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君主列表
這是歷史上的亞美尼亞政權的君主列表,包括古代亞美尼亞王國(公元前336年-公元428年)、中世紀亞美尼亞王國(884年-1045年)、中世紀亞美尼亞小邦(908-1170年)、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1198-1375年)等等。
古代亞美尼亞(公元前521年-公元428年)
[編輯]早期總督(公元前521-401年)
[編輯]- 海達爾尼斯一世,公元前6世紀末的亞美尼亞總督[1],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一世任命,具有半世襲的性質[2]。
- 海達爾尼斯二世,公元前5世紀初的總督。
- 海達爾尼斯三世,公元前5世紀中期的總督[1]。
- 特里圖赫梅斯(Terituchmes),公元前5世紀後半葉的總督[1]。
奧龍特王朝及無王朝的總督-國王(公元前401年-200年)
[編輯]- 奧龍特斯一世,公元前401-344年的總督[3],可能是海達爾尼斯家族的母系後裔[4]。
- 阿爾塔沙塔(後來成為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8年前擔任亞美尼亞總督(與奧龍特王朝無關)[1],之後成為波斯國君。
- 奧龍特斯二世,前336-331年的總督[1],可能是奧龍特斯一世的兒子[5]或孫子[6]。
- 米特雷內斯,前331-321年的總督[1],為亞歷山大大帝所任命[5],可能與奧龍特王朝有親屬關係[5]。
- 涅奧托勒莫斯,前323-321年的總督,與奧龍特王朝無關[1]。
- 奧龍特斯三世,約前317-260年在位的君主[1],可能是奧龍特斯二世之子[6]。
- 薩姆斯一世,約前260年在位[3][5],可能是奧龍特斯三世之子[6]。
- 阿薩姆斯一世, 約前260-前228年在位[1][3],可能是薩姆斯一世之子[6]。
- 薛西斯,前228-約前212年在位[1],阿薩姆斯之子[5]。
- 奧龍特斯四世,前212-200年在位[1],可能是阿爾薩梅斯之子[6]。
公元前200年塞琉古王朝煽動叛亂推翻了奧龍特王朝對亞美尼亞的統治,其地併入塞琉古王朝,設立了三個「將軍」進行統治:阿爾塔克西(大亞美尼亞)、扎里阿德雷斯(索菲內)、米特里達特斯(Mithridates,統治小亞美尼亞),十年後阿爾塔克西重建了亞美尼亞王權[1]。
阿爾塔克西亞斯王朝(公元前200年-公元2年)
[編輯]- 阿爾塔克西亞斯一世,公元前200-190年為塞琉古王朝任命的「將軍」[1],後稱王,前190-前160年在位[7]。他可能屬於奧龍特王朝的一個分支[6]。
- 阿爾塔瓦茲德一世,前160年-前120年在位[7],阿爾塔克西亞斯一世之子[7]。
- 提格蘭一世,前120年-前95年在位[7],阿爾塔瓦茲德一世之子[7]。
- 提格蘭二世「大帝」,前96/95年-前56/55年在位[8],提格蘭一世之子[7]。
- 阿爾塔瓦茲德二世,前56年-前34[8]或30年[1]在位,提格蘭二世之子[8]。
- 阿爾塔克西亞斯二世,前34/30年-前20年[1],阿爾塔瓦茲德二世之子[1]。
- 提格蘭三世,前20年-前8年在位[1],阿爾塔瓦茲德二世之子[7]。
- 提格蘭四世與埃拉托,前8-前5年共同在位[1],提格蘭三世的兒子與女兒。
- 阿爾塔瓦茲德三世,前5-前2年在位[1],阿爾塔瓦茲德二世之子[6]。
- 提格蘭四世與埃拉托,前2-公元1年再次共同在位[1]。
- 埃拉托,公元1-2年單獨在位[1]。
羅馬與安息競爭時期(公元2-61年)
[編輯]這一時期羅馬與安息爭奪亞美尼亞,雙方都迅速擁立、廢黜傀儡亞美尼亞國王[1]。
- 阿里奧巴爾扎內斯,公元2-4年在位[1],為米底的王公[1],提格蘭二世的母系後代[7]。
- 阿爾塔瓦茲德四世,公元4-6年在位[1],阿里奧巴爾扎內斯之子。
- 提格蘭五世,公元6-12年在位[1],希律王朝成員[1]。
- 沃諾奈斯,公元12-18年在位[1],被廢黜的安息帝國君主[1]。
- 阿爾塔克西亞斯三世,公元18-34年在位[1],本都王國王子[1]。
- 阿爾沙克一世,公元34-35年在位[1],安息國君阿爾達班二世之子[1]。
- 米特拉達梯,公元35-37年在位[1],伊比利亞國王法拉斯馬內斯一世的兄弟[1]。
- 奧羅德斯,公元37-41年在位,安息國君阿爾達班二世之子。
- 米特拉達梯,公元41-52年復位[1]。
- 拉達米斯托斯,公元52-54年在位[1],伊比利亞國王法拉斯馬內斯一世之子[1]。
- 梯里達底一世,公元54-58年在位[1],安息國君沃洛奈斯二世之子[10]。
- 提格蘭六世,公元51-61/62年在位[1],提格蘭五世之侄[5]。
阿爾沙克王朝(61-428年)
[編輯]- 梯里達底一世,約61/66年-約75[11]/88年[1]復位。
- 薩納特魯克,約75[11]/88年[1]-約110年在位[11],可能是梯里達底一世之子[12]。
- 阿克西達雷斯,約110年-約112年在位[11],安息君主帕科羅斯二世之子[13]。
- 帕爾薩馬斯里斯,約112-約114年在位[11],帕科羅斯二世之子[13]。
- 沃洛加塞斯一世,117[11]-144年在位[14],薩納特魯克之子[5]。
- 索海穆斯,144-160年在位[14],有安息與阿契美尼德血統的羅馬執政官[5]。
- 帕科魯斯,160-163年在位[11],安息君主沃洛吉斯四世之子[14]。
- 索海穆斯,164-約180年復位[11]。
- 沃洛吉斯二世,約180-190年在位[11],沃洛吉斯四世之子,後來成為安息國君,稱沃洛吉斯五世。
- 庫思老一世,約190-214/216年在位[11],沃洛吉斯二世之子[5]。
- 梯里達底二世,217-252年在位[11],庫斯老一世之子[5]。
- 荷姆茲-阿爾達希爾[5],252/253[5]– 約270年在位,薩珊王朝國君沙普爾一世之子,在薩珊王朝征服亞美尼亞後被冊封為王[5],之後成為薩珊王朝國君,稱荷姆茲一世。
- 納塞赫,約270年-293年在位[5],荷姆茲一世之弟,之後成為薩珊王朝國君[5]。
- 庫斯老二世,279/80-287年統治西亞美尼亞[15],可能是梯里達底二世之子[5],納塞赫割地於羅馬後被羅馬帝國冊封[5]。
- 梯里達特,287–298年在位[5],庫斯老二世之弟,最初只是西亞美尼亞之王,納塞赫繼承薩珊王朝君位後成為全亞美尼亞國王[5]。
- 梯里達特三世「大帝」 ,298-330年在位[15],庫斯老二世之子,接受基督教[5]。
- 庫斯老三世「矮子」 ,330-338年在位,梯里達特三世之子[16]。
- 提蘭(提格蘭七世),338-350年在位[15],庫斯老三世之子[17]。
- 阿爾沙克二世,350-368年在位,提蘭之子[15]。
- 帕普,369-374年在位[15],阿爾沙克二世之子[5]。
- 瓦拉茲達特,374-378年在位[18],帕普之侄[5]。
- 阿爾沙克三世(約378-387年在位[18])與沃洛吉斯三世[5](約378-386年在位),均為帕普之子[5]。
384年,薩珊王朝冊封了自己的亞美尼亞國王(庫斯老四世),與羅馬支持了阿爾沙克三世對抗,亞美尼亞從此分裂,387年沙普爾三世與狄奧多西皇帝簽訂條約規定亞美尼亞劃分為羅馬控制的西部王國與薩珊控制的東部王國[18]。
西亞美尼亞國王(387-389年)
[編輯]阿爾沙克三世去世之後,狄奧多西皇帝決定不再冊封亞美尼亞國王,終結了西部王國[19],其土地劃為羅馬行省[5]。
東亞美尼亞國王(384-428年)
[編輯]- 庫斯老四世,384-389年在位[18],可能是瓦拉茲達特之子[5]。
- 瓦拉姆沙普,389/401-417年在位[18],可能是瓦拉茲達特之子[5]。
- 庫斯老五世,417-418年在位[18],可能就是庫斯老四世[5]。
- 沙普爾,418-422年在位,薩珊君主伊嗣俟一世之子[5],後成為薩珊君主,稱沙普爾四世。
- 阿爾塔克西亞斯四世,422-428年在位[18], 瓦拉姆沙普之子[1]。
薩珊國君巴赫拉姆五世在亞美尼亞貴族的要求之下於428年廢黜了最後一任東部國王阿爾塔克西亞斯四世,其地併入薩珊王朝[19]。
亞美尼亞附屬君主與小王公(428-824年)
[編輯]薩珊亞美尼亞的馬爾茲班(428-646年)
[編輯]廢黜最後一位亞美尼亞國王后,薩珊王朝設立「馬爾茲班」管轄亞美尼亞[20],馬爾茲班可理解為軍政長官[20]或副王[1],第一任馬爾茲班是巴赫拉姆五世任命的薩珊將領維·米赫爾·沙普爾[1]。
馬爾茲班的列表中有間斷,因為歷史上有兩段時期沒有任命馬爾茲班,歷史記錄也有中斷。因為薩珊王朝間斷性地嘗試加強直接控制,馬爾茲班常有空缺[21]。
- 維·米赫爾·沙普爾,428-442年在任[1],薩珊王朝將領。
- 瓦薩克·西維尼,442-451年在任[22],亞美尼亞貴族。
- 阿杜爾·荷姆茲(Adhur Hormizd),?-465年在任。
- 阿杜爾·古什納斯普,465-482年在任。
- 薩哈克二世·巴格拉圖尼,482-483年自稱馬爾茲班的叛亂領袖[22],亞美尼亞貴族。
- 瓦罕一世·瑪米科尼安,485-505/510年的自治馬爾茲班[22],亞美尼亞貴族。
- 瓦爾德·瑪米科尼安,505/510-509/514年的自治馬爾茲班[22],亞美尼亞貴族。
- 梅哲茲一世·格魯尼,518-548年在任[22],亞美尼亞貴族。
- 菲利普·西維尼(Philip Siwni),574-576年在任[22],亞美尼亞貴族。
- 穆謝格二世·瑪米科尼安,591年左右在任[22],亞美尼亞貴族。
- 瓦拉茲提洛茨二世·巴格拉圖尼,628-631年後在任[22],亞美尼亞貴族。
薩珊王朝被拜占庭帝國打敗,亞美尼亞轉入拜占庭帝國勢力範圍,並面臨阿拉伯人入侵。
亞美尼亞首席王公(628–884年)
[編輯]這一頭銜6世紀由拜占庭帝國創立,用以將亞美尼亞貴族籠絡到自己一邊,對抗薩珊王朝。 之後幾個世紀中,亞美尼亞首席王公在拜占庭帝國與哈里發國之間搖擺不定,基本保持自治,並向一方進貢稱臣[21],已知的第一個首席王公是梅哲茲二世·格魯尼,7世紀初由拜占庭帝國任命[22]。
- 梅哲茲二世·格魯尼,628-635年在任(拜占庭帝國任命)[22]。
- 大衛·薩哈魯尼,635–638年在任(拜占庭帝國任命)[22]。
- 狄奧多爾·萊什圖尼,638–約645年在任(拜占庭帝國任命)[22]。
- 瓦拉佐提羅茨二世·巴格拉圖尼,約645年在任 (拜占庭帝國任命)[22]。
- 狄奧多爾·萊什圖尼(復位),645–653年在任(拜占庭帝國任命),653-655年在任(正統哈里發任命)[22]。
- 穆謝格四世·馬米科尼安(Mushegh IV Mamikonian),654年在任(拜占庭帝國任命)[22]。
- 哈馬扎斯普四世·馬米科尼安,655–657年(正統哈里發任命),657–658年在任(拜占庭帝國任命)[22]。
- 格里戈爾一世·馬米科尼安,662–684/685年在任(倭馬亞王朝任命)[22]。
- 阿碩德二世·巴格拉圖尼,686–689/690年在任(倭馬亞王朝任命)[22]。
- 內爾塞斯·卡姆薩拉坎,689/690–691年在任(拜占庭帝國任命)[22]。
- 斯姆巴德六世·巴格拉圖尼,691–697年、700–711年在任(拜占庭帝國任命), 697–700年在任(倭馬亞王朝任命)[22]。
- 阿碩德三世·巴格拉圖尼「盲人」,732–748年在任(倭馬亞王朝任命)[22]。
- 格里戈爾二世·馬米科尼安(Grigor II Mamikonian),748–750年在任(倭馬亞王朝任命)[22]。
- 穆謝格六世·馬米科尼安,約750年在任,反叛貴族領袖[22]。
- 薩哈格三世·巴格拉圖尼,約755–761年在任(阿拔斯王朝任命)[22]。
- 斯姆巴德七世·巴格拉圖尼,761–772年在任(阿拔斯王朝任命)[22]。
- 塔察特斯·安哲瓦齊,780–782/785年在任(阿拔斯王朝任命)[22]。
- 阿碩德四世·巴格拉圖尼「食肉者」,806–826年在任(阿拔斯王朝任命)[22]。
- 斯姆巴德八世·巴格拉圖尼「堅信者」,826–855年在任(阿拔斯王朝任命)[22]。
- 巴格拉德二世·巴格拉圖尼,830–852年在任(阿拔斯王朝任命)[22]。
- 阿碩德五世·巴格拉圖尼「偉大者」,856–884年在任(阿拔斯王朝任命),884年成為亞美尼亞國王[22]。
亞美尼亞王國恢復(884-1045年)
[編輯]巴格拉圖尼王朝(884-1045年)
[編輯]四個多世紀後,此前就曾多次出任首席王公的巴格拉圖尼王朝的王公重建了亞美尼亞王國,他們獲得其他貴族家族的支持,884年,巴格拉圖尼王國阿碩德五世被眾貴族擁戴為王,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一世與哈里發穆阿台米德都授予他王冠[23]。
- 阿碩德一世「偉大者」,884-890年在位[1],之前為首席王公。
- 斯姆巴德一世「殉教者」,890-913年在位[1],阿碩德一世之子。
- 阿碩德二世「鋼鐵」,914-928年在位[1],斯姆巴德一世之子。
- 巴加蘭的阿碩德(Ashot of Bagaran),約915-920年在位[1],優素福·本·阿比勒-薩吉擁立的爭位者。
- 阿巴斯一世,928-953年在位[1],斯姆巴德一世之子。
- 阿碩德三世「仁慈者」,953-977年在位[1],阿巴斯一世之子。
- 斯姆巴德二世「征服者」,977-989年在位[1],阿碩德三世之子。
- 加吉格一世,989-1017/1020年在位[1],阿碩德三世之子。
- 斯姆巴德三世,1017/1020-1040/1041年在位(在阿尼)[1],加吉格一世之子。
- 阿碩德四世「勇敢者」,1017/1020-1040/1041年在位(在塔林)[1],加吉格一世之子。
- 加吉格二世,1042-1045年在位[1],阿碩德四世之子。
1045年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九世占領亞美尼亞國都阿尼,廢黜亞美尼亞國王,其地併入帝國[23]。
較小的中世紀亞美尼亞人邦國
[編輯]瓦斯普拉坎的阿爾茨魯尼王朝(908-1021年)
[編輯]阿爾茨魯尼家族是統治瓦斯普拉坎的地方王公,原本服從於巴格拉圖尼王朝,但因為亞美尼亞國王斯姆巴德一世剝奪了他們的部分領地,他們開始反叛,之後於908年,瓦斯普拉坎成了阿爾茨魯尼王朝統治的獨立王國,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承認了他們的國王地位[23]。
- 加吉格一世·阿爾茨魯尼,908[23]-937/943年[1]在位。
- 德雷尼克-阿碩德·阿爾茨魯尼,937/943–953年在位[1],加吉格一世之子[24]。
- 阿布薩赫勒-哈馬扎斯普·阿爾茨魯尼,953–969/972年在位[1],加吉格一世之子[22]。
- 阿碩德-薩哈格·阿爾茨魯尼,969/972–991年在位[1],阿布薩赫勒-哈馬扎斯普之子[22]。
- 古爾根-哈齊克·阿爾茨魯尼,991–1003年在位[1],阿布薩赫勒-哈馬扎斯普之子[22]。
- 塞內克里姆-霍夫汗內斯·阿爾茨魯尼,1003–1021年在位[1],阿布薩赫勒-哈馬扎斯普之子[22]。
面對塞爾柱入侵的威脅,瓦斯普拉坎的最後一位國王塞內克里姆-霍夫汗內斯於1021年將國家割給拜占庭帝國[15]。
萬納德的巴格拉圖尼王朝(961-1065年)
[編輯]萬納德王朝是巴格拉圖尼王朝分封的附庸國,由家族的支系統治[25]。
- 穆謝格(Mushegh),961/962–984年在位[1],亞美尼亞國王阿巴斯一世之子[22]。
- 阿巴斯一世(Abas I),984–1029年在位[1], 穆謝格之子[22]。
- 加吉克-阿巴斯二世(Gagik-Abas II),1029–1065年在位[1],阿巴斯一世之子[22],1045年巴格拉圖尼王朝滅亡後自稱全亞美尼亞之王[25]。
1065年[15][25],加吉克-阿巴斯二世將萬納德割給拜占庭帝國[25]。
塔什爾-德佐拉格特的基烏里克王朝(982-約1145年)
[編輯]塔什爾-德佐拉格特王國是982年亞美尼亞國王阿碩德三世的幼子基烏里克一世建立的附庸國家,之後王國由他的後代統治,多數時間中,其首都都是洛里堡壘[26]。
- 基烏里克一世,982-989年在位[22],亞美尼亞國王阿碩德三世之子[22]。
- 大衛一世「無地王」,989-1046/1048年在位[22],基烏里克一世之子[22]。
- 基庫里克二世,1046/1048-1081/1089年在位[22],大衛一世之子[22]。
- 大衛二世與阿巴斯(Abas),約1089年-約1145年[26],基庫里克二世之子[26]。
1081/1089年,塔什爾-德佐拉格特大部被塞爾柱突厥人征服[22]。12世紀初,又一次征服使得大衛二世與阿巴斯僅剩下馬克納貝爾德(Macnaberd)堡壘,1145年左右被徹底征服,不過基烏里克家族的一些成員可能此後仍控制著該區域的一些堡壘與居民點[26]。
休尼克的西維尼王朝(970-1170年)
[編輯]970年,休尼亞家族的王公斯姆巴德·薩哈格建立了獨立的休尼克王國[15]。
- 斯姆巴德一世·薩哈格(Smbat I Sahak),970–998年在位[15]。
- 瓦薩克(Vasak),998–1019年在位[15],斯姆巴德一世之子[22]。
- 斯姆巴德二世(Smbat II),1019[22]–1044年在位[27],瓦薩克的堂親[22]。
- 格里戈爾一世(Grigor I), 1044–1084年在位[27],斯姆巴德二世之兄弟[22]。
- 塞內克里姆·塞瓦迪安(Senekerim Sevadian),1084–1094年在位[27], 格里戈爾一世的養子[22]。
- 格里戈爾二世(Grigor II),1094–1166年在位[27],塞內克里姆之子[27]。
- 格拉卡爾的哈桑(Hasan of Gerakar),1166–1170年在位[27],格里戈爾二世的女婿。
1170年,休尼克王國被塞爾柱突厥人征服[28]。
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1080-1375年)
[編輯]因塞爾柱入侵而逃離家鄉的亞美尼亞人在奇里乞亞建立了自己的政權[29],最初由巴格拉圖尼王朝的分支魯本王朝統治,一開始其土地還很有限,但他們與西方十字軍合作,逐漸占據整個奇里乞亞,並於1198年在神聖羅馬帝國的認可下稱王[30]。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的國王實際自稱「亞美尼亞國王」[22]。
魯本王朝(1080-1252年)
[編輯]- 魯本一世,1085-1095年的王公[22]。
- 康斯坦丁一世,1095-1099年的王公[22],魯本一世之子[22]。
- 多羅斯一世,1100-1120年的王公[22],康斯坦丁一世之子[22]。
- 萊翁一世,1129-1138年的王公[22],康斯坦丁一世之子[22]。
- 1138–1145年中斷,奇里乞亞被拜占庭帝國占領[22]。
- 多羅斯二世,1145-1169年的王公[22],萊翁一世之子[22]。
- 魯本二世,1169-1170年的王公[22],多羅斯二世之子[22]。
- 姆萊赫,1170-1175年的王公[22],萊翁一世之子[22]。
- 魯本三世,1175-1186年的王公[22],萊翁一世之孫[22]。
- 萊翁一世「偉大者」,1186-1198年為王公(稱萊翁二世),1198-1219年為國王[22],魯本三世之弟[22]。
- 扎貝爾,1219-1252年在位,萊翁一世之女[22]。
- 安條克的菲利普,1222-1224年在位,扎貝爾的丈夫、共治者[22]。
海屯王朝(1252-1341年)
[編輯]海屯王朝通過與魯本王朝的扎貝爾聯姻而得到了王位,在扎貝爾死後,其父海屯一世成為單獨統治者,並把王位傳給後代。
- 海屯一世,1226-1269年在位[22],扎貝爾的第二任丈夫[22]。
- 萊翁二世,1269-1289年在位[22],海屯一世與扎貝爾之子[22]。
- 海屯二世,1289-1293年在位,萊翁二世之子[22]。
- 多羅斯三世,1293-1294年在位[22],萊翁二世之子[22]。
- 海屯二世(復位),1294-1296年在位[22]。
- 斯姆巴德一世,1296-1298年在位[22],萊翁二世之子[22]
- 康斯坦丁一世,1298-1299年在位[22],萊翁二世之子[22]
- 海屯二世(再次復位),1299-1305年在位[22]。
- 萊翁三世,1305-1308年在位[22],多羅斯三世之子[22]。
- 奧辛,1308–1320年在位,[22] 萊翁二世之子[22]。
- 萊翁四世,1320-1341年在位[22],奧辛之子[22]。
呂西尼昂王朝與內吉爾王朝(1341-1375年)
[編輯]萊翁四世1341年死後,王國貴族選舉其表親呂西尼昂的居依為國王,稱康斯坦丁二世,開啟了呂西尼昂王朝的統治,僅三十多年後,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被馬穆魯克蘇丹國消滅。
- 康斯坦丁二世,1342-1344年在位[22],萊翁四世的表親[22] 與指定繼承人[31]。
- 康斯坦丁三世,1344-1363年在位[22],為亞美尼亞貴族擁立[31],海屯一世的侄孫(屬內吉爾王朝)。
- 萊翁「篡位者」,1363-1365年在位[31][32],血統未知,奪取王權兩年後退位[31]。
- 康斯坦丁四世,1365-1373年在位[22],康斯坦丁三世的堂親(屬內吉爾王朝)[22]。
- 克里克斯的瑪麗,1373-1374年攝政[31],康斯坦丁三世與康斯坦丁四世的遺孀,在商議新王人選期間攝政[31]。
- 萊翁五世,1374-1375年在位[31],康斯坦丁二世的侄子(屬呂西尼昂王朝)[22]。
王位宣稱者
[編輯]呂西尼昂王朝(1375-1489年)
[編輯]失國的萊翁五世繼續使用「亞美尼亞國王」頭銜,直到1393年去世,他的遠房堂弟賽普勒斯國王雅克一世(二人都是于格三世的曾孫),直到1489年賽普勒斯王國滅亡,其國王都自稱「賽普勒斯、耶路撒冷、亞美尼亞國王」[33]。
- 萊翁五世,1375-1393年宣稱,前亞美尼亞國王[33]。
- 賽普勒斯的雅克一世,1393年-1398年宣稱,利奧五世的遠房堂弟[33]。
- 賽普勒斯的雅努斯,1398年-1432年宣稱,雅克一世之子
- 賽普勒斯的讓二世,1432年-1458年宣稱,雅努斯之子
- 賽普勒斯的夏洛特,1458年-1464年宣稱,讓二世之女
- 賽普勒斯的雅克二世,1464-1473年宣稱,讓二世之子
- 賽普勒斯的雅克三世,1473-1474年宣稱,雅克二世之子
- 賽普勒斯的卡特琳娜·科納羅[34],1474-1489年宣稱,雅克二世之妻,雅克三世之母。
1489年威尼斯共和國兼併了賽普勒斯王國,卡特琳娜被迫將其頭銜與宣稱權賣給威尼斯,其中包括對亞美尼亞的宣稱,之後威尼斯有時會隱約提出對奇里乞亞乃至整個亞美尼亞的宣稱[34]。
薩伏伊王朝(1485-1946年)
[編輯]1458-1464年統治賽普勒斯的夏洛特於1464年被廢黜,但她並未放棄對原有頭銜的宣稱權,1485年,夏洛特把她的宣稱權讓給表外甥薩伏伊公爵卡洛一世[36]。由此,薩伏伊王朝常被視作賽普勒斯、亞美尼亞的呂西尼昂王朝的繼承者[34]。 幾個世紀之後,其家族首領仍自稱「賽普勒斯、耶路撒冷、亞美尼亞國王」[37],甚至在義大利王國建立後仍在使用,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38]和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35]都使用過這個頭銜。
- 賽普勒斯的夏洛特,1465-1485年宣稱,前賽普勒斯女王[36]。
- 薩伏伊公爵卡洛一世,1485-1490年宣稱,夏洛特的表親,獲取其頭銜宣稱[36]。
- 薩伏伊公爵卡洛二世,1490-1496年宣稱,卡洛一世之子。
- 薩伏伊公爵菲利波二世,1496–1497年宣稱,卡洛一世的叔父。
- 薩伏伊公爵菲利貝托二世,1497-1504年宣稱,菲利波二世之子。
- 薩伏伊公爵卡洛三世,1504-1553年宣稱,菲利波二世之子。
- 薩伏伊公爵埃馬努埃萊·菲利貝托,1553-1580年宣稱,卡洛三世之子。
- 薩伏伊公爵卡洛·埃馬努埃萊一世[37],1580-1630年宣稱,埃馬努埃萊·菲利貝托之子。
- 薩伏依公爵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一世,1630-1637年宣稱,卡洛·埃馬努埃萊一世之子。
- 薩伏伊公爵弗朗切斯科·賈欽托,1637-1638年宣稱,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一世之子。
- 薩伏伊公爵卡洛·埃馬努埃萊二世,1638-1675年宣稱,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一世之子。
- 撒丁國王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1675-1730年宣稱,卡洛·埃馬努埃萊二世之子。
- 撒丁國王卡洛·埃馬努埃萊三世,1730-1773年宣稱,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之子。
- 撒丁國王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三世,1773-1796年宣稱,卡洛·埃馬努埃萊三世之子。
- 撒丁國王卡洛·埃馬努埃萊四世,1796-1802年宣稱,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三世之子。
- 撒丁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一世,1802-1821年宣稱,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三世之子。、
- 撒丁國王卡洛·費利切,1821-1831年宣稱,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三世之子。
- 撒丁國王卡洛·阿爾貝托,1831-1849年宣稱,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一世的玄孫。
-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38], 1849–1878年宣稱,卡洛·阿爾貝托之子。
- 義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1878-1900年宣稱,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之子。
-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35],1900–1946年宣稱,翁貝托一世之子。
- 義大利國王翁貝托二世,1946年宣稱,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之子。
參見
[編輯]來源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Baumer, Christoph. History of the Caucasus: Volume 1: At the Crossroads of Empires.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21: 125, 142, 166, 190, 305, 310–311 [2023-10-23]. ISBN 978-0-7556-396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Shahbazi, Shapur, Darius I the Great, Encyclopedia Iranica 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41–50, 1994 [202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9)
- ^ 3.0 3.1 3.2 Lang, David Marshall. Armenia, Cradle of Civilization. Allen & Unwin. 1980: 121. ISBN 978-0-04-956009-3 (英語).
- ^ Boyce, Mary; Grenet, F. A History of Zoroastrianism, Zoroastrianism under Macedonian and Roman Rule. BRILL. 2015: 310 [2023-10-22]. ISBN 978-90-04-293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Redgate, Anne Elizabeth. The Armenians. Wiley. 2000: 62, 67, 77, 91–95, 133, 135, 137–138. ISBN 978-0-631-14372-7 (英語).
- ^ 6.0 6.1 6.2 6.3 6.4 6.5 6.6 Toumanoff, Cyrille. Studies in Christian Caucasian History.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63: 279–282 (英語).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Wijlick, Hendrikus A. M. van. Rome and the Near Eastern Kingdoms and Principalities, 44-31 BC: A Study of Political Relations during Civil War. BRILL. 2020: 242 [2023-10-23]. ISBN 978-90-04-4417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8.0 8.1 8.2 Spier, Jeffrey; Potts, Timothy; Cole, Sara E. Persia: Ancient Iran and the Classical World. Getty Publications. 2022: 5 [2023-10-23]. ISBN 978-1-60606-6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Wijlick, Hendrikus A. M. van. Rome and the Near Eastern Kingdoms and Principalities, 44-31 BC: A Study of Political Relations during Civil War. BRILL. 2020: 138 [2023-10-23]. ISBN 978-90-04-4417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Brijder, Herman. Nemrud Dagi: Recent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and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Activities in the Tomb Sanctuary on Mount Nemrud.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 KG. 2014: 72 [2023-10-23]. ISBN 978-1-61451-6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Marek, Christian. In the Land of a Thousand Gods: A History of Asia Minor in the Ancient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1: 571 [2023-10-23]. ISBN 978-0-691-2336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Vardanankʻ ew Vahaneankʻ. Diocese of the Armenian Church of America. 1984: 16 [2023-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亞美尼亞語).
- ^ 13.0 13.1 Potts, Daniel T. Araby the Blest: Studies in Arabian Archaeology. Museum Tusculanum Press. 1988: 150 [2023-10-23]. ISBN 978-87-7289-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14.0 14.1 14.2 Russell, James R. Zoroastrianism in Armenia. Harva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1987: 161–162. ISBN 978-0-674-96850-9 (英語).
-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Adalian, Rouben Paul.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rmenia. Scarecrow Press. 2010: 174–176, xxxvii–xxxviii. ISBN 978-0-8108-7450-3 (英語).
- ^ Spuler, Bertold. Rulers and Governments of the World. Bowker. 1977: 36. ISBN 978-0-85935-021-1 (英語).
- ^ ARMENIA AND IRAN ii. The pre-Islamic period – Encyclopaedia Iranica. www.iranicaonline.org. [Sep 4,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9).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Zakaria. The Chronicle of Deacon Zakʻaria of Kʻanakʻer. Mazda Publishers. 2004: 9 [2023-10-23]. ISBN 978-1-56859-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19.0 19.1 Hacikyan, Agop Jack; Basmajian, Gabriel; Franchuk, Edward S.; Ouzounian, Nourhan. The Heritage of Armenian Literature: From the oral tradition to the Golden Age.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0: 84. ISBN 978-0-8143-2815-6 (英語).
- ^ 20.0 20.1 Bauer-Manndorff, Elisabeth. Armenia, Past and Present. Armenian Prelacy. 1981: 85 [2023-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21.0 21.1 Vacca, Alison. Non-Muslim Provinces under Early Islam: Islamic Rule and Iranian Legitimacy in Armenia and Caucasian Alban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123–124 [2023-10-24]. ISBN 978-1-107-188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22.18 22.19 22.20 22.21 22.22 22.23 22.24 22.25 22.26 22.27 22.28 22.29 22.30 22.31 22.32 22.33 22.34 22.35 22.36 22.37 22.38 22.39 22.40 22.41 22.42 22.43 22.44 22.45 22.46 22.47 22.48 22.49 22.50 22.51 22.52 22.53 22.54 22.55 22.56 22.57 22.58 22.59 22.60 22.61 22.62 22.63 22.64 22.65 22.66 22.67 22.68 22.69 22.70 22.71 22.72 22.73 22.74 22.75 22.76 22.77 22.78 22.79 22.80 22.81 22.82 22.83 22.84 22.85 22.86 22.87 22.88 22.89 22.90 22.91 22.92 22.93 22.94 22.95 Bury, John Bagnell. The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ume IV Part I: Byzantium and its Neighbours. University Press. 1966: 780–785 [2023-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23.0 23.1 23.2 23.3 Chahin, Mack. The Kingdom of Armenia: New Edition. Routledge. 2013: 228, 230, 232. ISBN 978-1-136-85243-5 (英語).
- ^ Bury, John Bagnell. The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ume IV Part I: Byzantium and its Neighbours. University Press. 1966: 780–785 [2023-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25.0 25.1 25.2 25.3 Arakelyan, Babken; Vardanyan, Vrezh; Khalpakhchyan, Hovhannes. Կարս [Kars]. Armenian Soviet Encyclopedia Volume 5. Yerevan: Armenian Encyclopedia. 1979: 342–344 (亞美尼亞語).
- ^ 26.0 26.1 26.2 26.3 Akopyan, Alexander; Vardanyan, Aram. A Contribution to Kiurikid Numismatics: Two Unique Coins of Gagik, King of Kakhet'i and of David II of Loři (Eleventh Century). The Numismatic Chronicle. 2015, 175: 214 [2023-10-29]. ISSN 0078-2696. JSTOR 438597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Khachʻatryan, Hayk; Merguerian, Barbara J. Queens of the Armenians: 150 Biographies Based on History and Legend. Amaras. 2001: 84–85 [2023-10-29]. ISBN 978-0-964878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Holding, Deirdre. Armenia: with Nagorno Karabagh. Bradt Travel Guides. 2014: 317 [2023-10-29]. ISBN 978-1-84162-55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亞美尼亞語) Poghosyan, S.; Katvalyan, M.; Grigoryan, G. et al. Cilician Armenia (Կիլիկյան Հայաստան). Soviet Armenian Encyclopedia. vol. v. Yerevan, Armenian SSR: Arme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979, pp. 406–428
- ^ Kurdoghlian, Mihran. Badmoutioun Hayots, Volume II. Athens, Greece: Hradaragoutioun Azkayin Oussoumnagan Khorhourti. 1996: 29–56 (亞美尼亞語).
-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Künker, Fritz Rudolf; Kirsch, Arne; Steinbach, Sebastian. 1000 Years of European Coinage, Part III: England, Ireland, Scotland, Spain, Portugal, Italy, Balkan, the Middle East, Crusader States, Jetons und Weights. Numismatischer Verlag Künker. : 340–341 [2023-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 ^ Bedoukian, Paul Z. The Copper Coins of the Later Kings of Cilician Armenia. Museum Notes (American Numismatic Society). 1969, 15: 131–135 [2023-10-25]. ISSN 0145-1413. JSTOR 43574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 ^ 33.0 33.1 33.2 Ghazarian, Jacob G. The Armenian Kingdom in Cilicia During the Crusades: The Integration of Cilician Armenians with the Latins 1080–1393. Oxford: Routledge. 2000 [2023-10-24]. ISBN 0-7007-141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Section "The seeds of Lusignan rule in Cilicia"
- ^ 34.0 34.1 34.2 Fortescue, Adrian. The Lesser Eastern Churches. London: Catholic Truth Society. 1913. OCLC 992420. p. 390
- ^ 35.0 35.1 35.2 Arielli, Nir. Fascist Italy and the Middle East, 1933–1940.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173. ISBN 978-1349312047.
- ^ 36.0 36.1 36.2 Hill, George. A History of Cyprus. The Frankish Period, 1432–157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8. OCLC 468917323. p. 612
- ^ 37.0 37.1 Mauvillon, Eleazar. The History of Francis-Eugene, Prince of Savoy. London: James Hodges. 1742 [2023-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p. 1
- ^ 38.0 38.1 Davies, Norman. Vanished Kingdoms: The History of Half-Forgotten Europe. London: Penguin UK. 2011 [2023-10-25]. ISBN 978-01410488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Section "Sabaudia".