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旅行
學校旅行,又稱修學旅行、教育旅行、戶外教學、校外教學、研學旅行等,是中小學教育的一環,指教職員帶領學生集體行動、合宿的旅行活動,為人類最早使用的教學方法之一。自2000年左右開始,英國、美國、日本、澳洲等國紛紛以國家層級制定相關政策並投入資源,推行戶外教育實施。[1]
歷史沿革
[編輯]日本的修學旅行最早為1882年(明治15年)栃木縣第一中學校(現・栃木縣立宇都宮高等學校)的學生由教師帶領參觀第二回內國勸業博覽會、1886年(明治19年)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在的筑波大學)的「長途遠足」創造長達11天的修學旅行記錄。
臺灣從殖民的日治時期各校已開始系統地透過推廣登山、游泳等教育活動促進戶外教育。隨著時空變化,現行的戶外教育也包含例如校外教學、遠足、童軍、鄉土教學、自然觀查、環境教育等等教學模式。[1]
各國相關政策
[編輯]在2014年「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中,教育部與相關專家學者、團體、教師家長合作,倡導「走出課室外」的學習。[2]「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104年版本)」中,建議選擇地點時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主,把握由近及遠之原則,依照低中高年級依序安排校園附近社區、鄰近鄉鎮、鄰近直轄市、全國各地等,並避免易發生危險地區,以確保師生安全。並且,需配合課程內容,參訪公共機關(消防隊、圖書館、法院等)、參訪地方特色文物或地形、邀請地方耆老解說等。[3]
英國教育部於西元2006年頒布「課室外學習宣言」(Learning Outside the Classroom Manifesto),並由國會在 2010年建議將戶外教育納入正式的國家課程。[1]
美國民間社會自2007年起即開始推動戶外教育專門法案「不讓孩子待在室內法案」(No Child Left Inside Act),期望藉由環境教育的推展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在戶外進行學習。2012年歐巴馬提出「美國大戶外倡議」(America's Great Outdoors Initiative),期望學生在接觸戶外的過程中,培養自然保育的觀念。[1]
日本文部科學省、總務省與農林水產省,以跨部會方式推動國小學生五日農村體驗與獨立生活課程。[1]
參見
[編輯]來源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全國修學旅行研究協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日語)
- 韓國的修學旅行(1976年) (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