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延福寺 (阿拉善)

座標38°50′23″N 105°40′27″E / 38.83972°N 105.67417°E / 38.83972; 105.674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延福寺
延福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
座標38°50′23″N 105°40′27″E / 38.83972°N 105.67417°E / 38.83972; 105.67417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子寺宗乘寺、沙汞嘎廟、額爾博格廟、巴丹吉林廟、布日嘎蘇台廟、布爾汗烏拉廟、貴西廟、敖包圖廟
領導活佛甘珠爾巴格西活佛
地圖
地圖

延福寺,俗稱「王爺廟」,藏語名「格吉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該寺是原阿拉善王爺的家廟,在定遠營內。[1][2][3]

簡介

[編輯]

延福寺位於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王府街,是阿拉善三大寺院系統之一(其他兩個是北寺福因寺,南寺廣宗寺),也是阿拉善八大寺之一(八大寺是延福寺、廣宗寺、福因寺 、昭化寺承慶寺宗乘寺妙華寺方等寺)。該寺始建於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是在「十六羅漢堂」的基礎上擴建而成。該年,清政府將定遠營正式贈與阿拉善王和囉哩之子阿寶作為王府,由此該寺被稱作「王府廟」或「王爺廟」。歷代阿拉善親王均對該寺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2][3]

乾隆二年至四年(1737年至1739年),根據六世達賴提議,自該寺挑選百名喇嘛,在今廣宗寺接受系統的佛學教育。乾隆十年(1745年),阿拉善親王羅卜藏多爾濟為紀念父王阿寶的功德,用一萬兩白銀建造了大雄寶殿及其他附屬經殿,其中大雄寶殿為兩層閣樓,由108個輪經組成,共四十九間。[1][2]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阿拉善旗王府向清廷呈請寺名。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獲朝廷賜名「延福寺」,並賜四體文字書寫的「延福寺」匾額,同時封該寺「甘珠爾」上師為「朝延大喇嘛」,要求其弘揚佛法、嚴明寺規、統管法務。[1]

延福寺是阿拉善地區建成時間最早的寺,曾獲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以及迭斯爾德諾門汗等活佛及高僧的支持。該寺的屬廟有宗乘寺、沙汞嘎廟、額爾博格廟、巴丹吉林廟、布日嘎蘇台廟、布爾汗烏拉廟、貴西廟、敖包圖廟等等。這些屬廟的住持喇嘛均由延福寺委派,大喇嘛也由延福寺的權威喇嘛出任。[1]

嘉慶十年(1805年),阿拉善親王瑪哈巴拉為紀念上尊親王之功德,大力加強了延福寺的各項法務制度,並興建了阿格巴殿、觀音殿、達里克廟等等經殿,維修並擴建了金剛殿、藥王殿。[1]

民國十一年(1922年),經甘珠爾巴格西活佛提議,興建了二十五間的東闊爾經殿,並且邀廣宗寺(南寺)精通闊爾論理的丹巴老爺喇嘛擔任該經殿的住持喇嘛。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阿拉善親王達理札雅下令由阿拉善旗札薩克出資800塊銀元,重修大雄寶殿;達理札雅親王的元福晉金允誠為表誠心,還個人出資裝修大雄寶殿內部;為迎接九世班禪到來,專邀工匠製做了八獅寶座。此時,阿拉善旗札薩克的眾臣也受到感動,紛紛出資裝修延福寺各經殿。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阿拉善親王達理札雅又下令修建專奉阿拉善佛和阿拉善土地爺的兩層經殿。[1][2]

延福寺山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時,延福寺已成為規模宏大、僧人眾多的大寺。其中,大雄寶殿已擴建為180間,藥王殿25間,藏尼德殿25間,三時殿15間,觀音殿13間,藏經殿12間,功德殿12間,阿拉善殿12間,金剛廟2間,輪經廟2間,雅爾尼殿12間,鼓樓、鐘樓等大小13座經殿共326間,外加各經殿、廟倉等合計1061間。[1][2]

文化大革命期間,延福寺遭受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後,延福寺經過不斷整修,已具備一定規模。到2012年,該寺有大小經殿十餘座,僧人40多名,各項法事制度已較完善。延福寺也成為阿拉善的旅遊景點之一。該寺和其他格魯派寺廟一樣,設有神學院,共分四大部,每部均有一座專用殿堂。寺內至今保存著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所鑄青銅香爐一隻,直徑0.85米,高2.2米。此外,寺內還有鑄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大鐘一口,鐘聲洪亮,每次敲擊可響徹整個巴彥浩特鎮。[2]

1986年5月10日,「延福寺」被定為第二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包括延福寺等建築在內的定遠營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4月7日,延福寺發生火災。[4]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