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裝甲巡洋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的姊妹艦「朱塞佩·加里波蒂」號在行駛中
歷史
義大利王國
艦名 Francesco Ferruccio
艦名出處 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英語Francesco Ferruccio
建造者 威尼斯兵工廠英語Venetian Arsenal
動工日 1899年8月19日
下水日 1902年4月23日
命名者 熱那亞公爵夫人英語Princess Isabella of Bavaria
完工日 1905年9月1日
重新歸類 1919年訓練巡洋艦英語Training ship
除籍日 1930年4月1日
格言 "Let us go where our fortune and that of our country call us" [1]
結局 拆解
技術數據
艦級 朱塞佩·加里波蒂級英語Giuseppe Garibaldi-class cruiser裝甲巡洋艦
排水量 7,350公噸(7,234長噸)
全長 111.8公尺(366英尺10英寸)
全寬 18.2公尺(59英尺9英寸)
吃水 7.3公尺(23英尺11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速度 19—20節(35—37公里每小時;22—23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可以續航5,500海里(10,200公里;6,300英里)
乘員
  • 555名軍官和水手
  • (作為旗艦時配備578名)
武器裝備
裝甲

「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裝甲巡洋艦義大利語Francesco Ferruccio[a]是一艘朱塞佩·加里波蒂級英語Giuseppe Garibaldi-class cruiser裝甲巡洋艦[b],20世紀頭十年為義大利皇家海軍建造。在其服役生涯中,該艦曾多次被部署到東地中海黎凡特。在1911到1912年的意土戰爭初期,該艦參與了轟炸的黎波里的作戰,之後在1912年初轟炸了貝魯特,最後被轉調到了利比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的活動受到奧匈帝國潛艇的封鎖限制,於1919年被改為一艘訓練艦。該艦在1930年被義大利海軍除役,隨後報廢。

設計和描述[編輯]

「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全長111.8公尺(366英尺10英寸),舷寬18.2公尺(59英尺9英寸),吃水深7.3公尺(23英尺11英寸)。在正常載荷下,該艦排水量為7,350公噸(7,230長噸)。艦載動力由兩台立式三脹蒸汽機提供,每台蒸汽機驅動一根傳動軸,而蒸汽則來自24座貝爾維爾燃煤鍋爐。發動機總功率為14,000匹指示馬力(10,000千瓦特),可達到約19—20(35—37公里每小時;22—23英里每小時)的航速。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行駛時,該艦巡航距離為5,500海里(10,200公里;6,300英里)。艦上的常規編制為555名軍官和士兵,但作為旗艦時編制為578名。[4]

該艦的主炮包括一門安裝在上層建築前方炮塔內的254公釐(10英寸)炮以及艦尾的雙聯裝203公釐(8英寸)炮。其副炮包括10門152公釐(6.0英寸)英語QF 6-inch naval gun炮,被安置在艦舯部英語Amidships[c]炮廓英語Casemate[d]內,其餘4門152毫米的炮安裝在上層甲板上。「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還安裝有10門76公釐(3英寸)英語QF 12-pounder 12 cwt naval gun和6門47公釐(1.9英寸)英語QF 3-pounder Hotchkiss炮來對抗魚雷艇。此外,艦上裝有四具單裝450公釐(17.7英寸)魚雷發射管[8]

該船的水線裝甲帶在艦舯部最大厚度為150公釐(5.9英寸),向艦首艦尾兩端逐漸減薄至80公釐(3.1英寸)。指揮塔、炮廓和炮塔也被150毫米厚的裝甲保護。該艦的防護甲板裝甲厚度為37公釐(1.5英寸),上層甲板上的152毫米炮由50公釐(2.0英寸)的炮盾保護。[4]

建造和服役[編輯]

「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以僱傭兵隊長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英語Francesco Ferruccio[e]的名字命名,於1899年8月19日在威尼斯的海軍船塢鋪設龍骨,並於1902年4月23日由熱那亞公爵夫人英語Princess Isabella of Bavaria主持下水[10][1]。該艦最終於1905年9月1日竣工[10]。在1905年的艦隊演習中,該艦被分配到封鎖撒丁島拉馬達萊娜的「敵對」部隊[11]。1906年9月15日至16日,該艦與其姊妹艦「朱塞佩·加里波蒂」號「瓦雷澤」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Varese一起在法國馬賽參加為法國總統阿爾芒·法利埃舉行的艦隊檢閱[12]。「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於1909年7月駛往黎凡特,1910年6月26日至1911年1月被派往克里特島,1月25日返回塔蘭托[13]

當意土戰爭於1911年9月29日爆發時,「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與其姊妹艦「朱塞佩·加里波蒂」號以及「瓦雷澤」號一起被分配到地中海艦隊第二分艦隊的第四總隊。「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和「朱塞佩·加里波蒂」號於10月3日至4日轟擊的黎波里,而「瓦雷澤」號則在近海巡邏以防土耳其艦船。這次零星的炮擊造成了12名奧斯曼士兵死亡,23人重傷,此外還有7名平民死亡。10月13日,這三艘姊妹艦航行至西西里島奧古斯塔補充燃煤[14]。1912年2月24日,「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和「朱塞佩·加里波蒂」號轟擊貝魯特,擊沉了老邁的鄂圖曼帝國鐵甲艦「聖訪」號英語Ottoman ironclad Avnillah[f],並迫使魚雷艇「安哥拉」號英語Ottoman torpedo boat Ankara[g]自沉[h]。這次炮擊造成了140多名平民死亡,200多人受傷[20]。之後,該艦被調往利比亞,直至戰爭結束。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該艦於1913年2月18日至6月5日期間駐紮在阿爾巴尼亞,並於1914年1月4日至2月7日期間再次駐紮在那裡[13]

當義大利在1915年5月向同盟國宣戰時,「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被分配到駐紮在布林迪西的第五巡洋艦分艦隊。6月5日,該分艦隊轟炸了拉古薩附近的鐵路線,並於7月17日晚離開布林迪西,準備在翌日早晨在拉古薩韋基亞附近再次執行轟炸任務。在凌晨4點開始轟炸後不久,「朱塞佩·加里波蒂」號被奧匈帝國潛艇U-4號發射的一枚魚雷擊中。儘管該艦僅被一枚魚雷擊中,但還是在幾分鐘內就沉沒了,有53名艦員喪生。為此,該分艦隊立即撤退以避免遭到進一步的攻擊,僅留下三艘驅逐艦在營救倖存者[23]。7月7日,裝甲巡洋艦「阿馬爾菲」號被另一艘潛艇擊沉。由此嚴重的限制了駐紮在亞得里亞海的其他艦隻的活動[24][25]。「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於11月19日至12月22日在黎凡特短暫駐紮,然後返回布林迪西,在那裡護送船隊前往阿爾巴尼亞,並在戰爭結束後在阿爾巴尼亞海岸巡邏[13]

「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於1919年成為一艘海軍學員訓練艦,最終於1924年完成改造[17]。1922年7月30日,該艦在比斯開灣與西班牙貨船「阿亞拉·門迪」號(Ayala Mendi)相撞,船上33名船員中有一人喪生,「阿亞拉·門迪」號沉沒。[26]

「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於1930年4月1日被拆解。[17]

腳註[編輯]

注釋[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義大利巡洋艦史》[2],另有來源譯作「弗朗切斯科·費魯齊奧」號[3]
  2. ^ 譯名參考自《義大利巡洋艦史》[2]
  3. ^ 譯名參考自《新編英漢科技大詞典》[5]
  4.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6],另有來源譯作「炮郭」[7]
  5. ^ 譯名參考自《命運之力 現代義大利史從拿破崙時代到21世紀》[9]
  6. ^ 譯名參考自《大巡洋艦圖解百科:1865——1910》,也被音譯作「阿維尼拉」號[15]
  7. ^ 譯名參考自《大巡洋艦圖解百科:1865——1910》[15]
  8. ^ 關於是哪些艦隻進行了炮擊,各種資料說法不一。Gardiner和Gray在兩艘奧斯曼艦隻的歷史記錄中將戰功歸於「朱塞佩·加里波蒂」號與「瓦雷澤」號[16],但也有記載表示三艘姊妹艦都在場[17]。Silverstone也認為所有三艘艦都參與其中[18],但通常看法認為是「朱塞佩·加里波蒂」號和「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19][20][21][22]

引文[編輯]

  1. ^ 1.0 1.1 Naval & Military intelligence. The Times (36750) (London). 1902-04-24. 
  2. ^ 2.0 2.1 日本海人社 (2014),第48頁.
  3. ^ 章騫 (2013),第298頁.
  4. ^ 4.0 4.1 Freivogel (2012),第43頁.
  5. ^ 王運 (1988),第85頁.
  6. ^ 李昊 (2019),第310頁.
  7. ^ 章騫 (2013),第102頁.
  8. ^ Chesneau & Kolesnik (1979),第351頁.
  9. ^ 鄭昕遠 (2022),第112頁.
  10. ^ 10.0 10.1 Silverstone (1984),第298頁.
  11. ^ Professional Notes–Italy (1905),第1004-1005頁.
  12. ^ Curtis (1907),第98–99頁.
  13. ^ 13.0 13.1 13.2 Marchese (1995).
  14. ^ Beehler (1913),第9, 19–21頁.
  15. ^ 15.0 15.1 金文杰 (2022),第143頁.
  16. ^ Gardiner & Gray (1985),第389, 392頁.
  17. ^ 17.0 17.1 17.2 Gardiner & Gray (1985),第256頁.
  18. ^ Silverstone (1984),第298–299, 307頁.
  19. ^ Beehler (1913),第56–58頁.
  20. ^ 20.0 20.1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16頁.
  21. ^ Sondhaus (2001),第218頁.
  22. ^ Stephenson (2014),第254頁.
  23. ^ Freivogel (2012),第40, 46–47頁.
  24. ^ Halpern (1994),第148, 151頁.
  25. ^ Sondhaus (1994),第289頁.
  26. ^ SS Bra-Kar. Clydeships. [2019-11-06]. 

參考書目[編輯]

擴展閱讀[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