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
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攝於2012年11月)
Map showing the location of
Map showing the location of
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
類型冰斗-山谷冰川
位置天山山脈天格爾峰二峰北坡,烏魯木齊縣境內
坐標43°05′N 86°48′E / 43.083°N 86.800°E / 43.083; 86.800
面積東支1.068平方公里;西支0.578平方公里
長度東支2.028公里;西支1.714公里
厚度東支133公尺;西支108公尺
狀態退縮中

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簡稱:天山1號冰川天山一號冰川烏源一號冰川)是位於新疆天山中部天格爾峰二峰北側的冰川,是烏魯木齊河河源中最大的冰川。1959年開始建立觀測站對冰山進行觀測,在天山冰川站加入世界冰川監測中心英語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WGMS)後,天山1號冰川成為十座世界冰川監測中心設立的參考冰川之一。該冰川自觀測以來一直在退縮,1993年該冰川分裂成兩支獨立的冰川系統。1997年以來冰川消融加速,物質平衡大幅虧損,平衡線高度明顯上升。2017年起開始建設烏魯木齊河水源地天山1號冰川保護區工程。

冰山資訊

[編輯]

冰川的形成及條件

[編輯]
天山1號冰川年度物質平衡變化
地圖
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的所在地

包括天山1號冰川在內,坐落在烏魯木齊河源大西溝的現代冰川擁有儲存完好的末次冰盛期堆積和侵蝕的地貌地形[1]

這些冰川因為其多樣的形態以及清晰的冰川侵蝕與沉積地形成為中國較早開展第四紀冰川研究的地點之一[2]古近紀剝蝕面新近紀第四紀受到抬升作用,形成了現在天山山脈斷塊式山嶺與山間盆地的地勢。天山中部在第四紀有超過7000公尺的上升和下降總量,這導致了天山氣溫更低、降水更為豐富,為當地冰川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3]

地理方位、地貌及冰川現狀

[編輯]

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位於天山山脈中部天格爾峰二峰北坡[4],東北朝向。地處亞洲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中心,距離海洋較遠,離天山1號冰川最近的大洋是向南2500公里外的印度洋。冰川距離烏魯木齊市市中心120公里,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是烏魯木齊河源頭地區發育的7條現代冰川之中面積最大的一條冰川,也是烏魯木齊河的補給源頭[4]。天山1號冰川同時也是阿拉溝等其他河流的發源地[5][6]。按形態天山1號冰川屬於冰斗-山谷冰川,按冰川物理特性分類屬於大陸型冰川[7]

天山1號冰川地形屬於典型的侵蝕堆積地貌。在此冰川能看到不同的冰磧地貌,其中較為明顯的是冰川末端有三道分別形成於公元1538±20年、1777±20年、1871±20年的終磧壟[2]。天山1號冰川的冰蝕地貌有在其東北側有一最長延長深度超過1.5公里,面積為1.62平方公里,斗口朝南的空冰斗。除此之外,天山1號冰川有擁有冰川擦痕U型山谷[8]羊背石[9]冰蝕地貌表面,在附近也能看到刃脊角峰的冰蝕地貌[10]

因常年處在退縮狀態,天山1號冰川已經分為東、西兩支冰川[11]。東支面積1.068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4267公尺,最低點海拔3743公尺,長度為2.028公里,冰川厚度133公尺。西支表面積0.578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4484公尺,最低點海拔3845公尺,長度為1.714公里,冰川厚度108公尺[12][13]。天山1號冰川成冰帶可分為消融帶、滲浸-凍結帶和滲浸帶[14]。天山1號冰川常年被凍土環繞,土地類型為冰磧物粉砂土[4]

天山1號冰川的冰川運動英語Glacial motion具有四種已經確定的機制,分別為冰的變形,冰河床的變形,剪下斷層的變化以及在冰河床上滑行[15]。從速度上來看,天山1號冰川西支比東支速度快、速度變化幅度大而且兩支運動速度方向大體相同,且兩支冰川表面運動速度在同一斷面上表現為從中間向兩側逐漸減少。兩支冰川運動速度最大值均出現在5-7月,其中東支速度為0.3公尺每月,西支為0.4公尺每月,隨後速度減小。東支9月份之後速度開始緩慢增大,西支則在12月以後開始回升[16]

1980年到1981年,科研人員曾在天山1號冰川末端挖掘出90公尺的人工冰洞。冰洞開挖後,發現在洞口15公尺的範圍內底層冰體中有琥珀冰層的存在。下部冰層中存在有個體較小成層分布的氣泡以及因冰層的剪下運動而出現的岩屑等細微土粒。冰洞開挖後,洞內出現大量裂隙,是因為兩側運動速度不一致所致。冰洞中底磧平整,冰體與底磧平順相接界限分明[17]

水文資訊

[編輯]
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攝於2012年11月)

在2010/11的物質平衡年[a]中,海拔高度為3539公尺的大西溝氣象站測得該地區降水量為466公釐,在平衡線高度[b]的降水量為500到700公釐。該站點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2°C[13]。2002年到2015年間,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的平衡線高度呈現上升趨勢[18]。1959年開始對天山1號冰川觀測以來,該冰川一直處在退縮狀態,1993年,兩支冰舌完全分離成兩條完全獨立的冰川體系。到了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冰川退縮狀態明顯開始加速。到了2006年,相比於1962年時的冰川面積減少了14%,約0.3平方公里[7]。到了2012年,天山1號冰川的面積較1975年減少了將近17%,約0.113平方公里[4]。在2015/2016物質平衡年中,冰川表現出明顯變薄以及品質損失。2016/2017物質平衡年雖然也體現出了冰川變薄及品質損失,但在程度上與前一年相比略有緩和[19]。1959年到2010年,天山1號冰川積累區比率[c]為46%。1號冰川一直處於後退狀態[20]。1962年到2010年間,天山1號冰川的冰川末端英語Glacier terminus也一直在退縮,其中東支在1959年到2010年間減少199.3公尺,西支更是超過241公尺[20]。天山1號冰川東、西兩支冰川因地形、海拔、坡度坡向、規模等原因退縮狀態不同,東支物質虧損大於西支且積累區比率下降幅度大於西支,但平衡線高度低於西支[7]。冰川物質損失為河流徑流量大量的水資源,1993年到2018年間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所覆蓋的河流流域的平均年徑流量是1959年到1992年的1.7倍[21]。從1986年至2001年,天山1號冰川冰川融水徑流增加了84.2%[22]。1959年到2008年之間,額外補充給河流徑流量大概是天山1號冰川年徑流量的16倍[23]。而融水徑流中離子主要來自於風化的碳酸鹽黃鐵礦長石類礦物[24]

有學者根據穩定同位素追蹤了冰川水分的來源。天山1號冰川的水分自於不同地區的夏季降水及冬季降雪,其中夏季降水對冰川的影響較大。在春天,天山1號冰川的水分來源主要來自於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中東。夏季時,則來源多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西北地區,到了秋天,大部分水分來自於中亞和哈薩克斯坦南部。而冬季水分來源主要受到西風和極地氣團的影響[22][25]

生物種群

[編輯]
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遠景(攝於2012年11月)

天山1號冰川屬於高寒生態系統,生物鏈相對單一,生態系統脆弱[4]。相比於天山1號冰川的退縮前沿,其表麵粉塵具有更高含量的硝態氮、速效磷、速效鉀以及有機物[26]。天山1號冰川中表麵粉塵的藍細菌群落多樣性指數相對較高。以顫藻目以及色球藻目為主,其中顫藻目席藍細菌屬德語Phormidium具有優勢度英語Dominance (ecology)[26]。天山1號冰川前緣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的多樣性指數隨著演替時間增加而增加且未到達穩定狀態,並且和土壤的年齡相關[27][28]。天山1號冰川中融水可培養細菌群落可分為5個系統發育類群、8個屬,此冰川的融水可培養細菌群落具有耐藥性且大部分屬於耐冷菌。以擬桿菌門γ-變形菌具有優勢度[29]。另外,天山1號冰川共有5目、12科、24屬的51種地衣,其中屬於茶漬目的有10科、17屬、42種。而從生長基物類型區分有蘚叢、土層、草地、地面、石浮土、岩面、荒漠風滾、樹皮及樹枝、朽木9種類型[30]。天山1號冰川沉積層和表面冰塵中的真菌類群共有26個真菌操作分類單元英語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主要是擔子菌門子囊菌門以及壺菌門。擔子菌門和子囊菌門為優勢菌種。但在屬的水平下,具有較高豐度的真菌在兩種環境下並不一樣[31]。另外有學者對前沿凍土活動層古菌群落的垂直分布有所研究[32]

天山1號冰川退縮地植物群落的演替過程具有由菊科石竹科禾本科莎草科的特徵,其中菊科、禾本科、石竹科和景天科一些種具有優勢度,例如菊科的火絨草黃頭小甘菊鼠麯雪兔子萎軟紫菀[33]。天山1號冰川的高寒冰緣植物包括虎耳草屬植物、紅景天屬植物、黃花夏至草高山葶藶高山紫菀毛建草等植物,這些植物按垂直帶英語Altitudinal zonation區分,屬於形體為適應高山惡劣且多變的生態壞境,整個植物緊縮為密實的墊狀體的高山墊狀植被[34]。天山1號冰川也是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易危物種」的伊犁鼠兔棲息地之一,該地區伊犁鼠兔的數量在減少[35]。天山1號冰川也有盤羊北山羊狐狸白鼬雪雞旋壁雀等動物的活動蹤跡,更是盤羊、北山羊的繁殖地[6]

影響

[編輯]
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高處(攝於2012年11月)

自然因素

[編輯]

在一些研究中,學者認為與歐洲和北美中部的冰川不同的是天山1號冰川的冰川物質平衡英語Glacier mass balance中積累(降水)和消融(高溫)多在夏季出現,冬季則僅有少量降雪[22][36]。冰川平衡線高度會受到氣溫及降水量的影響,在夏季如果溫度升高1攝氏度,冰川平衡線高度將會上升大概61.7公尺。反之,若溫度下降1攝氏度,平衡高度線則會下降61.7公尺。如果年降水量增加10%,平衡線高度則會下降13.1公尺。如果減少10%則會上升13.1公尺[37]。1號冰川的大部分平衡線變化和夏季氣溫與降水有關,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18]。自1960年以來,烏河源1號冰川品質平衡一直在減少並且減少的速度在增加,到2016年,共有42個負品質平衡年和15個正品質平衡年[38]

關於對天山1號冰川的物質平衡的影響因子也有不同聲音。有學者認為冬半季的降水量與夏半季的降水量幾乎同等重要,影響冰川物質平衡的主要因素也包括積溫[39]。也有學者通過利用該冰川降水量、入射短波輻射、相對濕度和風速建立能量平衡模型,其結果顯示冰川融化主要受到短波輻射控制,冰川的物質平衡對降雪的反照率非常敏感[40]。而在天山1號冰川影響反照率的因素除了降雪之外,也包括雲量的變化、黑炭顆粒、不溶性顆粒物例如成分包括有機質、無機礦物顆粒和微生物的冰塵[41][42]。1號冰川在降雪後反照率變化不明顯,但當冰層開始暴露的時候,反照率會發生明顯變化,並且隨著海拔增加而增加[43]

人類活動

[編輯]

天山1號冰川的退縮和烏魯木齊市面積的擴張和人口的增長也有一定的關係[44]。天山1號冰川曾作為旅遊景點吸引著遊客前往遊覽。每年6月到9月會有三千到五千的遊客前往天山1號冰川,雖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曾發布旅遊禁令,但當地牧民依然設卡讓遊客進入天山1號冰川遊玩。當地牧民會採集山上的雪蓮紅景天等高寒植被進行販賣。而前來的遊客不僅遊玩,一些人也會將飲料瓶、食品袋留在現場,同時也會出現遊客對冰川的踩踏行為。這些行為導致當地植被受損、覆蓋面積下降、自然恢復力也受到傷害。這些結果證明當地生態環境的承納量不足以應對天山1號冰川的旅遊活動。持續不斷的旅遊活動也對當地食物鏈、棲息以及繁殖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持續的負面影響最終可能導致當地物種多樣性下降[4][45]

另一個對天山1號冰川有負面影響的人類活動是企業污染。火電廠、電石廠、水泥廠、石灰廠等工廠以及30多處煤礦坐落在天山1號冰川為源頭的烏魯木齊河沿岸。最近的工廠距離天山1號冰川僅40公里。這些工廠排放出或因採礦而產生的大氣污染物以及下游居民產生的生活污染物都有可能因局地環流的被帶到天山1號冰川,其中的化學成分可能在冰川中沉積。2005年,有學者對天山1號冰川冰芯中草酸根的含量進行過分析研究,並認為該物質主要來源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污染,在冰芯中該物質的含量與新疆工業發展有著密切關係[46][4]。除此之外,天山1號冰川附近的216國道也可能對冰川帶來負面影響。216國道勝利達坂路段距離天山1號冰川僅1公里,自東向南斜穿過冰川核心區,而每日路過此路段的重型貨車超過1700輛。大量重型貨車路過所產生的揚塵、尾氣以及對交通對氣候的改變都會加劇冰川退縮並對周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4][47]

類比及預測

[編輯]

一些學者對天山1號冰川的冰川退縮情況進行了類比和預測。有學者認為在2040年以前,天山1號冰川的冰川末端將會以較慢的速度退縮,冰川在這段期間會明顯變薄。而2040年之後天山1號冰川冰川末端將加速退縮[48]。另一項研究顯示,到2050年時,天山1號冰川的冰川面積將變為1980年時期天山1號冰川的冰川面積的一半左右。而到了到2100年時,天山1號冰川將會失去80%的面積。該冰川的冰量將在2050年相比於1980年減少近80%,到2100年則減少92%。天山1號冰川的融水供應的臨界點(水峰值英語peak water)將會在2020年發生,之後的冰川融水徑流將會減少很多[49]

監測與保護

[編輯]
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標誌(攝於2012年11月)

1958年6月,大西溝氣象站建立在天格爾峰山腰,天山1號冰川腳下。對天山1號冰川的氣象資訊進行測量和記錄[50]。1959年到1960年期間,中國科學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隊新疆隊分為8個分隊,對天山地區的冰川進行了大規模普查和實驗工作。1959年,主要觀測烏魯木齊河源天山1號冰川的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施雅風正式建立。該冰川曾被命名為「勝利大阪1號冰川」,後更名為「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51]。1967年到1979年,觀測曾因文化大革命等因素而中斷[11]。1982年天山冰川站成為世界冰川監測中心的一部分,天山1號冰川也成為全球重點觀測研究的參照冰川之一。2010年,中國境內首個冰川監測塔在天山1號冰川區建成[52]。2013年,天山冰川站也稱為世界氣象組織建立的全球冰凍圈監測網路的首批站點之一[53]。天山1號冰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觀測時間最長,且資料最為詳盡的冰川[54]

201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兩會期間,有自治區人大代表提議在天山1號冰川建立一個面積大概240平方公里的綜合型自然保護區[55]。2013年,自治區環保廳制定了關於天山1號冰川自然保護區劃定框架方案[56]。2014年4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建立天山1號冰川保護區域[57]。2017年,烏魯木齊河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專案正式啟動,該專案就包含烏魯木齊河水源地天山1號冰川保護區工程[56]。該專案耗資5.6億元,天山1號冰川保護區地跨三個縣市,總面積近950平方公里[47]。另外,烏魯木齊縣政府為保護天山1號冰川以及建立體制機制保障,已申請建設南山冰川國家公園[56]

為減少人類行動對天山1號冰川的影響,自治區政府決定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取締冰川旅遊[58],然而對於這一政策,也有質疑和擔憂的聲音。質疑的聲音認為,冰川退縮主因是氣候變化而非旅遊活動。在科學和有效的管理下,冰川旅遊是對冰川知識的普及、提升民眾對環保和減排的認知的方法之一[59]。為減少放牧對冰川的影響,當地政府根據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的不同功能,制定不同的保護和搬遷安置方案,並重新設計了牧民遷徙路線[47]。在烏魯木齊縣對1號冰川域內的搬遷安置工作中,共征遷草場近萬畝,建立圍欄近9公里,平整土地4.1萬平方公尺[60]。自治區政府針對當地生產、礦產企業的管理也有所加強。從2016年開始,烏魯木齊縣已經開始關停1號冰川域內煤礦企業。2019年,縣投資超9500萬元,關停煤礦14處,關停砂場11家以及2家石灰石礦場。從2020年開始,烏魯木齊縣人民政府投入超1億元人民幣,對閉坑礦山進行生態恢復[61]。面對216國道帶來的影響,自治區政府對冰川附近路段進行了限行措施,交通、規劃等部門對216國道改道方案進行了論證[57][47]。2020年,隨著禁牧禁游禁獵,停止礦產資源開發活動等保護方式的進行,1號冰川生態環境逐步改善。2015年以來,1號冰川周圍的大型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雪豹數量穩定在了超過20隻。20世紀90年代後在該地區絕跡的熊也出現在了1號冰川周圍,北山羊、馬鹿、野豬的數量也有所增長[62]

商業開採

[編輯]

2017年,在緊鄰天山1號冰川的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後峽,開始建設「天山一號冰川天然礦泉水生產基地」[63]

注釋

[編輯]
  1. ^ 即從一個冰川累積的開始到下一次冰川累積開始之間的時間
  2. ^ 即年冰川累積量與年冰川消融量相等的點的連線
  3. ^ 指冰川積累區面積占其總面積的比率,積累區比率為60%左右時冰川處於穩定狀態

參考來源

[編輯]
  1. ^ 葉佰生; 李世傑; 施雅風. 从末次冰盛期冰川规模探讨当时的气候环境——以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冰川为例. 冰川凍土. 1997, (01): 3–11. 
  2. ^ 2.0 2.1 趙井東; 施雅風; 李忠勤. 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地貌与冰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冰川凍土. 2011, 33 (01): 118–125. 
  3. ^ 許世遠. 中国天山现代冰川作用研究. 地理學報. 1963, (04): 310–330.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阿迪力·吐拉爾別克; 王虎賢; 白澤龍; 何靜. 天山一号冰川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研究. 新疆環境保護. 2014, 36 (02): 30–35. 
  5. ^ 尚玉平; 蔣靜. 天山古道阿拉沟. 大眾考古. 2019, (03): 32–37. 
  6. ^ 6.0 6.1 趙梅. 新疆一号冰川旅游难禁致冰川消融 落实禁令迫在眉睫. 天山網. [2019-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7. ^ 7.0 7.1 7.2 張國飛; 李忠勤; 王衛東; 王文彬. 近2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和西支物质平衡变化. 生態學雜誌. 2013, 32 (09): 2412–2417. doi:10.13292/j.1000-4890.2013.0356. 
  8. ^ 熊黑鋼; 劉耕年; 張兵; 宋長青. 天山第四纪冰川擦痕特征及分布规律. 新疆地質. 1998, (04): 388–393. 
  9. ^ 李英奎.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冰川擦痕级配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探讨. 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1999, (04): 381–386. doi:10.16058/j.issn.1005-0930.1999.04.007. 
  10. ^ 李效收; 張明軍; 王飛騰; 李忠勤; 王聖傑; 汪寶龍.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空冰斗积雪特征.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2, 26 (12): 102–107. doi:10.13448/j.cnki.jalre.2012.12.032. 
  11. ^ 11.0 11.1 董志文; 秦大河; 任賈文; 李開明; 李忠勤. 近50年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科學通報. 2013, 58 (09): 825–832. 
  12. ^ 何茂兵; 孫波; 楊亞新; 焦克勤.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探地雷达测厚及其数据分析. 東華理工學院學報. 2004, (03): 235–239. 
  13. ^ 13.0 13.1 Urumqi glacier No. 1, Tien Shan. 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 [201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0). 
  14. ^ 李向應; 丁永建; 劉時銀; 李晶; 李忠勤.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分布特征的再研究. 冰川凍土. 2008, (01): 93–99. 
  15. ^ China Huang Maohuan. The movement mechanisms of Ürümqi Glacier No. 1, Tien Shan mountains, China. Annals of Glaciology. 1992, (16): 39–44. doi:10.3189/1992AoG16-1-39-44. 
  16. ^ 周在明; 李忠勤; 李慧林; 井哲帆.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1号冰川运动速度特征及其动力学模拟. 冰川凍土. 2009, 31 (01): 55–61. 
  17. ^ 王仲祥.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人工冰洞初步观测. 冰川凍土. 1983, (01): 89–94; 107–108. 
  18. ^ 18.0 18.1 崔督督; 張彥麗; 李忠勤; 陳藺鴻.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研究. 安徽農業科學. 2020, 48 (03): 61–68. 
  19. ^ Chunhai Xu; Zhongqin Li; Huilin Li; Feiteng Wang; Ping Zhou. Long-range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measurements of annual and intra-annual mass balances for Urumqi Glacier No. 1, eastern Tien Shan, China. The Cryosphere. 2019, (13): 2361–2383. doi:10.5194/tc-13-2361-2019. 
  20. ^ 20.0 20.1 Guofei Zhang; Zhongqin Li; Wenbin Wang; Weidong Wang. Rapid decrease of observed mass balance in the Urumqi Glacier No. 1, Tianshan Mountains, central Asi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4, (349): 135–141. doi:10.1016/j.quaint.2013.08.035. 
  21. ^ Yufeng Jia; Zhongqin Li; Shuang Jin; Chunhai Xu; Haijun Deng; Mingjun Zhang. Runoff Changes from Urumqi Glacier No. 1 over the Past 60 Years, Eastern Tianshan, Central Asia. water. 2020, 12 (05): 1286. doi:10.3390/w12051286. 
  22. ^ 22.0 22.1 22.2 Li Zhongqin; Shen Yongping; Li Huilin; Dong Zhiwen; Wang Liwei. Response of the Melting Urumqi Glacier No. 1 in Eastern Tianshan to Climate Change.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8, 04 (000): 67–72. 
  23. ^ 孫美平; 李忠勤; 姚曉軍; 張明軍. 1959—2008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融水径流变化及其原因. 自然資源學報. 2012, 27 (04): 650–660. 
  24. ^ 馮芳; 馮起; 劉賢德; 李忠勤; 劉蔚; 金爽.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融水径流水化学特征研究. 冰川凍土. 2014, 36 (01): 183–191. 
  25. ^ Mengyuan Song; Zhongqin Li; Dunsheng Xia; Shuang Jin; Xin Zhang. Isotopic evidence for the moisture origi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t Urumqi Glacier No.1 in upstream Urumqi River Basin, 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9, 16 (08): 1802–1815. doi:10.1007/s11629-018-5348-9. 
  26. ^ 26.0 26.1 倪雪姣; 齊興娥; 顧燕玲; 鄭曉吉; 董娟; 倪永清; 程國棟.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表面粉尘蓝细菌群落结构及其系统发育. 微生物學報. 2014, 54 (11): 1256–1266. doi:10.13343/j.cnki.wsxb.2014.11.003. 
  27. ^ 王曉霞; 張濤; 孫建; 張雪兵; 李忠勤; 婁愷. 冰川前缘土壤微生物原生演替的生态特征——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生態學報. 2010, 30 (23): 6563–6570. 
  28. ^ Xiukun Wu; Gaosen Zhang; Wei Zhang; Guangxiu Liu; Tuo Chen; Yun Wang; Haozhi Long; Xisheng Tai; Baogui Zhang; Zhongqin Li. Variations in culturable bacterial communities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in the foreland of the retreating Tianshan No. 1 glacier. Brazi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8, 49 (03): 443–451. doi:10.1016/j.bjm.2018.01.001. 
  29. ^ 陶玲; 顧燕玲; 鄭曉吉; 關波; 董娟; 倪永清; 程國棟.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融水可培养细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系统发育. 冰川凍土. 2015, 37 (02): 511–521. 
  30. ^ 熱衣木·馬木提; 阿不都拉·阿巴斯; 艾尼瓦爾·吐米爾. 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地衣地理区系与生态特征.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9, 37 (12): 111–114. doi:10.13759/j.cnki.dlxb.2009.12.004. 
  31. ^ 王敘賢; 顧燕玲; 倪雪姣; 關波; 倪永清. 天山乌源1号冰川表面冰尘及底部沉积层真菌群落结构比较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冰川凍土. 2017, 39 (04): 781–791. 
  32. ^ 顧燕玲; 史學偉; 祝建波; 倪永清; 程國棟.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前沿冻土活动层古菌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 冰川凍土. 2013, 35 (03): 761–769. 
  33. ^ 劉光琇; 李師翁; 伍修錕; 張昺林; 張寶貴; 龍昊知; 台喜生; 李忠勤.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退缩地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及机理研究. 冰川凍土. 2012, 34 (05): 1134–1141. 
  34. ^ 安黎哲; 劉艷紅; 馮國寧; 馮虎元; 陳拓; 程國棟. 乌鲁木齐河源区高寒冰缘植被的生态特征研究. 西北植物學報. 2000, (01): 98–105. 
  35. ^ 李維東. 十年间伊犁鼠兔生存状况的变化. 動物學雜誌. 2003, (06): 64–68. doi:10.13859/j.cjz.2003.06.013. 
  36. ^ Zhongqin Li; Wenbin Wang; Mingjun Zhang; Feiteng Wang; Huilin Li. Observed changes in streamflow at the headwaters of the Urumqi River, eastern Tianshan, central Asia.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10, 24 (02): 217–224. doi:10.1002/hyp.7431. 
  37. ^ 崔航; 王傑. 冰川物质平衡线的估算方法. 冰川凍土. 2013, 35 (02): 345–354. 
  38. ^ Huai Baojuan; Sun Weijun; Wang Junyao; Li Zhongqin; zhang Hui. A long glacier mass balance record analysis in Chinese Urumqi Glacier No. 1 and the relationships with changes in large-scale circulations.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20, 13: 1202. doi:10.1007/s12517-020-06224-7. 
  39. ^ 沈琪; 徐建華; 王占永; 王飛騰. 天山一号冰川地区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04): 7–15. 
  40. ^ Yanjun Che; Mingjun Zhang; Zhongqin Li; Yanqiang Wei; Zhuotong Nan; Huilin Li; Shengjie Wang; Bo Su. Energy balance model of mass balance and its sensitivity to meteorological variability on Urumqi River Glacier No.1 in the Chinese Tien Shan.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09): 13958. doi:10.1038/s41598-019-50398-4. 
  41. ^ Jing Ming; Cunde Xiao; Feiteng Wang; Zhongqin Li; Yamin Li. Grey Tienshan Urumqi Glacier No.1 and light-absorbing impuriti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aonal. 2016, (23): 9549–9558. doi:10.1007/s11356-016-6182-7. 
  42. ^ 許慧; 李忠勤; Nozomu Takeuchi; 張曉宇; 張國飛. 冰尘结构特征及形成分析——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冰川凍土. 2013, 35 (05): 1118–1125. 
  43. ^ Xiaoying Yue; Zhongqin Li; Jun Zhao; Jin Fan; Nozomu Takeuchi; Lin Wang. Variation in Albedo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rface Dust at Urumqi Glacier No. 1 in Tien Shan, China.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2020, (08): 110. doi:10.3389/feart.2020.00110. 
  44. ^ B H Fu; Q Guo; F Yan; J Zhang; P L Shi; M Ayinuer; G L Xue. Glacier retreat of the Tian Shan and its impact on the urban growth and environment evaluated from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012022. doi:10.1088/1755-1315/74/1/012022. 
  45. ^ 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旅游难禁. 騰訊網. [201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0). 
  46. ^ 李心清; 秦大河; 蔣倩; 江偉; 焦克勤. 中国天山过去43年大气环境变化:来自冰芯草酸根记录的证据. 地球與環境. 2005, (01): 1–5. doi:10.14050/j.cnki.1672-9250.2005.01.001. 
  47. ^ 47.0 47.1 47.2 47.3 新疆多方施策让天山一号冰川回归“寂静美”.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0). 
  48. ^ KeQin Duan; TanDong Yao; NingLian Wang; HuanCai Liu.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Urumqi Glacier No. 1 in the eastern Tianshan, central Asia from 2005 to 207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 57 (34): 4505–4509. doi:10.1007/s11434-012-5469-4. 
  49. ^ Gao Hongkai; Li Hong; Duan Zheng; Ren Ze; Meng Xiaoyu; Pan Xicai. Modelling glacier variation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 in the Urumqi Glacier No. 1 in Central Asia.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4: 1160–1170. doi:10.1016/j.scitotenv.2018.07.004. 
  50. ^ 李冬梅; 賈靜淅. 61年 与冰川对话 ——记者探访守护天山1号冰川的大西沟气象站. 中國氣象報 (一版). 2019-08-02. 
  51. ^ 仇家琪; 王志超. 三十年来新疆冰川研究. 乾旱區地理. 1987, (03): 28–31. doi:10.13826/j.cnki.cn65-1103/x.1987.03.011. 
  52. ^ 我国首个冰川监测塔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区建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9-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53. ^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8, 33 (12): 1391–1394, 1408. 
  54. ^ 最新报告称天山1号冰川只剩下50年生命. 科學網. [2019-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5). 
  55. ^ 王麗娜. 新疆人大代表提议把天山1号冰川建成国家级保护区. 鳳凰網. [2019-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9). 
  56. ^ 56.0 56.1 56.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五年磨一剑助冰川保护. 中國政協傳媒網. [2019-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9). 
  57. ^ 57.0 57.1 新疆将建立保护区域“呵护”天山一号冰川. 中國政府網. [2019-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9). 
  58. ^ 冰川消融损失巨大 新疆取缔冰川旅游. 中國政府網. [201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9). 
  59. ^ 抑制冰川退缩:“取缔”旅游并非唯一选择. 科學網. [201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6). 
  60. ^ 乌鲁木齐县:保护自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烏魯木齊晚報 (第A04版:四版). 2017-09-09. 
  61. ^ 潘瑩; 張嘯誠. 这是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冰川,保护好它的“发际线”. 瞭望. 2020, (51 page=64-65) [2021-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9). 
  62. ^ 潘瑩; 張嘯誠; 沙達提. 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成为野生动物天堂. 中國政府網.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63. ^ 新疆后峡将建天山一号冰川矿泉水生产基地. 新浪新聞. [2019-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