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弗朗茨·博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弗朗茨·博普
弗朗茨·博普
出生(1791-09-14)1791年9月14日
美茵茨選侯國 美因茨
逝世1867年10月23日(1867歲—10—23)(76歲)
布蘭登堡省 柏林
學派歷史比較語言學
主要領域
語言學

弗朗茨·博普[2][註 1](德語:Franz Bopp德語:[ˈfʁants ˈbɔp],1791年9月14日—1867年10月23日),舊譯葆朴[3],是日耳曼語言學家,柏林大學教授,普魯士科學院院士。他知名於對梵語的研究[4],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奠基人[5]

生平

[編輯]

1791年出生於美因茨,早年隨父母搬到阿沙芬堡,在當地的中學學習。受卡爾·約瑟夫·希羅尼穆斯·溫迪施曼等老師的影響,他開始對東方的語言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812年來到巴黎,開始了對梵語的學習研究[6]

1816年,他出版了第一篇論文《論梵語變位系統:與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和日耳曼語相比較》[7]。雖然前人早已指出梵語與波斯語希臘語拉丁語和日耳曼諸語的相似性,但他卻創造性地研究這些語言在語法詞形變化上的一致性,將它們假定為一個共同起源。這是以前還沒有人做過的[8]。1820年,這部作品的英語譯本在倫敦出版[9]

1821年,在威廉·馮·洪堡的推薦下,博普成為了柏林洪堡大學的梵語和比較語法系主任[10]。1822年4月18日成為普魯士科學院正式院士[11]。1825年結婚[9]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比較語法》。在書中,他提出了3個主要目標:在相互比較中推導出一個原始變位系統、構擬原始語音法則、探究語法形式的起源。他也是第一位認為阿爾巴尼亞語印歐語系一個單獨語族的語言學家[12]

1850年當選巴伐利亞科學院外籍院士[13]。1854年當選哥廷根科學院外籍院士[14]。1855年成為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榮譽院士[15]。1867年10月23日在柏林逝世[16]

主要作品

[編輯]
年份 書名[17]
1816年 《論梵語變位系統:與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和日耳曼語相比較》
1830年 《梵語小詞彙》
1833年 《梵語、古波斯語、希臘語、拉丁語、立陶宛語、哥特語和德語的比較語法》
1840年 《論馬來-玻里尼西亞諸語言與印歐語的親屬關係》
1842年 《印歐語系的高加索語族》

注釋

[編輯]
  1. ^ 他的名字有時被盎格魯化拼寫作Francis Bopp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adumod Bussmann.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Routledge. 1996: 85. ISBN 9780415022255 (英語). 
  2. ^ 新華通訊社譯名室 (編). 德语姓名译名手册(修订本).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9年. ISBN 9787100026741. 
  3. ^ 戚雨村 等. 《语言学百科词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3年4月: 第79頁. ISBN 9787532601776. 
  4. ^ 舒克. 从新的视角看语言学史——读《思想的流派:从葆扑到索绪尔的语言学发展史》.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0, (3): 72–74. ISSN 1000-0429. 
  5. ^ 常荃; 趙婧文; 鄧思遙.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神州. 2013, (23): 143. doi:10.3969/j.issn.1009-5071.2013.08.129. 
  6. ^ Walther Wüst. Bopp, Franz.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2.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1955: 453 [2019-08-23]. ISBN 3-428-0018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2) (德語). 
  7. ^ Franz Bopp. Über das Conjugationssystem der Sanskritsprache in Vergleichung mit jenem der griechischen, lateinischen, persischen und germanischen Sprache. Frankfurt am Main: Andreae. 1816. 
  8. ^ Chisholm 1911,第240頁.
  9. ^ 9.0 9.1 Wüst, Walther. Bopp, Franz.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2. 1955: 453-454 [2019-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10. ^ Chisholm 1911,第240–241頁.
  11. ^ Mitglieder der Berliner Akademien. Preuß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9-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 (德語). 
  12. ^ Lulushi, Astrit. Histori: Çfarë ka ndodhur më 22 tetor? [歷史:10月22日發生了什麼?]. New York: Dielli. 2013-10-22 [2019-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阿爾巴尼亞語). 
  13. ^ Prof. Dr. Franz Bopp. Bayer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9-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德語). 
  14. ^ Holger Krahnke. Die Mitglieder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Göttingen 1751–2001.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2001: 45. ISBN 3-525-82516-1. 
  15. ^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B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3-24) (英語). 
  16. ^ Martineau, Russell, Obituary of Franz Bopp, 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867: 305–314 
  17. ^ [丹麥]威廉·湯姆遜. 《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9年: 第76頁.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