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翁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翁山
少將
英屬緬甸第五任總理
任期
1946年9月26日—1947年7月19日
前任包吞爵士
繼任吳努(第一任緬甸總理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
任期
1945年3月27日—1947年7月19日
前任
緬甸國防部部長
任期
1943年8月1日—1945年3月27日
前任
緬甸共產黨總書記
任期
1939年8月15日—1940年
繼任德欽梭
個人資料
出生登林(ထိန်လင်း; Htein Lin)
(1915-02-13)1915年2月13日
 英屬印度馬圭省納茂
逝世1947年7月19日(1947歲—07—19)(32歲)
 英屬緬甸仰光
死因刺殺
墓地緬甸烈士陵墓
民族緬族
國籍 英屬緬甸
政黨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其他政黨緬甸共產黨
德欽黨
配偶杜欽季
1942年結婚—1947年結束
親屬吳帕(父)
杜素(母)
巴溫(兄)
盛溫(侄)
兒女翁山吳
翁山林
翁山蘇姬
翁山漆
母校仰光大學
仁安羌譯仁南央)高中
職業政治家軍人
宗教信仰上座部佛教
軍事背景
效忠緬甸共產黨
緬甸獨立義勇軍
緬甸國防軍
緬甸國民軍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緬甸愛國軍
軍階少將(當時最高軍階)

翁山緬甸語ဗိုလ်ချုပ် အောင်ဆန်း緬甸語委轉寫aung hcan: ;1915年2月13日—1947年7月19日)是帶領緬甸脫離大英帝國獨立的軍事領袖。

1939年成立緬甸共產黨,翁山出任第一任總書記。1941年珍珠港事變大日本帝國大舉南進,翁山把握機遇與日軍合作,以協助日軍擊敗緬英殖民政府為條件要求民主解殖。不久後,翁山懷疑日本會否給予緬甸獨立,於是倒戈重新投往同盟國陣營,並獲英國委任為英屬緬甸總理。在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後,翁山作為最後一任總理與英國展開有關緬甸獨立的談判,但不幸在正式獨立前即已遇刺身亡,此後被緬甸人民尊為國父

翁山的女兒是緬甸民主運動領導人、政黨全國民主聯盟主席、國務資政翁山蘇姬[1]

學生時代

[編輯]

1915年,翁山生於緬甸中部馬圭省那卯鎮(又譯「納特曼克鎮」)。1933年,入讀仰光大學,很快成為學生領袖,爾後擔任仰光大學學生會執委並與校內刊物《孔雀之聲》主編。1936年2月,因拒絕透露《孔雀之聲》上一篇反英文章(Hell Hound At Large)的作者姓名,連同吳努同時受校方開除學籍。翁山、吳努兩人因而領導大學生罷課;後來仰光大學讓步,兩人復課。1938年,翁山當選學生會主席和緬甸全國學生聯合會主席。同年10月,翁山離開仰光大學法律課程,轉而投身政界。

投日反英

[編輯]

1930年代,緬甸民族主義日益高漲。一些愛國青年知識分子,在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運動中,成立了德欽黨(又稱「我緬人黨」)。

1938年,翁山加入德欽黨,改稱德欽翁山(Thakin Aung San),並當選總書記。同年領導石油工人罷工,各地工會、民眾、學生亦相續加入,工運最後演變為全國性的反英運動,即緬甸歷史著名的「1300運動」。1939年8月15日,緬甸共產黨成立,翁山任總書記。同年10月1日,翁山聯合德欽黨、緬甸共產黨、貧民黨等組成自由聯盟(亦稱緬甸出路派組織),由巴莫出任主席,翁山出任總書記。

1940年3月,翁山參加印度國民代表大會。後來,緬甸政府因翁山的反英活動通緝翁山,他為了逃避追捕及尋求中國共產黨援助而來到中國,結果到達廈門時,被日本特務攔截,鈴木敬司建議翁山改道日本,從此翁山投向日本的懷抱。當時日本計劃攻打緬甸以破壞印緬滇國際援華的通道滇緬公路,與日本大本營陸軍部直屬特務機關——南機關鈴木敬司大佐化名南益世而得名)達成協議後,翁山秘密回到緬甸並帶29青年(史稱「三十義士英語Thirty Comrades」)

1941年2月1日翁山前往日占海南島接受軍事訓練,準備組織武裝起義配合日軍進駐緬甸。同年10月5日由於海南島三亞訓練所關閉,翁山在南機關的安排下8日搭船從海南前往台灣並於花蓮港上岸,再搭火車前往花蓮玉里的台灣歩兵第2聯隊第11中隊營區繼續接受約二個月的游擊戰訓練[2][3]

1942年3月8日,翁山帶領軍隊回到首都仰光,同年3月至8月間,翁山又協助日軍擊敗中國遠征軍,曾受過中國人幫助的翁山對待中國戰俘的手段非常殘忍,約1500名中國遠征軍傷員不願受被俘虜之辱,慨然於1942年5月21日凌晨集體引火自焚,含恨而終。事實上,翁山此時也已經脫離了緬甸共產黨德欽梭緬甸共產黨第二任總書記。

緬甸獨立

[編輯]

1941年12月27日,翁山在泰國曼谷組建緬甸獨立軍英語Burma Independence Army,引領日軍進軍緬甸。1942年3月,日本佔領仰光。同年7月,全緬英軍被擊退,緬甸獨立軍英語Burma Independence Army改組為緬甸國防軍,翁山被授予大佐軍銜。1943年3月,翁山晉升少將,並到東京覲見昭和天皇,被授予旭日勛章。1943年8月1日,緬甸國成立,巴莫出任總理,翁山出任國防部長。緬甸國防軍改組為緬甸國民軍(Burma National Army)。在此時期,翁山一度使用面田紋次Omota Monji)作為自己的和名[4]

倒戈盟軍

[編輯]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推進,翁山對日本所承諾的緬甸獨立事務乃至日本自身能否維持局面都產生了懷疑;爾後在日軍進攻英屬印度的英帕爾戰役裡,日軍慘敗的結果使翁山決意背棄日本。1943年11月,翁山向英軍暗示有倒戈的意向;

1944年8月1日,翁山在緬甸獨立一周年紀念活動中演講,認為日本幫助緬甸獨立是場騙局。8月底,緬甸共產黨人民革命黨等聯合建立了「反法西斯組織」,翁山出任其軍事指揮。1944年月緬英正式達成協議,確認緬軍將會參與盟軍的對日作戰。

1945年3月,緬甸北方國防軍分隊開始與日軍發生衝突;3月27日,翁山在以鎮壓叛軍的名義將緬甸國民軍召集至仰光後,突然調轉槍口向日軍開火。「反法西斯組織」所屬的各勢力亦同時暴動,緬甸正式倒戈加入盟軍陣營。同年5月,翁山與英國第14集團軍司令威廉·斯利姆上將達成協定,起義部隊改編為「緬甸愛國軍」,配合盟軍對日軍作戰。不過,在二戰的最後階段,他們並沒有參加大的戰役。[5]

1945年5月盟軍占領仰光,6月15日翁山發表了抗日勝利的宣言,同時「反法西斯組織」亦擴大規模並改成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AFPFL)。人民自由同盟內部在對待一系列與英人合作與獨立形式的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緬甸共產黨對於翁山的「中間路線」進行了強烈的抨擊。

1946年10月10日,由於共產黨批評翁山鎮壓罷工,人民自由同盟執行委員會通過決議,悍然將緬共逐出人民自由同盟,同時向英國表明緬甸不會加入共產主義陣營,使緬甸往後獨立的前景更為順利。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大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後,緬甸恢復了戰前英國殖民地的狀態。翁山所率領的緬甸軍隊與英軍的緬甸部隊合併。

1946年9月翁山出任英屬緬甸政府行政議會的副議長(政府首腦),負責國防和外交政策。同時,作為獨立主義者的翁山仍然以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黨總裁的身份,持續著以完全獨立為目標的政治活動。

1947年1月27日,翁山與當時的英國首相克萊門特·艾德禮定下了保證緬甸在一年內完全獨立的「翁山-艾德禮協定」。2月,試圖調和國內各派衝突的彬龍協議發表,然而在對英交涉艱難和對內調和反覆之中的獨立路上,緬甸國內的混亂並未平息。1947年4月制憲議會選舉,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黨取得了202議席中的196席,選舉取得壓倒性勝利。

遇刺身亡

[編輯]

1947年7月19日,經由保守派前總理吳蘇指使下,翁山與6名閣僚在仰光被暗殺,翁山未能成為緬甸第一任總理,權力落入吳努手中。

由於翁山生前是緬甸軍方的領導人並統領軍隊,他的突然離世導致軍方的權力真空。獨立後軍官和文官的政治矛盾加劇,最終為後來導致軍方於1962年發動政變全面接管政權埋下伏線。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