝鲜王朝晚期风俗画. 《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 2009年01期.
- ^ 54.0 54.1 李炁子. 韩国的粉青沙器. 《裝飾》. 2000年04期.
- ^ 55.0 55.1 55.2 55.3 歐陽希君. 高丽青瓷与李朝瓷器略说. 《收藏》. 2006年04期.
- ^ Joseon Buncheong Ware: Between Celadon and Porcela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18-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4) (英語).
- ^ 57.0 57.1 57.2 57.3 57.4 金立言. 略论李朝陶瓷. 《收藏家》. 1997年02期.
- ^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金銀珍. 《影响学视阈下的朝鲜白瓷》.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5年10月. ISBN 978-7-5608-6059-6.
- ^ 朴正雄. 韩国东学的天人观研究. 《南京大學碩士論文》. 2013年.
- ^ 柳雪峰. 韩国天道教. 《當代韓國》. 1998年02期.
- ^ 戚其章. 朝鲜东学道和东学党起义. 《歷史教學》. 1989年03期.
參見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