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池蛙躍濺水聲
「古池蛙躍濺水聲」(日語: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ふるいけやかわずとびこむみずのおと),是日本著名俳句詩人松尾芭蕉的名句。這首俳句是芭蕉確立了其特有風格(在日本被稱為蕉風)的標誌性作品[1][2],不僅在芭蕉的作品中最為有名,而且從江戸時代起就一直作為俳句的代名詞被廣為傳誦[3]。
該俳句中的季語是蛙(代表春季)。這一句表現了在寂靜的池塘里,青蛙跳入水中,發出了撲通水聲這一簡單的場景。表面上看這一畫面非常普通,但細細品味頗有情趣,耐人尋味。這也與以往的和歌及連歌或俳諧的古板傳統的情趣大相逕庭,具有開創性意義。該作品中也能體味到芭蕉所受到的禪的影響[4][5],由於過於有名,這首作品對後世也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以及傳說。
成立
[編輯]這條俳句最初發表在1686年(貞享3年)閏3月的《蛙合》(かわずあわせ)里,之後被收於同年8月芭蕉七部集之一的《春之日》。《蛙合》的編輯者為芭蕉弟子仙化,是一部以蛙為題材的俳句合集(日語為「句合,くあわせ」,即以左右排列的俳句進行優劣比較的詩集),其中收錄了40首俳句,芭蕉的這句「古池」被列為最佳(左一)。當時的句合是以多名文人合議的方式來評判優劣,其中仙化也是主要的評論者之一[6]。一般俳句被創作後就會立刻被收入俳諧撰集,因此通說認為該俳句創作於貞享3年[6]。另外,同年正3月下旬,由井原西鶴門下的西吟編輯的《庵櫻》裡也有芭蕉的這一句,但寫法略有不同,即「古池や蛙飛ンだる水の音」,因此往往也有觀點認為這是最初的版本[7]。「飛ンだる」是談林風格的輕快文體,可以得到談林派的理解認可[1]。
根據仙化在《蛙合》卷末所寫的文字,這本合集是在深川的芭蕉庵內編成的。至於這一名句究竟是當時臨時創作而成的,或者是以這一句的創作為契機而舉行了這場俳句評選,已經無法考證,但至少可以明確這句得到了俳人圈內的一致評判認可[8]。詩中的「古池」據說可能是芭蕉門人杉風在芭蕉庵近旁所建的池塘[4]。1700年(元祿13年)的《曉山集》(芳山編)中還有一句「棣棠花,蛙跳濺水聲」,而實際上這是芭蕉弟子其角改寫的。芭蕉最初寫了「蛙跳濺水聲」,而空出最初的位置讓弟子們來思考,儘管弟子填入了「棣棠花」,最終芭蕉還是選擇了「古池塘」。芭蕉認為,根據和歌的傳統,棣棠花似乎更為風雅美艷,但古池卻更顯古樸實在。[9]。而對於後面半段,芭蕉也改變了強調俳意的「蛙飛ンだる」,儘量考慮體現自然閒寂的意境,從而確立了最終的版本[10][11]。 另外,在此前的和歌或連歌中很少看到有歌詠蛙的作品,即使有,往往也是著眼於蛙鳴。在俳句中關注動物的跳躍,而且描述跳入池塘後的水聲,這是芭蕉的獨創,可謂前無古人[12]。
後續影響
[編輯]對於這首俳句,芭蕉本人非常滿意,相信其會獲得好評[13],而他的弟子支考對這首作品的稱頌也有很大的作用[14]。支考在1719年(享保4年)寫的《俳諧十論》中』寫道「貌似句中沒有感情,但其實帶著寂佗的風情,富有風雅的趣味」,這一論點也是後世較為普遍的主流觀點[15]。但在芭蕉同一時代,也並未得到了其他俳人理解,例如在前述的《曉山集》中就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5]。此外也有一種傳說,這一充滿禪味的俳句是芭蕉拜訪其禪師佛頂的時候所產生的靈感,這一說法見於《芭蕉翁古池真傳》(春湖著、慶應4年)[16]。
作為俳句近代化的大力倡導者正岡子規在其《古池句辯》(《ホトトギス》1898年10月號)中明確否定了這種神秘化,重新審視了這一作品。這篇文章採用了一對虛擬的主客對答的形式,對於客人所提出的「為何古池句如此廣為人知?」的問題,主人一邊介紹了俳句的歷史,也明確肯定了芭蕉從普通無奇的蛙跳水塘這一畫面中體驗到曼妙意境這一划時代的文學成就。子規一方面肯定了這作品是俳句歷史上的里程碑,但並不認為這代表了芭蕉的最高水平[17]。
山本健吉在《芭蕉 ―鑑賞與批評》(1957年)中提及:相對於在俳句起首用棣棠而將視覺形象進行並列的表現手法,古池的表現往往會更能把握直覺且調動起聽覺的想像力,與後半段的深層次意識結合起來,有更豐富的層次感[18]。此外,這一俳句直擊「以笑為本願的俳諧師的心靈盲點」,對於芭蕉而言,這首俳句發揮了對許多人的啟蒙作用。在目前絕大多數日本人都有機會看到這個俳句,可以說,「現代日本人對俳句的理解往往都起始於古池這句」[19]。
在大輪靖宏的《為何芭蕉是至高的俳人》(2014年)一文中提到,古池猶如一口古井,作為被閒置棄用的水池,象徵著死的世界。而「蛙跳濺水聲」是生命的象徵,帶有動感。儘管寫了蛙,但沒有寫蛙聲。蛙聲並不優雅。而在古池這裡,是一個古幽寂寥的世界。在古池這個死寂的世界裡,通過青蛙輕輕一躍而吹入了生命的活力。從此,古幽寂寥的意境就完成了[20]。
腳註
[編輯]- ^ 1.0 1.1 山本 2006、87頁
- ^ 正岡 1983、216-217頁
- ^ 復本 1992、94-95頁
- ^ 4.0 4.1 山本 2006、89頁
- ^ 5.0 5.1 田中 2010、193頁
- ^ 6.0 6.1 復本 1992、90頁
- ^ 山本 2006、86頁
- ^ 復本 1992、91頁
- ^ 各務支考『葛の松原』,佐々醒雪, 巌谷小波 校. 俳諧作法集(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博文館. 1914: 653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1).
- ^ 山本 2006、87-88頁
- ^ 正岡 1983、212頁
- ^ 復本 1992、97-98頁
- ^ 復本 1992、100頁
- ^ 復本 1992、95頁
- ^ 復本 1992、95-96頁
- ^ 山本 2006、88-89頁
- ^ 正岡 1983、217-218頁
- ^ 山本 2006、88頁
- ^ 山本 2006、90頁
- ^ 大輪[2014:116-119]
參考文獻
[編輯]- (日語)田中善信. 芭蕉 「かるみ」の境地へ. 中公新書 2048. 中央公論新社. 2010-03-25 [2021-08-28]. ISBN 978-4-12-10204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日語)復本一郎. 芭蕉16のキーワード. NHKブックス 659. 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1992-11. ISBN 4-14-001659-0.
- (日語)復本一郎. 芭蕉古池伝説・芭蕉俳句16のキーワード. 芭蕉との対話 復本一郎芭蕉論集成. 沖積舎. 2009-3. ISBN 978-4-8060-4735-3.
- (日語)正岡子規. 俳諧大要. 岩波文庫 緑13-7. 岩波書店. 1983-09-16 [2021-08-28]. ISBN 4-00-31013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4). - 「俳諧大要」・「俳人蕪村」・「古池の句の弁」・「俳句の初歩」・「俳句上の京と江戸」を収録。
- (日語)山本健吉. 芭蕉 その鑑賞と批評 新裝版. 飯塚書店. 2006-3. ISBN 4-7522-2048-2.
- (日語)大輪靖宏. なぜ芭蕉は至高の俳人なのか. 祥伝社. 2014-8. ISBN 978-4-396-614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