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子
《地之子》是臺靜農的一部短篇小說集,1928年11月未名社初版。收入14篇短篇,多為民間鄉土題材。該書與同一作者的《建塔者》、韋叢蕪的《君山》、魯迅的《朝花夕拾》一起被收入《未名新集》。魯迅在《二心集·我們要批評家》中將其列為近兩年的優秀之作。[1]該書中以悲憫之心描寫了宗法制度下猶如人間地獄般的舊農村。它飽受官紳兵匪之害,展現了閉塞、陰冷、殘酷的現實面貌。[2]
內容
[編輯]《地之子》包括14篇短篇小說:《我的鄰居》、《天二哥》、《紅燈》、《棄嬰》、《新墳》、《燭焰》、《苦懷》、《兒子》、《拜堂》、《吳老爹》、《為彼祈求》、《蚯蚓們》、《負傷者》、《白薔薇——同學某君的自述》。《天二哥》描寫閒漢天二哥醉酒之後與賣花生的少年小柿子發生爭吵,扭打起來。他的病及酒和清尿一起發作,第二天便死了。《紅燈》寫早年喪父的賣餃子少年得銀,結果因為干錘人家大門的買賣而死於非命。得銀娘糊了紅燈放於河中,超度兒子的亡魂。《拜堂》寫汪大死後,其弟不顧父親反對納其嫂為妻。《吳老爹》寫油鹽店的老僕吳老爹跟了一個敗家的少主人,少主人因為吃喝嫖賭欠了很多債,最後只好將家裡的屋子變賣,拋妻棄子參軍。《負傷者》寫大禿子的女人被有錢有勢的張二爺勾引,他因此在茶館受到眾人嘲笑。大禿子於是去找張二爺爭鬥,反被告上警署。警署強逼他賣了妻子,不服的他又去找張二爺,最後被押上縣裡。[3]
風格
[編輯]《地之子》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常常是柵門、十字街,人物一般不是普通農民,而是藝人、小商人等。臺靜農受到魯迅的影響,但其作品更多的使用經過改造的方言,而較少文言的影響。比如《拜堂》中,以「下書子」指「婚書」,「磕頭」指「拜堂」,「安了家」指「娶了妻」,並大量以「哈」代替「還」。對閒漢爭擾的描繪最能體現作者的土語的駕馭,他常常引入安徽常見的粗話。這些小說陰鬱沉重,而較少滑稽,令人透不過氣來,作者以此來營造一個封閉孤立的鄉土世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